03.02 德國敢單挑全世界真的只是因為希特勒的狂妄嗎?

ctxb567


希特勒實際上並不是狂妄,而是到後來由不了自己了。其實,德軍在進入蘇臺德區的時候,希特勒就是捏把汗的,如果英法強硬一下,德軍就得撤回去。但是英法不聞不問,這就讓希特勒摸到了英法的底牌,進而越來越膽大。

希特勒接手的德國其實並不強大,畢竟德國在一戰中被嚴重削弱了,元氣大傷,戰後又揹著鉅額賠款,雖然靠著美國的道威斯計劃緩了口氣,但1929年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又一次重創德國。希特勒上臺是在1933年,到1938年佔據蘇臺德區、1939年閃擊波蘭僅僅5、6年時間,就是再擴軍備戰,底子還是不夠。打贏主要靠戰術優勢,並不是兵力和技術優勢。閃擊戰,就是希特勒清晰地意識到德國支持不了消耗,所以想利用突然一擊,在最短時間內給對手以致命打擊,避免拖垮德國。歐洲國家普遍國土較小,面對德軍閃擊,動員以及國家轉入戰時體制根本來不及,迅速敗北。到面對英國的時候,希特勒是一心誘降,未果之後發動對英國的軍事打擊,然而英國完成了戰時動員,全國轉入戰時體制,希特勒的閃擊戰就不起作用了,這是不列顛之戰德軍鎩羽的主要原因。

在戰勝英國無望的情況下,德國實際上已經陷入了戰略危機。英國不屈服,東邊的蘇聯在不斷強軍和擴大工業生產,一戰時的兩線老大難又出現了。如果繼續坐等,德國的經濟問題會日益嚴重,軍隊維持都成問題。因為征戰半天,德國也沒有獲得有效的資源補充,“加油站”更只有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一處。所以,希特勒企圖在德軍力量還盛的時候先解決東線,獲得資源,以戰養戰。至於希臘、北非,都是意大利這個豬隊友惹的禍,希特勒不得不去擦屁股。從他給隆美爾的命令就可以看出來,不是在北非擴張,而是穩住局勢。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發動戰爭之後,進程就不是他所能控制得了的。(S)


聯合防務


按照後來一些比較公正的史書來說,他也是身不由己!

希特勒本人出生於社會底層,難免沾染了一些底層民眾的流氓習氣,他涉足政壇以後,之所以德國的很多政治人物都不過他,跟他本人和他周圍人的流氓習氣流氓作風是有很大的關係!而希特勒當上總理和元首以後,也確實用他這樣的流氓手段,得到了一些好處,比如吞併奧地利,收回萊茵非軍事區,奪取蘇臺德地區,吞併捷克,成績還是很大的!但是因為他之前取得的成績,民眾對他期望就高了,他就不得不加大賭注,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在他企圖收復波蘭的土地的時候跟英法徹底開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打響!你說德國人包括希特勒,真的想跟英法打世界大戰嗎?他們不想!他們只是希望通過某些手段,收回一戰的時候他們丟失的土地而已!他們沒有想到,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依法會對他宣戰,最後導致了整個世界來揍他們!

希特勒當然不是狂妄,他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人,德國的實力有多大他是清楚的,但是,在一戰以後,德國國家內部,要求復仇的這種民族心理的驅動下,他不得不一步一步走上絕路!


帝國曆史


這個就有點聳人聽聞了,都說“秦檜都有仨朋友”呢,何況是希特勒。如果德國真的單挑全世界,那麼他就不會肆虐6年多時間了。

但是德國在二戰中確實單挑了美蘇英法等世界大國,並一度消滅法國,實在不能再剽悍。

為什麼希特勒敢於這麼幹呢?他是瘋了嗎?

不是的,希特勒之所以敢這麼幹,主要是因為:

1、美國的搖擺不定

從門羅主義到孤立主義,美國一直扮演著置身事外的角色, 彷彿就是一個看客,所以顯得人畜無害。事實上,直到二戰開始前,美國都沒有一絲想要捲入二戰的意思,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軍火商也更樂於兩邊賣軍火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至少在二戰前期,美國還不是德國的敵人,甚至在面對蘇聯時,美國還可能是德國的盟友。

我們知道美國的體量和德國不是一個層次,美國如果倒向哪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取勝的可能性就會大增。而此時美國還沒有開始站隊,所以德國的劣勢還不是很明顯。

2、德國的高超策略

不得不說,自1871年德國統一以來,德國政壇湧現了很多縱橫捭闔的戰略家,他們左推右擋,洞悉所有對手和夥伴的想法,因此往往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

