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經常出現存款莫名其妙消失,或者其他奇葩事情的銀行新聞?

峩是一個矛盾體


銀行存款丟失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新聞時有報道。曾經有電視媒體報道過,這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有銀行內鬼,有黑客,有二道販子,還有電信詐騙集團。

這是大部分存款丟失的重要原因,一般金額相對較小,絕大多數在十萬元以下。

如果說這些更多是存款人不小心,沒抵擋住犯罪分子的花招,那麼接下來,就是銀行的問題了。

一、被凍結82年的大額存單

2017年,做生意的高女士為了更高的收益,到吉林銀行大連分行存了一千萬元的大額存單。要知道大額存單和定期存款是一樣的,保本保息。結果奇葩了,到了2018年,高女士發現本該到期的大額存單居然被凍結了,凍結時間將持續到2099年,也就是還有81年才能取出來。

按照法律規定,個人存單質押的期限不得超過質押存單的到期日,銀行卻將千萬存款凍結82年,可謂奇葩至極。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高女士存款後,就有人假冒高女士偽造合同及簽名,辦理了存單質押。

如果說銀行裡面沒有內鬼,或者說沒有嚴重的管理漏洞,不管你信還是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二、國有大行上億存款流失,內鬼員工佣金數百萬

2010年初,東風公司發現其在建行的1000萬元存款不翼而飛後立即報警。

2014年,上市公司酒鬼酒、瀘州老窖先後公告稱數億元銀行存款“失蹤”。

隨後杭州聯合銀行42名儲戶被盜9500餘萬元,武漢一連環案在7年內盜用銀行存款超5億元。

社會上很多神通廣大的企業和個人,用錢開路,打通銀行的關係。肆意挪用儲戶的存款,有了內鬼的幫助,再偽造公章和文件,最終銀行體系建立的嚴格規則形同虛設。

三、臨時工或者前員工詐騙,銀行表示不管

2015年新聞,一張張存有鉅款的銀行卡,放在“銀行客戶經理”處保管,就能獲得一張“承諾書”和高額利息。杭州市某國有銀行再次曝出“儲戶存款失蹤”,一名前銀行職員假冒銀行網點工作人員,以高息為誘惑,騙走儲戶鉅額存款。

2016年,男子胡某利用自己銀行職員的身份,對外謊稱能夠接觸和辦理企業“資金過橋”業務獲取高額回報,以高息借款的方式騙得蔡某等6人560餘萬元。胡某的姑媽作為受害人之一,在被騙取42萬元後自殺身亡。

之所以此類事件高發,一方面是儲戶想獲得高額利息的心理,另一方面則是儲戶對於銀行的信任。

在銀行裡面辦理業務,銀行的工作人員,用的是銀行的公章,最後辦理後錢沒了,而儲戶對於公章是否是真的,都無法判斷,只認為銀行員工代表了銀行,於是上當受騙。

四、卡在手裡,錢沒了,最後居然查到了銀行員工頭上

2016年新聞,4家銀行的6張儲蓄卡,都在手裡,且密碼各不相同,卻在一週內全被盜刷,共盜刷129筆、8.7萬餘元。

央視記者3個月的潛伏調查,深入銀行內部,終於揭露了銀行卡背後規模龐大的黑色產業鏈。而之後的調查更進一步發現,銀行員工才是販賣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啊,犯罪分子再聰明,想要獲得全套的信息何其困難,哪有銀行員工這麼輕鬆愉快。

五、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個別銀行膽大妄為,無法無天

2018年新年以來,銀監會處罰了多起金融機構違法違規案件,這些案件暴露出銀行從業人員內外勾結、違規操作等問題。

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原行長王建中以郵儲銀行武威市分行名義,違法違規套取票據資金的案件,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

在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案中,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原行長王兵等人採取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


財智成功


銀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大家都將自己倖幸苦苦賺來的錢存在銀行。而和銀行發生的一點一滴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由於網絡發達,經常會報道有人銀行卡被盜刷,更有甚者自己放在銀行裡的存款不翼而飛。


