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乾隆皇帝写了四万首诗,为什么一首都没有流传下来?

大清今天要完了吗


又黑我仁波切皇阿玛!

论数量,四万首。论地位,一国之君。

恐怕要论保存作品,没有人比乾隆更有优势了,要说没流传,谁信啊,网上那些奇怪的七个字、五个字一句的话,都谁的?

哦!题主想问的可能是“流芳”,嗯,那确实没有。


乾隆诗不光流传了,还出版了很多诗集

《乐善堂全集》

这貌似是皇阿玛登基前所作诗的合集,出版于乾隆二年,正式出版之前还有很多手抄本,是乾隆最早的出版诗集。共有44卷,非常令人震惊的数量。

《御制诗初集》

早在乾隆十四年,乾隆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就是这本《御制诗初集》,注意啊,是初集。

这本集子里收录了皇阿玛从登基到十二年,共4150首诗。按年编次,是一本编年体诗集(大误)。

《御制诗集》

后来,皇阿玛又出了一本《御制诗集》,这就收录了所有诗作,共42000余首。

难怪皇阿玛自己都骄傲地说:

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你看我快90岁的人了,一个人写的诗,跟整个唐朝一样多,我岂不是吊爆了?


乾隆御制诗欣赏

“一片两片三四片”这种存在于传说中的段子就不说了。

看两首正儿八经的诗。

《咏煎盐者》

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

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

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

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

劳动人民真辛苦,辛苦了一辈子,享福的是别人。

表达了皇阿玛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以及对劳动的热爱。

你看,连火候和调料的配比都了然于胸,非常令人感动。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这是皇阿玛梦到了死去的孝贤皇后。

说起来,皇阿玛对皇后的感情真的很深,所以从他众多的悼亡诗中,还是能选出一些不错的,主要是有真情实感在里面。不像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好东西,认为该写诗,就瞎比写来。



也可自话


有人说乾隆爷是古代中国写诗最多的一人,有说是四万首,还有说更多的数字的。只以四万首计算,乾隆活了89岁,假如三岁能写诗,一共写了86年,每天要写1.27首。

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归根结底一个字:滥。


乾隆是古代皇帝中好大喜功、自高自大的第一人,但他的命也是实在太好。爷爷稳定了江山,爸爸充实了国库。自己25岁继位,没有兄弟们的争斗,即不用熬太久,又不是甩鼻涕的幼童,完全是一开始就大权在手。当时大清国力还是很强的,打了几个大仗,反正自己认为都是胜利就行。长寿儿子们都熬死了,在位六十年去当太上皇,但“归政仍训政”,直到咽气。唯一乾隆的厄运,就是被孙殿英给盗墓了。

乾隆是文艺皇帝,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估计没有少给下边人做指导。但总体上看,乾隆朝的瓷器等艺术品的品味还是比较俗气的。那些宫中收藏的历代字画上盖一堆印章也是恶俗的很。

再说他的诗,不排除有很多代笔,但被记住的佳句少到几乎没有。古代诗词的高峰期是“唐诗宋词”,明清已没有办法超越。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是个异数。乾隆并无自知之明,反而以皇帝之尊各种卖弄。手下大臣也投其所好,阿谀奉承,一片祥和。莫不如弘历同学留下少量的诗词,集中精力做做“推广”+“包装”,可能后世评价还高一些。

至今我只能记住乾隆的一句诗: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几苇渡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乾隆皇帝写的诗没有广泛的流传绝对不是他才疏学浅,写的烂的原因。

相反乾隆皇帝从小就聪明好学,刻苦用功,丹青,书法等等等 都是大家的水平。

一副乾隆的手书,在苏比克拍卖行卖出了四千万的天价,而崇祯皇帝的手书才卖了五十万。乾隆皇帝的诗 用字用词都是引经据典,一看就是受过名家指点。但永远都没有唐诗的意境。当然也登不上名家之列。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皇帝

