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李仲元,字重緣,號漫叟,室號緣齋。1933年出生於書香之家。十六歲攜筆從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文宣工作。後多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從事地方考古和古代藝術研究。編刊《瀋陽故宮明清繪畫選輯》《明清楹聯選》等圖籍專著多種。

尤喜書法,數十年臨池不輟。於晉唐前賢墨跡多有心會。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四次於北京、瀋陽舉辦個展。先後出版《九畹書法作品集》(合集)《李仲元書法作品集》《緣齋書藝》《李仲元自書詩圖集》等多種。

喜作古體詩,積年之作編成《緣齋吟稿》,又作《瀋陽賦》《鐵嶺賦》,先後刊發於《光明日報》。

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館名譽院長,中國書協會員,遼寧省書協顧問,瀋陽市書協名譽主席,瀋陽詩詞學會名譽會長,瀋陽市收藏家協會會長,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國務一級美術師,獲遼寧省文藝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中國書協三十年貢獻獎。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佚名《山居小品》四聯屏

有沃土必生良木

——李仲元先生書法印象

(蘇士澍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人們常常把藝術家比作參天大樹,把樹木年輪的增加看做藝術成長的過程,用豐碩的果實比喻輝煌的藝術成就。誠然,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已經成為被人們普遍接受論述。其實,藝術家獲得成功,還有一個必然條件是無論如何不能被忽視的。那就是民族文化對他的薰陶,特別是家庭在文化方面所給與的影響和撫育,往往是得天獨厚的境界。藝術家是參天大樹,那麼這一條件就是沃土,使之得以紮根和汲取無窮無盡的營養。於是乎,沃土生良木的道理,就一下子凸現出來。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題沈報萬泉副刊 中堂

我所瞭解和欽佩的李仲元先生就是這樣一名藝術家,他生於一九三三年,那時候正是國家處於危亡的時代。局勢的動盪和民族的安危令人擔憂,然而也培育了一批有志之士,為了挽救這種危亡而顯示了超人的肝膽,去有所作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仲元先生的老父親便是這樣勁草般的誠臣義士。他為弘揚搶救民族藝術,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在籌建東北博物館時,和楊仁凱老先生一起,歷盡千辛把散佚在東北的宮廷文物一件件蒐集回來,使國寶免遭覆滅之災。可以說,沒有李、楊二公的努力,就沒有遼寧省博物館殷實的今天。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杜甫《後出塞》中堂

也許有人說,評價李仲元先生的書法,似乎有些離題了。可我固執地說,這是我們不能忘記的事實,也就是前面說的沃土與良木的關係。從藝術到人格,父親的影響和浸潤為李仲元先生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李仲元先生在這方面應該說是很幸運的。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杜甫《少陵二律》四聯屏

由於承家學,所以李仲元先生是學者型的書法家。他是文博專家、詩人,極為深厚的學術涵養,堅實的古文化底蘊,都為他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源泉。加之幾十年的寒暑不輟,他的書法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不可抑制的個性,形成只屬於他自己的形神融合的載體。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自書詩 條屏《海南閒居》

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崇尚魏晉書風的神采和意趣,有著撲面而來的極為濃郁的書卷之氣。如果說書法作品只是書法家創作的過程,那只是說對了一半。真正的書家之作,還有打動世人的社會效益一說。我不習慣在評價一個人的作品時,無限地上升理論標準,一下子說得那麼天衣無縫。我們客觀地、冷靜地觀察和評價才是最為科學的態度。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自書詩 條屏《泛舟剡溪》

李仲元先生的書風給人以美感,使觀者的愉悅之情隨之而生。難得的是,他在體現美感時,不失力度,這是最可貴的。有人求美不當過分依賴於媚,南轅北轍,恰得其反。李仲元先生的作品以力求美,筆筆健勁有力,氣魄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要知道,這種力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力,而是一種多年修煉而來的內力,發之於心胸,通過身軀的運作,由肘及腕而達之於指,最後再通過管毫的運作,將墨落於紙上。說來並不輕巧,做到更難。這是一種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技藝。每個人領略的不同,表現得也就出現差異。我們看到李仲元先生不僅掌握了這種技藝,而且運用的是那樣得心應手。他在發力的同時,提按分明有致,於是輕重、枯潤、濃淡、伸縮的變化隨之而出,虛與實的辯證關係也就合理地體現出來。用力是一個問題,但如何用力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李仲元先生為我們探索出成功的路徑,很值得我們借鑑。就其書作《北鎮三詠》來說,真是有斬釘截鐵的氣勢,我們看到其筆觸跳躍不已,忽而細若髮絲,忽而重比刀戟,但是始終不離不棄的就是一個力字。更難得的是體現力的同時,不忘一個美字,二者自然相處,讓人不禁想到風吹高木的情景。那樣的景色,特別是月色之下,但見幹穩枝搖,針葉簌簌作響,引人入勝,誘人詩性,松與風真是缺一不可。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自書詩 條屏《秋日山居》

