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堪称太子家“智囊” 为什么汉景帝一定要杀掉自己老师?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被聘为太子老师的人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作为太子的老师,未来皇帝的“智囊”,帝师与皇家关系密切,甚是亲近,前途一片光明。大多数帝师都从皇帝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荣耀、功名、富贵,但这只是一般规律,仍然有个别人收获的却是杀身之祸,晁错就是其中之一。

堪称太子家“智囊” 为什么汉景帝一定要杀掉自己老师?

公元200年,晁错出生在河南禹县,少年时期跟随张恢学习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晁错受命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功绩:

晁错在任职博士期间,为太子献上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教导太子学习治国的方法,得汉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太子家总管)。

公元前169年,匈奴侵扰大汉边境,晁错上书《言兵事疏》(此书将古代兵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汉朝的边防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后来历代军事思想家所借鉴和应用),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收到汉文帝赞赏,但并未采用。晁错又陆续向汉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一些列的配套措施。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出题,询问国家政策,晁错上了《举贤良对策》,得到了汉文帝的嘉许。此后,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藩”和改革法令,虽然没有被采纳,却得到了汉文帝和太子的赏识,同时也遭到了元盎等大臣的反对。

堪称太子家“智囊” 为什么汉景帝一定要杀掉自己老师?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疏《削藩策》,景帝下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为名发起反叛。元盎献策:“斩晁错、赦七国、还封地”。汉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以平定“七国之乱”。十多天后,晁错穿着朝服被腰斩于市,晁错亲族也被满门抄斩。

堪称太子家“智囊” 为什么汉景帝一定要杀掉自己老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汉景帝不惜违背人伦,斩杀自己的老师呢?

1、削藩时机并不成熟,七国势力强大,朝廷准备不足,这也是晁错多次进言削藩,却没有被汉文帝采纳的原因。晁错强行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不得已,诛杀晁错以退七国之兵(七国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号起兵的)。

2、晁错个人性格严厉、刚直、苛刻、心狠(可能是少年时期学习法家思想的原因),虽然有才能,并得到文帝和景帝的宠信,行事却不低调。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景帝为团结朝廷力量,只得牺牲晁错。

3、“削藩策”本身存在硬伤。在晁错之前,贾谊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怀柔削藩法,日后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实际上就是此策的延续。而晁错的削藩策则是硬碰硬的以法令直接削去诸侯国,这才引发了“七国之乱”。

4、晁错忽略了皇帝的生存法则。古代素有“伴君如伴虎”的警世名言,晁错深得文景两位皇帝的宠信,内心里却忘记了自己只是个臣子,大局当前,为了社稷安定,皇帝是可以不顾师生情分,牺牲任何人的。

综上原因,晁错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削藩,注定了他悲惨的下场,即便不是汉景帝当政,换做其他人在位,这样的情况下,晁错也万难全身而退。

堪称太子家“智囊” 为什么汉景帝一定要杀掉自己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