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吳覺農被譽為“當代茶聖”,其所著《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創建中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為發展中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吳覺農(1897—1989),生於浙江上虞豐惠,原名榮堂,是中國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自幼家境貧寒,從小就體會到農民的疾苦。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形勢風雲突變,有志之士正探索一條追求民主與科學、追求真理的救國之路。少年時代的吳覺農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農民問題,遂改名“覺農”表示自己振興農業的決心。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1918年,吳覺農青年時代就讀於浙江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浙江農業大學前身),1919年留學日本,在靜岡茶葉試驗場學習期間,他撰寫了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樹原產地考》和《中國茶業改革方準》兩篇長文,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被各方面所重視。

1922年,他寫的《中國的農民問題》編入《中國農民問題研究》,為毛澤東同志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採用為培訓教材。由於他的建議,1926年農學會年會在國共合作的革命中心廣州召開,並得到廣州政府的支持,當時毛澤東曾到會講話。

1927年,他擔任了當時農學界的學術組織“中華農學會”的司庫和總幹事並與中國農學界的前輩建立了更廣泛深入的聯繫。

1931年,就任上海商品檢驗局茶葉監理處處長後,首創茶葉出口口岸和產地檢驗制度;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產茶省成立茶葉試驗場和茶葉改良場。其目的不僅要禁止劣質茶葉出口,而且要全面提高茶葉質量,採取科學辦法從栽培、採摘、製造、貯藏等方面入手,改變因循守舊的手工生產方式。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1934年,由於當時舊中國茶葉生產相對落後,栽培、製造粗放,為進一步瞭解產茶國和銷茶國的生產和出口進口情況,他先後到日本、印度、錫蘭、印度尼西亞、英國、法國和蘇聯考察,對有關國家的茶葉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茶葉的國際市場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回國後寫出了《華茶在國際商戰中的出路》、《華茶對外貿易之瞻望》、《中國茶業復興計劃》、《印度錫蘭之茶業》、《荷印之茶業》等多項報告和建議,對我國茶業復興和開發起了很大影響。

抗戰期間,他負責當時政府貿易委員會的茶葉產銷工作,在中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市場上海淪陷後,他努力開拓茶葉對外貿易,特別是對蘇易貨貿易,代表貿易委員會和蘇聯商務代表簽訂了易貨協定,隨後在香港設立貿易機構富華公司,在內地頒佈《管理全國出口茶葉辦法大綱》,實行全國茶葉的統購統銷。他親自到各省聯繫,先後在各產茶省成立茶葉管理處(局),組織茶葉生產、收購、加工、運輸等工作,藉此消除了過去洋行買辦、洋莊茶棧的壟斷和地主豪紳、商業高利貸者對農民的剝削,恢復已萎縮的茶區生產,把分散在各省農村的成百萬擔零星茶葉,加工為成品箱茶,彙集香港履行對蘇易貨和海外銷售。1938—1939兩年,取得較大成績,華茶外銷躍居出口商品第一位,不僅超額履行了對蘇易貨合約,還向西方國家換回一定數額的外匯,支援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1940年,為了適應形勢,培養茶葉生產和貿易的專業人才,在吳覺農的提議下,得到復旦大學的領導孫寒冰的支持,在重慶復旦創立了中國第一所高等院校的茶葉系,吳覺農自任系主任兼教授。授課的還有經濟學家畢相輝,農業化學家王澤農等,培養出一大批茶葉專業技術人才,從此茶葉高等教育不斷髮展。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茶葉外銷的通路被阻斷,為了茶葉事業的長遠發展。10月吳覺農到福建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他擔任所長,邀請了許多專家、學者,等展開茶樹栽培、機械製造、茶葉化學分析及茶葉貿易史等項研究。為了防止因外貿中斷,茶葉無人採摘,以至茶樹老化,於是發動茶樹更新運動,由政府向農民發放更新貸款。

1945年,抗戰勝利後,吳覺農夫婦在上海和馮和法經營之江機械製茶公司,翻譯出版了《茶葉全書》。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1949年,吳覺農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建國後他任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在農業部任職期間,他經常深入基層,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並與貿易部副部長姚依林商定成立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這是建國後國家設立的第一個進出口公司,他兼任總經理,商訂了生產和國內外銷售的通盤規劃,並建立了各省的分支機構,逐步實施。他還積極推動茶葉生產、製茶合作化;大力開闢新式茶園,改造老茶園;實行機械化製茶;創辦國營精製茶廠;提倡在西南茶區大規模發展優質紅茶,為國家創匯。


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美國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他採取了綠茶改制紅茶等應變措施。隨後他召開了全國茶葉會議,制定了第一個茶葉發展計劃,為新中國的茶葉事業勾劃了宏偉細緻的藍圖。

1983年,他親自到杭州參加“茶葉與健康、文化研討會”,他在講話中說:這次會“是一個創舉”,“茶與醫藥、文化相結合前景非常廣闊”。事實證明,中國茶文化活動從此蓬勃發展。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1987年,在他九十壽辰時,由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農學會牽頭,集中了老一代的茶葉專家,編選了以茶葉論文為主體的《吳覺農選集》。並有來自各地茶界團體、茶人前來向他祝壽。

吳覺農晚年不遺餘力弘揚中國茶文化,他倡議籌建中國茶葉博物館,併為中國茶葉博物館題詞。他一生中最後參加的大型茶文化活動是1989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

1989年10月28日,吳覺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人民日報發佈了吳覺農逝世的消息。中央電視臺播放了追悼會實況。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送去了花圈。

1990年吳覺農墓碑落成儀式在浙江上虞舉行。在他生長、工作過的地方,茶人為了紀念他雕刻了他的塑像。如中國茶葉博物館、三界茶廠、他的家鄉上虞、上海宋園等。

2001年5月,由中國茶學界、茶文化界以及有關企業單位發起組織了學術性民間團體“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宗旨是團結茶界專家學者和廣大的茶人、愛茶人共同探討茶業的研究與發展。

每一位茶人都應該知道“當代茶聖”——吳覺農

他生前著譯甚豐,內容廣泛。七十年來有關茶葉的論著,豐富了祖國茶葉歷史文庫。晚年依舊注重教育與科研,他著書、立說,與他的學生們一起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嚴謹的治學學風,終於在生前完成了《茶經述評》,為後代茶人留下了一份寶貴財富。他的傳記已列入浙江省“文化名人傳記叢書”。根據他對中國茶葉事業建立的功績,以及對茶學的淵博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著述,當年陸定一同志稱譽他為“當代茶聖”,立即得到茶界以及各方面人士的普遍認同和熱烈響應。


==============================

關注行業最新動向,分享茶與生活文化

觀茶語錄:美好生活從一杯茶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