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未來長三角哪個城市會脫穎而出?

山賊王路飛


目前,長三角城市群共有26個城市,其中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等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前列,從長遠來看,嘉興、南通、湖州、徐州等城市也有崛起的可能。

1、杭州:更進一步,崛起為媲美北上廣深的一線城市

論政治地位、區位優勢、歷史底蘊和經濟實力,杭州在江浙滬乃至全國都是一流的城市,一直以來,上海的光芒太盛,杭州有些被忽視了,直到2016年G20峰會,杭州在世界舞臺閃亮登場,人們得以重新認識杭州,杭州在城建、互聯網、創業就業等方面也是頗有看點,有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的加持,杭州越來越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杭州錢江新城閃亮登場標誌著杭州開始崛起,這座城市已初步成為長三角城市群與上海平起平坐的“雙子星”。

2、湖州:憑藉臨杭臨滬的區位優勢和三條以上高鐵交匯的樞紐地位崛起於長三角

作為杭州都市圈重要城市的湖州,生態環境佳,有南潯等古鎮加持,寧杭高鐵、商合杭高鐵、滬蘇湖高鐵、湖州到杭州西聯絡線等高鐵在湖州交匯,湖州的樞紐地位初現,湖州到杭州不到30分鐘,其下轄的德清縣到杭州最快只要13分鐘,已經真正融入了杭州。

3、南通:崛起為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建設上海北大門

南通濱江臨海,緊鄰上海,區位優勢優越,江海組合港口條件獨特,南通的基礎教育在全國領先,人才輩出,但由於長江天塹的限制,過去很多年,南通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直到2008年蘇通大橋開通之後,南通的發展得以駛入快車道,預計到2020年6月左右,南通連接上海的快速鐵路滬通鐵路將開通,屆時,南通將真正崛起於長三角,可與蘇南、浙北經濟強市一爭高下。

4、徐州(長三角經濟協調會城市):憑藉樞紐地位成就淮海經濟區首位城市

徐州憑藉承南啟北的區位優勢,很早就開通了高鐵,現已開通京滬高鐵、徐鄭高鐵,正在建設連徐高鐵等高鐵,徐州不僅開通高鐵早,而且也將是江蘇江北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城市,徐州的經濟實力在江北僅次於南通,但其城建水平在南通之上,徐州大城市框架出現,而南通城區規模偏小,縣域經濟實力強,存在“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南通被定為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但要完全壓制徐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徐州到北京和上海的時間相差不大,坐擁樞紐之利,但距離北京、南京或是上海都有一定的距離,難以直接接受這些城市的輻射,而南通一心一意融入大上海,未來,兩座城市誰高誰下,還很難說。

5、嘉興:在上海和杭州兩座一線城市之間左右逢源的城市

嘉興區位優勢之佳,在全國來看,僅有廣東的東莞可與之媲美,但多年來,嘉興的發展卻是不溫不火,嘉興也一直在滬杭之間左搖右擺,其實,嘉興的不同地方與上海的親密度不同,例如,海寧等臨杭地區應該更主動地融入杭州,而嘉善等臨滬地區應該一門心思融入上海,浙江省已經在嘉興設立了“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接軌上海力度加大,但僅依靠高鐵還不能真正融入上海,必須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利用地鐵接軌上海,這才是長遠之計。

區位優勢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嘉興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特色產業,也不僅僅接受上海或是杭州的產業轉移。


財經問答大師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

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億,分別佔全國的1/26和1/6,經濟總量19.5萬億元,佔到全國的近1/4。

長三角地區在世界經濟版圖中也佔據一席之地,長三角城市群已躋身國際公認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

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

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

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除了公認的經濟龍頭直轄市上海市外,長三角還有南京、杭州、寧波三個副省級城市。

上面是26市的經濟總量排名。


根據最近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稱,今年要加快實施長三角城市群規劃。

老戴認為,在未來數年,上海、蘇州、南京、杭州,依舊會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居領先地位。那麼其餘22個城市,最有可能脫穎而出,進入前五的城市是合肥市。

合肥市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正著力打造全國性綜合航空樞紐港、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全國一流的跨境貿易電商集聚區和產業示範區,全力打造江淮航運中心。


我是戴耀邦 ,產業地產諮詢分析師、財經媒體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現居北京,專注於產業地產領域的諮詢與品牌營銷,歡迎關注本人頭條號“戴耀邦”,一起溝通交流。


