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二十四史经典70句,句句皆精华

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1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注释】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17、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注释】选自《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1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注释】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

【译文】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赏析】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而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该在什么时候改变策略以减少损失,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

【译文】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22、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3、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4、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27、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28、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2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二十四史经典70句,句句皆精华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资料图图源网络)

30、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3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32、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33、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二十四史经典70句,句句皆精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资料图图源网络)

3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35、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3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37、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38、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39、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40、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二十四史经典70句,句句皆精华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资料图图源网络)

41、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42、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43、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44、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45、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46、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47、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二十四史经典70句,句句皆精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资料图图源网络)

4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49、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50、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51、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5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53、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译文】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54、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译文】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感悟】这两句古谚是说: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而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现在可以理解为: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55、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译文】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感悟】内部和睦团结,亲密无间,齐心合力,干起事来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敌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干起事来难以成功,外部仇敌也认为有机可乘,灾祸自会降临。

56、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译文】灾祸本来就大多藏匿在隐蔽和细微的地方,而在人们的轻忽中产生。

【感悟】灾祸的苗头大多隐蔽,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再加上人的轻忽怠慢,就会由小而大,最后终于酿成。所以人要注意从平安顺利中发现灾祸的苗头,从细微之中看出后果的严重,给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预防和补救的措施,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57、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译文】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

【感悟】班固说“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原因何在呢?这是刘邦利用了暴秦苛刻的政令所激起的天下人的反对,形势使其然也。就像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难刻上一刀一凿,不容易显出功力;而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则很容易显示出威力,取得成功。

58、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

【译文】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

【感悟】存在决定意识。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贾谊少年老成,看来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他长期谨言慎行,克己抑欲,时问长了,也就成了习惯。此二句可用来说明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无不是在客观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59、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译文】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感悟】汉哀帝时,董贤把大量税收物资赠授私人,王嘉上书皇帝引了这一段俚谚,指斥董贤的做法必将引起众人的忿恨,最终不得好下场。“千人所指”现多写作“千夫所指”、“千夫指”。用以警告坏人:触犯众怒,必将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完蛋。

60、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

【译文】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

【感悟】枚乘曾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吴王谋反前,枚乘上书谏阻。其中说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一道离开吴国投到粱孝王门下。此名句强调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险性与成功的无可能性,言简意赅,震聋发聩,可谓善于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险的处境。

61、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汉书·鲍宣传》

【译文】治理天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

【感悟】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

62、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要死在报效祖国的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能死在卧榻之上,死在儿女手中呢?

【感悟】此名句表现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处世态度。前两句豪迈奔放,直抒胸臆,后句用反问否定庸庸碌碌、老死床榻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肯定男儿应当以身许国的思想,一正一反,加强了语句的表现力,给人以振奋与激励。

63、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

【译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

【感悟】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逸,不守法度,第五伦以此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该名句反映了身教重于言教。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

64、位尊身危,财多命殆。《后汉书·冯衍传》

【译文】地位尊贵,财产丰多,性命就危险。

【感悟】位太尊,就会引起别人的忌妒,或有人企图取而代之,有时还会引起皇帝的疑惧;财产太多,也会引起别人的忌妒,甚而图财害命,这些都会危及生命的安全。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对地位和财物的追求应该适可而止,也可用以提醒“位尊”“财多”者处事谨慎。

65、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汉书·郭太传》

【译文】高耸的大墙,其基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

【感悟】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其后患无穷。犹如参天的大树,如果根扎得不深,一遇风雨,便会被连根拔起;高峻的大墙,其基础不牢,稍有震动,便会倒塌;人的的事业也是如此,若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动荡,轻则事业受损失,重则整个事业垮台。

66、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后汉书·朱浮传》

【译文】物体突然猛长,必定中途夭折,成功来得突然,必然很快毁坏。

【感悟】“暴长”和“卒成”指事物的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必然导致恶果。可用于说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或对某事发展的预测。

67、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后汉书·周纡传》

【译文】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

【感悟】这段话说明量变和质变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量变即渐变;这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是事物质变的媒介,正是这种变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

68、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爰延列传》

【译文】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为不轨的人鬼混,就会天天产生邪恶的思想。

【感悟】这几句说明了择友交游的重要性。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环境的薰陶,交往的熏染会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69、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失意时志向应更加坚定,年老了志气应更加豪壮。

【感悟】此二句点出人所应有的心理状态。失意时,常有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若不是懦夫,一定会坚定志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锲而不舍。同样,年老体弱时,也应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0、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后汉书·耿纯传》

【译文】投放香饵,必有鱼儿上钩;重赏之下,必有敢于拼命效死的人出现。

【感悟】这几句以香饵钓鱼作比,点出统治者以金钱收买死士的实质。重金悬赏,犹如香饵。鱼儿吞食香饵,必定上钩,成为钓者的美味佳肴;拿了别人的赏金,必定得为别人效力卖命。反过来说,这些人不是为真理、正义而战,而是为了金钱而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