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魏子檸:醫生執業社會化將成為必然

魏子檸:醫生執業社會化將成為必然

摘 要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改政策越來越寬鬆,醫生對個人價值的不斷追求,公立醫院醫生走出體制的將越來越多,醫生執業社會化、成為“社會人”將成為必然。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一、社會辦醫政策越來越寬鬆

醫改以來,我國一直大力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共中央、國務院,到發改委、衛生部、財政部、商務部、人社部等有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中,都明確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醫療機構,放寬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範圍,並鼓勵公立醫院醫生多點執業、開辦診所,充分調動和發揮醫務人員積極性等。還要求各地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規定,加快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審、技術准入等方面給予同等對待,大大激發了一些公立醫院醫生走出體制,執業越來越趨向社會化。有的創辦了自己的醫生集團,有的開辦了自己的診所,有的多點執業,有的走出體制到民營醫院執業等。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二、公立醫院醫生多點執業政策越來越寬鬆

從1999年《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原衛生部令第5號)規定,一個醫生只能在一個醫療機構執業;到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印發推進和規範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衛醫發〔2014〕86號),允許符合條件的醫生可以多點執業;再到2017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將醫師執業地點放寬到執業(助理)醫師執業機構所在地的省級行政區劃、縣級行政區劃,並實現“一次註冊、區域有效”;再到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國辦發〔2017〕44號)中,明確提出了全面實行醫師執業區域註冊,醫師個人可以合同(協議)為依據,在多個機構執業,促進醫師有序流動和多點執業,鼓勵醫師按規定申請設置醫療機構,到基層開辦診所、工作室等,為醫生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提供了政策法規保障,為醫生自由執業從法規方面突破了瓶頸,鼓勵更多醫生走出體制、多點執業、區域執業和執業社會化。去年以來,遼寧等省(區、市)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落地,醫生的多點執業和執業社會化將成為趨勢。

三、用人制度的深刻變革

過去由於受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我國公立醫院人事管理制度存在著行政干預過多,各種機制不靈活等較陳舊僵化的問題,根本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化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的需求。醫改以來,通過逐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我國公立醫院用人制度通過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逐步由靠計劃編制用人向合同聘任用人、人事代理用人過渡和轉變,打破了“終身制”、“鐵飯碗”的傳統觀念,將人事關係管理與人員使用分離,將“編制”與“具體人”脫鉤。

四、社會保障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醫師執業責任保險等商業保障體系的不斷建立健全,解除了一些有多點執業、走出體制想法醫生的後顧之憂,使他們不再為養老、醫療、失業、醫療責任事故等問題擔憂,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對執業機構、執業地點、是否是公立醫院等在意程度不斷降低,為醫務人員在體制內外的流動提供了基本保障,助推了醫務人員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

五、醫務人員追求合理個人價值的實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人們思想觀念越來越解放。一是醫務人員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公立醫院的醫務人員不再單一追求在體制內的“體面”工作,因為在享受體制帶來的有利的一面時,也受到了其不利的一面的限制和約束。二是由於公立醫院的薪酬待遇水平明顯偏低,不能完全體現出醫務人員的行業特點和自身價值,促使一些醫務人員想走出體制,成為自由執業的“社會人”。尤其是那些業務能力強、在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咖”,會更多的走出體制、走向社會。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六、“互聯網+醫療健康”政策讓醫生執業社會化更加便利

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26號),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的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允許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在實體機構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醫師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後,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等等,多點執業的醫師就可以依託自己開辦的診所、多點執業醫療機構和互聯網醫療機構為更多的患者提供線上醫療服務,醫師執業社會化將步入一個更大空間。

醫改界

13.9億國人關注的地方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