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二十四史經典70句,句句皆精華

經典一詞在古是指"經"和"典"。一般來說,"經"主要是南宋以後形成的"十三經"。是科舉考試的基礎內容。如果說經書用於立論,史書則是進行佐證,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學先驅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用處。那麼,接下來一同讀讀史書裡的名句吧。

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註釋】選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鑑。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譯文:項莊舞劍的目的,在於刺殺劉邦。

3、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譯文】家境貧寒就會思慕賢惠的妻子,國家動盪就會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4、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譯文】洗一次頭三次提起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為的是接待來客。

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譯文】

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

1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譯文】大丈夫甘願為了解和賞識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願為愛慕自己的人修飾容貌。

15、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

【註釋】選自《史記 李斯列傳》。

【譯文】慈愛的母親有敗家的孩子,嚴格的家庭裡沒有刁滑而兇悍的奴僕。

1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註釋】選自《史記 淮陰侯列傳》。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17、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註釋】選自《史記 季布欒佈列傳》。諾:許諾,諾言。

【譯文】得到黃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諾。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註釋】選自《史記 李將軍列傳》。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發佈命令。行:做,行施。從:聽從,順從。

【譯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即使發出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

19、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註釋】選自《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盡:完。良:好,優。

【譯文】飛鳥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來。

【賞析】身處順境被主人恩寵,往往會招來禍患,所以一個人志得意滿,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見好就收。因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只管向前便危險了。”張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讓後人感嘆讚賞;而李斯為秦國建立功勳而身亡,發出“出賞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出”的哀鳴,正說明俗語說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實際上,“走運”的人深知“見好就收”的道理,他們隨時願意根據情況變化而修訂策略,以抓住良機,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業上“倒運”的人往往剛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該在什麼時候改變策略以減少損失,最後往往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20、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註釋】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善:友好,和氣。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賞析】這句人們傳誦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對禽情人性進行長期觀察後總結出來的精闢之見,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來面目,人在生命走到盡頭時,迴歸到了善的境界,總願將自己最美好的東西奉獻出來,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2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註釋】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

【譯文】不叫罷了,一叫就使人震驚。

22、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3、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24、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

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25、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26、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27、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譯文: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28、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2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二十四史經典70句,句句皆精華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資料圖圖源網絡)

30、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譯文: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吊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3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32、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高帝紀上》

譯文:順應道德的人才會昌盛,不遵從道德的人必然滅亡。

33、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漢書·文帝紀》

譯文: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賴以生存的衣食來源。

二十四史經典70句,句句皆精華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資料圖圖源網絡)

3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成帝紀》

譯文: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35、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漢書·食貨志》

譯文:在寒冷的天氣,人們不會去等待狐裘或絲綿做的輕暖的冬衣(寒不擇衣);人在飢餓的時候,不會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飢不擇食);人在飢寒交迫之時,也就不會考慮到廉恥之心了。

36、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籍傳》

譯文: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

37、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譯文: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38、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譯文:擔心的是人們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會有受困窘侮辱的過錯,才會有產生悔恨的過失。

39、書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無傷也。——《三國志》·——《吳書三·三嗣主傳》

譯文:對於讀書這件事,擔心的是人們不喜歡它,喜歡它是沒有什麼傷害的。

40、成敗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紀》

譯文:成功與失敗互為因果關係,世事不會永遠太平安寧。

二十四史經典70句,句句皆精華

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資料圖圖源網絡)

41、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徐勉傳》

譯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後代子孫,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筆財富嗎?

42、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暴,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舊唐書·魏徵傳》

譯文:揹著木柴去救火,揚起沸水來止沸,用殘暴來代替殘暴,與原來的混亂同出一轍,其後果之嚴重是很難測的,這樣下去,繼前朝而為君的,給後代還有什麼可顯示的呢?