當看到這樣的新聞時,大家都好奇,銀行不是很安全嗎?為什麼還會發生這樣難以想像的事情?其實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想,能發生這樣的事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電信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短信、軟件、網址、二維碼等,將植入病毒的木馬程序給受害人使用,導致身份信息及銀行卡信息洩露,造成重大資金損失。

二、金融信息洩露

隨著互聯網金融快速的發展,第三方支付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有的人將自己的銀行卡綁定多個平臺,進行消費、理財等等。由於身份信息洩露、手機丟失、銀行卡身份證被盜等原因,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導致銀行卡資金損失。

三、個人防範意識不足

許多銀行卡資金不翼而飛,其根本原因就是個人安全意識低。比如自己的支付寶、微信等賬號及密碼被好朋友、同事、戀人知道,一旦他們心生貪戀,自己的銀行卡資金就會被盜。


還有人通過不正規的網站、中介機構、金融平臺辦理貸款和信用卡,而這些平臺機構,都會登記個人詳細信息。比如辦理貸款和信用卡,要求個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手機服務密碼、手機聯繫人、社保賬號、以卡辦卡的卡號(就是通過本人名下最高額度的信用卡來申請另一家銀行信用卡)。如果這些平臺有人想實施犯罪,可以說輕而易主就能盜取你的賬戶資金。

四、銀行工作人員失誤

雖然銀行系統非常安全,但是銀行工作人員還是有疏忽大意的時候,經常有報道銀行工作人員失誤,轉錯賬匯錯款,所以銀行賬戶資金有問題,也有這部分原因。

五、銀行內部人員實施犯罪

有的銀行內部人員因炒股、購買理財產品、賭博等等,擅自挪用客戶資金,造成客戶資金損失。

最後溫馨提醒一下各位兄弟姐妹,當我們遇到賬戶資金被盜刷或被騙時,一定要及時聯繫銀行客服凍結賬戶資金,並申請協助處理,自己也收集留存證據,以待日後維權使用。如果數額巨大,一定要及時報警,便於警方破案,追回損失資金。


落葉隨風520敏


銀行是信用的化身…當然要講道理,守信用…!因此出現一些問題馬上能引起關注……可不是嗎!大家錢都存在銀行,假如都是騙子在做銀行,那就完蛋了。

實際上,銀行的絕大部分存款和交易都是安全的。如果不安全了,大家就不會去存錢了,銀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大額存款丟失…存款不見了…只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銀行內部人員作案…把客戶錢挪用了,最後被發現了。

一種是內外勾結作案。特別是現在,大額存款消失,必定是勾結作案。不論是公司賬戶和個人賬戶,裡面存了1000萬或者100萬……不知道用網銀查查麼?……如果查不到不知道報警麼?

資金增值是以資金安全為前提的,因此無論與銀行發生哪種業務,事後一定要用網銀或手機銀行驗證。防止出問題。

注意…本人銀行信貸員20年,炒股韭菜20年。將發佈兩種內容…1,腦洞新聞…快樂生活。2,成功學內容……如有興趣,請關注



飛刀47號


銀行存款莫名奇妙消失,對於廣大吃瓜群眾來說確實是個奇葩新聞。感覺不可思議,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普遍反應都是震驚、難以相信!為什麼呢?

銀行自產生以來,無論是古時還是現在一直都是靠信譽吃飯的。古時採用的方式是官督商辦,由官府和商人共同入股,依靠的是官府的信譽;現代雖然都經過股份制改革,但政府在後面也有信用背書的!有這樣強大的信用背書,銀行應該是不會出現差錯的,如果出現了,感到震驚也就可以理解了!



