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慧眼——這樣的小孩不會丟

限制自由是最懶的方法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不與陌生人搭訕,不拿陌生人禮物,不相信他們的話,更不能吃陌生人給的食物。

帶著孩子外出時,這些父母會反覆告誡孩子:出門一定要緊跟父母,絕對不可以跑出家長視線之外。

這樣的規條對小孩子而言,真的合適和管用嗎?答案是“否”。

慧眼——這樣的小孩不會丟

孩子天性愛動,喜歡玩耍和探索,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方法;同時,在孩子的世界裡,以他們的認知能力,很難理解和區分真實生活中的好人、壞人。所以,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以及讓孩子和陌生人隔離,都是不恰當的做法。

再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他們不受到侵犯。而各種報道中,孩子丟失和出現意外,大多數是因為監護人監護不力,給壞人以可乘之機。

現在,你明白一開始那些規條錯在哪裡了吧?孩子出門,要求其緊跟父母是不對的,正確的是父母緊跟孩子;如果做不到,那麼就乾脆不要帶他們到人多嘈雜的環境去。

模擬的傷害也是傷害

對於走失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傷害並非來自肉體,而是內心的恐懼感。

為防孩子走丟,有些父母想出怪招:故意模擬壞人,想看孩子如何應對,希望通過這一類的預防性“訓練”,達到未雨綢繆的效果。

殊不知,這樣更糟糕。

無論是模擬壞人“測試”孩子的反應,還是大人故意隱藏起來,讓孩子驚慌失措地四處尋找自己,都是不科學的,因為這些做法不符合嬰幼兒階段的認知規律:用孩子害怕的事,用超越他們認知的事,來刻意地刺激、訓練孩子,只會加深孩子的驚恐和無助,破壞他們與成人世界間的安全感和信賴度,此外並無一絲半點的益處。

我們不是說,各種應急處理教育都不應該。對大一些的孩子或許有用,但是對嬰幼兒來說,這種刻意的甚至是傷害性的訓練,既有些超前,也得不償失。

慧眼——這樣的小孩不會丟

這些遊戲可以“防走丟”

那麼,父母就放任孩子,不進行防騙、防拐教育了嗎?當然不是。未雨綢繆不是壞事,關鍵看父母如何做。

孩子都喜歡遊戲,這也是他們學習的方式。通過遊戲,家長可以把期望孩子知道的事情,巧妙地傳遞給孩子。這樣,就算孩子丟失或被拐,也大大增加被找回的幾率。

根據嬰幼兒的特點,結合兒童教育理念和孩子的認知能力,我給大家提供了5個小遊戲,希望能幫助父母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孩子:

打電話(2~4歲)

當孩子認數以後,看護者可以鼓勵孩子給父母打電話。這不僅可以減少孩子因看不見父母而產生的焦慮,也能在親情聯結的同時,讓孩子熟記父母的電話號碼。當孩子走丟被“撿”到時,旁人也可以知道其家長的聯繫方式,快速找到父母。

小貼士:孩子的手部協調能力不足,給父母打電話最好使用座機,不要使用手機,因為手機可以快捷撥號,孩子會失去重複記憶號碼的鍛鍊機會。讓孩子邊撥號,邊口頭重複號碼更理想。

這個遊戲還有一個目的:讓孩子明白,在需要父母時,可以打電話。

我是郵遞員(2~4歲)

孩子很喜歡模仿,在家裡可以利用孩子的玩具當道具,與孩子一起玩郵遞員送快遞的遊戲。父母收到“郵件”,要問孩子是送給誰的,地址對不對。通過這個過程,很快能讓孩子熟記家庭住址和父母名字;日後被“撿”到時,旁人就可以循此地址送孩子回家。

慧眼——這樣的小孩不會丟

小貼士:遊戲初期,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記住完整地址,而是要從小到大記憶,即:先門牌、樓層、單元,後小區、街道、行政區域。

遊戲也可以反過來玩:父母當郵遞員,要求孩子聽到敲門聲、有人說送快遞時,需先核實是送到哪一戶,給“誰”的。

戶外捉迷藏(4~5歲)

孩子玩捉迷藏是百玩不膩。但一般玩捉迷藏,基本都是在家中。實際上,捉迷藏也可以在戶外玩,特別是與同齡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此時,家長在旁邊監護和充當裁判就可以了。

小貼士: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嘗試短時間脫離父母,鍛鍊獨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切記一定要限定區域,保證孩子的安全感,特別是父母單獨和孩子玩的時候。

小導遊(4~6歲)

每個父母都會帶孩子外出遊玩,不管是自駕還是乘公交,一般停車後到達最終目的地還會有一段路。此時,父母可以假裝找不到要去的地方,讓孩子自己去問路,然後給父母做“導遊”。如果孩子問路被指錯了,或孩子自己走錯了路線,父母可以先不提示,走一會兒再讓孩子去問。

小貼士:本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增強自信心,但是一定要在適合的年齡段進行。通常孩子3歲開始能辨別上下,4歲能辨別前後,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7歲能以客體為中心辨別左右。如果這個遊戲太早開始,超出孩子能力範圍,孩子會產生挫折感。

回家的路(5~10歲)

外出遊玩回家,可以再來一次模擬迷路,這次可以和孩子協商好,父母已經“消失”了,只能自己想辦法了。這對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有很大幫助。

慧眼——這樣的小孩不會丟

小貼士:首先,切記要在前幾個遊戲已玩熟的情況下,才和孩子玩這個遊戲,否則,沒有基礎,孩子一定找不到回家的路;其次,父母“消失”只是不給意見、不動聲色跟在一旁,包括保護孩子過馬路等,絕對不是真的躲起來;最後,若回家無望,不宜強逼孩子逞強,要勸其及時認輸,並替父母做一件事情“補償”,比如捶背。

上面幾個遊戲,不僅可以幫父母降低孩子走失的風險,提高找回他們的幾率,也能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溝通能力、應對能力、記憶能力、自信心、勇敢、耐心、細心、邏輯思維等。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想提醒大家:保護孩子最好的辦法,仍是家長用心照顧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