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四種武器:古龍VS金庸,鄭智化VS羅大佑

與大多生於八十年代、成長與世紀之交的人相同,或者連更早一些也包含在內,我們都是伴隨著港臺流行音樂和武俠小說長大的一代。在那個時期,你幾乎可以看見每個走在校園裡漫步的女孩耳朵上都掛一副耳機——當然不是現在的手機,那時候連MP3、MP4都屬於高科技產品,並未普及。而是那種說不上小巧但也稱不起笨重的錄音機,流行的說法叫什麼‘沃克蠻’,我記不住。而那個時代的男孩子除卻一些用功讀書或者特別玩世不恭的,也幾乎人手一本武俠小說。

昨天在網上偶然看到一個帖子,是評介臺灣的兩位音樂人鄭智化與羅大佑的——內容竟然如我想象中相同——也正是許久以來我想寫、但一直沒精力寫的一些話,鄭智化與羅大佑,古龍和金庸。

這勾起了我濃重的懷念之情,毫不掩飾的說,這四位之中有三位是伴隨我長大的。除了金庸,我向來對金的小說沒有好感,後來我也多次與朋友辨爭過這一點,結果誰也沒說服誰。後來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一個人若是不瞭解你對手的弱點,自然無法獲得勝利。這是真理,又是現實,所以我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將朋友極力推薦的那些金庸名著讀了個通透。我認為此刻我已經很有資格說話了。

公平地說,鄭與羅都是極有天賦的音樂人,之所以說他們是音樂人而非歌手,只因為他們的成就以及在音樂上所傾注的努力、包括對於人生的感悟和對普羅大眾的悲憫情懷,已經遠遠超越一般現實歌手所能具備的介質和流行歌曲的範疇,在這裡我不想說什麼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是一個只有學院派知識分子才用的詞語。

四種武器:古龍VS金庸,鄭智化VS羅大佑

若單論天賦而言,鄭智化顯然要高出羅大佑一籌。鄭出身貧寒,百姓家庭,從小就得了少兒麻痺症,如他自己所言:“從小我就是個異於常人的孩子,當別的孩子高興地四處奔跑玩耍,我只能坐在輪椅中,羨慕地看著。……”深深的自卑感以及來自於底層社會的真實生活體驗,使他養成了孤傲倔強而又自卑的性格。——在一個論壇中,我曾深入剖析過這一點。這裡就不多述。我想說的一點是:鄭對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生活在下層的艱辛,以及無從選擇的困惑和痛苦,體驗頗深。古龍也是如此,他少年時期的生活甚至比鄭還要艱難,所以他們的作品都是以一種平面化的效果將自身置於其中,來悲憫地看待問題。這只是因為在他們心底,永遠也無法抹去關於生活在底層、那些痛苦而悲傷的記憶。——但是古龍與鄭智化又有些不同,古龍是一個很有性格的人,愛憎分明,要做的要說的就一定去做去說,不能做的不能說的就死活都不去做不去說。所以關於古龍童年及少年的記憶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知之者甚少。

鄭智化初唱歌的時候,根本不識五線譜,什麼樂理知識一類更是一竅不通,據他自己所說說,他寫的歌,就是把歌曲簡單的哼唱下來,用錄音機錄下來,再編排成曲。然而就是在如此艱苦卓絕的條件下,他依然能憑藉自己的天賦震動人的靈魂,一直到成為一個傳奇、成為一種永恆。古龍初學寫作的時候,‘沒有什麼高尚的目的,就是為了等錢吃飯’——直白而坦誠,這一點是他與鄭智化共同的品質,這一點也是羅大佑和金庸所無法比擬的。

鄭的音樂作品,大多都是以一種口語化的敘述來直白人生,直白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這一點我不多加贅述,只要是喜歡鄭的朋友,都會明白,無論他歌唱的是浪子、是水手、是賭徒、是小職員、是中產階級還是妓女,甚至《年輕時代》中不再新新的新人類,《沉默的羔羊》中自我封閉的半思想家、食物鏈中最低層的孤獨者,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而痛苦的掙扎。每個男人身上都有著專屬於他的影子,而每個女人都是他曾經的最愛。套用一句別人的話:他的創作其實就是為自己樹碑立傳,他的每一首作品背後都有一個大大的‘我’字。