以世界上最古老,最永恒,最容易流传的情诗来分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上面的诗的意思是 看到了大海就不看别的河流了, 看到巫山的云,就不能再看别的地方的云彩了。看见你了就不能再看别的姑娘了,从此人生一半修行,一半就是想你。 乾隆皇帝的白月光是富察容音,我的白月光是一个从来都不理我的同事。我看到她瞬间就石化了,从此单相思,瞬间就有了上面的诗的意境,但我才疏学浅写不出来。乾隆皇帝是能写,但是他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白月光,根本就不会有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痛苦,只会淡淡的说一句让她来侍寝吧。 所以也是写不出来的。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年少成名,风流倜傥。一辈子都在追女孩子,问题是人家追一个成一个,从来没有失手过,睡了无数个女孩子才能写出这么有成就感的诗。乾隆他老人家也睡了无数个。从结果看两个人差不多。但一个靠吸引,一个靠权力,乾隆皇帝估计自己也知道没成就感。没啥可以吹的,也写不出来。

还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乾隆贵为皇帝富有四海,可是他的绝大多数的日子都是在紫禁城, 那个黄圈圈里面度过的,一辈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身边美女如云,可能却没有感受过爱情的乐趣。大清帝国有1500万平方公里之巨,有长江,黄河,草原,沙漠,无数雄奇壮丽的景色,他都没有亲眼见过 。他怎么能写出富有意境 反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和对爱情无限向往的诗呢。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

飞入芦花皆不见

不过这首诗已经入选小学课本,也算流芳百世了。




Johnny亲王




首先,写诗歌是不能务实的。

乾隆皇帝那么务实,把他的江山经营得那么好,写出来的诗自然也很实际,所以有人说他的诗是“日记体”。

曹操先生,横槊赋诗,又要横槊又要赋诗,以致他的儿子都写诗,兄弟争斗的时候曹丕还叫他弟弟曹植写诗来决定生死。

结果曹家的诗歌倒是流传下来了,江山却被装病的务实的司马懿家搞没了。

第二,写诗歌是要有充沛的情感的。

李后主的词写得多好,宋徽宗发明了瘦金体书法,因为他们都有深入骨髓的疼痛。所谓“愤怒出诗人”,“愤怒”是借代,代指一切强烈的情感。乾隆做了60多年的皇帝,古来第二,心中应该没有什么不平。

第三,诗歌没有“正宗”。

文学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与创新。而乾隆的诗书都极力“正统”。诗学杜子美,固然没有错,但杜子美是博大精深熔铸百家的,所谓“转益多师是吾师”,只学杜甫,只以他为正宗,就学不到他平淡之下的波澜壮阔与博古通今的雄浑浩瀚。乾隆的书法,功力深厚,中规中矩,但也显得太正。


大悔忆智冰


【在写了40000首诗后,乾隆诗文终于入选教材,恭喜他!】

乾隆皇帝,清朝的明星皇帝,随着电视剧中高频段的出现,相信在国内他的知名度不亚于当红明星了,这位乾隆皇帝的简历可谓非常“硬核”,其爷爷是享誉历史的康熙大帝,其父亲也是大清艺术细菌最厉害的皇帝,其母更厉害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太后,而他荣登好几个第一,比如说,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最久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皇帝!等等!?写诗最多??!这是真的吗?下面笔者为你细细讲解一番~


话说在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库房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两个限制,在箱子中全部都是一些文稿,等工作人员细细读完,惊诧的下巴差点掉下来,因为这2个箱子中,全部都是乾隆皇帝的诗稿,粗略的盘点了一下,2个箱子中竟然足足有两万八千多首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加上已经在别的库房保存的两箱子乾隆诗稿(大概有一万七千多首诗),乾隆一个人的作诗量竟然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40000多首!!,我滴个乖乖,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乾隆靠着一己之力,干趴了整个唐代的诗人,要知道全唐诗可是2200个诗人通力协作,才一共写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乾隆靠着一己之力,竟然达到了45000多首,这仅仅是发现的,要知道肯定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也许哪天在另外的库房有翻腾出两箱子也说不定呢。至此还能说什么呢?唯有牛逼二字形容这位皇帝了。

记得几年前,大家一直嘲笑他,写着多,竟然一首都没流传下来,终于,这个魔咒被揭开了,乾隆的《飞雪》一诗终于被选入了教材,让我们吟唱一下: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我想乾隆如果知道了这事,会不会在梦中都笑醒呢?


