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堪稱太子家“智囊” 為什麼漢景帝一定要殺掉自己老師?

中國古代歷史上,能夠被聘為太子老師的人可謂是精英中的精英。作為太子的老師,未來皇帝的“智囊”,帝師與皇家關係密切,甚是親近,前途一片光明。大多數帝師都從皇帝那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榮耀、功名、富貴,但這只是一般規律,仍然有個別人收穫的卻是殺身之禍,晁錯就是其中之一。

堪稱太子家“智囊” 為什麼漢景帝一定要殺掉自己老師?

公元200年,晁錯出生在河南禹縣,少年時期跟隨張恢學習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思想。漢文帝時期,晁錯受命跟隨伏生學習《尚書》,接受儒家思想。學成後,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後升為博士。

功績:

晁錯在任職博士期間,為太子獻上了《言太子宜知術數疏》,教導太子學習治國的方法,得漢文帝讚賞,拜為太子家令(太子家總管)。

公元前169年,匈奴侵擾大漢邊境,晁錯上書《言兵事疏》(此書將古代兵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對漢朝的邊防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後來歷代軍事思想家所借鑑和應用),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收到漢文帝讚賞,但並未採用。晁錯又陸續向漢文帝上了《守邊勸農疏》、《募民實塞疏》等一些列的配套措施。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出題,詢問國家政策,晁錯上了《舉賢良對策》,得到了漢文帝的嘉許。此後,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藩”和改革法令,雖然沒有被採納,卻得到了漢文帝和太子的賞識,同時也遭到了元盎等大臣的反對。

堪稱太子家“智囊” 為什麼漢景帝一定要殺掉自己老師?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疏《削藩策》,景帝下削藩令,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以誅晁錯為名發起反叛。元盎獻策:“斬晁錯、赦七國、還封地”。漢景帝最終決定犧牲晁錯以平定“七國之亂”。十多天後,晁錯穿著朝服被腰斬於市,晁錯親族也被滿門抄斬。

堪稱太子家“智囊” 為什麼漢景帝一定要殺掉自己老師?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漢景帝不惜違揹人倫,斬殺自己的老師呢?

1、削藩時機並不成熟,七國勢力強大,朝廷準備不足,這也是晁錯多次進言削藩,卻沒有被漢文帝採納的原因。晁錯強行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景帝不得已,誅殺晁錯以退七國之兵(七國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名號起兵的)。

2、晁錯個人性格嚴厲、剛直、苛刻、心狠(可能是少年時期學習法家思想的原因),雖然有才能,並得到文帝和景帝的寵信,行事卻不低調。丞相申屠嘉、外戚竇嬰、大臣袁盎等都與晁錯有隔閡甚至怨仇,景帝為團結朝廷力量,只得犧牲晁錯。

3、“削藩策”本身存在硬傷。在晁錯之前,賈誼就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懷柔削藩法,日後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實際上就是此策的延續。而晁錯的削藩策則是硬碰硬的以法令直接削去諸侯國,這才引發了“七國之亂”。

4、晁錯忽略了皇帝的生存法則。古代素有“伴君如伴虎”的警世名言,晁錯深得文景兩位皇帝的寵信,內心裡卻忘記了自己只是個臣子,大局當前,為了社稷安定,皇帝是可以不顧師生情分,犧牲任何人的。

綜上原因,晁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強行削藩,註定了他悲慘的下場,即便不是漢景帝當政,換做其他人在位,這樣的情況下,晁錯也萬難全身而退。

堪稱太子家“智囊” 為什麼漢景帝一定要殺掉自己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