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一切為了孩子”,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禮物!

銘爸shuo


今天這篇文章是爸媽堂的一位女性朋友推薦給我的,她說這篇文章看得她汗毛直豎,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會把生活過成她不想要的樣子了!

我看完以後也出了一身冷汗,雖然自己是個爸爸,也有自己的工作,但很多地方還是做得不夠。因此,謹以此文與陷入生活旋渦卻不想就此沉淪的朋友們共勉!

文|洞見 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一切為了孩子”,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禮物!

不能和孩子一起在愛中成長的父母,一定不是一個好父母。

01

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

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這樣的真實事件:

一位名校碩士學歷、曾是一家公司老總的媽媽,辭職應聘女兒學校的宿舍管理員,開始全身心的“陪讀”生活。

難以想象女兒對媽媽從“老總媽媽”變成“宿管大媽”時,會保有什麼樣的心態。

有網友腦補這樣的畫面:

  • 母親:我為你犧牲一切,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 女兒:為什麼?

  • 母親:將來可以考好大學。

  • 女兒:為什麼要考好大學?

  • 母親:可以找到好工作,當老總,賺很多錢。

  • 女兒:那又怎樣,當我有了孩子,不就要放棄一切了嗎?

雖然是腦補的情景 ,但背後的意義令人深思。

“一切為了孩子”,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禮物!

還記得刷爆朋友圈的《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文章麼?

五年級的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媽媽什麼事也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

想起董卿說過的一段話:“我應該很努力地把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懂事的時候,他對於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他我就變得止步不前了。”

從主持人到製片人,從籌備《朗讀者》,到自己拉贊助,搭演播廳……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第一季《朗讀者》播出,就好評如潮。

更讓董卿欣慰的是——自己在成為孩子尊敬的路上,有了大步跨越。

比起成為《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的作文素材,更合理的教育方式難道不是像董卿說的那樣:“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孩子的成長,是為了磨練我,激勵我,提升我,而不是犧牲我。

就像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倡導的:好媽媽絕不是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的媽媽,她不會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會藉助孩子完善自我。

02

一切為了孩子

一切毀了孩子

父母為孩子犧牲,讓孩子看輕事小,就怕孩子把這種犧牲當成一種負擔和壓力,有種無法承受之痛。

看過一則引起廣泛熱議的新聞。

哈爾濱的一位單親媽媽,兒子中考到讀研,她都一直陪伴。為了安心陪讀,40多歲的她放棄了公務員工作,賣掉了房子,拒絕一切再婚追求,可謂一生的希望都“壓”在了兒子身上。

不想讓母親的犧牲毫無意義,兩次考研失敗的兒子,選擇繼續考下去,而不知自己也患了抑鬱症,居然持刀自殘,好在被母親發現,但險些傷及母親。

事情發生後,母親悲痛欲絕,不想自己的“一切為了孩子”,居然“一切毀了孩子”。

“一切為了孩子”,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禮物!

馬卡連柯說過︰“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孩子為什麼把父母的無私關愛當做喘不過氣的壓力?有一句話得以最好解釋——中國父母看似最無私,實則最自私。

有些父母,與其說是在犧牲付出 ,不如說是“索取回報”;或者,以“自我犧牲”作為對孩子的要挾。

  • “為了你好,媽媽才放棄那份工作的,你長大一定要孝敬媽媽”;

  • “6萬一平米的學區房都買了,你就用這個成績回報我”;

  • “把你拉扯這麼大,容易嗎我……”

紀伯倫寫過一首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麼說: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一切為了孩子”,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禮物!

03

一個傳奇母親的深刻啟示

有一位傳奇的母親,她有三個孩子,個個功成名就:女兒是好萊塢演員;大兒子是大型超市創始人;小兒子更牛,他是PayPal創始人,特斯拉創始人,完成私人公司發射火箭的壯舉,身家百億。

她叫梅耶·馬斯克

有人問她,如何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

她卻只有隻言片語:“讓孩子在父母努力工作的環境下長大,讓他們知道越努力越幸運。

15歲榮獲南非模特冠軍的她,即便22歲結了婚,也牢記婚姻並不是女人最終的歸宿,時刻需要提升自己,不僅繼續追求著模特事業,還在孕期完成營養學碩士的學習。

31歲時,就算離婚,就算一人帶著3個孩子,也不屈服於丈夫對她的“期盼”——安穩做個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

為子女發展,舉家遷往加拿大,最苦的時候,她靠打5份工維持生活。

除了為孩子做個努力的好榜樣,她總是鼓勵支持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從不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

埃隆對電腦感興趣,手頭不寬裕的她設法為兒子買上一臺;在斯坦福大學讀博的埃隆選擇退學創業,她不顧眾人反對,選擇相信兒子的選擇。

兄弟二人創業瀕臨失敗,她拿積蓄支持孩子。她從來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而是尊重兒子的選擇。

孩子們在為夢想拼搏的時候,她也忙自己的,經營著一家營養公司。她還忙著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

50歲前往紐約,重新開始模特事業,如今60多歲滿頭銀髮的她,經常出現在無數大牌雜誌封面上,活得像少女一樣肆意張揚。

她不僅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孩子們的一生,更用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孩子的肯定。

埃隆·馬斯克對媒體說,他的成功絕大部分歸功於他的母親,感謝母親的無條件支持,更是無條件支持母親追求夢想。

母親幫助孩子實現夢想,卻不丟失自己的夢想;母親支持孩子的一切,孩子感恩母親的付出。

父母和孩子,不是犧牲和將就,更不是束縛和羈絆,而是彼此相融,彼此成就。

最好的親子關係,莫過於此。

就像《聖經》中說的,

兒女與父母之間的一切都是為了彼此成全,使彼此成為更懂愛、更有愛、更會愛、更善於傳播愛的人。

現在,你真的懂得愛孩子麼?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爸媽堂,破解養·教難題,每日暖心推文、經典兒童

故事,24時自助查詢,歡迎免費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