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古人要把文字刻在石头上?

红头鸟


在古代,论坚固、持久保存的属性,除了石头就是青铜了,不过后者造价太高,所以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古人都要刻石述事,或沟通天人、或沟通阴阳、或昭示方来。

中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刻石。《墨子》中多次提到“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如《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孙诒让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石刻与金文一样较为普遍。唐初发现的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10枚石鼓,各刻有四言诗一首,共约700多字(石鼓文),今天只存272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行各地,曾七次刻石称颂自己的功绩。西汉石刻发现较少,现所知拓本约10余种。东汉是石刻的繁荣时期,石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魏晋时曾禁止刻石,数量有所减少,隋唐以后,石刻之风又盛。

从形式上看,今天所见的石刻形式,以碣、碑、摩崖最为常见。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帝王封禅祠祀之文,如秦始皇东巡时制作的《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二、纪功述德之文,如汉《杨君石门颂》、汉《裴岑纪功碑》、女真文与汉文合璧的《大金得胜陀颂碑》;

三、文书,如秦二世《元年诏书》、汉《赐豫州刺史冯焕诏》、汉文与藏文合璧的《唐蕃会盟碑》;

四、墓志,如南朝宋《刘怀民墓志》、北魏《李超墓志》、契丹文与汉文合璧的《耶律延宁墓志》;

五、地图,如刘豫阜昌七年《禹迹图》《华夷图》;南宋绍定二年《平江图》;

六、其他纪事刻石,如汉文与叙利亚文合璧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西夏文与汉文合璧的《感应塔碑》等。

七、谱系、题咏、题名、格言(如唐李阳冰、宋司马光所书古人嘉言)。

八、医方(如宋宣和四年所刻《养金方》)。

九、书目(如元泰定元年杭县之《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碑》碑阴所刻书目)等等。

儒释道三家经典成体系者,则分别是:

一、儒家石经:始刻于东汉末季,至清代,共刻石7次: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绍兴石经、乾隆石经;

二、佛教石经:碑刻佛经,历史悠久、数量众多,以摩崖和经幢最流行。著名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自1984年开始出版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以《赵城金藏》为底本,缺失部分用其他11种大藏经补足,房山石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三、道教石经:约始于唐代中叶,不过经典刻石起步既晚,所刻亦少,远不及儒、释之盛。

在中国以外,史前时代就已出现刻画在岩洞壁和石崖上的图像、浮雕等。在法国、西班牙、北美、北非等许多地方都发现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至于著名的文献,则有如下情况:

一、巴勒莫石刻。它是埃及最古的纪年石刻,记录了古王国时代前王朝至第五王朝(约公元前4000~前2420)的法老名单及其活动。

二、汉穆拉比法典碑。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汉穆拉比颁布的法律,碑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刻有282条涉及巴比伦社会各方面的法律条文。它是世界史上第一部比较详备的成文法。

三、贝希斯顿铭文。摩崖石刻。是公元前522~前486年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所刻的记功刻石,铭文用古波斯文、巴比伦文和新埃兰文三种楔形文字镌于悬崖上,目前已被成功释文。

四、阿育王诏谕。公元前3世纪南亚次大陆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所刻,内容多为记述阿育王的军功政绩,并宣扬王道佛法。

五、印尼碑铭和摩崖刻石群,刻于5~16世纪,内容为记载国王事迹、宗教供奉等。

六、突厥文刻石,是7世纪末至9世纪中叶古代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在今蒙古国境内)的刻石,其中许多是用突厥文与汉文,或突厥文、汉文和粟特文镌刻。

七、埃及金字塔墓壁上和希腊神庙祭台上、墙壁上,有大量关于征伐、外交、法律、债务以及祝词、请愿书等石刻铭文。


八砖学士


古人对于文字的记载方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早可追溯的文字记载是甲骨文,后来出了竹简。古人将文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龟壳上,有的将文字记载丝绸上,有的将文字刻在青铜上或写在竹简上,以上几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太不方便,而且造价十分昂贵,不易保存。后来人们发明了纸,虽然造价低,但是也不易保存。


而对于石头,古人似乎更情有独钟,一些重要的记载,比如经书、医书、檄文等等都刻在石头上,个人的印章到国家的玉玺也是已石头为载体,石刻最大的优点就是造价便宜,容易保存,但是也有携带不方便、书写麻烦等特点,于是古人有专门的石匠用于碑刻、篆刻等文字的记载,最有形成了一门艺术。

我们现在能够在众多的名山大川看到古人的石刻作品,而竹简、纸书等等古籍一般都存放在博物馆里,拿出来时还要带上口罩,相当麻烦,而石刻即使是比较名贵的,放置起来也很方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