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做一个手艺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马迎旭


大家好,我是布包手作人,是一个喜旧厌新的家伙,常被自然界的循环和时间的流转打动,着迷于那些岁月打磨过的物件。那些褪色残损的印痕,默默述说着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的故事。

△vintage古布

△古老的蓝夹缬花版

爱上老布是两年前的事。在那之前我曾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在每一个新的季节里,设计两百多个新款,刺激新的欲望点,带动即用即抛的快消文化。我想我最终的逃离应该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大概是对“新”的逆反,我注定掉在了老布和古老民艺的坑里。天然染色带着自然朴素的调子,上了年纪的蓝色透着沉着和隽永,以及老的木织布机织出的手织布粗糙的颗粒,我体会到现代大生产里一些稀缺的东西,譬如对材料的尊敬,对时间的从容,对技艺的专注-

△贵州苗族蜡染

△蓝染老布

△贵州侗族手织布

△上图的布就是这位侗族婆婆织的

△蓝印花古布以及制成的包

经过一年的游历和准备,16年初我注册了“黑猫与橘”的品牌,开始制作系列包袋。设计专业经年积累的美感促使我不去走传统的路子,我更喜欢简约朴素的,看不到设计痕迹的设计。在我看来,最好的设计,是一派天然。我只做“有用”的产品,实用性永远放在第一位。好的产品,绝不哗众取宠,不会自成焦点,它会像日常的空气一样陪伴在你身边。

△手织老布水桶包:白兰

△手工夏布单肩包:月亮

△蜡染老布拼布包:梵香

△包的内部收纳功能

△刺子绣线迹

△包的背部和侧部都有巧妙的暗袋设计

△牛仔老布,很多是捐赠的,为环保做点实在的小事

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人的工作室,所有的手工部分都一人独立完成。虽然很慢,但品质得以保证,尤其是一些表面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拷边,粘衬,比如面料的固色,预缩,正是一个包能否长久使用的关键。辅料配件当然要用最好的,否则都对不起自己的工时。所有的拉链都是日本YKK品牌,里布也是出口日本的原纱全棉坯布。因为不想用动物毛皮,所以不会有皮的部件,我想,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你有着极大的选择空间,但正是你的某种拒绝和选择,才成就了你自己。一个包,从面料的预处理开始,构思,制版,裁剪,粘衬,总要在第三第四天才能看到包的雏形。

手工部分是最快乐的时间,拿起针的时候,全世界都静下来,只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也真的只有这种匠人工作室模式,才能奢侈地享受在细节上深潜的畅快,也只有这样,才配得上那些经年的手工老布。

△订制的包可以替客人绣名字,一份专属的欣喜

△制版

△制作中

△手染包装袋

△“行者”的拼布片

△“剪春”的拼布片

△日本YKK拉链

△铜质配件

有些本来不熟悉老布的客人,在收到包的瞬间被感动,当他们与我分享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感觉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在传递。

今年年初,我搬到杭州市内一个幽静的山谷里,四周是绵延的茶山。平日里空山鸟鸣,溪水淙淙,夜里可以仰望朗月星空。虽然住在一个仙境一般的地方,我仍是凡夫俗子一枚,还有很多未竟的理想,也还需每天面对问题和压力。当诗和远方都成为流行的时候,平凡的日常才是真正的修行。

(图片由摄影师凌敏拍摄)

(图片由摄影师凌敏拍摄)

说到底,我们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此生?伴四季风物,静守内心。以手中产品,与世界交谈。这是我的答案。

内容来自东家布包手作人黑猫与橘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篆刻大师张翀或许更够告诉你他的感受。

前不久,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为了向海外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而拍摄的纪录片《中国符号》上线后广受好评,纪录片中讲述的匠人故事也打动了许多人。作为这部纪录片第一集的主角,篆刻大师张翀收获了大批“粉丝”,“很多人想买我的印章,也有很多网友给我留言,还有不少人想跟我学篆刻。”