可你要知道,銀行雖然在內控制度上、技術要求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可這些都是由人來操作控制的,“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如果出現了心術不正、動起歪心眼的員工,這些是很難防範的!如果群眾能理解這些,就不會感到很震驚了……

其他的奇葩新聞我還真知道一個,不過不是因為內鬼,這裡簡單說下。一夥人盯上了銀行的金庫,也是踩點多時,找到了金庫的具體方位,但在盜取金庫時可不像電影偷天換日中使用了高科技,而是採用了人工挖地道的方式,據說偷偷挖了好長時間,終於挖到金庫腳下了,無奈鋼筋水泥灌澆的金庫牆始終挖不動,就動用了電錘等暴力工具。不知是噪音大還是因為運送土方被發現了,被抓個正著!金庫沒挖成,還進去了……可憐的銀行領導及相關責任人被逐個調查,問責,最後好像都捱了處分……


歡迎關注行長道,持續為您輸出財經類乾貨……


行長道


1.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存款莫名消失,銀行有內鬼等負面新聞理所當然比正面新聞更吸引吃瓜群眾眼球,所以更廣為人知。再加上不少人以訛傳訛,所以這類新聞也就能經常看到聽到。

而且現在噴銀行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不論是誰,總能和周圍人找到噴銀行的各種段子和言論。老外見面沒話說可以聊天氣,我們見面可以吐槽銀行為話題切入點,這樣也是不錯的。


2.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銀行從業人員眾多,素質良莠不齊,再加上管理上的漏洞,一旦銀行工作人員合謀或者與外部不法分子串通,想騙客戶的錢還是很容易的。

3.很多人覺得銀行工作人員懂得多,素質好,值得信任,任由或者強烈要求工作人員操作自己網銀、手機銀行等,進行理財購買或者轉賬等,風險防範意識和資金安全意識太弱。在錢財上面,家人甚至能反目成仇,同室操戈,更何況一個外人。

人性貪婪,所以銀行會設置各種制度和措施來防範內部風險,比如強制輪崗、強制休假、強制部分業務授權、網點全天候無死角(除了廁所和更衣室)監控等。同時定時進行各種金融消費者教育,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和風險意識。

4.如果一旦發生存款莫名消失、存款或者理財變保保險等等事件,第一時間到銀行詢問,甚至可以第一時間投訴到銀保監局、消費者協會,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現在監管部門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這方面監管嚴格,抓住一個處罰一個。


司南立冬


首先,從媒體角度來講,銀行是人們日常生活關心的重點。既然是重點,那麼媒體想要博取眼球,自然眼光就會轉向此處。所以我的第一個觀點是,在媒體的聚光燈下,任何行業的黑幕和醜聞,都是隱藏不了的,而銀行在現階段偏偏又很不爭氣,時不時爆出一些熱點,讓媒體炒作。我的第二個觀點是,銀行的自大和無能把自己本來能做好的事搞砸了。銀行前些年錢賺到不好意思,從民眾情緒上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但卻從未自我反思,在如何應對輿情上下功夫。對於自身出現的負面新聞事件,根本就不做或者是不屑於做危機公關,而是任由媒體炒作。這樣越描越黑,銀行似乎成了該打的“土豪劣紳”!

其次,從銀行自身的角度看,這些年發展確實太快了,管理跟不上導致負面不斷。第一,從業發展看,創新太多而風控滯後。前些年出的一些“票據買入返售”案、“保兌倉案”、“同業理財”案,都是業務創新缺乏約束;第二,從人員管理看,考核激勵機制落後。重業績輕管理,只看能力不看品德,造成一些“能人”為了博取名利不惜鋌而走險,例如“存款消失”案、“飛單銷售”案、“非法集資”案等,都是行內“能人”作案;第三是某些機構急功近利、狂妄自大。例如存款變保險就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存取款差錯不承認是典型的狂妄自大。總之,我認為銀行的亂象都是管理跟不上的表現,因此現在銀保監會進行大力整治是必須要的。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稍微看了幾個所謂的“銀行丟失存款”事件報道,本質上講,這些存款根本沒進入銀行,大部分是犯罪份子以高息為誘餌,以銀行為幌子,把錢詐騙走了。所以,不必擔心銀行弄丟你的存款,提高自身防騙能力才是正途。

為什麼網上會有這麼多傳聞或者新聞呢?