而希特勒,明顯也屬於戰略高手的範疇。

在德國崛起的過程中,希特勒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就是鼓吹日耳曼種族優秀論,並瘋狂洗劫猶太人。要知道,猶太人不只是德國的敵人,更是歐洲的公敵,如此下來,希特勒的所作所為不僅沒有讓英法等國反感,反而讓他們感到放心。而最重要的是,通過洗劫猶太人,希特勒獲得了大量資金,這是德國能夠迅速擴充裝備和緩解經濟危機的原因所在。

而針對英法的綏靖政策,希特勒也是深得其法,具體表現為德國不斷侵吞東方國家領土,包括吞併奧地利,兼併蘇臺德。這一系列舉動讓英法等國認為希特勒是奔著東方的蘇聯去的,所以紛紛默許這種行為。而為了讓英法等國把心放到肚子裡,德國和意大利、日本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告訴西方大國,我要反蘇聯,所以請大家放心。

正是由於西方國家對蘇聯的集體仇視,才給了希特勒渾水摸魚的機會。

3、蘇聯的自我閹割

在希特勒風風火火地備戰時,蘇聯在搞大清洗。

大清洗讓剛剛有所起色的蘇聯損失慘重,特別是軍事指揮人員被大量處決,導致蘇聯在二戰前期幾乎無將可用。

所以,大清洗可以看做蘇聯的自我閹割,正是由於大量軍事統帥的死亡,才讓蘇聯在蘇德戰爭前期既輸了戰役,又輸了戰略。

1939年二戰前夕,蘇德簽訂《互不侵犯協定》,隨後二戰爆發, 蘇德瓜分波蘭,瓜分波蘭可以看做蘇聯的低級錯誤和希特勒的成功陷阱。

通過默許蘇聯恢復一戰前的領土,蘇德成為事實上的鄰國,然而為了鞏固新領土,蘇聯不得不將大量裝備和軍隊部署在素的邊境,這剛好是希特勒想看到的,果然,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閃擊戰,蘇聯一潰千里。

可以說,德國之所以能夠挑戰幾大強國,根本原因在於各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因此給了德國可趁之機。

但願這樣的災難不再發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靜夜史


不存在所謂的“德國敢單挑全世界”,這不存在於“敢不敢”,而是形式一步一步推動的。

德國之所以要發動戰爭,其背後的原理還是在於經濟問題。


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經濟是經濟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根據克勞塞維茨《戰爭論》,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從這個原因我們可以推出,最終導致戰爭問題的還是經濟問題,這是最本質的問題。


我們看看納粹時代的經濟問題: 30年代的大崩潰導致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都混亂了,不單單是德國,《凡爾賽條約》使得德國失去了八分之一的領土,12%的人口,16%的煤炭產地和50%的鋼鐵產地,並且還要鉅額賠款,條約本身的問題外加經濟大崩潰導致了德國經濟進一步蕭條。


在納粹上臺前夕,並不是說民眾完全不清楚納粹不像好人,而是在所有的手段都用盡的情況下,逼不得已,被迫選擇了希特勒。

希特勒振興經濟的辦法其實就四個字:以工代賑。這個方法實際上是羅斯福首先使用的,並且這個方法一直用到了現在,方法本身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個節點是大為不同的:刺激方向。


羅斯福選擇的方向是公共工程,大批大批的年輕人被美國政府拉到偏遠地區修鐵路,修公路,迄今為止這些公路不少還在,再加上年輕人本身就是在危機時候最不安分的一類人,派到邊遠地區去,有利於進行隔離。


希特勒選擇的方向是軍工,包括擴軍,生產更多的武器,配給制,以軍工方向的公共工程。


當希特勒選擇了軍工這個方向,必然導致軍工產品過剩以及軍隊過剩,希特勒選擇的方向導致了大量的債務和赤字,而且軍工產品又沒辦法像公共設施一樣進行變現,畢竟像公路鐵路之類的,大不了你還可以把它賣給私營企業,或者做抵押,或者做長期租賃,軍工產品是消耗品, 它被消耗了才有價值。


在債務堆積如山的時候,希特勒發動戰爭,目的其實是為了解決國內的債務問題,例如說在法國,進行強制性的貨幣兌換,搶劫法國人財富,強制法國使用全國近半的扯皮用來運輸物資給法國,搶劫挪威40%的財產,在東歐強制徵召勞動力等等。


對於希特勒來說,解決失業的辦法是擴軍搞軍工產品,搞了軍工產品,債務激增需要打仗掠奪,掠奪後的更加刺激了希特勒的貪慾,想要獲得更多的“新領土”,而獲得更多佔領地的辦法就是繼續擴大軍工,佔領更多的國家。

這就像一個人染上了毒癮一樣,以此往復,最終死亡。


為什麼希特勒要不停的其他國家打仗?當納粹德國有一天停止戰爭的時候,它的債務,它的赤字就如同火山一般爆發,最終葬送整個納粹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