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科技不发达小偷又多,普通人家是怎么防盗的?

一个王大可



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半夜有贼人想进入某大户人家行凶盗窃,没想到在房间内准确下手的时候不小心触碰到某机关,导致行迹败露,下场凄惨,这些人家的防盗设施堪称完美,各种机关让人防不胜防。虽然影视剧的剧情多少有些虚构夸张的成分,但是古人的智慧的确超出我们的想象,古代的偷盗情况远比如今猖獗,因此那时民间发明了很多的防盗技术。

古代的建筑基本都是木质,最常见的防盗手段就是门栓,上下两个门栓利用门杠可以直接卡住两扇门,从门外很难推开,增加了安全系数。

当然了,这种门闩只是最基础的防盗设施,如果用刀或者锯子从门缝中伸入就能破坏,因此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更复杂的门闩。

这种门闩结构复杂,甚至还在大门之上装了小门,有点像如今流行的子母防盗门结构。古人的智慧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门闩毕竟只能在屋内操作,一旦主人外出就无法使用,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门锁。最早的锁是木制的,构造极为简单,不能防盗。汉代的时候就出现了金属锁具,随着朝代的不断变迁,锁具的类型、材质和防盗水平也不断升级。中国古代锁具的类型大致分为簧片构造锁与文字组合锁两大类。其中簧片构造锁又可分为广锁、花旗锁、刑具锁及首饰锁四种,多为横式锁具,用于门、柜、箱。

如今制锁技术发达,很多人已经摈弃了传统的防盗锁,改为使用智能密码锁,不用钥匙,只需输入密码或指纹就能瞬间开锁。但是古人早就发明了密码锁,那就是——文字组合锁。这种锁呈横式圆柱体形状,在轴心排列着数只同样大小的转轮,转轮表面蚀刻着同样数目的文字,连着圆柱体的两端是两根直立的柱子,柱子上连结一根锁梁。当所有转轮上的文字转到一定位置,且文字形成特定的字串,锁就可以开启,使用不需钥匙。文字组合锁的转轮数目多为三至七个,几个转轮即称为几环(组合)锁。


明代重臣王国光府邸集合了古人的防盗智慧,在他的府中有一处防盗门,这处木门形制高而窄,木质厚重,外表普通,门后竟有8道门锁,包括3道明显的铁质挂锁、2道木质门栓、2道横栓以及1道极其隐蔽的暗锁。其中第8道暗锁只容一个手指进入,两手配合才能将其打开,据了解抗战时期日本人曾试图打开这道门,最终以失败告终,才使府内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

说到锁又忍不住多说几句,古锁初称牡、闭、、钥、链、钤。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

我国最早的用钥匙开启的锁出现在商周时期,那时候的冶炼技术成熟,被应用于制锁。出现了用钥匙才能开启的铜锁,铁锁。春秋战国至鲁班于木锁内设堂奥机关,防盗指数噌得提高了。


东汉时,中国铁制三簧锁的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这种锁利用两三片板状铜片的弹力来达到封关和开启作用。这种锁自唐代开始经不断改进发展,直沿用至上世纪的50年代,出现了120余类不同款式,有的采用暗门、定向、二开、无钥、文字密码等特殊技术,使锁具保密程度大大增加。公元前二世纪末,我国生产的簧片锁随"丝绸之路"传入了古罗马。至今,奥地利格拉茨城博物馆里还收藏着我国汉代的簧片锁。

公元8世纪,东罗马人制成最初的叶片锁,又名钥匙孔锁,利用钥匙牙花拨动锁内于之吻合的叶片缺口进行开关。

18世纪初由英国人 D. 波特发明凸轮转片锁。锁内金属叶片利用弹簧控制转动,钥匙插入锁内必须先转动叶片接触到锁舌缺口才开启。其钥匙编号由三簧锁的20多种发展到80多种。

1848年,美国人L.耶尔发明采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该锁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现代弹子锁的结构又有新的发展,出现双向、三向、四向弹子结构,以及平面、双面、多面、双排双面、多排多面弹子结构和组合弹子结构。现在这种锁具使用仍然较为普遍。

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出现了磁控锁、声控锁、超声波锁、红外线锁、电磁波锁、电子卡片锁、指纹锁、视网膜锁、遥控锁等。其中密码指纹锁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智能锁。


其实,现代很多发明都是由古代承袭而来。古代的发明受限于技术,因此达不到现在的高科技防盗技术,但有很多原理得以流传。我们如今使用的各种高科技防盗产品,如智能门锁、甲级防盗门等都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借鉴、改进、升级,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家庭财产安全。


零狐智慧生活


古代生产力低,创造的财富不多,值钱的东西老百姓买不起,用不起。而且古代没有防范们,窗之类,家中有钱都是埋藏于地下或个人隐藏的地方。另外,古代人养狗,家禽动物居多,而狗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鸡,鸭,鹅等动物闻到陌生人味道,也会发出声音,也是一种提醒。

另外,古代民风较好,因为人们受封建思想教化,人显得单纯,作奸犯科的很少。穷人没有钱,小偷不愿意去偷。

富人有钱,可以雇佣保镖护院,小偷没有很好身手的不敢去偷!

因此,穷了,小偷也不上门!钱多了,再考虑如何防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