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农村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是什么意思?

老农民说事


农村俗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简练而形象,反映出的经验道理对现代仍有警示作用。

农村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与《弟子规》里的“斗闹场,绝勿近”一样意在劝说人们要远离是非,以免祸及自身,麻烦缠身!这句警示性的俗语对现代社会仍然适用。

“好女不观灯”

古代对好女的要求是三从四德,做到贤良淑德,养在深闺人未识,出嫁前从父,不得与男子接触,出嫁后从夫,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元宵节观灯时往往人山人海,可能会发生难以预知的事情。

元宵赏灯是古代民间一大盛会,当晚花市灯如昼,连受封建礼教约束的深闺女子、小媳妇都有求机会拥上街头,可那时女子受缠足之害三寸金莲,迈步都有困难,贫穷人家女子不得不扶墙走,富足人家女子扶丫环走路。

而观灯那天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摩肩接踵,难免会产生踩踏挤搡事件,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况且还有不法之徒拐走小姑娘进行非法买卖。

《红楼梦》中,甄英莲就是在元夕观灯时被人贩子拐走的,导致命运从此改变。因而,为人身安全起见,“好女不观灯”!

另外,元宵观灯之际,有些地痞流氓会趁机侮辱、亵渎大姑娘小媳妇,让好端端的女子身受其辱,坏了自身名节。

也有一些胆大些的女子趁观灯之际把绣好的荷包等信物送给情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很好的印证。

然而这些与封建社会的礼教格格不入,男女授受不亲,不允许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为让女子恪守妇道,不败坏家族名声,总结出了一句俗语“好女不观灯”!

“好男不鞭春”

鞭春牛是古代流传很广的民俗,那天像过节一样喜庆,许多人像潮水一样聚集在一起,大家一齐造土牛,然后用鞭子抽打牛头,意在打醒还在“冬眠”中的牛,催促它赶紧去辛勤地耕耘,预示丰收。

许多壮汉为抢夺打牛的鞭子,竟没了风度与谦让,大打出手,以致有的头破血流,有的伤痕累累,甚至发生踩踏伤亡事故。

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温良恭俭让,好男是不屑于与人打斗的,所以会远离争夺,因而就总结流传了俗语“好男不鞭春”!

虽然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但“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警示的道理却没有过时。但凡文雅淑女,谦谦君子也会远离是非之地,不会让自己陷于麻烦的处境中。

现代人追求高雅的生活,对于网吧、夜店、色情场所、赌场等喧哗吵闹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的地方,正人君子也是绝对不会光顾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原本以为不会有多少人看,所以只是简述,十分抱歉(图二后见赘述)。

这个事情是从汉代以后始见的鞭牛(泥土)开始的,在宋代时,有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中记载争春牛一事:

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致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

后至清代时,杜文澜《古谣谚》收入了元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引用这段话并加说“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的全文。

因此‘不鞭春’就是不争抢打春牛的机会。至于‘不看灯’则是在元代有创作陈伯卿与黄五娘(又称陈三五娘)灯会相识相爱的故事。于戏本叫《荔镜记》和《续荔镜记》,并以南方多见。故事内容类如《西厢记》,也即相爱私奔,所以才是‘不看灯’。

春祭据传始见于商周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祭(见《礼记》),它代表了我国对农耕的重视(据传此时还有续命酒喝)。但是说到鞭春牛,目前能肯定是汉代即有出现(三国时传为周公制)。以各地官员引领打牛,寓意春耕开始。

在官员打牛之后,由民众自发的上前继续,连打带挖,总之要带走泥牛的一些土,或放入桑田,或置于蚕室,或者干脆当药直接吃了壮身或治病(所谓吃的民族……)。这种行为随着时间推进,人口繁茂,在地方上出现了因为争抢打牛鞭、土牛肉造成的伤亡,且屡禁不止,并于宋末元初时被陈元靓记载了下来(即《皇朝岁时杂记》)。后人引以为戒,将这种事情简称为“好男不鞭春”,这里的好,是指懂谦让。