戴耀邦


先指正一點,描述的不準確,這是最初的長三角城市群規模。2014年通過第二次擴容,長三角城市群規模已達26個城市,也不再僅僅是侷限於浙江、江蘇和上海兩省一市範圍。擴容後,安徽省部分城市也進入了長三角城市群。


也有部分網友說,長三角為什麼要把安徽拉上,讓人匪夷所思。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從整個華東版圖看,安徽這部分都在南京的輻射範圍之內,這就很好理解了。

回到正題,未來長三角城市群哪個城市會脫穎而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海是內核,南京和杭州是兩翼,外加合肥、寧波。這四座城市目前來說,差距並不算太大。其他地級市雖然各有各的優勢,但在體量上都無法跟這四大城市相抗衡。蘇錫常就是一個典型,雖然縣域經濟遙遙領先,但總體來說城市規模不夠大。


杭州的城市規模已經這麼大的情況下,去年還把臨安市設區,就是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從這一點上,我們也能明白一個道理,要想強大,就要有足夠的資源。
城市規模有時候能決定很多事情,這裡就不搬上各大城市的數據了。單從個人觀點看,寧波將會是未來城市群中那顆耀眼的新星。有天然的良港,區位優勢明顯。


假裝在金華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共有來自“江浙滬皖”三省一市的26個城市組成。它們分別為:

  • 上海市

  • 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

  • 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

  • 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

而在這26個城市中,哪個最具創新活力?

1月10日,華略智庫·上海城市創新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推出的報告《長三角地區26個城市創新活力排行榜》,對各城市創新活力給出瞭解讀。

機構基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26個城市的公開統計數據,構建涵蓋創新要素集聚、創新資源配置、科創環境質量、科創產出績效、創新創業活力五個維度的17個指標,利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對26個城市的創新活力進行評價和排名。

排名結果

評價結果表明,上海以73分的成績居於榜首,且遙遙領先,並與杭州、南京、蘇州和合肥一起在長三角地區領跑;無錫、寧波、蕪湖、常州等城市緊隨其後。

第一梯隊五個城市的創新活力各具特色。

  • 上海:實現多維度領先的龍頭老大

上海無疑是長三角最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創新要素集聚、科創環境質量和創新創業活力三個維度上均為翹楚。

張江科學城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一批國家大科學設施(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中心、上海超算中心、國家量子中心等),成為前沿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基礎支撐,輻射長三角、面向各類科研機構和企業開放,為整個社會提供技術創新的平臺。

上海迄今為止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上海臨港,並於近日正式開工建設。這讓很多大城市羨慕不已,不少周邊城市已經開始謀劃如何成為其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的生產基地。

上海還是垂直細分領域獨角獸企業的集聚地。根據《胡潤》發佈的大中華區獨角獸排行榜,截至2018年11月,中國大陸境內的“獨角獸”公司共有181家,其中上海41家,位列全國第二,而杭州有20家,南京8家,蘇州3家。

上海是座具有強烈開放基因的城市,有理由相信,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上海將引領長三角參與全球城市群的創新競賽。

(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奠基。)

  • 杭州:科創產出績效能力最強

杭州的崛起主要歸功於“互聯網+”大浪潮的驅動。除了土生土長的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網易等其它巨頭也相繼落子杭州,其獨角獸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同時,緊緊圍繞著阿里巴巴等巨頭,杭州還彙集了眾多互聯網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共同構建起一個龐大的信息產業生態圈。

杭州有很多個“第一”。第一個提出“城市大腦”概念、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移動支付之城”、第一個開展5G車聯網試點並有成果落地的城市、第一個國內自主研發“飛天”超大規模通用雲計算操作系統的誕生地……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杭州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592億元、增長14.7%(2017年增速為21.8%),增速比GDP高7.1個百分點,佔GDP比重為25.0%,其中雲計算與大數據產業增加值接近600億元。杭州正在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升級版。

2018年杭州應屆生的留存率76.96%,接近上海86.58%,而南京和合肥僅為58.78%和57.87%;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率大幅領先其他新一線城市。在全國人才淨流入排名中,杭州位居第一,流入人才主要進入IT互聯網行業,成為“搶人大戰”的最大贏家。

(杭州阿里巴巴總部。)