老猪的碎碎念


不得不承认乾隆天资聪慧,和他弟弟弘昼同时开蒙读书,处处超出其弟几筹,每次背书他都过目不忘,弘昼却迟迟背不出来。乾隆像现在读重点班的学生,先生不断地给他多加功课,他也乐于接受还非常勤奋。

清代对皇子的教育特别重视,雍正更是对皇子的读书事宜抓得很紧,乾隆从六岁到二十五岁,在书房里度过十九年时间,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十个小时。自身具有良好素质基础,后天的勤勉努力,乾隆通过最完整最系统的儒家文化学习,希望自己绝非略输文采,当然能堪唐宋。

但是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告诉他,他的诗词创作在数量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知者寥寥。用来衡量文艺作品创作优秀与否,用一个最直观简洁的方法就是能不能有口皆碑家喻户晓。

我们这位皇帝诗人一生创作诗41863首,《全唐诗》几千作者也只有48000余首,乾隆按年纪算除去童年,他每天写诗超过一首,这是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凡是啃过书本的人都知道乾隆的诗从来就不见踪影,说句笑话哪怕连拓展阅读的材料里也轮不上他的大作。

因为乾隆诗大多泛泛,更无经典。人说才思敏捷,文思泉涌,可真的是整天“泉涌”不停,那涌出来的绝不是甘洌清泉而是平淡水货。乾隆三十六年游昆明湖,乾隆片刻挥就八首诗,他还嫌不够,再来一首记载他这次的“成就”,“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

实际上乾隆的诗带有日记的功能,什么都可写,什么时间都好写,随口随兴来那么一首,皇帝金口玉言,他的“诗”不管押韵好坏,不管有无意境都是御治诗词,都得要好好记录保管,造成其数量之多也就不奇怪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这个问题有些尴尬啊!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忙碌的一生,除了对外创造“十全武功”的丰功伟绩,对内还要分身去与如懿和魏璎珞打情骂俏。

据不靠谱统计,单单是这两方面的事,就占用了乾隆皇帝人生的三分之一。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深谙养生之道,花在睡觉上的时间比人生的三分之一只多不少。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还有六下江南,回忆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与和珅纪晓岚微服私访等一系列事件。

可以说,乾隆的一生无比充实。

不过,勤奋的乾隆皇帝硬是发挥了海绵挤水的作风,在辉煌的一生中,还留下了43630首诗,创造了写诗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他这里,一辈子只写了10000多首诗的陆游简直就没法比。

然而,这沉甸甸的43630首诗,却没有一首流传至今。反而是291年大唐的50000多首《全唐诗》,成为朗朗上口的古诗精品。

这是为啥呢?乾隆也表示非常郁闷啊!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水平太次

有人统计过,乾隆就是从10岁开始写,写到死的那一天,平均一天也要写下超过1.5首诗!这比写日记什么的麻烦多了。

要知道,写诗需要意境,吃着鲍鱼龙虾抒发快饿死的窘迫,是要被后人笑话的!

