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这是什么鸟?

风之语001


一看就是戴胜鸟,我们那边又叫一把扇。



说起这种鸟我是有童年阴影的。老家有块地的附近有一片老柿子林,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去那边爬柿子树玩耍。依稀记得应该是夏天的某个午后时间,周围知了还在有一声没一声地叫着,大人们都在午睡,自己一个人偷偷去那边玩,由于去那边要穿过自家的麦地,而这片地坟头又特别多,当时麦子已泛黄了,一个人小跑着穿过麦子地,经过坟头时,一只腿一下子就陷进坟头里了,现在想起来,还能感受到当时砰砰的心跳声,当颤巍巍地把腿抽出来的时候,从坟地里钻出来了这样一只鸟,浑身还有一股臭味 ,吓得自己撒脚丫子就跑了……后来上学了才知道这种鸟叫戴胜鸟,而且还是以色列国鸟,也有人拿来当宠物养。

以下内容引自百科词条

戴胜鸟,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7-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以色列国鸟。

总之,我是看到这种鸟感觉瘆的慌 ,总感觉不吉利。


问天下津


很漂亮,朋友非得让我给他弄一只养,还别说,我满足了他的愿望,不过没过几天他又给我送回来了,要求我从哪里弄来还送哪里去,最后放生了。

原因很简单这东西太臭了,在我们这里的老乡都叫他臭奔儿鸪,奔儿鸪在我们这里是布谷鸟的俗称,这东西长的和布谷鸟并不像,这个名字的由来不太清楚,老人说他和布谷鸟叫声有几分相似,身上又散发臭味,所以管它叫抽臭奔儿鸪。

这种鸟的学名叫戴胜,这个名字很有讲究,据说古代人束发,在头顶会有个小帽子,帽子上有一块长长的冠饰。这鸟的名字可能与此有关。

这东西非常常见,分布很广,我是农村的,而且在村外的养鸡场养过几年蛋鸡,鸡场周围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知道点他们的生活习性,还找到了它们的窝,成功抓到了两只,经挑选留下一只好看的,另一只放生,不过没几天,朋友就送回来了,太臭了,实在难以忍受,只能有放生了,劝大家别样这东西,虽然好看,但味道难闻。

不过还是看到有些不信邪的养戴胜,怎么解决臭味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山野论史


多年前我买过一只大麻鳽放生,当时在菜市场见到有人卖一只很大的鸟,很多人在围观,因为从没见过甚觉好奇便也过去看。围观的人都在议论纷纷,却没人认识。鸟很凶猛,被网袋围住都猛扑楞,我觉得这么稀奇的鸟应珍贵,被吃了很可惜,想买下来放生,便问卖多少钱?开价200元,我想买但碍于老婆在旁边,怕她说我不同意,于是没说什么便走开;转一圈等老婆上班去了便回来,经讨价还价以150元买下来。中午约了个朋友一起上山,拍了一些照片便放生了。

