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可为什么孔融最后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

眞愛壹丗


孔融,字文举,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孙,历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个集文豪、儒宗、名士、军阀为一身的一个汉末超牛人物。

图:建安七子

可以说,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顶尖的,加上手底曾还有块很大的地盘,性格又较为自负,像这样的人,本来是不愿屈居曹操之下的。只可惜他什么都好,偏偏不会用人理政、平靖灾乱,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拥北海大郡,且文有孙邵,武有太史慈,却搞不定黄巾流民,只得弃郡逃到徐州陶谦处避难,后来刘备又帮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没坐热,袁绍又派儿子袁谭也来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过袁谭,打到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内,“谈笑自若,隐几读书。”全然不管城外杀声四起,将士正为他浴血奋战。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儿女全被俘虏,他自己却夹着尾巴突围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这样一批汉末士族,他们只通文教不谙军政,高谈阔论只务虚名,不懂转变观念,毫无忧患意识,故在时代剧烈变化之时,无法适应新的残酷斗争环境,遂为历史所淘汰,成政治之弃儿,难以自立。

图:邮票——孔融让梨

结果还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这个弃儿,让孔融做“将作大匠”(相当于住建部长),又做“少府”(相当于财政部长),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觉智慧渊博,溢才命世,是大圣之后,是仲尼不死,当时豪俊皆不能及,可大圣之后竟然沦落到了阉臣之后的手下,真是丢人他爸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虽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马屁拍的很响(见其《六言诗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说是伪作),却暗地里组织了一帮大臣老在朝堂上捣乱,偏偏他们口才都极好,往往说得天花乱坠,云里雾里,跑题千万里,搞得曹操很头疼。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在即,孔融又在许都城内四处散布失败主义论调:“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在孔融看来,袁绍四世三公,怎么也算是名门望族,他若能执掌政权,总会比曹操这个阉臣之后要体统一些。

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为冀州牧,就想恢复古时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积,以增加自己的权势,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对,结果此事不了了之。孔融更上奏汉献帝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欲堵住曹操更进一步之途,触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名动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杀,死时五十五岁。

曹操杀孔融所公开的那些罪状,什么“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为上的不检点,实在不用着大做文章。况且孔融毕竟是孔子之后,而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掌权者,敢妄杀孔子先圣之后的!(连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怼了以后,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随便做着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果然蔑视名教,不走寻常路。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孔融是死于自己的大嘴巴,说话老不顾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实,曹魏方面的喷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杀,祢衡喷的更厉害,曹操也只是将他发给刘表;陈琳喷的都上天了,曹操还重用了他。

事实上,作为曹操这样级别的政治家,在决策时是很少会被个人情感牵着鼻子走的,而绝对是以政治上的得失为准绳的。而陈琳祢衡只图笔上或嘴上痛快,一则是各为其主,一则是文人的意气骄纵,以求一时的快意而已,于大局无碍,曹操若杀之,只会白白落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名,这在政治上是极不划算是的。

其实,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孔融身为孔大圣人的嫡孙与儒学宗师,他既是士族的领袖,也是天下的意见领袖,就算赋闲在家,同样宾客日盈其门,真可谓“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这就是孔融,无论在朝在野,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公知,主宰着整个天下的舆论风向,影响力无与伦比,如果他与曹操作对,曹操就什么事儿也办不成。

而且,孔融与曹操的死敌、荆州二刘之间也政治关系暧昧,与刘备的关系前文已述,此外,他还曾多次公开反对曹操征刘表,当时,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朝廷下诏要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却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说是为维护朝廷的脸面,实际上就是想帮刘表搪塞过去。

为什么孔融要这么维护刘表呢?因为刘表不仅是汉朝宗室,而且也是一个大名士,在《党锢列传》里同时名列八顾、八俊与八及(东汉末年,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党人领袖冠以此等称号),与孔融正是同一个阶层的战友。

所以,曹操在征荆州之前,一定要先杀掉孔融,以统一思想。


千古名将英雄梦


孔融四岁让梨,讲文明懂礼貌的事迹家喻户晓。他10岁时出入大名人李赝的府邸,所有上层名流几乎都认识他。13岁他的爹爹过世,他“哀悴过毁,扶而后起”被大家捧为忠孝楷模。轰动乡邻。16岁时他以死保护投奔到自己家的哥哥的一个朋友。结果吃他大梨的哥哥却因此还他一命,成就了他的名声。他自戴“忠孝仁义”的光环,无论走到哪里都熠熠生辉!