四種武器:古龍VS金庸,鄭智化VS羅大佑

驚人的是,古龍與鄭智化在這個方面竟是如此相似。正如有些人評價的一般:古龍小說中的每一個男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影子(不是很帥、要有腦子、幽默、對朋友夠意思、對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對女人風流不羈)。這也難怪,一個創作者的心態和作品往往與他身邊的環境息息相關,古龍生活在那樣一個天地——燈紅酒綠、美酒佳人以及常常的濫醉,促成他小說中也浸透著這種來自於紅塵的味道,來自於街頭巷尾、平民化的氣息。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我最為激賞的。同樣,如那些書評人所說的:古龍小說中的女角色都是古龍的女人——由此可見,生活的環境對於鄭與古這兩位天賦超群的創作家來說,是多麼重要。

四種武器:古龍VS金庸,鄭智化VS羅大佑

比起這一點,羅大佑與金庸就差了一些。不是說他們的成就差了一些,而是天賦上差了一些。兩位出身都是名門世家,家教良好,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然後順理成章地進入各自的領域,成為各方高高在上的的領軍人物。像羅大佑,因為歌曲一度觸及到政治上的某些敏感問題,遭遇封殺。但他的敵對者仍舊保持著對他的尊重與欣賞。這是古龍和鄭智化兩人無法做到的——愛他們的人會像是愛自己的心臟一樣愛他們到骨髓裡,而恨他們的人,也一樣恨到骨髓裡。羅大佑寫歌,為張艾嘉寫《童年》花了整整五年時間。很多年前了,我在《面對面》看他的訪談,說是新推出的一首歌《伴侶》從九十年代就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現在(訪談期間)。我不知道各位對此做何感想,反正我是覺得:這一方面說明了他的努力和細緻,另一方面又說明他天賦實在不如鄭智化。

四種武器:古龍VS金庸,鄭智化VS羅大佑

金庸的武俠小說可謂是流傳甚廣,婦孺皆知。除卻他書中故事性的精彩之外,他敘事的圓滿,以及對於大眾欣賞口味的把握也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書中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精彩、讓人意想不到的節奏敘述和發展的基礎上,絕對要符合人們所想的英雄的模樣——即使不是英雄,也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符合大眾審美情趣,這是金庸努力的方向,成功的證據,同時也是他最為失敗的一個地方。他小說中唯一的特殊就是封筆之作《鹿鼎記》,韋小寶是個街頭無賴、龜子一樣被人蔑視、好色又貪財的下流人物。這是唯一的特殊,也是大部分金庸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地方——可這也正是金庸的高妙之處。為什麼他寧願不被眾人所理解,也要推出這部作品?就是因為他深知自己前面的小說有一天一定會被人像撅墓一樣給撅出來。

由此也可見,羅大佑與金庸兩人在為人態度以及創作態度上的謹小慎微直接導致了大家對他們太過‘圓滑’的看法。我不得不這麼說,依憑我個人主觀色彩過重來看,羅與金是及不上鄭與古的。

四種武器:古龍VS金庸,鄭智化VS羅大佑

但是若論成就呢?只說作品吧。鄭智化音樂中的曲子並不怎麼獨特,也不是多麼高明和美妙,但他‘順口’,順暢,給人簡單明瞭、琅琅上口的的感覺。我曾經試過,兩個小時可以學會鄭的三首歌,這與他不懂樂理知識,樂曲簡單有直接的關係。歌詞呢?前面已經說的很多,他的歌詞大都是白描敘述,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充滿詩意的。但我坦承地說,他那些抒情的歌曲遠遠沒有敘事的歌曲好。我個人的看法。而羅大佑就不同了,他在音樂上的造詣已經可以獨步天下,這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的曲子也很順暢,聽起來也很舒服,但是他高明的一點是,他能用音樂很容易地把你帶入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境地。這是很難得的,是鄭無法做到,放眼中國所有玩音樂的人,也是無法做到的。他的詞寫的已經相當好了,比方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戀曲》系列《光陰的故事》《你的樣子》《童年》……等等,都非常好。

