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分享筆下歷程,講述經典故事,領略佛教藝術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佛畫《如來說法圖 》,規格:188.1 x 111.3 cm ,全幅 126cm。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

釋迦如來登寶座說法,旁有侍者六人:兩天女,兩僧,兩介士隨侍。佛頂圓光,四周飛焰,畫火筆法極生動而傳神。全幅以水墨為主調,略施淡彩,其它如手足諸事,無不刻畫肌容,揣擬入妙。天女衣褶,如曹衣出水,本為印度作風,北魏時傳入中國,北宋以後又復少見,故成畫當在北宋時,為院藏佛畫中之甚精者。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說法中的佛陀

一佛半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座側有二天王、阿難、大迦葉和二供養菩薩圍繞。該坐佛長眉細目,法相莊嚴。二天王身穿盔甲,手持劍槊,神情威武。年輕的阿難溫文儒雅,年長的大迦葉滿面風霜。人物神情各異,栩栩如生。畫幅四角分鈐「雙龍」(半印)「政龢」「宣和」和「內府圖書之印」,為一幅宣和裝的作品,可見此畫曾為徽宗內府所收,當出自北宋或北宋以前的畫家之手。畫中供養菩薩體態豐腴,衣紋沿線以墨暈染,仍見晚唐餘風;而佛的肉髻低平,髻底有一隆起物,乃宋代佛像的特色之一,故推測為北宋早期之作。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二供養菩薩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迦葉尊者與供養菩薩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阿難與天王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天王


長安耂水先生歷時數月之久,精心繪製了這幅《如來說法圖》。筆墨嫻熟、法相殊勝,如來說法栩栩如生,佛菩薩的神態衣飾法器等細節刻畫細緻入微,讓宋代佛畫再現新的光彩。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世尊悟道後說法四十九年,但在經中卻作如是說:

《金剛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金剛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般若經》:“我從成佛至涅槃,於其中間未曾說過一字。”


繪者:長安耂水,字圓弘,別署吟山堂,無量山房,志在疊蹤前賢,與古為徒,師法唐筆宋跡,2000年後專攻釋道繪畫,其作品筆墨嚴謹,法相殊勝,被國內外宗教團體和個人收藏。

宋代《如來說法圖》的“前世”與“今生”

關注“筆尖下的修行”,長享智慧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