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判断是时候该离开自己的工作单位了?

赵信义


借用孔子的话:“君若不以礼相待,则可以行矣。”


孔子自己,就是在鲁国代理国君不以礼相待时,伤心地离开了鲁国。

这个让人伤心的故事,要从鲁定公九年开始讲。

那一年,夫子50岁,终于被自己的母国国君——鲁定公召回去当官。一年内,孔子连升数级,由中都宰升到司空,再由司空升为大司寇。这相当于从一个地方官直接升到中央做部长,再做到全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鲁定公14年,夫子56岁时,鲁国由孔子这个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相当于鲁国所有的国事都由孔子负责管理。

三个月之后,鲁国秩序井然,路不拾遗,民风淳正。

看到孔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鲁国焕然一新,鲁国边上的齐国慌了。他们认为,孔子若继续当政,鲁国必然称霸,齐国就会面临被兼并的危险了。于是,他们想方设法要搞走孔子。

齐国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用美人计。于是,挑选了国内最漂亮的80个女子,连同120匹骏马,一起送给鲁国国君。为了不被灭国,齐国这次真的是下大血本啊。

这里要插播一下鲁国当时的权利结构。鲁国国君鲁定公其实已经被架空了,由季桓子代理国君,每天上上朝,理理朝政。但实际上,鲁国的大事小情都是由孔子负责管理落实的。

面对齐国送来的80名美女和120匹骏马,鲁国开始是不接受的。

这80名美女没办法入城,就只能在鲁国都城南面的高门外,日日笙歌,大跳艳舞。

鲁国的代理国君,季桓子一开始还装出一副君子的模样,表示自己要坚决抵制美色。到后来,他听别人和他讲,齐国的美女多美艳,多娉婷,就实在忍不住了。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去城南看了好几次。最后,他连面子都不要了,决定接受这批女子,然后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每天从早到晚都呆在城南,看美女们唱歌跳舞,不理朝政。

看到季桓子的这副嘴脸,子路很生气,他建议孔子说:“老师,到了您该离开这个国家的时候了。”

此刻的孔子心中还有希望,他表示自己还要再等一等。等鲁国举行郊祀的时候,如果季桓子把郊祀典礼上的祭肉分给大夫的话,那我还可以留下来。

当时的礼仪中有一条,举行郊祀(祭祀活动)的时候,要把祭祀典礼上的祭肉分给担任大夫这个职位的人。

孔子一生都在提倡用“礼乐”治国,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说,要做到“仁”,最重要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认为,一国之君,心中没有仁德,可以教导,可以培养,但如果连最基本的礼法都不去遵守的话,那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季桓子好色,孔子可以忍;季桓子因好色荒废朝政,孔子可以忍;甚至连季桓子接受齐国美女,孔子都可以忍。只要季桓子能够遵守最基本的礼法,孔子就都可以忍。

可季桓子在郊祀典礼之后,没有向大夫们分发祭肉。

君竟然不以礼相待,这最后一条底线都突破了,于是孔子认为是时候离开鲁国了。

综上,对夫子而言,礼是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遵循的法则,礼代表着对人的表面尊重。如果企业领导连最后那一点面子都不留给你的话,那就可以考虑离开了。

不过,答主认为,孔子那个年代虽然礼崩乐坏,但相比2000年后的今天肯定是好很多的。现在的人,大多不懂得尊重对方,给对方留面子。所以,按照夫子的这个标准,估计在一个单位没待上3天,就要走了。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人的不易与内心的强大。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吗?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

(注:以上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楼神研究所


就在去年年底,一个前同事找我倾诉(其实还在一个集团公司内,只是不同的子公司),说感觉领导不重视她。自己干的很辛苦,但考评从来没有拿过优秀,优秀总是给提离职的员工,自己累死累活结果都是一般,涨工资也只涨那么一点,是不是自己不提要求不提离职领导就不重视,她看有朋友辞职创业的都想着一起入股去了……

