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可以做什么?

用户61402406


你好,如果有家属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不仅对患者本人,而且对整个家庭都会有着重大的影响,以至于生活都会出现很大的改变。


在我给您建议之前,作为患者最亲近的家人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接纳这个现实,接纳家人得了双相这个事实。而不是埋怨,责备,自责,因为这些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可能会让家庭气氛变得更糟。在这里我希望告诉你的还有:双相通过科学的药物+心理治疗,是可以恢复的很好的,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


那么作为家人如何照顾双相患者呢?


科普知识

从正规科学的渠道了解双相情感障碍,了解发病原因,发病的典型症状,最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对双相有了科学的认识后,就可以缓解家人的消极情绪,还可以给患者本人讲解,让患者对治疗更有信心。


帮助患者规律生活

建立生活规律并始终坚持。每天按时作息,吃饭,锻炼和服用药物。培养健康的习惯,如饮食均衡,定期锻炼,良好的睡眠,不用酒精或非法药物进行自我治疗,有助于稳定双相患者的心情。


识别发作

帮助患者跟踪自己的症状和感受,可以帮助识别触发因素,尤其是躁狂发作前,及时的识别非常关键。建议经常使用日记,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或在线心情追踪器,并定期与医生复查。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正念疗法都是临床被验证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同时要鼓励他们多参加团体活动,多外出活动,多与人交流,这些都是对康复非常有帮助的。


关爱自己

最后作为双相的家人,要首先照顾好自己,调整好你自己的心态,如果发现自己有些异常的心理状态的话,也要及时的调整。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士。切记不要内疚和自责,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顾家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心家园App


我是精神科医生,所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很多,所面对的家属很多,有些外人所不知道的体会,可以说说。


体会一:疾病认同感。家人必须认同有这个病。抑郁还好,不管去不去寻求医生帮助,至少一看就是一个不好的状态。躁狂认同感就会差些,尤其轻中度的躁狂,仅会表现活动增多,情绪偏兴奋,以及行为有些鲁莽。一般家人是很难把这和精神病等同起来认同的。就算到了医院,被医生普及症状住院,也是难以抵消他们的这种认同。因此就会出现很快给病人出院的情况。因此这里说的第一点是认同,认同病人有病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应对。对于重度的躁狂还是看得出的,那些病人花钱如流水,不要睡觉,满脑子想法要挣大钱,自己拥有巨大的能力,易激惹,鲁莽等,也会有因为舍不得病人和精神病人住在一起,也会住几天就出院的情况,也遇到过,到后来也因无奈,只有认同再入院,家属都不好意思再找我治疗了。


体会二:支持度。双向情感障碍如果按严重性标准,仅次于精神分裂症。一般会出现家属支持不够的情况,也是很普遍。首先因为认同度不足,不认为病人有精神方面问题,因此就会忽略这个疾病,支持减少。那后果是什么?各种社会问不少见。我就有一个病人是这样情况,因为家人不认同这个病,放任不管,病情反反复复,这个反复就是有时好,有时兴奋,还有时抑郁。结果合并物质滥用,偷盗等社会问题。抑郁时又出现服农药,喝了还不肯说,家人以为碳酸锂中毒,折腾了一阵子才说,还好没耽误治疗。最后因为偷盗做了两年牢,在监狱里出现抑郁发作。这就是家人支持不够的后果。这些人很容易出现社会问题的。

体会三:有认同,有支持,却无法坚持。双向情感障碍,症状反反复复是常事,家人刚开始可能会比较积极,到最后因为症状的反复,因为疾病治疗的费用高,也是失去耐心,对病人不再如当初。其实这个问题是一把双刃剑,支持度越好复发程度就越低,后续的麻烦就越少,可是因为家人的不耐烦,责骂甚至冷对会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也会导致症状波动;而症状波动也会让病情慢慢变得难治或者转变为快速循环型。这时因为护理难度加大,家属又更加不耐烦,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体会四:做好监护。躁狂发作容易发生外部意外,抑郁发作会有自杀、自伤,因此必须做好监护,避免这些意外风险。

说这么多,就是告诉家属需要认同这个疾病,认同后支持鼓励进行规范治疗,给予病人足够支持才能避免后续减少复发,如果有难治或者复发情况,也是需要沉着应战,在后续康复中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这都是家属应该做的。付出更多,病人康复一定更好。

望有帮助!