而在元代,元曲杂剧等宋末出现的事物被延续发展,出现了知名如《窦娥冤》《西厢记》这样的经典戏剧,但各地发展不同,也有《荔镜记》和《续荔镜记》这样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1. 某年灯会,地主黄某某家的女儿黄五娘带着六妹(一说婢女)上街看灯;

  2. 小姑娘年幼无知,瞅啥都问,黄五娘还见啥都答,引起了一只发情期男子的注意。

  3. 该男子陈三(又名陈伯靓)认为小姐姐黄五娘极其优秀,适合做老婆,于是便上前搭讪。

  4. 陈三只是个穷秀才,如果不是护送兄嫂去广南上任,根本见不到黄五娘。

  5. 穷,却架不住有才,于是成功搭讪黄五娘,让她为之倾心,然而悲剧发生了……

  6. 看中小姐姐的不止一个人,还有个林大鼻。俗话说穷文富武,因此林大鼻很有钱,还很能打。

  7. 林大鼻一说先下聘于黄家,一说与陈三同时在灯会上看中,然而无论哪种,他都很大鼻。

  8. 陈三上门提亲发现,诶,这个五娘已经被黄家许给林大鼻了,一时无果,只得下聘黄六妹。

  9. 见五娘的表现,林大鼻决定提前成婚,而黄五娘是手藏利刃顺势待发,就等揭盖头了。

  10. 陈三得知消息后,假扮磨镜匠人潜入黄家,然而被识破(又说忍不住揭盖头事发),所以被黄家撵了出来。

  11. 那也提前娶亲好了。于是前后脚的,黄五娘和黄六妹的轿子就都出了门。

  12. 而后在街上陈三等人鱼目混珠,拐走了五娘,却把六妹扔给了林大鼻。

  13. 林大鼻事后告官,一说知府劝说,一说目无王法,但都因为木已成舟,只得陈三五娘、林大六妹了。

总之,无论是哪个版本,都可见陈三的搅屎棍和六妹的无妄之灾,或者观剧者因臆想自己是五娘她爹黄九公,便认为自家闺女不看灯就没这破事了?因此才是“好女不看灯”。这里的好,则是说孝悌。


  • 春祭,《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 冻醪,《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 春牛,《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 伤人,之前的《皇朝岁时杂记》原文。

  • 陈三五娘,目前可考证《荔镜记》有见明代嘉靖年间,估为元代中叶左右出现。比如元代俞希鲁的至顺三年(1332年)。另外清代有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说‘诡娶黄五娘’一事。


毅而三思吴六奇


农村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是什么意思?

这句农村俗语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生活了,不过通过这句俗语了解一下旧时男女的生活习惯,也是好的。

好女不观灯:好人家贤德的女儿是不会去观灯的。

在旧时,崇尚女子“一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儿一般养在深闺,不与外人交际。在年节或者是固定时日繁华都市多有灯展。这时,女儿家是不允许出来逛街看灯展的,究其原因或许有如下原因:

  1. 封建礼教文化的束缚。在旧时,对于女子的束缚对比现在的人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的,比如说“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
  2. 家族长辈的管束。那时候,一般都是族长管理着全族人。对于家族女子的家庭教育,更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 规避社会危险,避免不良舆论。花灯多在夜晚,热闹非凡的同时肯定是鱼龙混杂。如果女子去逛花灯,说不定会遇上危险。同时人言可畏,可能会有损女子的清誉。
现在,封建文化革故鼎新,倡导男女平等。女子也能顶起半边天,自然再无“好女不观灯”的说法。

好男不鞭春:优秀的男子不去争着参加鞭春的活动。


以前在立春日,农民朋友们会用土垒造一头牛,然后大家一起争抢着用鞭子抽打土牛,为的是劝大家努力耕种,祈福丰收,被称为“鞭春”。

可由于当然参与的人数过多,且多为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由此,常常引发一些打架斗殴,流血等不睦邻里的事件。所以,就传下来“好男不鞭春”的说法。

现在,农村也没有几个年轻人在家务农了,就算是想搞“鞭春”的活动恐怕也不再热闹了。有个别怀旧的老人在开春牵牛下地时会象征性的打两鞭耕牛,就算是“鞭春”了。


一点三农为您解析和发现更多有趣有味的农俗。对于上述农俗您有什么看到?欢迎留言。


一点三农


这句话放在现在已经过时了,主要还是过去思想还没解放时流传下来的习俗。在农村其实这样的俗语很多,尤其是在男女道德上的约束方面比较大。而从今天解放思想的角度来看,这些俗语还是有着迷信的思想。那么“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是什么意思呢?