然后我开导了她很久,举自己的例子,别的同事的例子,证明其实并不是领导不重视。最终把她聊开心了,又投入工作了。

其实归根结底,她是缺乏激励。她处于典型的中间状态,既不是特别特别突出的那类员工,也不是特别差,甚至自我要求还挺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态度都没有问题。

这一类员工在企业中是最缺乏有效激励的了。其实不一定是涨涨工资,只要平时工作中多给予她一些口头表扬,她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质疑。

所以如果你是这一类员工,或者本身很优秀,但短期内遇到一些挫折,自我调整或者经过开导是很有可能选择不离职,继续工作下去的。


职场三原色


我一直不支持轻易辞职,因为频繁辞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有时辞职也是无奈的选择。比如以下五种情况,该辞职就辞职,不要犹豫。

一,薪资不增长。兢兢业业工作多年,薪资一直原地踏步,别人升职加薪,自己总是成为“加薪遗忘的角落”。找人事,给你玩太极;找老板,给你灌鸡汤。既然自己的价值不能在薪酬上得到体现,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能走就走吧。

二,前途没希望。职场中人,但凡有点追求,无不希望升职。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官迷,应该说是追求上进。可是,如果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始终得不到提拔重用的话,那就人往高处走吧,别犹豫,也不要留恋!

三,老板没人品。现在没人品的老板挺多的。有的是言而无信,答应好的待遇不兑现,或者是变相克扣。有的是素质低下,整天污言秽语。遇到这样的老板,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赶紧寻找下家吧。

四,心情不舒畅。如果公司职场环境很差,同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或者指标压力太大,自己竭尽全力也难以完成。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心情是很压抑的。既然干的不爽,何必委屈自己呢。

五,企业没发展。如果企业经营困难,不是拖欠工资,就是削减福利,这样的公司是没有什么发展的。与其在这样一个半死不活的公司混日子,不如赶紧想办法谋求新的机会。

温馨提示: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阅读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离开工作单位其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特别是服务了很长时间的单位,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情况判断这个筵席可以散了。

老板为人有问题

这个纠牵涉到人性的问题了,大家都看过电视剧《温柔的谎言》系列吧,在电视剧里的男老板或者是男性领导的人性都有一定的问题,不是为了金钱就是为了女人,到处都是潜规则。碰到这样的领导还是早早的离职吧,否则会越陷越深,最后的下场都不好。


长时间的拖欠薪资

单位的运营离不开资金,单位遇到资金问题,可以短时间的运营,但是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自己断裂。单位长时间拖欠薪资,就足以说明单位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单位怎么运营。这样的单位估计离关门已经不远了。

裙带关系严重的单位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如果你遇到朝中有人好提拔的单位,也可以考虑离开了。

在单位里,升职加薪看的不是能力,而是关系,谁的关系硬,谁的升迁之路就很平坦,这就是典型的“举亲避贤”,这样的单位你没有关系就没有发展,有关系就能步步高升。

这样的单位没有必要为之效力,因为你不是老板的亲戚,你的职业规划就不可能实现。

逐渐被替代的行业

在几年前,汽车分期公司做的是风生水起,可以说是空手套白狼,没有4S店,只有合作的4S店和银行的关系,这就可以有自己的汽车分期公司,说到底就是担保公司,帮助可以做分期贷款,从中间赚取一定的差价。

现在最近一两年,大家的金钱意识都提高了,关于贷款的利率什么都很清楚了解了,专门的汽车分期公司逐步倒闭。

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离职了,因为大批量的分期公司倒闭会有很多人开始重新择业,你以前出来就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所以要学会判断单位所属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当行业已经走入夕阳阶段,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发展遇到瓶颈

在单位,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职位和薪水基本上不会再有所改变了,职业发展受到限制,遇到了瓶颈,这个时候可以考虑离职,否则只能在该岗位上工作到老了。

