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律詩的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半卷


律詩,又被稱之為“近體詩”,它的體制非常講究對偶、平仄,並且有一定的章法路數,不可逾越。因為他所特定的一些講究,便能使其具有和諧之音、整齊之美。在詩歌歷上,相對於“古體詩”(即古風、樂府、歌行、四言、五七言詩等除去律詩以外的所有詩體)而言,是一種變革。但是律詩存在的問題便是:不會寫律詩的人寫出來的就非常平板庸腐。

律詩之源流&永明體

律詩淵流在所謂的“永明”文學(齊武帝年號),應用“四聲八病”之說,應制詩歌。其中貢獻比較突出的是所謂的“陵八友”。

  • 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

這幾位對於音律有很深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沈約、王融二人。《南齊書丨陸厥傳》中說:“約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並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稱“永明體”。

鍾嶸《詩品序》:王元長創其首,謝朓、沈約揚其波。三賢或貴公子孫,幼有文辯。於是土流景慕,務為精密,襞積細微,專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直美。

當時提出所謂的“四聲八病”,對於詩本身的表達確實會產矯枉過正的影響。但是究其利弊,總歸是利大於弊。而同時這種風氣十分盛行,總歸也算是新開一局,雖然永明體不能稱為律詩,但是實際上已經是初具規模了。

《遊鐘山詩應西陽王教》沈約丨君王挺逸趣。羽斾臨崇基。白雲隨玉趾。青霞雜桂旗。淹留訪五藥。顧步佇三芝。於焉仰鑣駕。歲暮以為期。
  • 在此之後,對於律詩的發展還有幾個重要的人物。便是齊代的陰鏗;北周的庾信。

庾信大家應該很熟悉了,老杜詩中的“清新庾少府”、“庾信文章老更成”便是說的庾信了。

縱觀齊、梁之詩詞格局,論上承新體,下啟唐詩之盛,庾信便成為了其中的關鍵節點。

庾信

律詩之發展 上官體&四傑體

唐初期,承襲齊、梁舊習慣,產生了上官儀所創“上官體”與初唐四傑所倡導的“四傑體”。

  • 上官體

上官體為上官儀所創,可以說是當時文人詩的代表,風格華美綺麗,對對仗非常講究,並提出了“六對”(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擬對)這麼一個概念。這個理念是促進“律詩”成立的關鍵點。

  • 四傑體

上官體雖然對律詩有很大的促進,但是詩中的內容過於綺麗柔媚,沉迷於走筆華詞之中,說白了就是缺少內涵和風骨。所以,四傑體應運而生。四傑體為“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所倡導。其在體制上講究“屬對工整”的同時,倡導的是骨氣、意象超然。其實到這裡,律詩已經比較成熟了。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丨王勃》


律詩之成熟 沈佺期&宋之問

至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期,他們繼承沈約、庾信之衣澤,律詩始成。

新唐書: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庚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獨孤及稱沈佺期詩為“言之中論,歌之成聲,緣情綺靡之功,至是備成”。

宋之問,雖然人品不好,還流有“殺人搶詩”的臭名聲,但是對於律詩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

盧家少婦鬱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丨沈佺期》高嶺逼星河,乘輿此日過。野含時雨潤,山雜夏雲多。睿藻光巖穴,宸襟洽薜蘿。悠然小天下,歸路滿笙歌。《夏日仙萼亭應制丨宋之問》

從此二人開始,後來又有杜審言等人繼承、發展,律詩就風靡一世了。



這裡為什麼沒有談杜甫,因為杜甫在律詩發展到成熟中是不具備參與條件的。而關於杜甫的律詩成就,也不算是在本題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