有老话说“三岁看老”,小时候就如此懂礼他长大成人后,他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才华横溢,有很高的名望。他最恨别人不孝,孔融38岁任任北海相,在一次游历途中遇见一个为父亲哭丧的人,这个人脸上无任何泪滴,也不见有任何悲伤憔悴,哪怕一点哀伤的表情,孔融当时就大发雷霆,甚至想把这人给处死,足见孔融是一个重孝道的人。

孔融后来在曹操手下工作。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他爹是太监收养的,曹操最忌讳别人骂他“赘阉遗丑”孔融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和他的为人,经常冷嘲热讽,挖苦曹操,尤其在政治上经常和曹操对着干,而且是公开反对言辞傲慢无礼。孔融虽然有才但嘴太贱,虽然聪明但从来不知掩饰。



一,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兵乌桓,孔融反对,说乌桓这样的草芥小地也值得劳民伤财去打仗,那么汉代的丁零偷盗几只羊也该发动战争了。

二,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反对。那个年代征战频繁,饥民遍野,粮食极度缺乏,曹操为了保证军粮的充足不得不颁布“禁酒令”。孔融却和曹操唱起了反调写了《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凸显辩论奇才,他的理由是: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郡,唐尧有酒建成太平基业,孔子有酒成为圣人,“酒何负于政哉”?他还说,因美色荒废事业的也有很多,要不把女人也禁了。曹操看了此书心里像吃了个苍蝇似的,对孔融耿耿于怀。


三,孔融亲曹操的心腹之患刘备,在朝中多次为刘备说话,说曹操是无义之军,刘备是仁义之师。

四,曹操喜欢邺城城主甄宓美女,结果被儿子曹丕抢先,孔融讥笑嘲弄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把曹操比喻为商纣王。让曹操恨的咬牙切齿。

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已经平定了整个北方,曹操早就不想当臣子,深思熟虑想当王,而孔融上奏章《宜准古王畿之制》力劝曹操尊崇汉朝天子,汉朝天子地位独尊,这一奏,就是明目张胆地刺激曹操啊。另外孔融常常向汉献帝提的建议不利于曹操的发展,曹操大业受孔融拦阻,曹操早有心除之。

曹操实在忍无可忍指使丞相以其“欲图不轨”诽谤诬陷朝廷、拉帮结伙,不孝等罪名于建安13年8月29日将年仅56岁的孔融满门抄斩。可惜孔融全家遭受连累,特别是孔融的两个孩子,一个九岁,一个才七岁。七岁的那个孩子面对爹爹向仇敌为其求饶时,竟脱口而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成为千古名句。为了一时的口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孔融死后竟然无人敢收尸。

曹操杀孔融的罪名里着重提到“不孝”源于孔融的两条言论:

1.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意,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有何爱?母亲就像一个盛东西的瓦罐,子女生下,就像瓦罐里倒出东西一样,难道我们还要感谢瓦罐吗?

2.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我们但从言论上以现在的眼光看有点道理,但这些话在当时确实离经叛道。但在实际生活中孔融并没有不孝,这只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借口罢了。

孔融从小就以孝著称,曹操却以不孝治罪,目的灭其肉体,毁其名誉,想让孔融遗臭万年。又能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维护“孝道”和汉室。孔融本来可以善始善终,却死于多嘴多舌。


小姐姐讲史


孔融不孝是真的吗?难道我们人人皆知的”孔融让梨”是假的不成?看到题主的问题,你有疑惑吗?