一盏茶的恬静


首先说明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正常,也属于正常人,就像自然一样,不要认为春天是正常的,秋天就不正常,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只是区别于纯阴纯阳的男女而已,但ta们可以和ta们的同类拍拖结婚的。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都带有使命,也都属于正常的。

家属该做的,就是应该当双相情感障碍的亲人是正常人,因为ta们也有智慧,也有情商,ta们照样有五官,身材照样好,只要家属当ta们正常,ta们在家属心里就是正常的人,只是ta们拍拖和结婚有较强选择性。

打个比喻一个物体,将它南北分开再将它们合在一起,东西分开也能合在一起,随便怎么分开都可以合在一起的,只要ta们找到真正的另一半,ta们也可以很幸福。

家属应该对Ta们多一些理解。

详细请看我的那篇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是否可以结婚。

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我。


春年一玄学心灵导师


最近,关于国航员工牛某某大闹头等舱的信息满天飞。一开始,大众表示难以理解牛某某的做法,认为其言行过激,污蔑他人。

此次舆论热议源于一位名为李亚玲的当事乘客在微博上发布了事件经过和视频,并对牛某某和国航进行控诉

随着乘客“李亚玲”进一步发布“牛某某是双相情感障碍”等信息,再加上一些所谓专家、专业人士称之为“精神病”,大众一片哗然,关注点随之发生了转移:“精神病”患者可以随意乘坐飞机吗?该不该限制?会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且不说这位乘客李亚玲擅自将牛某某的疾病信息、个人隐私在网络上公开是否违反了道德,甚至触犯了法律法规;她的这个举动已经引发了大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等所谓“精神病”的误解和恐惧,甚至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开始了污名化!这极为不妥!

作为一名临床15年、曾任担任广州公立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必须负责任地为双相障碍的患者正名:

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并不可怕,他们在公共场合攻击他人的可能性很低,而且所谓的攻击实质上是被动防御,请大家不必恐惧,更不要歧视!

这两天,《新京报》、南方卫视就这个话题采访了我的看法,我作出了专业分析,并郑重地发出了以上呼吁。

何主任接受《新京报》采访报道部分内容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对此非常不了解,多家权威媒体甚至在报道中把疾病的名称写错了,写成了“双向情感障碍”,可见大众对该疾病有了解甚少。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大众直观地感受就是患者一时抑郁,一时又躁狂,情绪失控时会攻击他人。这个理解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是误解。

真正的双相障碍的患者确实有轻躁狂/躁狂症状,核心表现“三高”:情感高涨,持续的兴奋感和喜悦;思维奔逸,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意志活动增强,充满精力不知疲倦。

总之,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他们往往是非常高兴甚至是兴奋的,自我感觉良好,不会轻易与人发生冲突,这才是真正的“躁狂”;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暴躁、骂人,甚至打人。

但是,很多临床精神科医生对此也缺乏认识,一旦发现来诊者有过大发脾气、打人毁物等行为,就认为是躁狂发作,从而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这就是我多次分析的双相障碍“过度诊断”或“泛双相化”的问题,许多精神科大夫认为这是非典型双相,但精神科专业领域,在体制内权威精神科大夫之间,大家也有分歧,比如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和华西精神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也对此有过深刻的批判。

所以,从牛某某的行为和过往信息上来看,她很可能并非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她之所以患病,在某些场合下情绪异常激动,很可能是其成长经历和任职空乘人员期间遭受过心理创伤,不排除是一些违反航空规则的乘客带来的心理创伤。

所以,每当遇到她认为他人不遵守规则、不合理的情景时,便容易激活其创伤,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和不安,敏感易怒,言语容易失控,不排除可有类似于某种程度短暂的妄想状态(称部分乘客“密谋”打她等)。

对于这种情况,她更应该被诊断为抑郁症伴发偏执型人格改变,也符合我们机构提出的病因学新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可能有的读者问,既然她敏感、易怒、容易激动,是否也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呢?

影响并不大。有偏执型人格改变的患者虽然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无意或好意当成坏意,所以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在创伤被激活时甚至有一定的攻击行为。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类患者的攻击行为属于被动防御,也就是感到自己被侵犯、伤害时才会作出防御性攻击,而且,主要针对家人、密友这类亲近的、安全的人。

而在公共场合时,他们可能会情绪激动,言语过激,但他们往往清楚知道攻击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一般会有所控制;很多患者甚至非常自卑,不愿意出门社交,陷入自闭。

就像这次事件的主人公牛某某,虽然她面临一系列刺激而不停地指责、谩骂,烦躁不安,但其始终没有做出伤害他人或影响航班安全的行为。这类患者对外界的伤害其实很低,并不会高于大多数正常人。

总之,无论牛某某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病情缓解甚至稳定期,法律上都没有也不应该限制她乘坐飞机等公共交通的自由。不过,为避免他们与外界发生冲突,最好有与患者关系较好的亲友陪同,及时安抚其情绪,避免类似的事态发生。