43、居官當廉正自守,毋黷貨以喪身敗家。——《元史·劉斌傳》

譯文:當官的人應該廉潔公正,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為貪財而喪身敗家。

44、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湯和傳》

譯文: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

45、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郝經傳》

譯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勝):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如同山丘一樣不可震撼,分散的時候又如風雨一樣無處不在,行動可以像閃電一樣迅速,動作可以像鷹鶻一樣兇猛。

46、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譯文:朝廷裡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麼要求天下的人行為端正呢?

47、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李密傳》

譯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筆)也寫不完罪惡;放盡東海之水也無法流完惡行!(罪大惡極)

二十四史經典70句,句句皆精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資料圖圖源網絡)

48、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49、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北史·后妃列傳》

譯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就要防止它溢出來。

50、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譯文: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51、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譯文: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儘管需要修養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誠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5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譯文】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對別人要求太嚴了,自己就會沒有夥伴。這正是古人眼中與人相處的“中道”。

53、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內。《漢書·揚雄傳》

【譯文】你瞭解其一,未見其二;只見到事物的外表,不瞭解事物的本質。

54、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漢書·韋賢傳》

【譯文】留給兒子滿滿一筐黃金,不如教他熟讀一種經書。

【感悟】這兩句古諺是說:黃金再多,用完不會再生;學而優則仕就能受用無窮。現在可以理解為:留給子女的遺產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學會自立謀生的本領。

55、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

【譯文】福分和親善的來路沒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災禍和兇險沒有比內部分離更甚。

【感悟】內部和睦團結,親密無間,齊心合力,幹起事來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敵也不敢輕舉妄動,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確實是最好的方法。內部分崩離析,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幹起事來難以成功,外部仇敵也認為有機可乘,災禍自會降臨。

56、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漢書·司馬相如傳下》

【譯文】災禍本來就大多藏匿在隱蔽和細微的地方,而在人們的輕忽中產生。

【感悟】災禍的苗頭大多隱蔽,不易引起人們注意,再加上人的輕忽怠慢,就會由小而大,最後終於釀成。所以人要注意從平安順利中發現災禍的苗頭,從細微之中看出後果的嚴重,給以足夠的重視,及早採取預防和補救的措施,以避免災禍的發生。

57、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漢書·異姓諸侯王表》

【譯文】在金石上雕刻,難以顯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顯示其力量。

【感悟】班固說“漢亡尺土之階,繇一劍之任,五載而成帝業”,原因何在呢?這是劉邦利用了暴秦苛刻的政令所激起的天下人的反對,形勢使其然也。就像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難刻上一刀一鑿,不容易顯出功力;而摧枯拉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則很容易顯示出威力,取得成功。

58、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漢書-賈誼傳》

【譯文】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實則是習慣成為自然。

【感悟】存在決定意識。人生活在社會上,一定會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賈誼少年老成,看來是天性如此,實則是他長期謹言慎行,克己抑欲,時問長了,也就成了習慣。此二句可用來說明人的思想性格、行為舉止,無不是在客觀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59、千人所指,無病而死。《漢書·王嘉傳》

【譯文】受到眾人的指責詛咒,即使無病也會死去。

【感悟】漢哀帝時,董賢把大量稅收物資贈授私人,王嘉上書皇帝引了這一段俚諺,指斥董賢的做法必將引起眾人的忿恨,最終不得好下場。“千人所指”現多寫作“千夫所指”、“千夫指”。用以警告壞人:觸犯眾怒,必將在強大社會輿論壓力下完蛋。

60、危於累卵,難於上天。《漢書·枚乘傳》

【譯文】處境比把蛋堆疊在一起還危險,要奏效比登天還困難。

【感悟】枚乘曾在吳王劉濞手下任職。吳王謀反前,枚乘上書諫阻。其中說道:“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吳王不聽。於是,枚乘與鄒陽等人一道離開吳國投到粱孝王門下。此名句強調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險性與成功的無可能性,言簡意賅,震聾發聵,可謂善於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險的處境。

61、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漢書·鮑宣傳》

【譯文】治理天下的人應當把天下人的願望作為自己的願望。

【感悟】治理天下的人必須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支持,就必須得天下人之心,那麼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愛民、惠民,為天下人的利益著想。不可為一己之私,一意之專,只求個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顧及天下人的心情和願望如何。

62、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後漢書·馬援傳》

【譯文】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就要死在報效祖國的沙場上,用馬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能死在臥榻之上,死在兒女手中呢?