我先肯定一点,”孔融让梨”是真的。


那是他4岁时就懂得让梨,因而名满天下,他的故事也红遍全国,成了教育孩子们孝顺的好典范。


13岁时,孔融父亡,他悲痛欲绝,走路都要人扶,被乡人称为至孝。


就在孔融16岁时,他哥哥孔褒收留了官府通缉的朋友。事情败露后,他与哥哥、母亲争抢认罪,最后朝廷调查清楚后,孔融又成了当时忠义的楷模。


那为什么最后会以不孝之名被杀呢?


一、孔融不顾妻儿,独自逃脱。


在汉献帝继位后,孔融担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战半年之久,战士仅剩数百人,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无计可施,只顾读书,最后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脱,不顾妻儿被袁谭所掳。


二、孔融散布不孝言论。


曹操是以”孝”、”义”治理天下。


而孔融不但不顾妻儿的性命,还公开对外说: “父母没有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不过是容器,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而已,孩子生出来了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


你们想想,孔融竟然说出这番超出了曹操底线的高论,不杀他,更待何时?

三、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


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孙,还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掌权者敢妄杀孔子先圣之后的。可是孔融维护汉朝宗室,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卑劣行径,常常与曹操针锋相对,导致曹操很是不悦。


最后,在公元208年,曹操以孔融不孝的最大罪名,理直气壮地把孔融杀死了。


看明白了吧?孔融确实是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冠冕堂皇地杀死了。

因为孔融后期的言行影响到曹操,成了曹操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各种舆论的谴责,借着孔融不孝的罪名,将其除掉。


有人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假如孔融没有做出和散布不孝的言行,曹操定是不能以此为借口杀掉他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理由是消灭割据政权,兴复大汉的一统江山。当然,曹操心里真正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他再也不是刚出道时的那个曹操了,刚出道时的曹操,应该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是全心全意要做一个汉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还腾出空来消灭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个人拿到现当代中国的文坛,可能没法和鲁迅比,但和沈从文、茅盾至少是一个级别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孔融挂了 为什么要杀掉这么一个大文豪呢?很简单,因为政治。中国自古以来被政治杀掉的文豪车载斗量,孔融还算不上其中最杰出的,之前被王允杀掉的蔡邕,只怕就高他一筹。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孔融很不识相,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后,他竟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这怎么可能?恰巧这时孙权的使者来了,孔融对着使者发了一大通牢骚,具体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话。在当时,这叫“讪谤之言”,熟悉汉律的都知道,此罪名一旦坐实,肯定是死刑。 史书上之所以没有记载孔融“讪谤之言”的具体内容,估计是史家讳言,不敢着笔。从情理推测,应该是说了些曹操有异心,想篡位之类的话。孔融自恃才高,向来口无遮拦,说出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但这条罪却不好拿到桌面上来讲,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孔融的罪行多得很,犯不着揪住这条不放。 举报孔融的人名叫路粹,当时官为丞相军谋祭酒,换到现在,也不知什么官职能与之对应,总之属于军事智囊团团长。他条奏的孔融罪行有以下几条:


(1) 任北海相的时候,招兵买马,图谋不轨,号称自己是孔子之后,应当主宰天下。 (2) 和孙权使者说话,谤讪朝廷。 (3) 无视朝廷礼节,官帽不好好戴,包块头巾就到处跑,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4) 和一个叫祢衡的老百姓交流了很多不孝的话,败坏人伦;还互相吹捧,无耻之尤。 以上四条,有的当然是污蔑,有的不好放到桌面上说,有的只是小节,够不上死刑,最后处死的罪名大概是“不孝”。这也有证据,因为孔融被诛之后,兔死狐悲,不但其他文豪惴惴不安,读过他文章的各地小知识分子也都很同情。曹操感到舆论对自己不利,因此又专门发布了一条文告,对处决孔融做了补充说明,说明是这么写的: 太中大夫孔融已经因罪被处决,但是因为他文笔好,很多人都被他蛊惑,不知道他的文章内容其实很黄很暴力,属于政府扫黄打非的行列。他竟然大肆宣扬,父母没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像个瓦罐,孩子不过像一个物件寄存在瓦罐里,拿出来后,就和瓦罐没什么关系了。还说如果碰到饥荒,而父亲是个人渣,宁愿把食物送给别人,任父亲饿死。该犯违反天道,悖逆人伦,死有余辜。希望大家不要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认为政府杀错了人。 鲁迅先生也认为孔融的被杀,主要还是因为“不孝”。