  • 南京:穩紮穩打,實力均衡

南京各維度創新實力較為均衡,其創新要素集聚能力上位列長三角第二。

南京不乏創新要素的資源。南京有8所高校入圍全國高校100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26家,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41個,萬人發明專利擁有數位列長三角第一。可以說,南京具備很強的基礎創新能力。

但是,南京在產出端的創新創新活力和科技創新績效卻不甚理想。根據官方數據,2016年南京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GDP比重6%,不及杭州的17%和合肥的11%,其基礎創新優勢沒有很有效地拉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7年,南京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46家;而杭州新增589家,合肥新增309家。尤其是,缺乏標杆性創新企業和創業公司,成為南京當前發展的突出煩惱,在全國獨角獸企業榜單中,南京只有一家蘇寧,與其高度集聚的創新資源不匹配。

未來南京的創新動能是否能夠得到全面釋放,更多創新載體是否能夠落地,有待於觀察。

(南京江北新區研創園孵鷹大廈。)

  • 蘇州:蘇南創新活力先鋒

一直以來,蘇州走在開放創新的前沿。90年代起,蘇州抓住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機遇,大力引進外資。尤其是作為全國產城融合典範的蘇州工業園區,經過20多年的建設,蘇州工業園區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引領了蘇州經濟的騰飛。

近年來,蘇州也開始轉型,著力補上本土創新驅動這一課。2017年,蘇州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123.7億元(高於杭州的92.3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高於杭州的6%);發明專利申請量4.58萬件,高於杭州2.56萬件。

尤其近年來是眾多科技創新載體的落戶,讓這個城市的創新資源更加豐富:蘇州大學獲建全省首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蘇大附一院獲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牛津大學首個海外研究院落戶蘇州,蘇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啟動建設。

雖然蘇州自身在科教資源方面沒有突出優勢,但蘇州有效地利用了其毗鄰上海的區位優勢,依託上海的資金、人才、項目等資源外溢,在吸引領軍人才、創新載體和企業主體等方面的集聚能力表現突出。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博世集團(BOSCH)中國區新研發中心落戶蘇州工業園區;互盟信息、凱迪泰醫學科技、阿特斯陽光電力等一大批滬上高精尖創新創業項目“嫁接”到蘇州。

(蘇州工業園區核心商務區。截至2017年,園區已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0億元人民幣,每平方公里土地GDP達8.6億元人民幣。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微軟、蘋果、西門子等世界知名高校、企業也紛紛將分支機構、研究院所落戶在園區。)

  • 合肥: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最突出

雖然合肥在4個維度均弱於前四名的城市,但其創新資源配置能力卻最突出。看似令人意外,實則情理之中。

合肥的成功來源其獨特的“科教興市”策略。197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北京搬遷至合肥。合肥因此成為擁有中國一流水平基礎科研能力的城市,也是除北京之外中國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

2017年1月,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僅有三個(另兩個是上海和北京),令其他省會城市豔羨不已。

根據實施方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擁有4個國家實驗室、2座國家級實驗室、6個大科學裝置、7大中心與平臺、3所雙一流大學和學科,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同時,合肥還培養出一大批像科大訊飛、四創電子、國禎環保等本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以合肥高新區為核心載體,政府搭建了20餘家新型產業研究平臺和300萬平方米的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設施,加速吸引長三角創新要素的聚集。

(我國“人造太陽”——世界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東方超環(EAST)裝置在合肥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 無錫:創新產業之城的底氣和遠見

無錫的創新活力排名第六,各維度的得分僅次於蘇州和合肥。

從曾經依託發展鄉鎮企業的“蘇南模式”代表,無錫一躍成為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先行者,成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2017年,無錫市GDP躍上萬億門檻,名義增速高達14%,成為第2個GDP過萬億的地級市,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13。

其中,物聯網產業的強勢崛起,讓這個城市成為創新企業的青睞之地。2017年,無錫物聯網產業營業收入已經超過2000億元,產業規模佔江蘇省的50%,全國的25%,成為當之無愧的“物聯網之都”。

因無錫近年來一直在構造集成電路“芯”版圖,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集聚了包括華虹半導體、華潤微電子、長電科技等在內的200餘家企業,形成了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如今,集成電路與物聯網二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產生了1+1>2的“產業共振效應”。

在這一點上,無錫給那些傳統制造業城市樹立了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榜樣。

(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擁有世界上首臺峰值運算性能超過每秒十億億次浮點運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第一臺全部採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