在此轮热议中,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

从本质上看,牛某某“大闹头等舱”是源于部分乘客不遵守航空规则,经空姐提醒后仍未结束通话。牛某某出于曾作为空乘人员的专业素养,出于对于航空规则的坚持,她一跃而起,愤愤不平。

换言之,她的初衷是善意的,甚至可以说是正义的,只是表达的方式过于极端。但当时周边的乘客从未认可她的初衷,完全忽视了在航班上违规使用手机引起的安全隐患。

“这种情况,经常坐飞机的朋友就知道,其实很常见,对吧?不存在危害航空安全,对吧?”乘客李亚玲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她对航空规则的漠视到了何等程度。

有这样想法的不只她一人,绝大部分乘客,此次事件的看客都是这种心态:离起飞还有20分钟,打个电话有什么不可以?发生过相关事故吗?何必小题大做?

也正因如此,人们的舆论热点才会集中在所谓的“精神病人”对公共安全是否有害,而不是如果飞机开始滑行了还违反使用手机的话,将会带来有多大的安全隐患!

当然,我不是全然为牛某某的行为开脱。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理解和包容并不代表纵容,如果对于他们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违法行为不给予惩罚,也会纵容其类似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疾病获得性收益”问题。

因此,虽然牛某某出手阻止的目的是好的,但她的言行确实过于激烈,也导致其余乘客的不满。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她,令其情绪更加失控。根据多位乘客的叙述,牛某某在航班过程中也违反了不少乘客规则,对其它人造成了烦扰。

根据网友们扒出的历史,牛某某在其它公共交通上也有过此类过激行为,甚至因辱骂警察遭受法律惩罚。

精神疾病患者只要具备完全的民事和刑事责任行为能力,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应该一视同仁,接受惩罚。但并不能因为对他们排斥、歧视和污名化。更不能继续对其谩骂、耻笑、甚至对其家人也进行攻击。

另外,在此轮舆论风暴中,有不少媒体报道将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动不动就采用“精神病”“精神病人”作为标题,甚至有精神科医生也直指“牛某某就是精神病人”,“这类精神病人”。

精神疾病范围极广,重至精神分裂,轻至烟瘾,都可被称为精神疾病。把这些人群都叫做“精神病”,合适吗?

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确,精神科临床中,双相障碍属于6类重性精神病之一。在医疗专业的语境下,称其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并不为过,但是,实际上,称之为重性精神疾病更为稳妥。

当涉及公众话题,尤其是“精神病”这个词被污名化的今天,公开发表言论时,是否应该考虑“精神病”这一措辞到底意味着什么?会给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带来何等压力和不便?

“精神病”在大众口语中是一句骂人的话,普通老百姓对这“精神病人”的第一反应是疯疯癫癫,行为失常,精神错乱,要躲远一点。如果还要对这部分重症患者冠以“精神病”的标签,让他们备受歧视,加重病耻感,对病情难道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而且现在,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7.5%,从统计学角度,每5.5个人中就有一名精神障碍患者,也就是说我们的亲朋好友中都可能有这样的人,所以如果我们歧视他们,实际上就是歧视身边的人。

关于精神医学,精神病学,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概念和区别,我曾经撰文分析,并提出“精神病学”应在临床上消失!

而且,大众应意识到,所谓的精神疾病诊断只是从现行精神病学角度出发的、具有局限性的标签,而精神病学甚至精神医学的发展现在还有很大局限性,比如多数精神心理障碍是症状学诊断,还不能深入地展现问题的本质,更不能代表患者的全部,决定其一生!人们对待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时,应该保持更多的理性、理解,他们需要更多的善意。

此次事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部分网友的辱骂、攻击很可能会对牛某某造成很大的创伤。一来她可能因此陷入重度抑郁,出现意外;二来也可能因外界的恶意和不理解,逐步由偏执型人格改变发展成偏执型甚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真的对其身边人的造成伤害。这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另外,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国航对员工的心身健康并没有足够的重视。4年前,德翼航空副驾驶员卢比茨涉嫌蓄意撞毁客机事件,他便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继发重度抑郁症患者,当然在此我要澄清,卢比茨驾机撞山的行为是因为他是一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而非抑郁症所致。所以如果我们要重视航空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重视排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涉嫌蓄意使德翼客机坠毁的飞行员卢比茨,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航空公司一定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心身健康,不能再流于形式,否则悲剧可能还会发生。

在文章最后,再次呼吁大家不要再将双相情感障碍等同于所谓的“精神病”,不应对这部分患者歧视、排斥、恐惧。

换个角度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实是受害者,他们大多原本内心善良,对道德、行为规范要求特别高,但遭受来自原生家庭、校园、社会和互联网等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后罹患疾病,他们值得被理解和接纳!