就汉律来说,“不孝”判死刑也属天经地义,一点都不冤。但是,如果我们检点孔融一生的行迹,就会觉得这件事相当吊诡。且不说曹操是个法家,向来对儒家忠孝人伦不大在乎,当初选用人才时就说过,不忠不孝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如果孔融上述的话是真的,那就和他自己平生的行事完全相悖,显示他是个人格分裂的人。 残忍的孔融,被干掉一点不冤 我们都知道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可知他很小就被名教伦理熏陶到了何种地步。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哀痛得差点挂了,走路都要人扶,被乡里称为至孝;十六岁时,因为自作主张窝藏了一个A级通缉犯张俭,和哥哥、母亲抢着认罪受死,轰动天下。这样的人,怎么会说那些悖逆人伦的话呢?怎么可能不孝呢? 尤其可悲可叹的是,他还曾为维护孝道杀过人。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我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悲伤,但不能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曾经就是靠这个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拿到现在来,如此枉杀百姓,可称得上十足的恶吏。在当时,就算不孝该死,也该有证据。我们知道,这世上本不乏喝凉水也丰肥的人。《晋书》里说王戎的儿子从小很胖,连王戎也看不惯,于是令儿子天天吃糠减肥,但肥依旧没减下去。哪有见人服父孝不瘦就杀人的道理?这事足以说明孔融的残忍,也让我们恍然一惊,原来所谓砥砺节义的仁厚儒生,杀起人来一样不眨眼。其实后汉清流党人中有类似行径的不少,我向来认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还承认自己残酷,只说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却认为自己正当,杀人也算高尚。就这点来看,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同样的罪名杀掉,其实是一点不冤枉的。


昭烈名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人是会变的,更别说孔融让梨的时候还是一个4岁孩子。

退一步说,即便孔融让梨是是成年以后的事情,也不能说他就是孝顺。

因为一件小事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质,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自然,曹操杀孔融是因为后者多次抨击他,是个政治上的隐患。同时孔融大肆招揽门客和朋友,似乎也有政治上的图谋,所以干脆杀了他满门。

然而,曹操说孔融不孝,却不是空穴来风。

三国到处都是闹饥荒。在大旱时期,孔融曾经公开说过:如果父亲对儿子不好的话,有东西还不如给别人吃,让他饿死。

要知道,这种观点不要说古代,就算今天也是不孝。

在汉代,让亲爹饿死的观念,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了。

自然,孔融这么说说而已,未必就会去做,然而能够说出这种话也说明他是想过的。

另外,一些地方也能看出孔融似乎不是什么好人。

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悲戚)。孔融(认为这个人是假哭)于是将此人杀了。

看看,人家就算假哭,管你屁事啊,怎么能随便杀人呢?

胡乱杀人,又被人胡乱杀,也算是报应。


萨沙


好多学龄幼童都会在《三字经》里念到“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国古代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在年仅四岁时就懂得谦让的礼仪,每次在家吃梨时总是挑最小的拿,大的都让给哥哥们吃。他父亲孔宙惊奇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融振振有词地回答:“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字文举)不但是圣人子孙,而且是位居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学大家,也是东汉继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之后的一代文宗和名儒。由于曹操、孔融两人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政治立场迥异。孔融常常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多次非议、嘲讽甚至戏谑、侮慢曹操。孔融在政治上不是曹操的同路人和拥趸,在很多具体军政事务上对曹操行为或讥讽,或激谏,多次犯曹操之所忌,曹操终于在感觉大局已定的时候再也憋不住内心的怒火,采用了一代枭雄最习惯用的手段——动用刀把子从肉体上消灭孔融。