分維度視野比較

根據各維度上各個城市的分數排名,我們形成了5個創新維度的分佈圖示。

從創新要素集聚維度看,上海和南京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最強。上海無疑是長三角地區的創新龍頭,9所高校入圍全國高校100強,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44家;南京緊隨其後。

(創新要素集聚維度)

從創新資源配置的維度看,合肥和蕪湖脫穎而出,力壓江浙其他城市。2016年,這兩個城市的地方財政科技經費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分別為12%和13%,超越了上海和杭州的5%,成為長三角地區的“創新黑馬”;蘇錫常和杭州灣沿線城市比其它城市更為注重創新研發的投入。

蕪湖的脫穎而出歸功於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策略。蕪湖近年來將大量的創新資源投入到機器人產業,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通過眾多激勵政策的扶持,已吸引機器人企業100餘家,其中不乏大量高成長性企業和優秀企業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領域創新活躍。

創新資源配置維度)

從科創環境質量的維度看,上海、杭州的科創環境質量最佳,蘇州、南京、寧波其次;江蘇省的城市整體上比其它兩省更為注重科創環境的塑造。

(科創環境質量維度)

從科創產出績效的維度看,杭州科創產出績效最優,上海、南京、蕪湖等城市其次。

(科創產出績效維度)

從創新創業活力維度看,上海繼續奪魁,杭州、南京緊隨其後。上海憑藉獨角獸企業數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數、規上工業企業變化數等指標優勢,繼續引領長三角。

(創新創業活力維度)

結語與建議

第一,上海是長三角無可爭議的龍頭。

從市場規模大小、基礎設施先進程度、產業結構完善程度、先進人才數量,以及資本密集度等方面,上海毋容置疑地領先。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上海將繼續發揮龍頭老大的作用,以創新驅動,引領其它城市共同建立新時代的世界級產業體系。

長三角地區城市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就不能僅僅依靠自力更生,還要善於借智借勢借力,尤其是在交通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的背景下,誰在產業配套和營商環境方面做足功課,對接融入核心城市、吸引創新資源落戶,誰就能主動把握新一輪產業轉型的機遇。

第二,杭州、南京、蘇州、合肥,這四個上海之外的第一梯隊城市,未來無疑也是引領長三角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它們應繼續鞏固強化自身的特色優勢地位,帶領周邊鄰近城市共同崛起。

第三,無錫、寧波、蕪湖等第二梯隊城市雖然在創新資源投入上發力明顯加強,但產出端的創新創業活力卻仍然較為薄弱,是未來需著重補齊的短板。科創產出績效方面,繼續與第一梯隊城市加強對接,利用好其創新要素的外溢,加強對創新創業人才和新型研發機構的吸引力,打造成為重要的創新成果產業化承載地,打造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是這些城市實現城市功能提升和發展轉型的關鍵。

第四,馬鞍山、揚州、湖州等城市處於創新指數排行榜中下游,後發優勢足,具備良好的產業化潛力,是未來加快承接第一梯隊城市創新資源輻射外溢的潛在地區。宣城、滁州、金華等城市屬於長三角創新“窪地”,創新基礎較為薄弱。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這些後發地區應如何借勢崛起,防止虹吸效應?

從發展經驗來看,擴大開放、集中資源、聚焦重點仍是顛撲不破的戰略路徑。後發地區需要結合自身稟賦和發展基礎,儘快找準自身的賽道,聚焦某一領域做高地、做生態,做到小而精、有特色,並加快與領先城市的合作對接,利用領先城市的創新資源來壯大自身產業體系。

相較於京津冀的“一城獨大”和粵港澳的“蛛網格局”,長三角的優勢在於,長三角是與國際接軌水平最高、產業綜合能力最強的區域,長期以來,以上海為中心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輻射溢出效應顯著高於京津冀和粵港澳。

這就意味著,在這輪以創新驅動的發展機遇下,長三角其它25個城市皆能有機會與上海“同頻共振”,釋放經濟潛力。

蘇州(崑山)、嘉興、南通等城市已經紛紛開展深度接軌上海的行動。例如,嘉興市發佈《嘉興市創建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行動計劃(2017—2020年)》,舉辦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推介大會暨2018上海·嘉興周,簽約項目46個;南通提出要做上海“北大門”,陸續舉辦上海(蘇南)項目招商周、2018南通對接服務上海大會等重大活動。