而且,双相障碍并不是绝症。我们机构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双相情感障碍背后的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及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的病理性记忆。通过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记忆修复术进行修复后,是可以让患者高效康复的。

即使只采取临床药物治疗,也有很多患者通过家属的自我反省和提升,坚持服药,调整心态,结合家人和亲友的支持,逐渐康复。

更可况,由于过度诊断的问题,所谓的双相患者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双相。

最后,我再次呼吁,精神科医生在下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精神病”日益被污名化的今天。否则会使患者的病耻感加重,恶化病情。治病不治人,不想病人所想、知病人所知,这是对我们精神科权威性的摧毁,是医学的悲哀!


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


思睿明精神心理头条号,每日都会更新一个精神心理相关的知识点,请关注我!

我个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本质,是因为病人天生心地善良,在童年受到刺激,缺乏安全感,从而激发了自我保护措施,过早成熟。


之后年龄成长了,人的心理年龄却一直停留在童年时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可能从外表上看不出差别,但是对待很多刺激无法成熟应对。一旦压力过大,又找不到正确的发泄渠道,负面情绪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导致病变。


我认为,您帮助母亲的方式有很多,大多是围绕着“培养安全感”、“建立沟通纽带”以及“让她逐渐成长”为核心。

而您作为患者的孩子,更是方便不少。我在此由衷地为您的母亲感到开心,能有一位像你这样关心她的孩子,这是许许多多患者梦寐以求的。

接下来是具体方式:

——培养安全感

不要让您母亲承受经济压力,也不要涉及金钱。每天和她养成一个小小的共同习惯,比如定时去某家店吃她喜欢的小吃。这可以作为母子之间的沟通安全港湾。

注意外出时一旦遇到任何会导致她情绪不对的事件,你要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把妈妈当做需要被保护的孩子,不要让她承受负面情绪的压力。

在这期间,您可以逐渐找到最适合两人的沟通方式。甚至包括一起打游戏,一起养猫狗,都是很好的培养安全感的活动。


——建立沟通纽带

如果您的母亲不愿意同你出门,对他人的帮助特别抗拒,说明她的焦虑与恐惧已经达到某个临界点,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技巧。

我的建议是(出于我自己的角度),向她寻求帮助。

并不是真正的给她压力,而是和她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难,譬如失恋(不是要死要活的那种,而是“我喜欢某某人,他不喜欢我我好难过”),譬如看电影太伤心和她分享观影体验。

躁郁症患者其实在情绪较平静时是很爱帮助别人的,你就是要利用这一点,让她与你进行良好互动。注意我说的小困难一定不能是负能量,而更多是生活中有意思的小事情,与她共同分享并克服。

等她逐渐与你建立了沟通纽带,至少不排斥同你倾诉之后,再尽量往第一个方向拉——建立安全感。

——让她逐渐成长

首先,您的母亲是一个病人,她很多行为都是身不由己,这个是一定要明白的。

其次,我指的成长,其实是“与病魔和平共处”。

最关键的,是搞明白她发作的起因,譬如会因为什么环境受到刺激发病,或者是否有厌恶的人或事,发作前有没有征兆,诸如此类。

你要时刻关注母亲的情绪变化,通常会非常明显。注意,病人往往非常傲娇,口是心非。把她当成一个任性又害怕人的小猫或者刚出生的小婴儿这样去对待,全心全意为她营造一个安全港湾,并让她明白正确抒发情绪的方式——千万不要什么都憋在心里。

建议可以让她每天听听轻快愉悦的爵士乐,通过画画、唱歌或者写作来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最重要的,是一直支持她,理解她(虽然很难,但我之前提到了关键点)。

相信我,只要坚持,时刻观察细节,不出半年,她的病情就会大有好转。

她是一位母亲,母亲是无比坚强的,尤其是有孩子作为后盾。

祝好!

另:以上都是基于您母亲不愿接受治疗而说的,如果能说服她接受治疗,坚持服药,定时去看心理医生,再结合家人的支持,会更完美。

谢谢,看完之后是否关注下我们!


