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么理解“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

八字预测6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中国历来就是农业至上,但在古时,工具落后,产出低下,人们生活困苦。水稻种植今天的亩产1200斤左右,根据品种不同略有上下。但在一千多年的水稻种植史上,亩产只有四百斤左右。袁隆平功高盖世,当之无愧。

低产量,留下自己的口粮,各种税负一交,基本就没有什么存粮了。如果遇上灾荒,农民基本就没了活路。无数王朝覆灭,和此无不关系。

所以如此严峻的生活条件下,能够有产出的壮劳力就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顶梁柱。孩子不能不养,那是家庭的希望。老婆不能不养,唯一能舍弃的,就是家中老人。

日本电影崷山节考,家中老人只要年过五十,丧失劳动能力,就会被背到山上,丢在一处山洞,任其自生自灭。片尾大郎不舍,久久不愿离去。母亲坐在山洞口,满脸慈爱对着儿子挥手,示意他下山。漫天飞雪,让人泪下。

所以这种情况下,说出老而不死是为贼,实在是隐藏了无数的心酸。

另一个层面,人年纪大了,心智各方面已经活得通透。个人廉耻社会公德礼仪礼法已经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自律没有,那简直就是人神共愤的典型。

倚老卖老,强逼生病女孩让座。为什么不是男孩?欺软怕硬罢了。广场舞扰民,别人阻止还理直气壮。买东西买菜贪占便宜,多拿多要。臭名昭著的健康馆,打着送鸡蛋的幌子,招引老人参加会销,骗老人买进大量无效昂贵的保健品,不就是说明这个最好的写照吗?最可恶的是诬陷好人,对自己伸出援手的善良人敲诈勒索。这种种新闻,太多了。说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这个应景。

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历练,老人应该充满生活的智慧,以及人格的光辉。但很少,真的很少。中国的古话有云:少年戒色,中年戒怒,老年戒贪。

我目前还未老年,想想周遭,可能这是生理发展的必然,人老了就会如此。但只要有鲜活正面案例存在,我就相信,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存乎自己一心。


用户3304391195


有此人听到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不是说尊老爱幼吗,怎么这句话是骂老人的,老了还不死就是个贼,这对老人太不尊重了。你要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宪问》中:“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人老了还不能给别人做好榜样,却给别人做个坏榜样,如果这样如果还不去死,就是一个害人贼。就是责骂那些老而无德的人。


这句话里,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应该是指一个人坏毛病多,从小不讲仁义道德,即使长大了不会有什么作为,到老了还是这个样。那他活着就是一种浪费,是社会的负担。


《四书》对“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这句话的解释为: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反译过来就是,你这个家伙,从小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不尊敬自己的兄长,长大了一定又一事无成,到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虫。


D东哥


现在来理解“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其实要抛开原文来看。

此处贼不是偷东西的贼,不是坏人的意思,而是贼精贼精的意思。

也就是说,一个人老了,目前老了,一般指60岁及以上。人生的各种经历,各种人情世故,甚至大起大落,都经历过了。

看过了人,没有几万,也有几千。

正所谓是阅人无数。

所以,一个老人,你要想骗他,是比较难的,他贼精贼精的,你刚一撅屁股,他就知道,你要犯什么屁。

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了。

最后一段,写给杠精。杠精会说,怎么那么多老人,被骗呢。

没办法,我国人多啊,老人3亿多了,有几百万被编,绝对数量很大,但比例,还是非常小的。何况,留守老人情况很复杂,很多,都是甘愿被骗的,因为,有人陪着说话,聊天。


董江波


要理解这句话,应该结合原文来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里有几个奌要弄清:

1.原壤和孔子年龄差不多,是多年的老熟人。

2.夷俟:叉开腿坐着等人,是个不礼貌的姿态。

3.孙弟:孙即逊,谦虚有礼。弟即悌,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

4.述,这里指做事,有所作为。

5.贼,指害,害人。

整段文章的意思是:原壤叉开腿坐在那里等孔子,孔子来了说:"你这个人小时候不知礼,长大了无所事事,老了还是这副样子,真是害人啊!"说完用手里的拄杖敲敲原壤的小腿。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