而在创作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乾隆实在没有时间去有感而发了。于是就出现了诸如:“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的诗作。当然,前三句是乾隆写的,后一句是沈德潜补的。

没有意境,就不可能作出好诗!况且还是如此高的密度,所以乾隆一定没有时间天天去写诗晒成就感。

儿时看到爱迪生平均每6天就要发明一件新产品时,不禁被这个发明狂人深深震惊了,这是怎样一个变态啊,没事就发明东西玩。后来发现这家伙果然变态,因为他有自己的公司,将公司成员发明的东西全部算在他的头上,一代发明家就此横空出世。

类似的情况还有达芬奇,他的成就常人需要100多年才能完成,而他只活了67岁。

所以乾隆的一生如此忙碌,是断然不会天天伏案写诗的,他的枪手,叫沈德潜。

这个66岁才中了举人的腐儒长着一张枪手的脸,深受乾隆器重。作为乾隆的笔杆子,他不辞辛劳,给乾隆贡献了大量的诗作,当然,也是流水线出品。

因为数量的需要,沈德潜也顾不了质量如何了,于是大量作品喷涌而出。

虽然乾隆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不好,愿不愿意传承,群众说了算。

2、生不逢时

今天的我们,提起古代的文学作品就是“汉赋”、“魏碑”、“唐诗”、“宋词”“元曲”等。到了清朝,小说已经成了主流文体了。

虽然也有郑板桥、龚自珍这样的诗人,但是毕竟不是主流了。这就好比在智能机如此火爆的今天,你在疯狂地研发全新酷甩吊炸天BB机,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什么正常人。

所以乾隆的诗,可以说生不逢时,生错了年代。当然,这样的水平生在诗词盛行的唐宋,应该下场会更加凄惨。

我们知道竞争才能促进进步,只有相互比照学习水平才能提升,不过乾隆面对的局面比较尴尬,因为他太高处不胜寒了。

作为皇帝,他的所谓的诗作,即使狗屁不通,也有一大帮没有节操的文臣吹捧,这让乾隆没法进步。再者,为了凸显皇帝的优秀,下面的人是不敢发挥正常水平的。写得好了吧,容易被咔嚓;写得不好了吧,他说你隐藏实力蔑视他,还是被咔嚓。所以干脆失忆,转而去写文章,让皇帝老儿自娱自乐吧。

所以,没有百花齐放的竞争,乾隆的诗很孤独。

一枝独秀的东西,有时候还真不如没有。

3、后人太直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失意的居多,底层的呐喊居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诗呢?因为改朝换代的伟力,蕴藏在底层和民众之中,这就让古诗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点点滴滴。

而从乾隆的诗里面感受不到。

他是统治者,即使无病呻吟也有人叫好。但是明明里面写满了暗爽和嘲笑,你让后来人怎么学习?

诗品如人品,有时候学诗也是在学人,如果一首诗不能够给人带来启迪,让人们学到东西,那么这首诗就没有任何收入教科书,被朗声背诵的意义和必要。

对于乾隆,电视剧了解的太多了,不需要太多的铺垫和了解了。耿直的后人于是做出了不学习乾隆的诗的决定。

再说了,这40000多首类似于朋友圈动态、QQ空间说说一样的东西,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下一首,绝非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最长寿的皇帝,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幸运的皇帝。在他手里,承继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丰功伟业而发扬光大,并臻于中国传统王朝的最顶峰。

当然,能做六十余年的皇帝,并且让大清王朝不断向前,若说乾隆没点才能和本事当然也说不过去的。

从个性上说,乾隆是好大喜功的,其老年自命“十全老人”即为明证,在他眼里,无论文武韬略,老子都是天下第一。

可惜的是,乾隆追求的往往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如其诗文就是例子。

乾隆好文,其亲自编辑的《御制文集》三集共一千三百五十余篇;而《御制诗》五集四百三十四卷,其中共收诗四万一千八百余首。

这还不算,除此之外,还得加上乾隆当太上皇时期的《御制诗余集》中的七百五十首,另外就是乾隆还在当皇子时《乐善堂全集》中的所录之诗。

这下算下来,乾隆一生作诗可能接近于四万三千首,其一生作诗数量之多,中国历史五千年,无人能及!就算是全唐诗都加起来,也没有他老人家一个人做的诗多。

如此,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那乾隆算什么呢,诗魔非他莫属也!