1、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存款莫名消失,銀行有內鬼等負面新聞理所當然比正面新聞更吸引群眾眼球,所以記者更願意報告這類新聞,一聽到消息後立馬行動,再加上不少記者並不瞭解銀行業務,一旦聽說了糾紛之後,很快就會站在存款人的立場。畢竟,銀行是大機構,記者是正義的化身。

2、不少丟失存款的存款人在描述問題的時候,會隱瞞關鍵信息。比如,高額的貼息、中間人許諾的回報、貼息的對象、瞭解信息的渠道。也就是說,他們頂多只會說當時承諾存款有多少利息,絕不會告訴記者是誰承諾的,也不會說當時參與的第三方還有誰,誰介紹來的,因為這些關鍵信息對他是不利的。在很多報道中,儲戶都只會說存兩年或者三年利息多少,但是其餘信息卻不說明,甚至故意誤導記者,讓自己站在受害弱勢的一方,而中國人天生同情弱者。

是否真的有害群之馬?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可否認銀行確實存在害群之馬,但這個是極個別少數情況(因為這個查出來,一輩子的職業生涯都完蛋了,故而沒人會輕易去參與),另外,只要你到銀行辦理業務時,仔細檢查自己的單據,並開通短信業務,對於無關或者看不懂的業務單據,不隨意簽名蓋手印(記住,到銀行存款是無需蓋手印的,無論你存多少錢),那麼基本不可能上當受騙。

我最難理解的是,那些什麼單據都讓銀行工作人員代填寫的行為,這並不是真正的貼心服務,更是對自己不負責的。銀行設置了大量的業務規則來約束自己的員工,結果客戶為了享受所謂的服務,輕易地給別有用心的人提供機會。

此外,銀行大廳一般有很多宣傳單,有業務的,有安全教育的,有金融知識普及的,在排隊的時候不妨看一看,這比抱怨排隊時間長更有意義。

總結

做人,一定千萬不要貪圖高收益,不要迷信熟人介紹的高收益產品。銀行裡購買產品時,看清楚說明書合同,看清楚自己籤的單據,此外不要排斥電子銀行短信業務,短信提醒異常變動的時候,你還有機會止損。別相信那些所謂的開了短信是自己的責任,沒開就是銀行的責任了這類不負責任的謬論。

總之:錢從賬戶上轉走確實是存在可能發生的。但是是誰的責任,最終需要從簡單的表象中找出複雜的真像,這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媒體的報道,並不能當做最終的事實。

故而網上的新聞看看就好,在官方未給出完整的判決之前,各信百分五十就好,這社會上,結局反轉的案例還少嗎?好比魯迅先生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那麼我們盡信新聞,不如無新聞。


鯉行者


先講個真事,前幾天某銀行大堂經理早上發現在窗口外面的椅子上有兩張10元錢,估計是某客戶辦理業務時從兜裡掉出來的,於是大堂經理就跟櫃員說,要不要去調閱監控錄像看看是哪個客戶掉的,後來發現椅子坐的那個部位看不清楚啊,那怎麼辦?難道把昨天來辦業務的全部打一遍電話,問有沒有丟了20塊錢?這似乎是有侵犯客戶隱私的問題,但要是不答,會不會第二天爆出新聞,銀行侵吞儲戶“鉅款”?