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当在单位遇到上述情况的时候,就可以考虑离开了。


大牙嘟嘟职场论道


从单位离职,有两个方式,一个就是主动离职,一个就是被动离职。

主动离职的原因则是比较多了,有觉得工资低了,有想看看有不有更高的职位,有想就是想换一家公司等等。这里就说到,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该离开自己的工作单位了。其实也不难判断,如果自己所在单位给员工的工资水准明显比别的公司低,而且,通过自己的了解,出去以后,完全可以得到一份工资高不少的工作,并且单位也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工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觉得自己更需要一份高工资的岗位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考虑离职的。

一般在一个公司,三到四年时间,职位是应该有一个调整的。就是你做了三年的主管,那么,做了三年,或者四年,就应该差不多可以调到副经理了。如果做了五年,还是没有调整,其实这个时候是可以考虑调整一下自己的,这个时候离职,对自己也比较有利,再久其实就不好了。当然,如果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觉得这样的状态也挺好,当然就不必考虑。

主动离职都是因为自己在本岗位或者本单位无法在突破自己了。

被动离职则相对简单,一个就是被公司干掉了不得不离开。或者说,公司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让自己离职,所以,这样的情况下,越早走其实越好。当然,有的人想让公司主动开掉,拿补偿走人,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看个人价值取向了。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其实,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比较清晰的规划,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年龄,都是需要的。

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高薪职位,猎头服务就上无忧精英网(www.51jingying.com)


无忧精英网


现在年轻人跳槽频率越来越高,据说第一份工作平时时长为7个月,人们对跳槽频次争议比较大,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跳槽频次诟病的人,其实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上,以前就业观是以稳定忠诚为主的,现在可能吗?企业生命期越来越短,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多。现在强调的不是“爱厂如家”,而是企业与员工互为契约精神。所以,你发现没有,跳槽确实是一条提职加薪的快捷之路,这是谁造成的?还是企业造成的吧。

不提倡自以为是的裸辞或者过于频繁跳槽,但该离开单位的时候要当断则断,该走就走。那么,什么情况下必须辞职呢?

一是你发现企业欺骗了你。比如,招聘的时候,就是忽悠你进来。吹得天花乱坠,你进来之后,发现你被骗了。这种公司本身就不地道,那么,你还犹豫什么,立马要辞职,不要抱有幻想。

二是企业日落西山,甚至出现了要倒闭和大批清退的时候,你要做好走人的准备了。当然了,这个情况你要算账。如果辞退的补偿很客观的时候,你可以等待拿到补偿再走。当时你得到一个很好的跳槽机会,老东家的补偿聊胜于无的时候,你要抓住机会。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机会也会稍纵易逝。

三是你的事业到达天花板,但不是你的能力达到天花板。比如,你有能力提职加薪,但人为被压制了,而且你上面是一座大山,你根本没有希望改变。再过几年十年,你还是被压在五指山下。当你判断准确之后,与其干耗时间,温水煮青蛙,不如当断则断,该辞职的时候一定不要留恋,否则,几年光阴就白白浪费。

四是长期不被重视,上层对你有刻板印象,无法改变,又导致你的薪酬长期低于你的价值。你还留着过年吗?如上上层对你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是认为你不行,你行也不行,你再努力也不会重用你。你要清楚,你要改变上层对你的刻板印象,付出的代价还不如你跳槽换一个环境的时候,你要当断则断。

综上,以上是最影响你立即辞职的要素。其他还有很多,但总的来说,其他因素都不是致命的,有时候就是情绪化,或者赌气。一定要准确冷静地判断你的处境,有时候要忍,有什么要走。不同情况,不同人,不同环境,都要冷静地判断。