说孔融不孝,只是曹操杀名士孔融罗织的“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众多罪名之一,其实孔融是很孝顺的。

他十三岁那年,父亲孔宙去世,守丧的孔融“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就是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整个州里的人都称赞他的孝行。

据《御览.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为自己的亡父哭泣,脸上毫无憔悴之色,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还有史料记载他当北海相时,手下人抓住一个盗窃邻家新麦的窃贼,当他询问得知是因为该贼家中无粮,不忍母亲挨饿故盗麦食母后,训诫一番后就免罚贼人,并对其孝心表示嘉许。

大部分名士一般都有骄傲狂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持才傲物毛病,高才倨傲的他像其他离经叛道的文人一样,有时故意要语出惊人、危言耸听,以表明自己的独立特行的一面。他曾经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馀人”等怪论,公然认为“根本没有什么父子之情,父子关系是建立在情欲基础上的;母亲生儿子,就象把东西从瓶子里拿出来一样,母亲对儿子并没有恩德”、“如果遇到灾荒,如果父亲不是好人,宁可去救济别人也不救济父亲”。

这番话否认了儒家“忠孝”的基本理论和东汉时期“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被曹操抓住破绽,作为“不孝”的证据之一。但其实这不过是孔融在茶余酒后的“语不惊人誓不休”、哗众取宠之举。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诛杀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等于是满门抄斩,时年五十六岁。


详情可参阅拙作:《孔融之死》

https://www.toutiao.com/i6396864389722407425/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孔融与其说是因为“不孝”被杀,不如说他是因为嘴炮被杀。

要说孔融不孝,那绝对是冤枉他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自然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儒家忠孝之道身体力行。

比如他13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欲绝,形销骨立,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可见他并非不孝之人。

后来名士张俭被人诬陷,不得不逃亡。孔家曾收留张俭,后来事发,孔融与哥哥孔褒、母亲争着认罪,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孝呢?

孔融被杀,首先是因为他忠于汉室,因此看不惯权臣曹操嚣张跋扈,有篡位之心。所以孔融发动自己的嘴炮技能,经常说怪话嘲讽曹操。

比如曹操灭了袁绍后,抢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给曹丕做儿媳,于是孔融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问他从哪儿看来的,孔融说:“依照今天的事推想的。”曹操才知道他在嘲讽自己。

后来曹操北讨乌桓,孔融也讥笑说:“以前有个叫肃慎的民族竟敢不向天子进贡楛矢,苏武在匈奴牧羊时,有个叫丁零的民族偷了苏武的羊。请大将军一并惩罚这两个民族吧。”

总之孔融经常嘴炮攻击曹操,还常暗讽曹操有不臣之心。于是曹操便对他动了杀心。但是孔融是名动天下的大名士,贸然杀掉会失去民心,于是曹操便搜集孔融的出格言论,用这些言论为罪名杀孔融。

比如,孔融最大胆的言论是:“父亲生孩子,只是因为情欲而已。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就像有东西在瓶子里,倒出来以后就跟瓶子没关系了。”

这样的言论,在今天都是极为大胆的。可以想象在强调孝道的汉代,必然引起非议。当然,我认为孔融的本意,并不是说人不需要孝敬父母,而是说人对父母的感情是后天形成的,不是生来就有的。因为前文说过,孔融是很孝顺的一个人。

当然孔融的罪状不止这一条,还有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孔子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曹操认为他们这是冒犯了圣人。

曹操还指控孔融在作北海令时图谋不轨,说自己是孔圣人之后,应当取代刘氏成为天子。

曹操杀掉孔融时,孔融的一对儿女正在下围棋,有人劝他们赶紧逃,他们却镇定自若,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终孔融全家都被株连而死了。



