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保险代理人卖保险,都有什么套路?

FightingC


购买保险前,不可不知的5大销售套路!

套路如此多狡,引无数投保人竞折腰。

很多朋友和竹子吐槽,原来并不想买保险,但在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下,不知为什么就掏钱了……

事实上,很多刚入行的销售人员每天工作就是背话术,包括怎样灌输保险观念,怎样讲解产品,客户有异议如何处理等。但实际真正能理解产品的,非常少。

更要命的是,产品好也就算了,但更多时候是稍不留神就会掉坑里,有些是还没开始买就已经在坑里了,有些是买之后,发现自己又给自己挖了个坑。

防不胜防!

今天竹子就和大家来聊聊保险销售的一些套路,以后买保险可要擦亮眼睛了。

1.你养我十年,我养你一辈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你养我十年,我养你一辈子”,比如:

交2万返6144元一辈子!

交5万返15362元一辈子!

交10万返30724元一辈子!

交100万返307240元一辈子!

年金可取走,如果不取出则进入保底3.5%万能账户,现行5.5%复利滚存!万能账户存取像余额宝一样方便!

每次看到这样的产品,我的内心就是惶恐的,因为想跟一个普通人讲明白里面的套路还是挺复杂的。

首先,并不是说一次性缴费2万就会返还6144,而是需要连续缴费10年的,也就是每年都需要交2万。

例如,每年缴5万,每年返还5000,相当于每年有10%的收益,是不是超级划算?

但真相却是:

  • 第1年:本金5万,返5000,收益10%

  • 第2年:本金10万,返5000,收益5%

……

  • 第10年:本金50万,返5000,收益1%

所以看收益就要看整体的平均收益,不要被第一年高额返还所诱惑。 保险理财的优势是安全、稳健和持续的现金流,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至于收益,都是经过精算师算过的。你不要认为人家是白算的,这类产品几十年平均下来每年收益一般都是在2%-5%之间,有的甚至不到2%。

所以,暂且不考虑几十年下来是否能跑赢通货膨胀,仅靠一份保险来养老,几乎是不可能的!

2. 公司大了服务好,公司大了理赔顺

看到这个,请大家看看就好,别当真。

大公司、世界五百强、大到不能倒,这些真的都只是广告语,对于保障本身的高低、是否理赔,没有什么影响。

这也反映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

其他公司、产品的广告都是给消费者看的。只有保险行业,广告主要是给公司内部员工和业务员看的。

对此,竹子从来都是持不赞同态度。

一,从产品本身来看,不一定贵的就是好的。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日用品、家电等消费类产品是可以的,因为价格透明且充分竞争。

但是在医疗和保险这两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高价不容易买到假货”是不理性的,理由很简单:

1)由于信息不对称,你没办法判断商品的好坏;

2)保险和医疗都一样,需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不一定是贵的。

我们购买保险更多的想获得一份保障,而保险就是一纸合同,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保险人、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已经明确地写进了合同,一切都按合同条款执行,并受到保监会的监管。

在竹子看来,产品好不好,主要参考以下三个因素:

保障范围:保险的保障范围是否是你需要的。如果你特别关注心脑血管疾病,希望早发现早治疗,但是某产品根本就不包含这些轻症,那么品牌再大也没有用;

免责条款:什么情况下是不赔的?如果你热爱极限运动,如果某份寿险不保高风险运动导致的身故,这个产品也不适合你;

保障杠杆:买保险就是买杠杆,用尽量少的保费获得尽量大的保障额度,要真的能在出险时解决问题。无论多么牛的大公司,也不可能多赔你几十万。

至于服务,我们直接来看最新出炉的【2017年人身保险公司投诉处理考评表】

及格的都是没怎么听过的公司,越有名的越排名靠后,大平安居然不及格,大国寿居然倒数第二,以会长大的保险闻名江湖的新华人寿居然倒数第一。

所以,竹子的建议是,适当权衡保险产品、公司品牌、附加服务,如果一款产品的品牌很知名,产品保障范围也很广,即使价格比平均水平高一点,我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只徒有品牌,产品本身实在没有竞争力,那么,实用为先。

3.人海战术、亲情攻势

姐,我这个月要冲业绩,考核啊,就差您这一单了,你就买了吧。

阿姨,我都来您这好几次了,您看,您也挺烦的,我也很辛苦。真的逼不得已啊,我这个月就差2万块钱的业绩,马上要晋升了,您就帮帮忙吧。

……

看到上面这几句话,大家是不是特别能感同身受。

相信很多朋友都买过亲戚卖给自己的保险,事后发现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只能吃哑巴亏,还不好意思投诉。

那为什么保险代理人都会先拿身边的人“开刀”呢?