但是,但是我總認為,他的這些詞中的語句經過太過‘精雕細鑿’的痕跡。幾乎每首歌都是如此。我在聽的時候常常想,這句詞也許更該簡單或直白些,那句詞或許就曾差點進了他的廢紙簍了……呵呵,這是一種非常可笑的欣賞之旅。可是從這也能看出他的小心,以及他努力用努力(前面動詞,後面名詞)來彌補天賦不足的體現。單從歌詞的意境以及給人的感覺來說,我認為羅及不上鄭。

四種武器:古龍VS金庸,鄭智化VS羅大佑

這四個人彷彿是天生的兩派,分派很詳細也非常相似。我認為這是一個傳奇。金庸在名聲大噪的幾十年後,還費力費時地做起修改自己作品的工作。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讓自己的作品成為一種‘鉅著’。我對這一個頗有微詞,這個人太過講究,以至於講究到頭,使人產生厭惡的感覺。他和羅大佑永遠是高高在上的。金庸永遠是一副說書人的面孔,給人傳輸故事的戲子,我們看不出他真實的喜怒哀樂,或者對於生活真諦的感悟和理解,說好聽一點,有的只是童話般的飄渺。羅大佑雖然在歌詞創作中傾注了對於人民及大眾的關懷,以及他對於人生等一系列的感慨和悟性,但他也是高高在上的,他沒有掉下來與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的真實生活經歷,他不會了解那種活生生的、血肉豐滿的底層生活狀態。他對於人生關係的微妙把握以至於他只能自高向下俯視那些苦難和悲哀。這促成了一種大氣——一種建立在從容與超然的立場之上的大氣。但這種大氣在達到一種優雅而廣闊的同時,也喪失了對傷疤進行特寫鏡頭所能達到的強烈的震撼效果。

就這一點上來講,羅與金是比不上鄭和古的。古龍小說中的一句話就能讓我們熱血沸騰,為之傾心,為之迷戀。而讀金庸永遠沒有這樣的效果,金庸的小說或許能讓你讀後在遠距離思考一種感動——但只是僅僅,只限於也許。我曾經便很迷戀古龍的文字。甚至我使用他的筆法和風格寫出了許多東西。比方說:

“月有陰晴圓缺

人呢?

人有悲歡離合!”雖然此類語言沒什麼效果,但是那確實證明了我曾經的一個時代。不管怎麼說,我愛過。我還記得看過一位作家的訪談錄。她說:“一個寫作的人愛上一位作家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但是,等到你開始恨他,討厭他,這更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了。”我只擁有一種慶幸,那就是愛上古龍的文字——但這種愛不雷同與模仿,看如今,我就很少寫那類斷句。有時候震撼人心的並不是語言的長短,而的話語的力量。我在我的詩歌裡深切領會這一點,力圖寫出千鈞一髮的力量。

兩位歌手,在這個方面也是無法對等的。羅大佑是精緻而優雅的學院派,他的作品總是給人大氣以及回味無窮的美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品位有文化的人喜歡他一樣,他們需要的是一種情調,一種來自於美的享受的情調。而平民化的人民——如我,還是喜歡鄭智化多一點。從他的經歷、修養以及學識來說,他自然比不上羅大佑那股雍容華貴、淵博大氣的盟主氣質。論成就和音功力,他或許也比不上羅大佑,但他骨子裡那種冷到骨髓的寂寞、無可奈何的悲哀、絕望至極的悽豔之美,絕對是沒有人能與之比肩的。

我更喜歡寫此類不需要修改,只需要用手指與腦殼同時思考的隨筆。總覺得有許多話想要說,寫到這裡,大概也寫出了一些寫出的話,但我不忍看,也許錯別字連天。關於古龍以前說的太多,這裡就稍微提及一下;金庸我不喜歡,所以不多述;我迷戀鄭智化——至少在我的少年時代,所以這一篇的主旨應是他;關於羅大佑,也是我敬重和喜愛的一位音樂人,希望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