似乎是在開玩笑,但卻反映出來現實情況。

作為一名銀行人,我認為報道的很多事可能存在,但背後的緣由卻沒說清楚,缺乏調查,不敢說是搏眼球(當然,不然誰看呢?),但是缺乏專業性和求真性,只浮於表面。

你想“製造”一條類似的新聞嗎?我教你,很簡單。

方法一,如果你資金比較充裕,比如說有1000萬,你可以找一家銀行談貼息,就是正常一年期存款1.8%的基礎上,銀行或有存款任務需求的客戶經理,額外給你比如1%的利息,一般這個利息是存完就給你,而存款利息要到到期後正常支付。當你拿到1%的貼息,你就可以要求提前支取啊,雖然約定好了存一年,你可以違約啊,銀行敢不給你取,你就找媒體、網上報道,“錢存在銀行,銀行卻不給取”,銀行一看鬧大了,咬著牙也得給你取是吧。

方法二,在櫃面存10萬到銀行卡里,然後過一陣開個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把錢轉走,然後去銀行鬧,找媒體曝光,我錢明明來存了,現在都不見了。

別以為我在開玩笑,很多新聞就是這麼來的。

當然不排除有內外勾結或者銀行內部人員作案的可能性,但我覺得在銀行監控錄像和系統如此嚴格的今天,這種情況真的很少,與之相比,儲戶是“無辜”的、不知情的情況更少。

有些事,儲戶知道,銀行知道,但看新聞的你不知道啊。


鑫財經


銀行的新聞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銀行涉及到千家萬戶人的財產安全。確實,經常有關於存款不翼而飛的新聞報道,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不可否認,有些存款人存款的丟失確實有銀行的人參與。

很多涉嫌盜用、擁有存款的案件,大都有銀行的人參與,是銀行的人與社會的人共同作案,因此影響和危害也大。因為是防不勝防的。如存款1000萬被質押99年的案例,如果沒有銀行的配合是不可能實現的。

其次,有一些存款丟失是存款人貪圖高息給予了配合的。

有的存款人為了獲得高額利息,與用款企業想到配合並拿到了高息的息差,但是畢竟客戶的存款存到了銀行,而且在轉款給用款人的過程中,存款人使用了虛假的印鑑,最終導致所有的責任都由銀行承擔。有的客戶存款人將錢轉給了用款人,但是用款人最後沒有能力歸還,存款人就將責任歸結到銀行身上。

其三,有的存款丟失確實是犯罪分子盜竊的。

這種情況也很多。這裡有的銀行是責任的,比如銀行的存款人資料由於銀行的保管不善而被犯罪分子得到而作案;有的銀行責任不大,是完全由犯罪分子比如黑客盜竊造成的。但是銀行也應該說沒有盡到資金安全的責任。

當然,也有的是由於存款人自己的責任造成的,如自己的存款資料保管不善,有的是自己的親屬代取。我曾經處理過一個存款人存款丟失的案例,是存款人的兒子代取的,銀行嚴格審核了存款人的身份證和代取人的身份證,履行了責任。但是存款人不願意向自己的兒子要,而是堅持要求銀行賠償,並約請了記者進行報道。而記者也十分熱衷報道這樣的新聞,有轟動性並吸引人們的眼球。

所以,銀行存款的丟失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之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與人們對銀行認識的心理有關。

我是文化評論,財經金融分析評論,歡迎關注並留言


財經文化評論


首先,這些確實不是噱頭,從結果上看,就是錢沒了,但大部分不是莫名其妙。



其次想說一下,一個事你關注了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個事就會變得特別多,好像經常能碰到,同樣是錢沒了,好像電信詐騙報道的更多吧。

先說第一個,對於個人切身來說,錢確實沒了,但很多時候,損失錢的人是知道錢去哪了,確實會有部分銀行人員私自高息攬存,千方百計的將他人的資金轉移到自己名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和銀行沒有什麼關係。真正說銀行私自轉走客戶資金,確實也有,但少之又少。

再說第二個事,這個事經常嗎?我感覺不是很經常,真要是大面積出現,不用儲戶,國家就會動手了。

另一個方面,截至 2015 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 4,262 家,從業人員 380 萬人。很難保證一個動歪心思的都沒有,但個別人員不代表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