通篇貫氣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處理起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這一點,李仲元先生更是幾乎做到了極致。無論字數多少,都要一筆不懈怠,始終如一。我們來看《病中吟》一件,從“苦樂人生”開始,到落款“八十一歲書”止,真是一鼓作氣,無衰,更何談竭?何來病態,但見豪氣。這不僅體現李仲元先的書法技藝,更是表現人格的切入點。先生創作時的氣勢可以想見,由此可以看出,書法當然不僅僅是寫字,乃是書家氣質自然生動的表現。試想,書法史上多少名作,不都是這樣或大或小有其背景嗎?和應酬之作比起來,要高明很多。可見書法創作同樣要抓住機遇啊!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自書詩 條屏《赤壁賦意》

書法家寫什麼,這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近年來卻議論紛紛。寫前人之作必不可少,照寫一遍也是學習,也會有收穫。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寫自己的東西。歷朝歷代的書法家不僅留下墨跡,還留下作品。眾所周知的明代文徵明、唐寅、徐渭;清代劉墉、鄭燮,哪個不是有書作也有文集傳世?甚至著述超過書作,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呢!今天的書家不少整天唐詩宋詞,成年那幾條“拿手戲”反覆唱。他們不是不寫,是寫了拿不出手,反倒暴露自己。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李 欣《送魏萬》四聯屏

我們的李仲元先生呢?給他們實實在在地樹立了一個榜樣。我們前面提到的《北鎮三詠》《病中吟》都是自己的詩作。光讀詩,對我們也是一番享受。讀了“登峰有路君休怯,攀上幽巖便是仙”“滾滾紅塵難到此,天風吹散古今愁”,我們不僅隨先生登上代表滿族精神的醫巫閭山,而且還明白了處世的道理。讀了“殘軀願化東山土,蘭杜松筠伴我眠”“若許他生重弄墨,麟髓磨盡寫蘭亭”,不僅增添了戰勝困難和疾病的信心,也感悟了先生對書法的鐘情。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宋人詞 條屏歐陽修《採桑子》

還有一首《答王向峰》一樣感人至深,詩云:“詩苑書林覓古情,山陰道上踏歌聲。蘭亭雖遠終須到,莫向行人問路程。”真肯、真切,像是對他人告誡,又似對自己提醒。一字一句都是內心世界的真實體現。“終須”“莫向”可以看做詩眼,的確是警句中的閃光之處。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宋人詞 條屏 蘇 軾《卜算子》

深含哲理而不失韻味,當為李仲元先生詩歌的一大特點。真正的有感而發,絕非強意做作。

李仲元先生詩作、書作令人讚歎之處甚多,限於篇幅難以一一訴說,謹以上三點是我淺顯的認識,李仲元先生的書法藝術造詣遠不止這些。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宋人詞 條屏 陸 遊《卜算子》

欣聞李仲元先生將晉京舉辦書展,甚覺振奮。當前書壇標準概念有時有些模糊,像這樣代表正能量的書家亮相,對於正本清源都有著莫大的好處。屆時當去觀摩,試想對其書作如唔先生,讀其詩似聆聽教誨,不可不去!

謹以拙論,表示祝賀!

蘇士澍

2014年8月2日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宋人詞 條屏 辛棄疾《菩薩蠻》

文心萬象 筆底明珠

序《李仲元自書詩集》

(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

李仲元先生“芳林花雨,藝徑通幽”自書詩集即將付梓,做為先生的忘年交和崇拜者,聞此訊,不勝興奮和欽敬,遂不避“附驥”“唐突”之嫌,感發數語,弁諸卷首,聊抒仰慕之忱。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張孝祥《念奴嬌》四聯屏

在當今中國書界,李仲元先生可稱得上一位難得的素養全面的藝術家。他少承庭訓,家學淵源,敏而好學,博覽群書,硯田耕耘,孜孜以求,以其獨樹一幟的書法藝術,氣格高雅的詩賦和頗具建樹的文物研究成果,毫無遜色地躋身於全國知名學者、詩人、書法家之列。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王 維《山居秋暝》中堂

這部自書詩集,品位高、容量大、形式美,充分展現了先生作為一代書法大家和著名學者的獨特文化視野和審美情趣,也透視出先生飽經滄桑的社會閱歷和生活體驗,表達出先生對審美對象的自我物化的心靈闡釋。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蔣 捷《一剪梅》中堂

翻開書稿,映目動心的是那“天骨俊逸,率意精微”的書法美,這種美的主導風格和藝術基調,就是他的“畢生追求的古典美”。仲元先生數十年臨池不輟,以古為根,以雅為魂,溯秦步漢,崇晉宗唐,追慕先賢,含英咀華,探幽發微;任憑書壇風雲變幻,潮漲潮落,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於是我們看到先生於滿紙雲煙中,創造出古雅、清麗、婀娜多姿的絕美華彩。先生的書法,筆法純熟而精到,深得帖字用筆三味,散發著清暢、淨爽之風,洋溢著濃郁的“書卷氣”,在淡雅逸遒的美學追求中映襯出深廣的文化襟杯、審美眼光和學養積累。是一種“意味雋永之美,風流蘊藉之美,清水出芙蓉之美”。欣賞他的書法作品,“如讀唐詩宋詞,如觀翠竹沐雨,玉蘭臨風,如同謙謙君子懇談,不覺融入芝蘭之境”。(董文評語)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許 渾 《咸陽城東樓》 四聯屏