【感悟】此名句表現了積極進取,渴望建功立業的處世態度。前兩句豪邁奔放,直抒胸臆,後句用反問否定庸庸碌碌、老死床榻的生活方式,進一步肯定男兒應當以身許國的思想,一正一反,加強了語句的表現力,給人以振奮與激勵。

63、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後漢書·第五倫傳》

【譯文】以自己的模範行動教導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於言論,說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會生出是非。

【感悟】該名句是東漢名臣第五倫給漢章帝所上奏章中的兩句話。當時,王公外戚驕奢淫逸,不守法度,第五倫以此立論,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該名句反映了身教重於言教。它強調教育要從自身的德化與自身的行動做起,並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異的社會效果,使道理一目瞭然。

64、位尊身危,財多命殆。《後漢書·馮衍傳》

【譯文】地位尊貴,財產豐多,性命就危險。

【感悟】位太尊,就會引起別人的忌妒,或有人企圖取而代之,有時還會引起皇帝的疑懼;財產太多,也會引起別人的忌妒,甚而圖財害命,這些都會危及生命的安全。這兩句可用以告誡人們對地位和財物的追求應該適可而止,也可用以提醒“位尊”“財多”者處事謹慎。

65、牆高基下,雖得必失。《後漢書·郭太傳》

【譯文】高聳的大牆,其基礎卻十分低矮,這樣的牆雖然建成了,但一定會倒塌。

【感悟】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打好堅實的基礎,沒有堅實的基礎,其後患無窮。猶如參天的大樹,如果根扎得不深,一遇風雨,便會被連根拔起;高峻的大牆,其基礎不牢,稍有震動,便會倒塌;人的的事業也是如此,若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有風吹草動,便會出現動盪,輕則事業受損失,重則整個事業垮臺。

66、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後漢書·朱浮傳》

【譯文】物體突然猛長,必定中途夭折,成功來得突然,必然很快毀壞。

【感悟】“暴長”和“卒成”指事物的發展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必然導致惡果。可用於說明自然規律的重要性或對某事發展的預測。

67、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後漢書·周紆傳》

【譯文】細小的水流雖小,但彙集起來會漸漸成為江河;小火把雖微弱,最終能夠形成燎原大火。

【感悟】這段話說明量變和質變這一自然界的普遍規律。量變即漸變;這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正是事物質變的媒介,正是這種變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種質的形態向另一種質的形態的突變和飛躍。

68、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遊,則日生邪情。《後漢書·爰延列傳》

【譯文】同品德高尚的人相處,就會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為不軌的人鬼混,就會天天產生邪惡的思想。

【感悟】這幾句說明了擇友交遊的重要性。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跳神,環境的薰陶,交往的薰染會對人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箇中道理,值得深思。

69、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馬援傳》

【譯文】失意時志向應更加堅定,年老了志氣應更加豪壯。

【感悟】此二句點出人所應有的心理狀態。失意時,常有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如若不是懦夫,一定會堅定志向,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鍥而不捨。同樣,年老體弱時,也應該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70、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後漢書·耿純傳》

【譯文】投放香餌,必有魚兒上鉤;重賞之下,必有敢於拼命效死的人出現。

【感悟】這幾句以香餌釣魚作比,點出統治者以金錢收買死士的實質。重金懸賞,猶如香餌。魚兒吞食香餌,必定上鉤,成為釣者的美味佳餚;拿了別人的賞金,必定得為別人效力賣命。反過來說,這些人不是為真理、正義而戰,而是為了金錢而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