好女不观灯

在古代每逢农历的十五十六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而在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的时候都会有观灯赏月的习俗。每到这一天集市上到处都是热闹的气氛,在人多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很多恶霸会在这一天盯着大街上落单的女子,因此在古代女子这一天是不能出门的,不然会被别人耻笑。当然这句话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定不能在十五十六那天在娘家过夜,不然会对婆家的运势造成不好的影响。而古代特别重视名声和牌坊,便有了好女不观灯的习俗。



好男不鞭春

在过去都是靠天吃饭的,而农民种植庄稼都需要靠老黄牛耕地,因而大家都会在开春的那天举行一个祭祀仪式。由村里的成年男子鞭打木制的大黄牛,也有用泥土做的。这样做的意义就是希望老黄牛能够辛勤劳动,以至于今年的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而鞭打的目的就是让大黄牛能够快点从冬天休闲的状态中醒来。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很多人会为了抢夺鞭子而大打出手,弄得头破血流。而抢到的人今年的收成便会比以往更好,所以有了好男不鞭春的俗语。



当然在今天的社会中早已没有这些规定和习俗,老黄牛也早已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因此大家要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惠农圈


观灯是元宵节习俗。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佳节,这天晚上,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观灯的人络绎不绝。古时也有开放的时代,男男女女都可在大街上自由行走,元宵灯会这天,男男女女,摩肩接踵,更是热闹。许多男女就会在灯会上接触,不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者。古代毕竟是封建社会,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私定终身并不认可。传统而矜持的女子深居简出,不轻易抛头露面,更不喜欢在灯会这种人杂场合接触异性,显露春心,以免生出一些伤风败俗的事来。这种女子被认为是好人家的女子,故曰“好女不看灯”。

初春之月,万物复苏,也是小猫小狗春心大动之时。农村俗语:“猫猫狗狗二八月”,意思是初春二月和秋季八月是猫和狗交配的季节。二月初春,常见猫猫狗狗交配的情景,许多人见到这种现象,会追打、拆散正在交配的猫猫狗狗,谓之“鞭春”。许多人把“鞭春”理解为“鞭春牛”,这是两码事。二月猫猫狗狗怀春交配,这是自然现象,当其之时,天怀仁德,化生万物。《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鞭打驱散正在交配的动物,是不仁的行为,是违背天道的,非君子所为,故曰“好男不鞭春”。





子夏故坛


今天的传统文化,在农村老一辈的心中,依然很看重,而且也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农村的俗语,大多都是已经流传千百年之久。

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

这句话在老一辈人的口中代代相传,而年轻一辈却鲜有了解的,那么我们来分别来说一下。

好女不观灯

在古代过年、元宵节等一些节日,会举办一些灯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花灯。今天这种风俗活动也有,只是相对少一些。

不管是古代还是之前的农村,相对都是比较保守、封建一些。尤其女孩子一般都是活动在家里,很少出去抛头露面,这种风俗文化从古代就开始流传,一直流传到新农村建设之前。

那么既然是看花灯,那么必然很少有女生去,这种场合也就以男性居多了,所以好人家的女孩是不会去看花灯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是非,或者一些风言风语。

当然这个民俗已经基本听不到了,现在讲求男女平等,思想开放的新时代了,而且义务教育的出现导致男孩女孩从小就在学校里上课,所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时代,已经早已消失。


好男不鞭春

这个风俗今天在一些农村里依然有,就是立春的时候,用泥、石头或者其它的材料雕塑而成的一头牛。然后村里就会安排人用鞭子抽打这个牛,这个寓意就是通过鞭打告诉牛,你已经休息的够久了,现在该起来干活,准备春耕。

这就是跟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一样,期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粮食大丰收。

那么又与好男有什么关系?