我们知道,大多数保险公司,代理人是没有底薪的。激励他们的更多时候是高额佣金的刺激,这个时候就很难守住底线。

先给自己买,再给身边没买的人买,买了的人你再给他做诊断,继续补险,继续坑,这就是套路。

竹子就曾经亲眼看见一个团队老师睁着眼睛说瞎话,对象还是他的一个亲戚。

代理人要赚钱,很多时候不得不说瞎话,说多了,可能自己都当真了。

在外人看来,也许这是很可悲的生活,满嘴的套话+假话。但是每天的培训会让这些代理人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他们根本意识不到。

这大概就跟传销洗脑一样。

这其中大多数代理人,把亲朋好友卖完以后,因为啥也不懂,自己都不知道保险是干啥的,没法去给不认识的人讲。

结果就是被保险公司淘汰。但是,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已经把能卖的保险卖了出去。

那么保险公司该怎么做?当然是继续招人、继续流失、继续招人!

4.消费型保险不如返还型,都是短期的

这个话经常出现在个别代理人口中,因为很多人卖的都是返还型的,理财型的,价格高、保障低。

一些人想买便宜点的,消费型的,保险代理人就会采用类似下面的话术 :

消费型产品都是短期的,只能一年一年交,交一年保一年。

只有买返还型的,才可以保长期,你买那个消费型的,虽然便宜,但是不能持续保障啊~

听完这话,差点没喷出一口老血。

只想问一句,大兄弟,消费型和返还型,短期险和长期险,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还好意思出来卖保险?

众所周知,返还型保险相比较于消费型,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在高额佣金的刺激下,一些代理人就会一个劲地推销返还型产品,全然不顾客户本身的经济状况如何。

这也导致很多客户有了返还型产品比消费型好的错误观念。

事实上,这两类保险各有优劣势,详细内容:

《纯保险小白,如何快速挑选重疾险?》

5.产品即将停售

“炒停售”这种伎俩应该算是保险营销中最常见的管用伎俩,简直都是烂大街了。

但是保险公司还是屡试不爽,每逢有保险产品要更新换代,或者重要的政策出台,保险公司总要借题发挥一番,利用“物以稀为贵”,“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心态吸引用户入坑,而很多朋友也是屡次入坑,还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因为这个,保监会之前还出过专门的公告,提示大家要小心:

事实上,保监会规定寿险公司一年可以开发新产品的数量最多5种,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不可能天天停售产品,如果代理人整天喊着自家产品快停售了叫你赶紧买的,肯定就是在忽悠你!

所以大家不要人云亦云,买保险不是跟风,要真正切合自己的需求才可以。

否则买的越多,坑的越多。

Ps:

虽然说停售常被用来做保险营销的套路,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产品的停售我们都不需要理会。

在竹子看来,好的产品停售需要我们适当关注。譬如之前的慧馨安大黄蜂升级,譬如3月31日即将停售的天安健康源优享,都是性价比很高的产品。

所以,如果是适合的产品,那么在停售前投保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行为。

6.竹子总结

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种,还有就是时不时就拉保监会出来说事、利用热点事件营销炒作等,都是经常能看到的常用套路。

在竹子看来,保险营销话术本身并没有对错,只要使用恰当,把话说到客户心窝里,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如果过于简单粗暴地输出,甚至带有误导的成份,那么客户总有一天会醒悟,原来这份保险根本不适合自己,保险都是骗人的!

所以,只有不骗人、不坑人、换位思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专业客观的帮人解决问题,即使别人知道你是在卖保险,也会非常的心安、放心。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和底线。


竹子说保


套路,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目前常见于网络用语。而在商业活动中,业务人员为了开展业务,也会制定规则和设定套路。但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互信、价值观正确的基础上。

从事保险行业更应该如此,毕竟大家花钱买的保障,那都是用来保命的!利用旁门左道、新闻炒作等方式曝光,利用夸大收益、消费误导等方式出单,让消费者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那都是恶人才能做出的行径!

而类似的这种行径,小管家也是经历了不少,大家肯定也会略有耳闻。这里就罗列几条,避免大家误入套路,新年过得不安神、心慌慌。

恶意炒作,吃人血馒头

前段时间,茅侃侃因创业失败、英年早逝的新闻,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大家都在为之惋惜,感叹创业残酷之际,却有人以此作为噱头,进行炒作消耗,还配上大笑的表情,委实让人心寒。

而在保险行业,这样的事情更是一抓一大把。“又一明星去世了...” “央视霸气保险金句:...” “谁谁谁被查出癌症...”等等,这类标题屡见不鲜。

戳中别人的痛,饮着别人的血,乐呵呵挣自己的钱。

以这样的新闻炒作方式鼓动代理人,制造保险需求,真的合适吗?

人海战术,亲情攻势

人海战术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据说某保险公司,光代理人就有200多万。家大业大,每年在代理人的费用支出上,都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字。

为了支撑公司运转,需要不断吸收消费者保费维持,那么有的保险公司就不是以产品取胜了,而是以人海战术、漫天广告取胜,第一时间占据消费者心智。

而这么多代理人,说白了也是销售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往往通过简单的话术培训、产品熟悉、特色挖掘后,就可以上岗。把产品卖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自己的客户,有时候他也不知道这保险能干嘛,只要把对方唬住就成。

还有甚者,玩起亲情攻击:

姐,我这个月业绩就差您这几千块钱了,您就体谅下我帮买了吧;我马上要晋升主管了,我的前途就靠您了...