細覽書寫的內容,又使人進入瞭如飲清醇的品詩境界。所書舊體詩近二百首,堪稱珠圓玉潤,音韻鏗鏘,情辭並茂,鮮活生動地再現了仲元先生達觀自如的創作個性和高雅超邁的審美觀、生活觀,真可謂“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擬”。詩中,有愛國情懷的抒發,懷師念友的傾吐,寄興山水的放吟,對先賢往聖的追慕和翰墨丹青的品評,還有更多的心志感慨的表達。讀仲元先生的詩,實際上是在接受中華傳統詩詞這種最古老、最優秀、最能陶冶人性情的國粹的薰陶。先生承繼了“文以載道”的傳統,於大量的歷史人物、出土文物、勝蹟景點、事件活動中生髮出社會責任與擔當,體現了了愛國、愛鄉、愛民、關注社會、人生、世象的理想與情愫。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陳祚明 《報國寺》中堂

仲元先生的詩非常可貴之處在於能夠把古典形式與現代情感統一起來,如譚嗣同所言“獨闢新界而含淵古聲”。先生善於格律化的語言熔鑄情感,營造意象,進而抒發對社會、人生、自我的獨特感悟和心靈體驗。如《海南迎春》:“豪門新貴競聯翩,何吝春筵几萬錢。知否傷心天寶事,漁陽烽火照長安”;“楚女輕盈舞正狂,魯男豪飲累千觴,八方人聚瓊州醉,都把他鄉作故鄉”。把當今蜂擁海南,姿情享樂的現代情事,用短詩表達了以古鑑今的意蘊,給人以啟迪和警示。仲元先生的詩,樸實無華,情真意切。如先生之為人,心地純厚,淡泊世情,寄心清正,潔身自好。因而,他的詩格調高雅、境界高遠,多富形象,用平常語,“常能出奇”。如“高標豈是尋常地,不歷艱危不到天”;“老夫醉遍人間酒,只待吳剛釀桂花”等,使人感動親切,樂於與之親近。先生雖精於使事用典的詩歌傳統招法,但卻能化用無痕。如《望月思登》:“人寰翹首盡遐思,欲把蟾宮一探之。是處高樓何所砌,當年老桂可生枝。巡天原本遊仙幻,比翼終須待歲時。今放神舟通碧落,嫦娥迎客莫嫌遲”。這首詩用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典故,再與神舟探月的壯舉相聯繫,便可產生廣泛的共鳴,真個是古今相映,雅俗共賞。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自書詩《題桃花游魚圖》

當我們將書稿的詩和書有機地融為一體去品味時,會發現其中蘊含著的正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精神——“和”。不論是漢語的四聲押韻之“和”,書法的虛實相間之“和”,還是詩與書結合之“和”。這種“和”與中國傳統文化全儒釋道中貫穿的“和”是一脈相承的。古往今來詩書結合(也包括詩書畫的結合)已成為中國文人的一個追求和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從東漢的蔡邕,西晉的陸機,東晉的王羲之到唐代的諸賢,再到北宋的“蘇、黃、米、蔡”,元、明時的趙孟頫、董其昌,他們筆下的書法名作也多是自書其詩文,從而為後人瞭解他們的書法和詩文提供了相互映襯的文本。仲元先生的這部自書詩集堪稱詩書合璧之佳作,體現了書法與文意的有機結合,既展示書藝之精妙,又使書法充滿了“詩的情懷,詩的高度,詩的表達和詩的境界”。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辛棄疾 《水龍吟》 四聯屏

一位作者能夠嫻熟地採用多種藝術門類形式進行融匯性的藝術創造並卓有成效,總是不多見,除了要求作者對審美對象有獨到的美的感悟外,還要求作者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仲元先生則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堅持“依仁遊藝”、“技進乎道”的美學原則,使他的書法、詩賦與他的生命精神血脈相連。他用尺幅天地的書法,龍鱗鳳羽的詩賦構建的卻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顯示的是一代書法大家、著名學者的文化情懷。“詩苑書林覓古情,山陰道上踏歌聲,蘭亭雖遠終須到,莫向行人問路程”。我用先生這道《答友人》來祝福先生:老當益壯,更揮椽筆壯人生。

是為序。

郭興文

2014.6.11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岑 參 《酒泉太守席上醉後歌》 中堂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鄭 燮《巖竹》 中堂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自書詩 《登天遊峰》 四聯屏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蘇 軾 《水調歌頭》 四聯屏

緣齋硯耕——李仲元先生書法藝術品鑑

自書詩《過沈延毅先生故宅》 中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