因为鞭打这头牛的雕塑会有好兆头,所以难免有些青年小伙就会抢头一鞭,这样在抢夺的时候就难免产生矛盾,然后大打出手。

作为一个村里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种事情影响也不好。所以村里举办活动的时候,年长的老人通常会在开始的时候告诉这帮年轻人,要懂得谦让。


今天这些风俗在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浓郁的村子或者地方还是保留了很多,那么你们老家还有哪些风俗?欢迎留言与大家交流。

欢迎大家关注老王说文化,您的关注与留言就是最大的鼓励!


老王说文化


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这个要是放在以前还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都是农村一辈一辈总结下来的。但是目前来说其实已经不太适合了。

先说“好女不观灯”,这个就是在以前的时候,都知道古代对于女性的约束事很多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观念。在古代女子是不能随意出门的,特别是未嫁之女,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说法黄花大闺女,一般来说都是不能随意出门的。而在中国都知道有一个元宵节,元宵节都有看灯会,猜灯谜等等习俗,这一天,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会非常的热闹,一般来说男女都是可以出去玩的,但是都知道中国古代思想的束缚,所以说女的一般在这一天还是不能出去的,认为出去了的女的肯定就是一些不良妇女。所以才有了“好女不观灯”的说法。当然这个在现代来说早就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女性比男的还开放,所以这个已经不太适合时代的发展了。

好男不鞭春,这个说法就是说在以前农村很多地区的一种习俗,也可以说是祭祀。都知道在古代对于神明,大自然这些还是很敬畏的。很多地区农村立春的这一天也就寓意着春天要来了,那么又到了农忙的时候了,俗话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在这一天一般在农村地区都有很多习俗的,一些地区会有泥巴塑造一头更牛,然后用鞭子打,都知道耕牛是农民的好帮手,在耕牛的时候也是要用鞭子打的,但是不管干什么都是要挣一个头名的,那么才会寓意更好。所以这个鞭子就是需要抢的。那么很多人就是大打出手。很多人理解的意思就是说好的男人不会参与此事的。其实这个理解的是有问题的,在古代那时候,农业本看做最重要的,那么作为村子里的祭祀习俗来说,肯定是好的男人才会主动参与的。所以说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太让人接受的。那么在这个里面就不能理解成好就是优秀的意思,而是谦让的意思,这句话其实也不是农村的俗语,首先这个习俗据说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在古代一些记录农村的史书上也是有记载过这些祭祀的习俗的。好男不鞭春的意思是懂得谦让的男的肯定就是不会参与此事了。而不是好的男人。

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三农帝国


这是农村的老话,也有说“男勿看春,女勿看灯”,或者是“美女不观灯,帅哥不看春”等等。那边,这就老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其实主要就是告诫大家:做事要有分寸,不要去那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场所,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最终得不偿失!

于是结合一些观点,与大家聊聊,仅供参考:

“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这句老话的出处

据了解,这句农村俗语出自于清朝杜文澜著的《古谣谚》卷二八“鞭春看灯里谚”引自元代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卷三处“岁时杂记”篇。其原话节选为:

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致伤毁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角者,其家亦蚕,亦治病。故里谚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观灯”。

一、好女不观灯

“灯”是指花灯。由于灯会上比较热闹,人多且混杂。漂亮女子如果置身其中,容易招蜂引蝶,难免会遇上不安分的男子,也容易做出一些男女苟且之事!要知道,在古代的元宵节,也是赏灯逛庙会的时候,其实也被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在这一天,古代女子可以出门去看灯会,也就容易发生爱情故事。



而对于已婚的女子,一般就会禁止出门观灯了,也是为防止偷鸡摸狗的伤风败俗之事发生。



二、好男不鞭春

“鞭春”,也叫“打春”。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活动。就是在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求丰年!