下图是朋友拿鸟放飞时我拍的一张照片。



因为不认识是什么鸟,便发帖求教,后来终于有人解疑知道是“大麻鳽”。



大麻鳽(学名:Botaurus stellaris)属大型鹭类,体长59-77厘米。身较粗胖,嘴粗而尖;颈、脚较粗短;头黑褐色;背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点;下体淡黄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纵纹;嘴黄褐色;脚黄绿色。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亦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甚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 中文学名 大麻鳽 拉丁学名 Botaurus stellaris 别称 大水骆驼、蒲鸡、水母鸡、大麻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鹳形目 科 鹭科 属 麻鳽属 种 大麻鳽 亚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Great Bittern 英文名称 Bittern 英文名称 Common Bittern 英文名称 Eurasian Bittern 外形特征 大麻鳽是一种体型大的涉禽,额、头顶和枕黑色,眉纹淡黄白色;背和肩主要为黑色,羽缘有锯齿状皮黄色斑,从而使背部表现为皮黄色而具粗著的黑色纵纹;其余上体部分和尾上覆羽皮黄色,具有黑色波浪状斑纹和黑斑;尾羽亦为皮黄色,具黑色横斑;飞羽红褐色,具有显著的波浪状黑色横斑和大的黑色端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棕红色,具有波浪状黑色横斑;初级覆羽有小的白色端斑,中覆羽、小覆羽皮黄色,具有细小的波浪状黑褐色横斑;后颈黑褐色,羽端具两道棕红白色横斑;颈侧和胸侧皮黄色,具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且羽毛分散成发丝状;颏、喉奶白色,前颈和胸皮黄色,具棕褐色纵纹从颏一直到胸,其中从喉以下分为数条,主要由羽毛端部棕褐色羽干纹连接形成;腹皮黄色,具褐色纵纹,两胁和腋羽皮黄白色,具黑褐色横斑;肛和尾下覆羽乳白色,具黑色纵纹。幼鸟似成鸟,但头顶较褐,整个体羽亦较淡和较褐。


中国分布

中国仅有指名亚种(Botaurus stellaris stellaris)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新疆为夏候鸟;山西、天津、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四川为旅鸟或冬候鸟;贵州、云南、海南、香港、台湾为冬候鸟。

繁殖于新疆天山、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与河北等省。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迁徙时经过长江中下游、山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等省。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草丛和灌丛、水域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


迁徙

除在中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省区为留鸟不迁徙外,在中国长江以北均为夏候鸟和旅鸟,长江以南亦有部分迁徙。通常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10月中下旬迁走。

习性

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亦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受惊时常在草丛或芦苇丛站立不动,头、颈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芦苇融为一体,不注意很难辨别,即至当人走至跟前,不得已时才起飞。两翅鼓动慢,常贴芦苇或草地上空缓慢飞行。通常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活动时不时发出 ‘会儿,会儿’的叫声,很远即能听见。

食性

大麻鳽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4]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海岛上的人家


这种鸟学名叫戴胜。在我们老家叫花蒲扇,因为它头上的冠展开就像蒲扇,我对这鸟记忆犹新。

这要从小时候说起,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捉鸟,记得有一次我和发小三五成群去掏鸟窝,后来在一颗柳树上发这一个花蒲扇的窝,我就自告奋勇去掏鸟。说起来都是泪,虽然树不高,三两下我就爬上去了,这鸟窝是在树上的洞里,刚好下去一只手,洞里黏糊糊的,好像还有几个鸟蛋,我就一把抓了出来,你猜那黏糊糊的是什么?😭没错全是屎!全是屎!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掏鸟窝了,这种鸟看着好看,真特么脏。




接下来介绍下这鸟:

学名:戴胜、又名花蒲扇、花和尚、鸡冠鸟等!

栖身在:开阔的田园、园林、郊外的树干上。

食虫鸟:以金针虫、蝼蛄、行军蚁、步行虫等为食。

以害虫为食是益鸟,希望大家不要捕杀,关键这鸟很臭,真臭。


1个普通农民g


这种鸟以前在家里非常的多,我小时候都不知道见过多少。我们管这种鸟叫屎姑姑。大家不要被它长长的嘴迷惑,以为是啄木鸟。事实上它不会啄木。


这种鸟现在没有了,以前老家人不知怎么都是叫它这种名字,原因嘛估计和它的饮食习惯有关,我特意找资料看了下,说是以虫类为食,小时候嘛我是经常在村子里那种老式厕所里看见它,还以为吃粪长大的。估计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这种鸟的学名叫做戴胜,不可否认,确实比较漂亮的,特别头顶的羽冠。有时受到惊吓或者枝头打斗时,就会撑开了。

漂亮归漂亮,这种鸟确实气味不好闻,从鸟窝到鸟本身确实都有股子难闻的味道。后来明白是本能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生活习性,就是喜欢把自己弄脏,估计是让捕食者无法下嘴吧。但是确确实实是一种益鸟,是一种肉食性鸟类,并不杂食,以昆虫为主。能够消灭许许多多的害虫,比如蝗虫,毛虫等等。