职场火锅


1.工作对你来说已经形不成挑战了。

以咨询顾问为例,虽然接触的客户不同,行业不同,需求不同,但套路已经深深掌握。每来一个项目都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工作进入了程式化,对你而言没有挑战。内心甚至产生没有我搞不定的事情的想法,这个时候就要警惕了。有可能是你在的这个公司这个岗位接触的工作内容对你要求的能力素质你已经差不多掌握,不代表你能解决所有问题。也就是所谓在这个公司遇到天花板了。这个时候有必要考虑找找其他机会,受受打击,被怼一怼,就知道自己的局限了。


2.职位的晋升相对你能力的提升慢半拍。

比如本以为是经理,给你一个副经理。该是副职,却给一个主管。当然这个判断有一定主观性,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认为的优秀。所以第一对照同期进公司同一起跑线的同事,第二对照同期毕业能力资质差不多的同学,看看他们的成长速度,再对照自己的,是否差距过大。过大的话一方面在现有公司继续深造,另一个办法就是换个环境(跳槽薪资会略涨)为自己赢得先机,然后再继续提升。


3.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你个人价值观严重冲突了。

这种一般发生在公司的愿景和自身努力目标高度一致的员工身上。工作已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入职之初也许公司的愿景是打造成最有影响力的行业标杆,业务比较专注。可后来迫于生存压力变成效益最大化,遍地开花(比如某视),和你加入公司到底初衷背道而驰,那继续留着可能会干的非常痛苦和压抑。


4.企业开始缩招、停招,公司内部倡导开源节流。

很多迹象表明公司在降低成本应对某些危机,大多数是现金流的问题。这个时候也不用犹豫,可以考虑找工作看看机会了。如果公司顺利度过难关,那你有两个选择;如果公司熬不过去,那至少你有后路。所以机会给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5.当你开始产生这个辞职的念头的时候。

我相信题主不会无缘由问这个问题,必定动过这个念头。人们说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对于辞职这件事也是如此。一旦产生,这个小火苗就很难熄灭。从你起身动念的那一刻起 你就知道未来一两个月可能你就要离开公司了。,除非找工作四处碰壁,否则有了这个念头一般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久之后的离开。所以,可能你问这个问题时已有了答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考,欢迎关注流沙言职,一起成长。


流沙言职


其实一个人辞职无非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人受委屈了,第二就是钱受委屈了,还有第三方面就是职业发展遇到了天花板了。

第一:人受委屈了

为什么人会受委屈呢,就是付出得不出对应的回报,公司的管理层不作为,也就是所谓的努力干活的最后干不过写PPT的,各种腐败。

比如之前待的那一家公司,一个十个人的小部分,可能六个都是领导,一个底层员工至少有三个以上的领导,那些领导们都不想干活,都只想着下达命令,苦了那些干活的人,这个领导让干这,那个领导让干那,最后的功劳全部都被管理层抢走了。年会颁奖永远都是管理层的,干活的只有在下面鼓掌的份。

对于这种公司,早离职早好,每天累死累活,人累心更累,早点离职早点解脱。

第二:钱受委屈了

也就是工资常年不涨,但是干的活却越来越多,没有年终奖,加班加到死也没有加班费,累死累活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却累出了一身的病。

还是我们之前的公司,对老员工是真的坑,有的入职四五年的老员工的工资没有一个实习生的工资高,员工离职率每年都是50%以上,公司不给老员工涨工资,然后又花大量的时间薪资精力培养新员工,新员工变老后又离职,恶性循环,产品永远都是被客户投诉的垃圾产品。

虽然说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对应的回报,但是说实话,很多人工作也就是为了生存,说的俗一点,就是为了钱,如果工作不涨工资只谈情怀,那就可以走了。

第三:发展遇到天花板了

工作是为了钱,工资是一部分,但是职业发展也需要考虑,尤其是需要在一个行业长期发展的时候,需要考虑当前职位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如果一个职位,到目前的岗位已经是最高级别了,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那么就可以考虑换工作了。

因为当职位没有发展空间的时候,个人能力提升也基本达到了天花板,当然对应的薪资调整也基本达到了极限,所以就可以考虑换工作了。


云间杂货铺


从一家公司离职什么时候更合适呢?如何判断自己该离开了呢?有书君马上为大家介绍离开一家公司的契机有哪些!