可惜的是,乾隆的诗与其文赋一样,水平不是很高,其中也有不少是应时之作或词臣代补代作。如此看来,也有很多是滥竽充数甚至是打油之诗塞进去充数。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乾隆的诗很难说好,但公道的说,大多数诗还是中规中矩,最起码是符合格律的。

其中,其实也有几首写得是不错的,比如怀念孝贤皇后和其母亲钮钴禄氏的,大多真情流动,文采也很好。

所以,也不能说乾隆没有写过一首好诗,只是按唐诗三百首的标准,没有流传下来而已(但试问唐宋诗三百首后,明清又有几首能流传?!)。

此外,尤其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写诗其实是在写日记,他是以诗的形式来记载当日事务,即所谓以诗纪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乾隆四万多首诗中,其实绝大部分其实是日记。

如此说来,一个人写四万多篇日记,其实也不算什么。

由此也可知,作为诗史,乾隆的诗或许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作为历史,却仍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只有明白了这点,才会明白乾隆四万首诗是怎么回事了。 嘲笑何为?


坑爹史册


诗歌之所以流传,大都因为诗歌以其独特的情境或趣味,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感动万分,或捧腹大笑,这样的诗歌,才可能流传千古。

而皇帝写的诗,限于身份的特殊,政治作用大于艺术追求,居高临下、鞭策鼓励者多,生活所迫、刻骨铭心者少,加上才情不够,又不敢轻易露丑,大都写得四平八稳,故好诗往往乏善可陈。这就是乾隆皇帝虽然写了汗牛充栋多达四万首的诗歌,却一首都没有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能够流传千古呢?我想必有三类,一类以切肤之痛感动人的作品;二类以阳春白雪的优美感动人的作品;三是虽无才情意境,却朗朗上口又搞笑到让人捧腹的作品。

何谓以切肤之痛感动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首五律,简单八句,却表达了杜甫对国家败亡的切肤之痛,安享锦衣玉食的皇帝,怎么能生出这种不受伤不知痛的痛感呢?

何谓类以阳春白雪的优美感动人的作品?那就太多了,就我个人而言,这类诗歌,我特别喜欢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种大自然的深沉、寥廓、邈远、宁静的极致之美的春江月夜图,坐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也不可能传递出这种美感,更不会有这种清丽的妙笔。

何谓虽无才情意境,却朗朗上口又搞笑到让人捧腹的作品?近世军阀张宗昌的打油诗可算。张宗昌被称为“三不知”将军:不知手下兵多少,不知家里钱多少,不知自己的姨太太有多少。张宗昌土匪出身,胸无点墨,却好吟诗,且看看他的诗作,如《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如《大明湖》:“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诗虽不雅,又有点“丘八”习气,但很搞笑,遂也能流传至今。

其实,乾隆皇帝的诗歌之所以流传不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连诗歌这种独立性非常强的创作,都经常安排秘书代笔,秘书毕竟不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也无法抒发出皇帝独特的感受,其诗歌质量可想而知。

同时,别看历史上伟大的诗人灿若繁星,优秀的诗篇不计其数,但真正写出一首万世流芳的作品,却实在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不仅要下读破万卷书的功夫,而且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支灵动的妙笔,故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叹息。可以说,好诗如知音,可遇不可求。


帝国的脸谱


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写打油诗、无病呻吟的诗、歌功颂德的诗,这些诗注定不会流传下去。

诗词要有真情实感,还要写的有文采,字斟句酌。所谓“诗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是随随便便写的。

李白的诗为什么出名?因为李白的诗真正做到了“天成”这一境界,不见斧凿痕。

现代诗各种流派,可我们知道多少?99.9%的现代诗肯定都流传不下去,再怎么出书记录,将来也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现代诗也不讲平仄了,也不押韵了,随便说个白话文,那也能算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