思睿明精神心理


情感障碍不可怕,家庭干预威力大!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性精神障碍康复工作和家庭心理教育的密切关系,对病患家庭进行心理知识教育与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有利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病患的康复。

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属,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相信大有可为,会有好效果的。

首先,我们给大家科普一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因、性质、临床表现、治疗和处理,然后重点普及一下病患家庭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

什么是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具有躁狂相和抑郁相交替发作的临床特征。

病患在躁狂发作时,心境高扬,但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是兴高采烈的样子,但易激惹,甚至发生意识障碍,严重者可产生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病患在抑郁发作时,心境低落,但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

情感障碍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大量资料显示,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对情绪的异常有明显的影响。

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如意外灾害、亲友亡故、经济损失、家庭矛盾、人际纠纷、罹患慢性躯体疾病等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构成致病因素。在遗传因素方面,病患的一级亲属中患同病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群的10-30倍。在生化因素方面的假说也多,但真正解释本病的发病机制还有距离。

主要治疗方法有:一是抗躁狂剂及其他相关药物,抗抑郁剂及其他相关治疗;二是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音乐治疗、家庭干预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庭干预

第一,提高家庭成员认识

家庭成员必须明确认识到,应当在家庭中创造解决冲突的良好情绪气氛,改善家庭人际交流关系,就可以大大减少家庭应激的冲击,保护患者免受外来生活事件的影响。

第二,掌握疾病基本知识

病患出院后,家庭成员应与医院防治机构及医生保持联系,定期按照约定到医院参加学习,接受疾病知识教育,或者邀请医务人员定期深入家庭进行干预性训练,也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进行用药常识教育

家庭成员必须掌握必要的用药常识,比如说,使用精神药物的目的、使用方法、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同时,应对病患施行用药行为训练,促使病患学习用药的基本知识,提高执行医嘱服药的自觉性,训练识别副反应的能力,以及如何主动向医生咨询用药问题等。

第四,实施家庭行为训练

着重学会应对和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在与精神药物的合力作用下,可以增进家庭和患者应付应激事件的技能,提高病患的社会功能水平,从而减少复发和减轻社会功能障碍。

第五,调整家庭交流关系

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尽力发掘家庭中人际交流的缺陷和问题,大家商量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交流方式,时机选择等等,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

第六,认真解决情绪问题

把重点放在正确表达正面的感受,能够做出积极的请求,能够主动倾听,够做出适当反应,能够建设性地表达否定情绪,努力消除家庭中过度情绪的介入,比如责备等。

第七,解决不良行为问题

可以列出病患因为疾病所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比如饮食无规律、烟酒无节制、不干家务活、持续自卑情绪等等。

对于不良行为,家庭成员要共同确定需要解决的行为问题,共同协商,讨论解决方案,选择最佳实施方法,逐一解决,并且相互督促,保障贯彻执行,还要保证检验结果。

总之,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病患的家属,绝不是无能为力,相反是大有可为,一定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

感谢您的关注!传递爱的能量!


舒言


双向情感障碍治疗难度较大,大部分有遗传易感性,病因复杂,患者个人主观积极性差,认知能力弱,极大影响情绪管理治疗,临床药物治疗可以缓解但复发率高,基本终生不能停药,双向情感障碍需要患者、家长共同参加矫正课程练习和技术培训,家长了解更多的症状特点和治疗技术,对患者非常有利,在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病情完全可以缓解甚至治愈。


用户2985883421908855


杨一声@指点健康

这是个非常悲催的情况!

患者独自走进了黑暗世界并把家庭带到了悬崖边,患者不自知,如果家属也不觉,就会被患者情绪带着走,毁了患者的同时也可能毁了家庭!

家人的重要性大概在此时最能被体现了!建议在这几方面做些努力。



1,认清并接受现实。家人病了,需家人细心长时间予以帮助,家人是患者最好的医生。

2,稳定患者情绪,巧妙引导患者的认知,不要加剧冲突,以加强患者对家人信任。


3,给患者以足够的安全感。

4,引导患者培养一些易形成的生活好习惯,改掉些患者已认知的坏习惯。成功的结果能增强患者信心,有利于跳出原来禁锢患者的思维圈。

5,寻求专业人士帮肋。

6,引导患者就医。

7,坚强、不放弃是家属们要做好的思想准备;再多点耐心、细心和爱心是家属要时刻提醒自已要做到的!



加油!


杨医生闲话健康


首先是保证规范规律的治疗,定期与就诊的医生见面,不可私自调整药物,在天气变化时尤其需要注意病人变化。此外,如果条件许可,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是很重要的,读读“禅疗四部曲”中的《过禅意人生》《做自己的旁观者》《唤醒自愈力》《与自己和解》,学习正念的生活是非常有价值的。


心理科包博士


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反复发作者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里疏导。抑郁时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支持,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避免冲突,避免激惹患者;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平日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心里调节的方法;促使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期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