话说,你的业绩跟我有啥关系?你的前程跟我有啥关系?我能获得啥好处?抱歉,这种套路我不买帐!

宁可不买,买就买大品牌

大公司资源多,广告铺天盖地,极易加深消费者对它的印象,而且大公司的代理人通常也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在买保险的时候,就会优先考虑大公司的产品,认为大公司的产品就是好的。

其实,不然!

大公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服务上,比如核保、理赔等,可以快速响应;小公司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产品上,因为少了广告费用等支出,产品研发上就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很多高性价比的产品,其实都产生于小公司。

保险更多的是要看保障。

我们购买保险更多的是想获得一份保障,当风险来临时能转移自己的损失,仅此而已。

保险就是一纸合同,保险人、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已经明确地写进了合同,一切都按合同条款执行,并受到保监会的监管。

小管家认为大家可以适当在保险产品、公司品牌、附加服务等方面权衡,如果一款产品的品牌很知名,产品保障范围也很广,即使价格比平均水平高一点,购买也是可以接受的。

有事没事,拿保监会说事

常见的套路就是:

  • 我们的产品都是经过保监会审核过的,如果不合格也不会拿出来卖,大家的保险都差不多。

  • 保险的利润和价格都是经过保监会把关的,你说保险公司骗你,那你不是说保监会骗你嘛。

而事实上,目前市场中的保险产品,大多都是不需要保监会审核的,只需要保险公司向保监会

报备。而具体的产品利润、价格制定,都是有保险公司自己定的!

就以某医疗险的保险合同条款为例,保险公司有权根据保险人的年龄、医疗费用水平变化等等调整被保险人在连续投保的费率。

动不动拿保监会来说事儿,不如拿产品本身来说事儿。不怕保监会骗我,就怕保险代理人坑我。

保险停售,再不买就没了

这个可以是套路,也可以不是套路。有些是营销,而有些产品确实也是下架了就没有了。

但部分平台不应该以此为噱头,添油加醋,鼓动消费者购买。最好合理分析停售前后产品会有哪些变化,值不值得投保。

就比如前段时间说要下架的慧馨安和大黄蜂,小管家也跟大家做了个分析。后面小管家又专门去研究了下大黄蜂这款产品,升级前后有这些变化:

就着这个机会,小管家再跟大家说下我的投保建议:

  • 如果你中意附加45种重疾医疗险,可以在2月11之前购买现在的主险(因为便宜一点),然后留10万的额度,等到产品全面升级之后购买10万主险+附加45种重疾医疗险。

  • 如果中意附加3种重疾医疗险,那2月11之前赶紧购买,因为之后就没有了。

  • 如果不要附加险,只要主险,那也请在2月11之前购买,还是因为便宜。

总而言之,不管喜欢哪一种,2月11之前先购买主险,可谓是最最划算的选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新的附加医疗险规则是只要购买10万主险就可以附加。

夸大收益,诱导消费者入套

这种产生收益的产品常见于养老保险或返本型的保险。而有些代理人就依托产品的收益率,诱导消费者购买。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那么高的收益率。

如果真有这么高的收益,哪还有人去炒股、买基金啊?买保险就够了啊!眼见不一定为实,这类产品的折算年化收益率(就是大家认为的利息),其实不到2%!

也就是说,5年累计交的钱,在后期每年的收益算下来,连一般的五年定期存款利息都比不了。都是被代理人夸大了收益率!

商业少不了套路,保险也少不了套路。但套路应该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不坑人、不骗人,才能让对方更放心,也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可信!

好险管家:只推荐性价比最高的保险产品

用户67206123552


请代理人吃饭,给代理人一下咨询费,好好和他说说自己对人生的规划和未来的担忧,以及目前的收入状况,做个详细的问题列表,代理人做出的保障方案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就不会被代理人套路迷惑了。


大斌说保险


我觉的这个词不适合外人看,因为你花钱买了一份保险,都说钱还是你的,其实钱已经是保险公司的了,你有的是那份合同-保险责任。这其实也是一种消费,人消费往往都是冲动消费,代理人运用“套路”其实就是帮你做出消费的决定,但是这种决定一定是要站在你的角度考虑,所以找代理人一定要专业并且后面一定能成为朋友的😊😊


再大的坎也不是事


呵呵,啥套路,寿险和你讲保险的功用和意义,如果认可就购买,对于不认可的有的代理人直接放弃,有些代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许会继续坚持,关键选择权还是在客户手里啊,你愿意购买就购买,不购买就直接拒绝,我相信不会有人那么不识趣的,再好的东西也有过敏或不喜欢的。不买保险发生风险时自己有的是钱就花呗,现在工作都很忙,也没有那个时间去对付个保险代理人,现实生活当中的人们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不需要就直接了当的拒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