7分钟刻一方印

 张翀从小学开始学习书法,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尤喜写大字。1987年,张翀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的壁画专业。大四时,他从美工做起,开始拍广告,后来又做导演,算是进入了影视圈。2001年,因帮一个同学刻水墨画的个人印章,张翀的篆刻作品被许多艺术圈的同学看到,纷纷请他帮忙刻印章。二十世纪初,传统水墨画比较火,很多人都开始画水墨画却苦于没有个人印章,同学朋友们找到张翀请他帮忙,张翀没好意思推脱,开始免费给人刻印。最后实在忙不过来,就开始收费刻印,谁知找他刻印的人更多了。

  这下,张翀只能埋头刻印,最初刻一方印需要一天的时间,反复修改直至满意。随着刀工技能的提升,他刻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刻十方印。那时的他追求刀法酣畅,一次在友人的见证下,他用7分钟刻了一方文字印,“这就是刀工技巧的极致了,而艺术却不能太快,之后我有意让自己慢下来”。

  有段时间,他拒绝了所有的活儿,让自己的心沉下来,专心篆刻“心经”,这套作品一共260个字,60方印,作品完成之后张翀的手上满是茧子,但他对送给他自己的这份礼物十分满意。在当时,印章属于书法绘画作品的辅助品,张翀别开生面地将篆刻作为主要作品创作,在小小的一方印章中挥洒个性。他用了两个月时间完成的这套作品,引起业内的关注并得到了认可。

 15个小时不起身

  完成心经之后,张翀仿佛武侠小说里的功夫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刻起印来得心应手,除了文字印,还创造性地开始篆刻肖形印,人物、菩萨、生肖等都是他常用的题材。在几厘米见方的印章上刻人物,除了对刀法有很高要求,对美术以及人体结构也必须有很深的了解,张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摄影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的肖形印总是很生动。

  篆刻最难的是不能出任何差错,石头上刻错了一点,整个作品就毁掉了,因此作品的轨迹弧线怎样设计,整体如何布局,留白多少,都要提前设计好。张翀在动手刻印之前往往要花许多时间进行准备,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石头,不同的石头颜色、质地都不一样,要与作品完美匹配;找到石头后,他会把石头随身携带,反复琢磨,这个过程被张翀称为“问石”,是人与石头之间的对话;与此同时,他会画许多设计图,在张翀厚厚的大本子里,都是他各种各样的设计图。

  一旦开始动刀,不完成作品张翀则不会停下,“刻的时候不吃不喝,专注的时候让我停了反而不舒服,最长的时间我坐了15个小时没起身”。

  张翀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创作中。他还有个宏伟的计划,准备闭关两三年,刻一套道德经,5000字预计要刻1000多方印。


大洋网


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可能是非常枯燥、非常乏味的,但是我们每制作出来的艺术品都会当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去培育,为了一件艺术品,手艺人会费劲心思,所以当一件艺术品问世的时候,身为手艺人会无比的自豪,忘掉自己制作过程中的艰辛。所以身为手艺人我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


养一箭


做一个手艺人最大的体验就是骄傲与自豪吧。

我认为自己还达不到手艺人的级别,但我认为自己是骨灰级的手工爱好者。

和许多手作人一样,我喜欢的手工很多,缝十字绣,染布,做包,刺绣,什么都想试一下,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于是我主攻的还是编筐。

把路边的垃圾(包装带)捡回来,做成一个个实用的收纳筐,是我最得意的事。

基本没投入,就能得到坚挺漂亮的筐筐,多有意义,资源得到再利用,环境也得到了保护,我的环保情结天天都能得到满足呢。

除去工资,还能利用自己的特长赚点小钱(卖筐筐),我觉得很骄傲。手工做出来的东西,和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同,它带着掌温,浸透着感情,有人文色彩,不可复制,也无可替代。

在人情越来越冷淡的今天,送朋友送家人这样一个亲手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会让对方非常感动,做手工以来,我不知送出去多少这样的手工作品,每次收获的都是不同寻常的喜悦,正是这种喜悦支撑我在手工的路上坚持了这么久。

做手工时,世界都会安静下来,那种恬淡,我认为也是一种修行,不浮躁,重内在,一经一纬,一针一线的累积,打磨,几天才成就一件作品,就像河蚌打磨沙砾一样,一切都值得。

至于通过做手工结识很多朋友,那又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了,做手艺人,苦是苦了些,但是好处实在是多,只有深陷其中了,你才会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