我差不多十多年没有见过了……目前可能是只在我们这个地方,其它地方应该还有,它的整体种群数量还是稳定的,属于低危物种,目前也是以色列国鸟。


壹点科谱


根据巢材和雏鸟形态,最可能是乌鸫。乌鸫是一种适应力较强的常见鸟类,在城市绿地和小区也能见到。它们在较粗的树枝交叉处或居民阳台上筑巢,行事高调,叫声或婉转动听或尖利刺耳,很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因此曝光率也较高。


乌鸫雄鸟

遇到鸟巢,请远观即可,不要过度打扰,过度干扰有可能导致鸟类弃巢。对野生动物来说,它们不需要人类去帮助它们,不干扰、视若无睹就是最大的帮助。很多鸟类选择在隐蔽的地点筑巢,一旦有人靠近或接触鸟巢与雏鸟,成鸟会很紧张,一些种类甚至会抛弃巢穴和鸟蛋,重新筑巢,及时止损。

乌鸫雌鸟

乌鸫体型较小,全身黑色,雄鸟嘴和眼圈黄色,民间称它们为“百舌”,在繁殖期乌鸫叫声复杂多变,音色悦耳动听。乌鸫是雀形目鸫科的中小型鸟类,体长约30厘米,经常在绿植地面活动,捕食蚯蚓,也喜欢吃各种水果或植物种子。乌鸫在我国以前只分布于南方和西北,而近十几年来,乌鸫的领地不断北扩,如今已占领很多北方城市,如北京,甚至东北都有全年可见的乌鸫了。推测可能和气候变化有关,但尚无强有力证据。乌鸫以前也是常见的笼养鸟,但和大多数野鸟一样,乌鸫无法人工繁殖,全部来自野外捕捉,因此请不要捕捉或饲养乌鸫。乌鸫被列入三有保护名录,捕捉贩卖饲养或利用都是违法的,让它们在自然种尽情歌唱吧。


山知道我


这是太平鸟,俗称十二黄,以为内你可以看到它尾巴末端是黄色的。

另外还有一种长得很像的鸟,体型稍小,叫小太平鸟,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小太平鸟的尾羽外缘是红色的,所以小太平鸟的俗称叫十二红。

对于中国来说,太平鸟是冬候鸟或者旅鸟,冬候鸟是指冬天在这个地区生活,夏天则飞到更加凉爽的地方活动,旅鸟是指在迁徙过程中路过一地区,短暂停歇但还需要继续迁徙。太平鸟夏天活动在欧洲很多地方,在冬天来到中国过冬。

太平鸟以植物种子、果实和昆虫为食。食物也会根据季节而变化,比如在繁殖期,则要多吃昆虫补充蛋白质,而在秋季则会多吃浆果类的食物。太平鸟在繁殖期是成对儿活动,非繁殖期则成群活动。它们主要活动在山区,喜欢活动于针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在冬天食物匮乏的时候则也会到阔叶林寻找食物。

在北京的百花山,太平鸟会在冬季来到这里活动,吃树上的一种槲寄生的红色果实,这种植物要寄生于其他树的树干上,所以它们的种子只有落在其他大树的树干上才能生根发芽长大,这就要依靠太平鸟这样的鸟类,它们吃了槲寄生的红色果实之后,飞到其他大树上活动,然后把带有槲寄生种子的粪便拉到树干上,这种植物才有机会繁衍后代。

这是大自然中的精妙设计,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了各自栖身的生态系统,维护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也生存在生态系统之中,也应该维护这平衡来保证自己的存在。


野生青年陈


其实这幅画里的小鸟特征非常显著,熟悉的朋友辨认起来并不难。头上的高耸的黑色羽冠,眼后一块红色的羽毛,都彰显着它的真实身份——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

