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北宋(960—1127年)共历9帝,167年,北宋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的60%)中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诗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唐宋八大家之一。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苏轼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并对苏轼严刑拷打。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王安石的求情,苏轼虽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1079年的初春,苏轼外放湖州(浙江省北部),在赴任之前,先来到其弟苏辙任所商丘逗留,风闻桐柏山水绝佳。乘船过淮水时,触景情生,为不能足履桐柏一揽秀色心怀惆怅,写下了“过淮寄子由”的著名诗篇。在这首诗中,痛快淋漓地表达出他当时的心情。诗云:“回首濉阳(今属商丘,因地处古睢水之北而得名)幕,簿( bù古代称公文、案卷)书高没人。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庾公尘” 见晋书》〈王导列传〉喻权贵的气焰)。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从此诗中不难看出他对苏辙公务繁冗的慨叹,渴望他有朝一日,亲莅桐柏掬起清澈澄净的淮水,来洗洗那些可厌权贵们肆意兴起的尘污。也正是这一年,他到湖州任所在《谢恩表》中写下了两句不合时宜的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刺痛了新党,他们众口一词,交章弹劾,神宗无奈,只好命御史台派人去湖州抓捕苏轼。从1079年4月29日到任,至当年7月28日被捕,总共3个月。1079年12月出狱,29日贬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14日从汴梁出发,此次走陆路赴黄州(今属湖北黄冈),途次淮水,为了心愿,旋赴桐柏一游。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当苏轼一行来到桐柏境内时,正遇上一场风雪,漫天玉鳞飞舞,沿途万山砌玉。初来桐柏,便遇到如此天气,虽行旅艰难,但景物可人,无意之中,得见雄奇,也算不负今生了。他心有所感,一边悠然观景,一边遐思联翩。天色近晚时分,举目桐柏城廓已隐然在望,苏轼催促车仗疾行。正行间,在前面不远处,一座宏大肃穆的道观纳入视野,它座落在堆银积玉的山顶上,在这暮色四合里,显得格外庄严。东坡招呼家人暂驻,他一人拽杖往山上走来,不大功夫来到观前,仰目一看,“金庭馆”三个金色大字在寒冷中熠熠闪烁。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金庭馆位于桐柏城东南隅金台山上,是东汉道教传入南阳后第一座道观。东坡一生结交了不少僧道朋友,今天履此,岂可交臂失之?恰此时,为御寒冷,掌门道长正在泥炉温酒,欲独醉一回,猛闻当代大文豪至此,哪敢怠慢,赶忙招呼小道士将山下一干人等迎到观中安置,重新备酒置菜,与东坡把盏。道长本极风雅,待酒酣耳热之余,二人谈诗论文,其乐融融。文人习性,每到一地,喜对当地风物一探究竟,道长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席上宾主甚为相得。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翌日放晴,道长又邀约东坡同去山中赏景,一路白雪皑皑,溪流无声。道长边走边讲起“太阳城”的故事:相传大禹治水来到桐柏,发现淮河泛滥系水妖巫支祁(亦作“无支奇”或作“无支祈”。中国神话中的淮水水怪。他长得形似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脖子一伸,好像有一百尺长,力气比九头象还大。无支祁能言善辩,知道江水、淮水各处的深浅,以及地势的高低远近。无论是搏击跳跃,还是快速奔跑,他都非常迅捷,常常是眨眼之间就看不见了,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同时无支祁亦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在兴风作浪,遂令自己的外甥太阳神的儿子庚辰古代传说中的助禹治水之神。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禹怒,召集百灵,获淮涡水神无支祁。授之章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而流注海"。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见唐李公佐《古》持避水神针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将其投于淮井中。而庚辰因迷恋桐柏美景,不愿再随大禹东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将其斩首。当地百姓感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块将大禹怒斩庚辰的整个山顶围砌,命名“太阳城”。东坡饶有兴趣地听罢,心向往之,叵耐雪滑路险,难以攀登,只好望城兴叹!道长见状,忙一揖道“学士名满天下,今莅桐柏游历,不可不留下点墨宝,以资纪念。”东坡沉吟有顷,首允。待回到观中,索笔墨,略凝思,便兔起鹄落般地挥洒起来,须臾“太阳城”三个大字便赫然目前。道长欣喜若狂,遂将此三字作为镇观之宝。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民间还流传有这么一种说法,说这里曾是太阳姑娘洗澡的地方。后弈射九日时,有一个太阳姑娘负伤以后,落在了这个有水池的山顶之上,想洗去伤口的血污。说来真也奇怪,她的伤口经这池水一洗,立即痊愈了。原来这池的四周长满了奇花异草,既有千年灵芝、万年人参,还有柴胡、芍药、桔梗、还阳草等。太阳姑娘发现这里不但池水奇特,药效显著,而且周围也长满了苍松翠柏,实乃环境幽美,胜过天堂,于是就整日泡在池子里面不肯离去。水帘洞通天河里有个统领水族的神将,巡河到此,看见太阳姑娘正在洗澡,一时爱美心切,就躲在树木里进行偷看。谁知就被玉帝发现了,责其了几十大棍。这个神将一时恼羞成怒,就用铁钯把池子扒了个豁口,让池水流走,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池子没水了,太阳姑娘当然也就不能泡在这里了。据说那些心无邪念的人,早晨和夜晚还可以看到太阳姑娘的影子呢!现在的池子又蓄满了水,人们都说是“神水”,若是女孩子在池子里洗上一洗,一定会变得像仙女一样漂亮。若是小伙子在池子里游上一游,就会身体强壮,婚姻美满。太阳城的山顶用石头垒墙围了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城池,是元末农民起义时修筑的,清时为防捻军,又重新修整启用。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时代变迁,沧桑难料,随着金庭馆的几度兴废,被道长珍若拱璧的东坡手墨也不知去向,而这段感人故事却在市井间不径而走。后人据此传说,取东坡字体,又镌刻“太阳城”三个大字于山崖上,其浑厚遒劲,不脫东坡法书风骨。可谓:桐柏山巍峨,墨迹长存崖壁间;苏东坡福缘,尘襟得被淮水洗。或谓:字给山添精神,山为字留神韵。淮源有幸接履迹,山水乐哉;东坡慕名游大复,桐柏幸甚!

桐柏山太阳城与苏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