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印象中夕阳应是红色,王之涣的夕阳却为何是一轮白日?

动感超人


有意思的问题,通常人们朗诵诗词,恐怕很少有谁能特别留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关于“白日”,有多种解释,有说“白日”指“白天的太阳”,也就是太阳的统称,那么诗中“白日依山尽”,即指太阳快要落山这种意象,并不存在落日颜色的问题;也有人说是白日就是白色的太阳,那么才有了“夕阳却为何是一轮白日”这种问题。

☝高原落日

其实,从诗意本身出发,我认为“白日”就是太阳的泛称,是诗化了的一种意象,古诗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如“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白日”就是指“日头”。

☝华山日出

姑且不管诗中的“白日”。事实上,白色的夕阳很常见。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有颜色的光波组成的光带。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要被空气中的各种杂质微粒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这种作用称为散射作用。早晨和傍晚,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的路程变长,其他光线都被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只有波长较长的红色光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地面,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是红色或者桔黄,而在有大烟囱的地方,太阳看起来更红。

☝魔鬼城的落日

☝新疆禾木落日

☝高原晴空万里,落日

但在沙尘天气或者云层很厚时,就算是傍晚,看到的太阳也显得惨白,到地平线时,通常一片浑浊。那是因为空气中微粒太多,各种波长的光线都被散射,所以太阳看起来就像一张白纸,阴森森地,有点诡异地贴在天空。这种景象很常见,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上图是我在敦煌魔鬼城所拍,这还是我将白平衡调到“阴影”模式之后,天空的颜色看起来略黄,否则天边一片惨白,落日就是一个白点子。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我都懒得拍摄,所以没有更贴切的相片。


小重山


先说说题目。题目中涉及到的作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理解这首诗的第一句,从地理角度切入即可。

鹳雀楼位于古蒲州黄河岸边的高地上,但蒲州城被大山环绕。

由于山地遮挡,还在下午时分,根本就没进入黄昏,人们往往就看不到太阳,因为此时,还是白色的太阳就掉到山的另一边去了。

当过一段时间,到了黄昏,天气晴好山后即会出现红色的夕阳,只不过人们由于视觉受限,看不到。而能看到的,唯有晚霞和被染红的天空。

其实,诗歌的最后一句已经作出解释。它说如果想要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必须到更高处去。

视野的受限与突破,是本诗行文的立足点。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五言绝句压卷之作,画面壮阔,写景议论自然天成却出人意表,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自信豪壮的盛唐气象。

本诗的作者简直就是大唐神人,仅存六首绝句,却有两首成为唐诗的扛鼎之作。

关于盛唐诗人,你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笔者比较喜欢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