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表解

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民族,在古代还包括了家族观念。所以在中国,教育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即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也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表解

中国人关心家庭,关心家族,最关心的就是家族绵延的问题,通俗的说法叫做「传承香火」。在中国人看来,传承香火不单单是生理问题,而是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并最终落实于教育。

下面的表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还将教育的终极目标(三立)和教育的具体方案(六经)融会贯通,浓缩于方寸之间,让您能够对中国传统教育一目了然。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表解

接下来,我们将伴您一起来解读这张表格。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

晋国大夫范宣子出使鲁国,他在拜访鲁国大夫叔孙穆子的时候问:「古语云『死而不朽』,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没等叔孙穆子回答,他就忍不住炫耀道:「我的家族从舜帝时受到封赏以来,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一直风风光光。现在我们范氏是晋国的大家族,这算得上『不朽』了吧?」

听完范宣子的叙述,叔孙穆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觉得您刚才所说的不过是世间的功名利禄,并不是『不朽』。鲁国先前有一位大夫臧文仲,人虽然去世了,但后人还记得他的一些至理名言,这才算得上不朽。我记得古人曾经这样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为人的最高成就是建立道德,成为后人的楷模;其次是建立功勋,成为后人的榜样;再次是建立言教,成为后人的教师——这才是真正的不朽啊?如果说保持一个姓氏的香火不断,子子孙孙都来祭祀,如果遇到大的变故,也就断绝了,所以说功名利禄虽大,却算不上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这句话是叔孙穆子引用古语,说明「立德、立功、立言」之说由来已久。这三个内容,被成为「三不朽」或者「三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取名为「三立」或「立三」,都源于此。也就有把三立的名目修正为「立德、立行、立言」,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更具普遍性,也更具教育意义。

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立行、立言」,那么教育的具体方案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孔子创办私学以前,士子们接受的教育有「诗、书、礼、乐」四门,比如《礼记·王制》上说的:「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关于诗、书、礼、乐的教育意义,我们先一段故事,事见《论语·季氏》:

话说孔子有一个学生陈亢,为人好奇心重,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有一次,他很好奇地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你是孔子的亲儿子,你有没有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而接受了什么特殊的教育?」

孔鲤很诚心地回答:「没有啊。我记得有一次,孔子站立在堂屋中,我很恭敬地走庭下走过,孔子喊住我,问我有没有学诗,我说还没有,孔子就告诉我:『不学诗,就不懂得言语之道,无法与士人交流。』于是我退而学诗。又有一次,情形和上次差不多,孔子又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还没有,孔子就告诉我:『不学礼,就不懂得立身之道。』于是我退而学礼。孔子对我的教导主要有这两条。」

陈亢听完孔鲤的叙述,非常高兴,他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个答案:第一、得闻孔子论诗;第二、得闻孔子论礼;第三、得闻君子对儿女和普通学生都一视同仁。」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表解

这段故事,虽然原文只有一百个字,但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或者典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认为:学诗,学的是言语之道;学礼,学的是立身之道。

与「诗」对应的是「书」——「诗」是文学的,开放的语言,「书」是实用的、精确的语言。诗书代表了语言的一体两面,所以诗书教育的目的在于规范语言,或者说孔子通过「诗书」确立了中国人的「语言规范」。

与「礼」对应的是「乐」——「礼」是对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乐」是使行为得以舒缓和调和。礼乐体现了行为的一体两面,所以礼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为,或者说孔子通过「礼乐」确立了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诗、书、礼、乐都是传统的课程,但孔子给他们赋予了新的意义。更关键的是,孔子还公开了「易」和「春秋」这两门课程。《周易·象辞》之中,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以君子之德加以解释。如乾卦的象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把六十四卦的象辞汇编起来,可以称之为《君子道德规范标准读本》。「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正是因为《春秋》给庙堂之上的人提出了一个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孔子通过「易」确立了「做人的道德规范」,通过「春秋」确立了「做事的道德规范」。

孔子将诗、书、礼、乐、易、春秋整合起来,称之为「六经」,或者「六艺」。孔子删述六经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的格局就确立起来了。后世许多典籍,都对「六经」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论述。

比如《礼记·经解》中,孔子对六经的得失做出了分析,孔子认为通过六经进行教化,有得(效果)也有失(欠缺),他认为:学诗使人温柔敦厚,但失之愚;学书使人疏通知远,但失之诬;学乐使人广博易良,但失之易;学易使人潔静精微,但失之贼;学礼使人恭俭庄敬,但失之烦;学春秋使人属辞比事,但失之乱。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预期的效果,又能规避欠缺,那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庄子也认为“六经”各有侧重,具体而言就是:「《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为了扬长避短,将六经两两一组进行配比。诗书为一组,确立语言规范;礼乐为一组,确立行为规范;易和春秋一组,确立道德规范。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美的教育体系。

掌握了语言就知道如何学习、表达、交流,所以确立语言规范,也就是“立言”,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老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

周公制礼作乐,意在教化天下百姓。礼乐确立了行为规范,亦即“立行”,是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首先要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然后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人、教育人。一个「自觉、自由、自在」的人,才会有亲和力、感染力,才有可能教化一方。

易和春秋确立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而「立德」的关键在家庭教育。立德是立行、立言的基础,同理,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三岁定八十」。三岁的时候,刚刚学说话,学走路,他的语言规范和行为规范都有待确立。但因为三年来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道德观念已经影响了孩子,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回顾孔子教育孔鲤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孔鲤并没有很多言教,都是点到即止。因为立言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立行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立德。立德的关键在「身教」而不在「言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行不言之教」。

中国有关道德教育的名言非常多。比如《礼记·大学》上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另如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又如:「传家有道唯忠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这就是说,古代的中国人把家庭教育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从家风建设,到胎教,到哺乳,到启蒙,到入学,到踏上社会……家庭教育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学校教育是「十年寒窗」,社会教育并非集中教学,唯一贯穿一生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