1、公司老板喜欢画大饼,说大话,不干实事。

很多刚创业的小公司通常会有非常远大的目标,有的老板每天都会给员工打鸡血、画大饼,希望员工能够靠着老板畅想的美好前景而努力着。

然而事实却是,老板只说不做,话说得好听,实际到手的工资却原地踏步。更有公司离谱得拖欠员工工资一两个月,甚至半年。

这个时候还不走,什么时候走?这就是离开的契机。

2、公司在行业口碑不好

衡量一家公司的好坏,不仅要有杠杠的产品,还要有能够让消费者抱以信赖的口碑。

如果一家公司的口碑差得不行,那么这家公司也“命不久矣了”,所以不必留恋,大步向前。

3、公司工作氛围与自己格格不入

一些人喜欢单纯的工作氛围,却进了人际关系复杂的公司。

一些人喜欢自由的工作氛围,却进了每天上班8小时全程被盯的公司。

一些人喜欢严格制度化的工作氛围,却进了可上班听歌看剧只要工作完成的公司。

不同公司的工作氛围不同,我们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氛围,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果你所在的工作氛围是你难以忍受的,就可以考虑走人啦!

4、上级对你不重用

大多数人离职时,最真实的想法,其实是活干得多,钱给得少。

但是究其本质,这其实是因为你的上级不够重用你。

如果上级足够重用你,就能够让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更不需要为了活多钱少的事情而忧愁,因为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升职加薪是必然的。

反之,不重用你的上级,只会认为你就保持原样就好。与其如此,不如再去其他公司,寻你的伯乐。

5、所处的职位不适合自己

对于职业规划这件事,即便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也不能准确说清自己真正想要走的是什么路。

进一家公司,换一个岗位,其实都是在试错。试试看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岗位。

所以一旦发现你所处的岗位并不是自己擅长,甚至无法忍受一辈子都往这个职业方向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换风向,以免走得太远,想回也回不来。

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会触发你离开公司。

有书君认为,只要我们的离开是经过思考的,而非一时冲动的。

那么,就大步流星地离开吧!未来的风景,也许比这更美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1.

职场里,有这样一类人。

在表面看来,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实际上已经不再给公司创造价值,而且还会妨碍公司新进员工的发展。

他们这种人,在行业里统称职场“囚徒”。

怡安翰威特咨询公司这样定义职场“囚徒”:既不会正面宣传公司的形象,又不会努力工作,而且还打定主意继续留在公司。这些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敬业者,他们非但不努力工作,而且还不去另谋高就,既缺乏进步的动力,也没有离开的勇气。

据统计,全球企业范围内,有约8%的员工属于职场“囚徒”。

2.

春节过后,我的内心有点不平静。心不静,想法也就多了。

心不静,是因身朋友G辞职了。

朋友G在国有企业工作6年,做到部门副职岗位,年薪30多万。

要知道,在国企做到中层管理岗基本上是旱涝保收,除了明面上的收入,还有隐性的福利保障。

我问G为什么辞职?

G给了两点理由:

(1)被“卡”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难以往上。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的激情和斗志都已消耗殆尽,剩下的就是权力争斗。

(2)周围多是抱着“差不多”、“求安稳”、“混日子”态度的同事,没有可以在价值观和专业技能层面可交流的人。

G的理由,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因为,这正是我当下面临的情况。

所以,对于G的选择,我非常理解。如果他不辞职,一直就这么呆下去,倘若中间没有其他变故,多半会成为职场“囚徒”。

一旦成为职场“囚徒”,“关”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身边那些刚入职场的年轻人。

或许,G是明白其中道理,在众人不解之中毅然辞职,以彻底封住成为“囚徒”这条不归路。

辞职,意味离开某个“舒适区”。这对35岁以上的人而言,是需要莫大勇气和魄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