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拐腳狀元——王世則

王世則(約962~約1005) 桂林永福(今廣西永福)人。字號不詳。幼時家境貧苦,六歲時隨父上山打柴,一條腿不慎被石頭砸傷而致殘。又因無錢讀書,常在放牛空隙到塾館牆外聽先生授課。一次,教書先生在堂上出一對由學生作答,上聯為“獨角獸”,一時,學堂裡竟無人應答。再問,只聽得牆外有人高聲答對:“比目魚”。教書先生大驚,出門見王世則衣衫襤褸且身有殘疾,於是憐其才學,惜其身世,破例納為門生而不收學費。因勤奮好學,文思敏捷,稱為當地才子。

拐腳狀元——王世則

白象巖

鹿寨縣雒容鎮郊約4公里處有一高巖,分上、中、下三層。洞壁有古今墨客摩崖石刻40餘幅。長約500米。上層叫白象巖,中層叫龍盤巖,底層叫觀音巖,有兩洞通往後山。其小者形若藕節,其大者似猛虎張口,鍾乳懸垂如齒,而洞壁頗平整。清人劉文楷題字:“萬古長春”。大洞右側,岔出一巖,小而明暢,只容一人坐讀其中,傳說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此為王世則讀書之所。明崇禎四年(1631)知縣郭元佐在此立碑一塊,鐫刻“天然大廈”4字,今無存。

拐腳狀元——王世則

清人劉文楷在白象巖的題字

拐腳狀元——王世則

高巖摩崖石刻

太平興國八年(983),王世則經長途跋涉到達京都汴梁參加大考,以才思敏捷,文章錦繡而先拔頭籌。後來又在太宗親自主持的殿試中寫出氣勢雄闊、詞藻華麗《六合為家賦》,其佳句有“勾畫乾坤,作我之龍樓鳳閣;開窮日月,為君之玉戶金關”,被太宗擢為狀元,賜宴瓊林苑。留在諫院任職。

拐腳狀元王世則的傳說在永福縣縣城、堡裡、桃城一帶廣為流傳。主要說王世則殿試中狀元后,皇上想以中榜眼的廣東舉人換掉他而進行再試,他“投石擊鼓”“刀斬亂草”“殿前提水”“山腳觀日”“出口成詩”取得皇帝信任。

太宗雍熙元年(984),由於王世則忠清公正,升為右正言。雍熙二年(985)六月,受命重試落第舉子,為朝廷選拔了一批人才。淳化二年(991)以右正言出使交趾(今越南),不辱使命,拒絕饋贈,以德服人,從而感化交趾王黎桓,使其不再滋事擾邊,繼續納貢。還朝後將交趾之政治、經濟、民情風俗、山川地理等上奏,受到太宗嘉獎,與前科狀元蘇易簡等同進史館。

淳化二年,太宗在位已十六年,年事已高,太子未定,王世則與宋源、尹黃裳、馮拯、洪湛等人伏闕上疏請立許王元繕為太子,觸怒太宗,被貶謫到徽州。世則不服上書陳言,又被以“上書抗旨、蓄謀異志”再貶象州。到任後,他勤政愛民,很有“惠政”。至道二年(996)遷永州知州。兩年後,真宗即位,被召回京城,仍任諫院右正言。

包裕在《王公祀記》中稱王世則是“一代文豪”,但留存下來文學作品甚少,僅見其殿試試卷《六合為家》中一些斷句,存完整詩《高巖立春日》等3首。當時永福建有狀元牌坊和狀元祠以紀。

※參考文獻:

《廣西通志·人物誌》《廣西通志·旅遊志》《廣西通志·殘聯志》《永福縣誌》《廣西通志·文學藝術志》


廣西地方誌辦公室出品

審校:吳輝軍 遊 勇

總編:李秋洪 鄧敏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