梦露居士


被高尚道德泡大的人不知道是否都像孔融这样,一方面时刻标榜道德,另一方面又很清高偏激。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为了”孝“他做过不少有名的事,不光四岁就会让梨这一件。十三岁时,孔融的父亲死了,他很悲伤,哭的死去活来,路都走不了了,这举动让乡里觉得他是真的孝,至孝;十六岁时,他自作主张藏匿被官府通缉的张俭,事发后和老娘、大哥争着领罪受死,又一次轰动天下。

但他也有为了标榜孝而偏激杀人的时候。在任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边看见一个在亡父坟前哭泣的人,就因为这人哭的不够悲切,没到哀毁骨立的程度,孔融便以不孝之罪将这人给杀了。

可见,孔融的孝里似乎少了一些仁,多了一些沽名钓誉。

而这也为他后来被杀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实在历史中,孔融更显著的面目不是他的孝,而是他的狂,他的傲,他的清评妄议。这些在他和曹操的冲突中表现的很充分。也正因为如此,曹操的杀心最终才会被激起。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怼曹操的。

杨修的父亲,太尉杨彪是袁术的儿女亲家,也是曹操很想除掉的政敌。袁术称帝后,曹操认为除掉杨彪的机会来了,于是想搞株连。正欲动手时,孔融站了出来,他质疑曹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言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公跟袁氏只是儿女亲家。意思表达的很鲜明,你曹操就是泄私愤,除私敌。

面对孔融的质疑,曹操狡辩说,这是皇帝的意思。

孔融很不屑,当场就怼了回去,你糊弄鬼呀!假使成王杀邵公,难道周公能不知道?

曹操哑口无言。

但孔融并没有就此放过曹操,他进一步威胁加嘲讽地对曹操说,才识之人之所以来许昌,看重的是公正开明,如今你竟要横杀无辜,这不是失信天下人吗?你要这么干,我孔融堂堂鲁国男儿第一个就要站出来反对你,明天我就罢朝,先炒你个鱿鱼。

说完,拂袖而去。

此时的曹操羽翼尚未丰满,孔融又是孔门孝孙,一呼百应的名士,于是只好隐忍退让,放过杨彪。

如果孔融只是在坚持正义上怼曹操,结局有可能不至于被杀。但正义地怼只占小部分,他怼曹操,更多地是针锋相对,寻机找茬,甚至有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味道。

曹操跟袁绍剑拔弩张,正欲开战的时候,孔融能怎么怼曹操呢,他公开放言,袁绍实力超群,是不可战胜的。

就这一条,其实足够孔融去死了。

曹操封侯后,孔融又怼来了,他公开主张千里之内不封侯。这主张什么意思?朝廷应该把曹操驱逐到千里之外。

这样的反对很多,曹操征战他要怼,曹操禁个酒他要怼,还有更过分的。

曹操攻陷邺城,袁绍家的女人多数被掳掠,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袁熙的女人甄氏,被曹丕弄回家了。听说有这事,孔融写信戏讽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这事你知道吗?

曹操心说,没听说有这事呀。

翻遍了典籍仍没找到出处后,曹操问孔融,你说的这事出自何典?

孔融很淡定地回答曹操,典籍上确实没这事,但以古度今,想当然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瞧这小聪明耍的,如此戏弄辱骂曹操,何等的肆意嚣张。

一而再再而三地藐视、反对、羞辱,曹操终于下了杀手。

但杀这么个名动天下的孔夫子孝孙,草率了可能对曹操造成大不利,所以必须杀的有水平些。

为此,曹操指使手下开始编织孔融罪名,最终一暗一明地挑中了两条。

一条,孔融在任北海相时,私自招兵买马,图谋不轨。此外他还说过有天下者,何必姓刘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二条,孔融实乃大不孝之徒,他居然对狂士祢衡说过这样败坏人伦的话——父母与子女根本无恩情可谈,父亲生子只是图自己的一时快活,母亲不过是个瓦罐,盛放在瓦罐中的东西倒出来后,跟她还有什么关系。