一般在立春这天,古人就会用纸糊成耕牛,在纸牛腹中装满各类食物,而后众人就会用鞭抽打纸牛,直到纸破,纸牛腹中食物掉出,人们就会一哄而上抢夺,往往就会容易发生斗殴等意外情况。



由于这样的活动容易发生哄抢而发生恶性打斗,直接导致邻里关系不和就不好了,所以,一般还是尽量少参与!


龙百晓生


“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是告诫人们远离是非之地,不要自找麻烦。


观灯和鞭春都是很古老的民间习俗。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到了唐代,这项活动达到鼎盛,规模空前。

鞭春就是“打春牛”,起源较早,盛行于唐代和宋代。就是在立春这天,鞭打土牛,意为送走寒冬,促进春耕。后来活动改在春天,老人和孩子还要“咬春”,即吃春饼。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观灯和鞭春,场面热闹,人山人海。人多了什么人都有。尤其是晚上观灯,为防止女孩遇上不三不四的人,被欺辱或好处男女苟且之事,就不让女孩去观灯。而抢牛土,争牛头时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现象,所以好男儿会远离鞭春。


这些都是以前的习俗,现在早已不流行了。


胶东民俗通


在我国的古代,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老百姓们依靠着这些思想,也算是对自己以及家人生活的一个约束。尤其在农村,封建思想更加的严重。所以,在民间中流传了一些俗语也是见怪不怪的。这些俗语都是人民群众经常谈起的话题,以至于沿袭到了现在。

正如题中所涉及的观灯,鞭春,正是古代娱乐生活以及耕作的一部分。那该如何来理解这些农村文化以及习俗呢?

比如“好女不观灯”,正是讲了一个好女孩就不能去赏灯游玩,否则就是一个坏女孩。因为在当时,元宵节有一个传统民俗活动,在热闹繁华的街道上都会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以及也会有很多街头艺人表演或者有很多街边玩意美食售卖,吸引了大批的群众来游玩。那么在这种人群众多的活动,难免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所以,为了防止自家女孩出去游玩遭遇到歹人的勾搭,以及发生一些男女淫秽的事情,古人就说了这样的话来劝告女孩这种时候不要外出。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女子是比较保守的,而且也有守身如玉的说法。对于自身的名声很是在乎,如果她们在这个时候去赏灯,背负了坏女孩的骂名,对她们也不会有好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传统思想的灌输下,古代女子都是比清纯的。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家里人对她们外出游玩已经不会有什么太多的约束了,尤其是成年人。不过也有家教严格的家庭,是不允许女孩子晚归的,至少比以前不能观赏灯笼要好的多。

再如“好男不鞭春”,相传在旧时候的农村,有制作泥牛,并且在立春时节鞭打它的习俗。然而这种习俗是需要青壮男子来完成的,那么在鞭打的过程中,众多男子一起鞭打泥牛,很难不产生矛盾。如果有一方男子生气了,被惹急了,那么整个鞭打场面会变得一团糟,还有可能相互大打出手,弄个半伤半残也是常有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在准备耕作之时,鞭打泥牛可以给今年带来风调雨顺,保佑农民的庄稼能够生长得茂盛,秋天时候可以有一个好的收成。


所以,当地百姓觉得,一般鞭春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用这些事情来告诉自己的儿子以及后代,不要去鞭春,否则让女生知道你不是个好男人,连娶媳妇都难。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渗透,鞭春的习俗也就没有了,也很难见识到这么壮烈的场面了。

总之,无论是观灯还是鞭春,都一一的反映着当时的一个传统思想在百姓生活中有着极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这句话中参悟一些其他什么道理呢?我觉得,学习这句话正是让我们直面历史,更好的去迎接未来的世界。同时,要审视自己的知识眼界,不能极限于一个狭窄的界线里,更多的是去想将来这些会不会改变,以及改变成什么样。


所以,让我们用双手去拥抱未来的世界吧!没有固定的思想,也没有固定人生,凡是都有可能在变化!

好了,此题就回答到这里了。我是农村记,欢迎你们的关注。同时,关注我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农村文化以及农村生活故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