回望世界各大城市及城市群發展史,永不停止的創新、海納百川的胸懷,成就瞭如今的璀璨輝煌。古如此,今亦是。創新依然是現代城市發展進步的制勝法寶和不竭動力。

在一體化國家戰略背景下,長三角各個城市如何鏈接創新資源、培育創新動能、激發創新活力,讓創新成為城市的標誌性IP,將決定各個城市在新一輪競合格局中的排位和話語權,更決定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推進成效。



作者 | 華略智庫·上海城市創新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整理 | 胡萬程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南風窗NFC


最新統計數據顯現,2017年上海GDP達到30133億元,全國排名第一,成為中國唯一一座跨入3萬億的城市,另外長江三角洲區域內2017年GDP全國排名前20位的還有另外6個城市。它們分別是第7名蘇州17000億元,第10名杭州12556億元,第11名南京11715億元,第13名無錫10511億元,第15名寧波9850億元,第18名南通7750億元。還有第28名的常州6620億元。

在全國GDP排名前20的城市當中,長三角區域城市竟然佔據7席,足以說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之高。區域內產業密集、齊全,配套設施完善,不愧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風向標。可以說區域內每座城市都充滿活力,上海、蘇州、杭州尤為突出。長三角地區是以上海為龍頭,以寧波、南通為兩翼,以蘇州、杭州、無錫、常熟等城市為腹地,以南京為尾翼,形成長三角區城市群區域經濟帶。

如今,長三角地區的上海穩坐中國第一已無懸念,蘇州、杭州已強勢崛起,南京也不甘落後。作為長三角大都市圈來說,哪個城市能脫穎而出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們已經是產業互補、交通暢通的一體化的經濟體了,隨著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大力推進,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帶的前景將更加光明,必將引領和帶動長江沿岸腹地及中國大陸經濟向前邁進。

長三角區域經濟帶將擴大影響至合肥、泰州、蕪湖、宣城等地,帶動內陸省份安徽的經濟發展,打造成為覆蓋形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世界第一大經濟帶。



2020華小管


長三角位於長江下游出海口區域,聚集江浙滬三省最發達的城市。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地位毋庸置疑。那下一個會脫穎而出的會是誰呢?



個人觀點應該是杭州,隨著G20峰會在杭州的召開,以及即將到來的2022年亞運會,杭州是繼北京廣州後第三個舉辦亞運會城市,可見杭州的魅力,讓更多人選擇了杭州,也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杭州。杭州有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像阿里巴巴、網易等公司都在杭州,高新技術人才眾多,是杭州發展的一大動力。



其次杭州是最靠近寧波北侖港口的省會城市,運輸和外貿也會更加便利。最近杭州也已經成為新一線城市,其魅力指數85.67,在長三角區域排名第一。同時杭州歷史文化悠久,杭州的底蘊,可以支撐起這座城市的未來。所以,我覺得杭州會在未來從長三角區域脫穎而出,成為長三角區域僅次於上海重要極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喜歡可以點贊)


幸福在金華


我覺得未來長三角脫潁而出的一定是杭州:

1,杭州的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以及文明程度。對新事物的包容和探索,比如當時的阿里巴巴這個新事物的落地,還有斑馬線前對行人的禮讓,以及對外來人口的尊重;

2,互聯網良好的基礎。有阿里巴巴的這個平臺,吸引了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落戶,也帶了相關產業的壯大,大數據的沉澱。