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这样的话无疑是禽兽言论。

曹操杀孔融,最终宣扬的罪名正是后一条。

对孔融之死,后世不少人说曹操心胸狭隘,其实站在曹操所处的现实下,他这么做可能跟胸怀广阔不广阔没多大关系。

曹操的出身不好,阉宦之后,当时的名流士大夫很多看不起他,但这些名流士大夫又没有治国平天下的真才实学,所以只能靠清议妄评来博取富贵功名。

曹操就是他们最大的攻击对象。

唯才是举的曹操并非听不进逆耳忠言之人,但如果是蓄意羞辱、谩骂、攻击,那就另当别论了。

换用现在的说法,曹操杀孔融,最主要的目的是杀鸡儆猴,让沽名钓誉的喷子闭嘴。

毕竟偏激谩骂,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妖风太盛,会影响他干大事,谋大局。


黑句本


小时候好不一定长大就好,这是个评判的原则问题。很多小时候很好的人,长大变化了,聪明的人变蠢了。这种事情太多了。例如《伤仲永》。


针对孔融这个事情,那是曹操故意的。孔融名气大,德行高,又不服从曹操,曹操自然想找机会把他干掉。


干掉一个人,什么方法最好,那就是说他不孝。


明朝崇祯时期,有个状元,在官场中被倾轧,对头也是告他不孝,最后导致该状元被凌迟。这件事也成为崇祯所为最糟糕的一件事之一。


孔融在内的竹林七贤,多崇尚魏晋风骨,不服权贵。肯定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几个都被曹操或者权贵杀死。


而且,当权者厌恶那个人的风骨,觉得对方品格高,我品格不高,心里肯定很不爽,那些懂权术的人,就会用对方最重视的东西来摧毁对方。例如孔融,就是名节。


宋朝的朱熹,程朱理学的掌门人,整天要存天理灭人欲,搞的别人都很烦,于是别人就说他搞了他死去儿子留下的寡妇媳妇。他为这事很焦虑,最后郁郁而终。死了也证明不了清白,现在不喜欢朱熹的人还拿这事攻击他。


孔子也是一样。例如他的出身,例如他杀少正卯,都和他的学术相悖,都是攻击的最好方法。总不会有人去攻击孔子不会射箭不会打仗对吧!



实梦阁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因为在四岁的时候,能让梨,他的故事还被写进了三字经,按道理说,孔融应该是一个有孝,有德行的人,那为什么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呢,其实,他的罪名不仅如此,还有另外几条。

孔融当时是少府,曹操让军祭酒(郭嘉当过这个职位)路粹弹劾孔融,说孔融在做北海太守的时候,就招兵买马,有不轨之心,还说:天下的,何必是姓刘的呢?孔融与孙权的使者谈话的时候,诽谤朝廷。

孔融是九卿之一,却不遵守朝廷的礼仪,而且和祢衡乱说话,说什么父亲与儿子没有什么关系,母亲与儿子也没有什么关系,祢衡说孔融是孔子再世,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再生,孔融是大逆不道,应该杀死,最后孔融全家被杀。

至于孔融有没有说过那样的话,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但总的来说,那只是借口之一,因为孔融之所以会被,因为他得罪了曹操,而他为什么要得罪曹操,应该是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可以从几件小事看出孔融和曹操两人的矛盾。

曹操攻破邺城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就私娶了袁绍的儿媳甄姬,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周武王伐纣,把妲已赏给了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曹操看了,觉得没听过这个事情呀,就问这个事情的出处,孔融说:从现在的事情推出来的。

曹操征乌桓的时候,孔融又出来说:大将军既然要远征,那以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用来做箭头),丁零人在北海偷了苏武的牛羊,不如一起征讨吧。曹操要禁酒,孔融又出来反对。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曹操自然对孔融十分不满,但毕竟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在朝廷的名气也很大,所以必然得找一些罪名来定孔融的罪,说白了,就是曹操要孔融死,孔融不得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