(↑红耳鹎)

红耳鹎隶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鹎,成鸟身长在17至22厘米之间。它身体的羽色也是很显眼,除了眼后的羽毛,尾下覆羽也呈红色(尾下覆羽大概就是尾羽下我们所谓的“鸟屁股”的地方)。背部、前额至头顶呈黑色至深棕色,颊、喉白色。有趣的是,在它的颊、喉部之间还有一道黑色的细线状羽毛,把小白脸蛋和白脖子给分了开。胸部两侧至肩部也各有一道深色的羽毛带,像是披肩一般。

(↑红耳鹎)

红耳鹎在我国南方许多省区都有分布,通常为留鸟,性情活泼,它为杂食性,多以植物性食物,如果实、种子,嫩叶为食,也吃一些昆虫。


在我国,除了红耳鹎,比较常见的鹎属鸟类还有白头鹎(也就是俗称的“白头翁”,Pycnonotus sinensis)、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等,它们的身型和习性都非常相似,能够适应人类城镇的环境,在城市周边,很容易看见它们的身影。

(↑白头鹎)

(↑黄臀鹎)

(↑白喉红臀鹎)


窥见生灵之美


这是一只松鸦的幼鸟。张着嘴仰着脖子可能是在等待喂食。这只松鸦的羽毛还没完全长全,可能是试飞过程中掉出了巢穴。幼鸟落巢是正常现象,请别急着把它捧在手里关怀备至。我们可以在旁边观察一会儿,如果它的父母飞来继续喂它,我们可以放心离开。如果始终没有亲鸟,可以联系当地野生动物救助机构。——擅自把鸟宝宝带回家饲养,和“拐骗”没啥区别。

下图为松鸦的成鸟↓ 来源:orientalbirdimages

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都比较常见,是一种出镜率高,颜值也高的鸟类。别看松鸦的羽毛十分漂亮,有橙黄、蓝、黑、白等多种颜色,它可是乌鸦如假包换的“亲戚”,是鸦科的鸟类,叫声十分“粗犷”。松鸦很机警,在周围有人的时候是很少鸣叫的。

在中国,松鸦主要生活在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笔者所在北京,北部山区也能见到松鸦,它们被俗称为“山和尚”、“檀鸟”等等。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松鸦长相略有不同,分类学上将它们划分为不同亚种。但是中国就有近10个松鸦亚种。

下图为松鸦的成鸟↓ 来源:orientalbirdimages

栖息在山林中的松鸦是一种“不挑食”的食虫益鸟。它们爱吃各种农业、林业害虫,比如松毛虫、象甲、天牛等等。秋冬食物匮乏的时候,也爱吃浆果和坚果。一时吃不完的植物种子它们还懂得贮藏起来。和乌鸦等鸦科动物相似,松鸦也会偷吃其他鸟类的鸟蛋,雏鸟,吃掉能够抓住的各种小动物。

鉴于松鸦对生态环境和农林业的贡献,目前中国的部分省区已在所辖区内将它列为保护动物。


夕雾


这鸟是戴胜,爷爷家附近石头缝里曾有一窝,以后这个鸟好像记住了地方,每年春天都来这里,最近又来了,经常看到。



戴胜鸟头顶有羽冠,像一把展开的扇子;嘴巴又细又长,常见栖息于河边、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是林缘耕地最为常见。

戴胜鸟以虫类为食,经常看到它叼点虫子,喂宝宝,喜欢在树上的洞内做窝。个人认为,戴胜的性格活泼,常常看到它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受到惊吓时,冠羽就会立起来,立刻飞走,起飞后,过一会儿就会松懈下来。



记忆中,戴胜鸟大概每年5、6月份就会飞回来,准备筑巢繁殖,一般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弃穴为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我爷爷家的就是在石缝里筑巢,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


个人认为戴胜鸟是独居鸟类,每次都看到一只,没有成群出现过!

以上介绍均属于个人观点,如有其他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