3,良好的政府積極作為的態度,帶來了高素質人才的流入。比如跑一次服務的創新,解決了百姓的痛點。暫住證制度的創新,帶來外來人員的穩定性和貢獻。

4,優良的城市環境,開放的西湖,宜居宜業城市環境的打造,讓未來可期待。

5,政府對民營經濟的積極支持。繁榮昌盛的民營經濟,這個是未來城市穩定且積極增長的動力。

6,大的城市面積,現在有蕭山,餘杭,臨平新增的幾個兼併的區,為未來的增長留足了發展空間。

7,持續增長的淨流入人口。人口是城市繁榮的基礎。


吊頂哥張愛斌


“脫穎而出”,我想意指過去一般般,今後潛力巨大的城市。從這樣的視角去分析,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都已是萬億俱樂部成員,自應快馬揚鞭更上一層樓。排在後面的幾個城市,合肥、蕪湖、南通、嘉興,都已經做了多年的準備,都有各自拿得出手的優勢特點潛力,都有機會脫穎而出。合肥為安徽首府,擁有中科大這個寶貝資源,過去缺的是創新精神,有偏安一隅安於現狀之嫌,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都偏慢,以至於沒有把握好前三十年的黃金時機。蕪湖接受南京輻射,政府對招商引資不遺餘力,新產業發展有了一定基礎,應該著重改善營商軟環境。南通製造業基礎不錯,土地資源多,地理條件優越,有條件大幹一番。嘉興是窪地,在滬杭蘇三個龐然大物夾縫中生存,不少精華都被虹吸走了,然而,正因地處肩擔中間這個特殊位置,這十年主動對接上海,擺正自己的位置,主動接受輻射,頗有中間崛起之意。


54163208


長三角聚集江浙滬三省最發達的城市。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地位毋庸置疑。那下一個會脫穎而出的會是誰呢?

我覺得是杭州,由於本來浙江省是各地縣市均衡發展,所以杭州市並不傑出,現在以杭州為中心,打造一個城市。把整個浙江作為一個城市來做,杭州就是城市的中心區。環繞杭州通向了各個縣市的高鐵規劃。舉全省之力,杭州必定鋒芒畢露。

最近杭州也已經成為新一線城市,其魅力指數85.67,在長三角區域排名第一。同時杭州歷史文化悠久,杭州的底蘊,可以支撐起這座城市的未來。

這僅僅只是代表本人的觀點,在每個人的心目當中,覺得哪個城市都有可能。城市前景光明並不等於自身前景光明,再發達的城市中也會有最貧窮的階層,想要在未來的“世界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瞭解城市的發展前景之外,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讓自己的發展速度超過城市的進步,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階層。


鎮江嗨說


杭州 ! 唯有杭州 !

長三角作為中國的富庶之地,地域城市雖然有上海、以及浙江6市、江蘇8市共15個之多,但是,在過去20年,真正在gdp、財政財收、人均收入等經濟指標上,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城市,只有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和寧波。

從gdp總量上看,杭州目前仍居於上海和蘇州之後,從人均收入看,杭州目前也依然居於上海和蘇州之後,但是,從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及創新經濟的規模來看,最近5年,杭州加速快跑的態勢明顯,2013年蘇州的gdp總量高出杭州4600多億,而2017年這gdp總量的差額已縮小到3300多億,基於蘇州的人口總量比杭州多400萬左右,蘇杭之間的人均gdp已相差無幾。

比較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和寧波這五大城市,上海是老大帝國之城市、盛世已過,蘇州的外資和製造業好利優勢也已不復存在,南京則是人未老、身已衰的代表城市,而寧波作為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在重工業時代已經過去之後,其沿海之區位優勢也已不復存在。

唯有杭州,青春之朝氣猶在,新經濟之花蕾剛剛萌發,其鮮花盛開之勢,令人沉醉,未來不可限量。

看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當下的杭州,不僅已擁有巨無霸的阿里巴巴,而且,還有網易、恆生電子、海康威視、同花順、蘑菇街、貝貝網、51信用卡、挖財、丁香園等不下百家的新興獨角獸企業一一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已經趕超了上海,甚至比蘇州、南京和寧波三市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

當下的杭州,已經成為新經濟創業的天堂,未來十年,將毫無疑問引領長三角乃至全中國的新經濟創業潮流一一形成南有深圳、東有杭州之並駕齊驅之格局,至於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新經濟創新勢頭在這一語境之下,或將永不凋落。未來,真正的一線城市將是北上深杭。

杭州新經濟的突飛猛進,與他特有的“小政府、大市場”的創新氛圍有關。傳統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也正因為此,才有了上海、包括蘇州、南京和寧波過去二十年的經濟輝煌,但是,新經濟時代,經濟的增長已經不再過於依賴投資,而是更多地依靠內在創新動能的拉動。

在傳統經濟時代,“大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的模式,可能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新經濟時代,只有“小政府”,只有真正服務性的政府,才真正有可能激活創新經濟內在的動能。

就此而言,作為近5年脫穎而出的新經濟標杆城市杭州,確實有許多方面,值得上海、蘇州、南京、寧波、以及其他長三角城市學習一一他們應該虛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