1.孔子和原壤很熟,算不上好朋友,但关系也不是很差。

2,孔子对原壤的为人不大认可,这里带有半开玩笑的责备之意。

3.孔子不是严厉的斥责之意。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结合如今的社会不良现象:那种倚老卖老霸座的老人,那些爬到树上拍照的老人,更有甚者,极个别碰瓷的老人,他们的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老年群体的社会观感,是必须严厉斥责的害群之"贼"。


壹壹若尘


这是针对特殊时间、特殊人物的一句话,理解这句话,不能断章取义。你不能看到不顺眼的老年人就骂老而不死是为贼,但是面对那些碰瓷的、倚老卖老抢座位的,骂上这么一句就很痛快,现在不是流行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吗,这类变老的坏人,就特别符合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记述得十分简单: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是个人,孔子老师的故交。

夷俟,叉着腿坐,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我的配图很克制,大家结合自己的想象理解吧。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壤叉着个腿在那儿坐着。孔子看到了很生气,就骂他:“年轻的时候你就狂,长大了又没本事,现在老了还不死,真是妈个祸害!”孔子越骂越生气,举起拐杖就戳丫小腿。

你看,这句话是有语境的,孔子是骂一个老而无德行的人,是社会的祸害!

你可能会说,别人不就是坐姿不太雅观嘛,孔子老师这暴脾气也是该改一改了,之所以会这样认为,都怪《论语》记录得太简要,咱们看看《礼记》,就知道真不怪孔子老师脾气爆: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说孔子有一个故人,名叫原壤。

他妈死了。

孔子就给他妈洗棺材,原壤跳到棺材上说:我似乎很久都没有K歌了呀!

说罢他就唱道:狸猫,狸猫,你头上有美丽的斑,我牵着你的手,好柔软。

孔子假装没有听见,走了,但是他的学生不干了,说:老师,我们强烈要求您和他绝交。

孔子说:算了,毕竟朋友一场。


看到这里,你该知道以仁为本的孔子老师为什么会气得打人了吧?因为有些人老了啊,仗着自己一把年纪,没人会和他计较,就各种使坏,耍不要脸。这样的祸害,不死留着干嘛呢?




也可自话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春运期间不得不挤火车办事,由于他是中途上车,只买得一张站票,他上车后看到一个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来休息,心想若主人来了再让不迟。列车快开了,一个姑娘拎着几大件行李挤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说什么,又默默地缩回了头,将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别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车开动了,没人来向大爷讨回座位,大爷以为自己白捡了座位,心里放松下来,开始向周围的人推销他的得座经验,他看到姑娘被来往的人挤得东倒西歪,便同情地说:等我下了车,你就坐这里吧,站着太难受!姑娘说:好的,谢谢您!

检票了,列车员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吗?他指了指睡着的大爷……

原来大爷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爷的捡座,宁愿自己站着,一声不吭,就为让他坐得心安理得。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就是这么来的。社会是个大家庭,民族、国家是个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个村,每个人都是村里乡邻。佛说,无缘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缘,成一国人也是莫大的缘。孝敬爱戴自家的老人,关心保护自家的孩子,这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续的必须;推而广之,对待别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对待自家的一样,虽然没有法律要求这么做,但这么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会必因此和谐,生活必因此温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谓之贼进行断章取义,结合个别丑恶现像,为自己不愿敬老、孝亲的自私行为辩解,让许多人心里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个生命避免不了的,每个人一出生就在向着终点而去,在终点到达之前他们未曾停止过努力,现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们辛勤奋斗的结果,可以说那些嫌弃老人的人都是会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们不过是过河拆桥的功利主义者。倘若人人都以为老而不死谓之贼,社会文明不会再向前,而是停滞、甚至倒退;因为老人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他该得到休养和尊重;社会责任的担子该由后辈人挑起,只有腰太软、腿太细,心眼太小的人,才会以为老而不死谓之贼。


ii小小孩


这句话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以偏概全,原因如下:

一、“老而不死谓之贼”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根据《四书》的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根据钱穆《论语新解》:原壤是鲁国人,是孔子的老朋友。


孔子是因为老朋友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伦理道德,所以奋而骂之,对原壤的为人很失望,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如此不孝,如此颓废,特别对于一个老人而言,对子女是有表率作用的,如果老人如此浑浑噩噩度日,那子女有可能也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对家风而言是不利的也是不容的,对一个村一个县的风气来说都是不好的,可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老人自古对子女都是有教导和引领作用的,自己风气不正,如何正家风,自己不赡养自己的老母,如何让自己的儿女赡养自己。这句话的关键是“贼”,这个贼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小偷小摸之类的,而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二、这句话如果在当今之世,可以形容一些为老不尊之人,比如在公交车或地铁上因为让座问题对年轻人大打出手之人,或是在公共场合口出狂言之人,或是在家里称王称霸之人,或是因为跳广场舞不顾他人休息之人,或是故意碰瓷之人,或是跌倒被扶之后反而讹人之人等等,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这种老“贼”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个体而对多数老人不敬,这是不可取的,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碰到老人该让座还是要让座,碰到摔倒的老人该扶还是要扶,社会风气不能让部分老“贼”给带偏带坏。


三、我们终将老去,我们要时时刻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美德,为以后的子孙做个好榜样,争取做个老而有用之人。


大刘小说


 

 

孔子

是个温润和善的人,骂人不多,但有句话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叫做“老而不死是为贼”,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看当年孔子说话的背景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毛病多,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也无所作为,老了还没长者防范,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么?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孔子有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叫原壤,原壤是道家人物,话说原壤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去吊唁,但是当孔子到了原壤家里的时候,发现原壤叉开双腿,很不雅观的坐着看孔子,孔子认为他一点都不严肃,简直要气炸了,拿起手杖就打原壤的小腿,嘴里叫骂着:你这个家伙,小时候不孝顺父母,长大了一无所成,这么老了还不死,简直就是残害世界,残害自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体会到,每个人的年龄虽然随着日月的流逝会一天天增长,但是 不学习,不提高自己,那么不管年龄多么增长,他的素养也不会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以此警示自己:不要放松对学习和个人修养的追求,到老了还被别人看成是为老不尊的“贼”。人必自重,然后人重之。


佛之菩提心心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原话是出于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为人没个正经,一天孔子见到他他蹲着和孔子说话没个样子。孔子就说:“你这人,年轻时就无大无小,无老无少,长大了,也没个成个正经事儿,老了还腆着脸活着,真是个祸害也。”

这段话连着看起来,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开玩笑。所以最后笑骂玩,拿竹杖戳对方小腿。

但是后来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话一样,把他前后语境抛弃,只截取其中一段来说。

老而不死谓之贼,演变为,说老人已经没有贡献,只是依靠年轻人供养,就如盗取年轻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谓之贼。这个思想,到现在依然还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画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议:日本的老年人应该“赶紧去死”,因为“当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钱,你就会睡不好觉。”

在中国,老而不死谓之贼,后来逐渐演变成,指责一些为老不尊不要廉耻的老人的话语,和最初夫子所说的,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方士的知识乐园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句是:老而不死是为贼!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意思是:人老了还不死,就是一个像贼一样的祸害虫。

这句话在《论语·宪问》中记载是孔子骂他的一位故人,叫原壤。而当时孔子的年纪比原壤大,比他还老。所以孔子这句话并不是简单骂人老而不死就是贼。我们看古人留下来的句子不能切断了来看,要查看整个原文,否则就容易断章取义,很难理解原意。原文是这样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白话: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回话,孔子骂他说:“年幼时,你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没有可以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实际上孔子的这段话被记录在《论语》中还要另外的含义,不仅仅只是骂原壤这样不守逊悌,无教导后辈的人。这是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不应当老而不死却无所作为。当然这里的作为绝不是为自己争名逐利,恰恰相反,是能够为国为民为后人的一种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