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全球书画网祝大家新年快乐

拜年啦 | 全球书画网祝大家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噼里啪啦,过大年喽!你一定很喜欢过年吧。

——不过,“年”到底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多大岁数了,长什么样儿?

一句话,你认识“年”吗?

读一读关于“年”的故事,唱一唱关于“年”的儿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又常青的中华年。

拜年啦 | 全球书画网祝大家新年快乐

新年来到

民间儿歌

新年来到,

人人欢笑,

姑娘要花儿,

小子要炮,

老太太要块大年糕,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拜年啦 | 全球书画网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模式马上开启

过年回家就是最美的旅行。

不管此时离家有多远,

不管此刻与家里的温差有多大,

总有一种温暖等你回家。

拜年啦 | 全球书画网祝大家新年快乐

狗年大吉

在所有的春节习俗里,最难忘的要数拜年了。大年初一的早晨,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穿上一身簇新的衣服,吃过早饭后,就跟在爸妈的屁股后面,去给亲戚邻里拜年。见面之后,互相说着“新年快乐,四季发财”,小孩子则会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无论多少都无比开心。

拜年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同学、同事、朋友、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拜年啦 | 全球书画网祝大家新年快乐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至今仍在沿用。全国各地拜年习俗,你家是这样吗?和小编一起看看各地拜年习俗吧。

拜年啦 | 全球书画网祝大家新年快乐

【中国春节各地拜年习俗】

●东北地区

东北农家串门拜年 

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华北地区

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

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

北京妇女初六才能外出

北京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旧时,除自家庆贺外,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从这一天开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妇女则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华东地区

宁波新女婿上门拜年 

在宁波象山县,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上海

除夕终于来到,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

在年夜饭后,大家围炉守岁,边 说边笑,边吃杂食。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 “头香”。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华中地区

湖北孝感拜年无大小  

湖北孝感地区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 华南地区

广东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 

广东潮汕、海丰等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

●西北地区

陕西省富平县拜年赠面食 

富平县各宗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口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西南地区

贵州苗族对歌喝酒打花脸  

大年初二,贵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两汪乡的苗族同胞开始走亲访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丰盛的酒席款待,席间以当地苗族独特的方式相互对歌喝酒打花脸,脸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

●杭州 三十晚上灵隐寺烧香

大年三十,杭州人家一般都会备有几种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等。 

●河南商丘 回娘家送大馍回“枣山”

在豫皖鲁三省交界的河南古城商丘,过年时有个独特的习俗:送大馍回“枣山”。大馍,顾名思义就是个儿大的馒头,单个大馒约有2斤重,是普通馒头的十几倍。“枣山”则是比喻的称呼,其实也是上面带枣的面食,原料和蒸大馒所用一般无二,只是加工时要将发面搓成若干条,然后盘成形状大小各异的花,按上小下大顺序叠垒起来,再往边沿的面花上按枣,一眼望去就形如枣山了。

●山东莱州:给老祖宗供生菜

三十必吃白菜丝凉菜在腊月二十九晚上,家家户户要把祖先的“老影”找出来摆上,并准备上供的东西。通常要给祖先供上5大碗生菜,取生财的谐音。碗里最下面一层放着生白菜,上面摆上肉饼子、肉丸子,再上面是染成红色和黄色的粉条,最后再盖上一层菠菜和香菜。桌子上还要摆着十多盘瓜果点心。到了三十那天,正式点香上供。

【中国春节拜年习俗】

"礼义仁智信,礼为先",古人教孩子"知礼、习礼、行礼"首先从拜年做起。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以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展示各自的礼仪修养。  

元欧阳玄《渔家傲》词:"绣榖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认为从初一到十五都是拜年最佳时间。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写道:"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女投笺互拜,曰拜年也。"可见,拜年的民间习俗出现后,人们的重视程度。

【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

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

古时,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妆打扮后首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带有行孝、讨好、讨赏的意味,让长辈新年第一时间就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吃过早饭,小字辈随父母或哥姐出门去走亲访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问"新年好"。

给宗亲长辈拜年,一般行跪拜礼,给师长拜年,一般说"给老师(前辈)磕头了",现代不一定真行磕头礼,抱拳作揖"言到为止"。给朋友、同事、邻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礼,而且这种礼节形式成为春节拜年的标志,大人会做,现在孩子也心领神会。

初二、初三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长和叔、姑、舅、姨等长辈家拜年,一般要带些敬老礼品,有素养人都不追求礼品奢侈豪华,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芦,一盏灯笼、一挂"中国结"都行。拜年时主人、客人都不讲究礼品贵贱,重视的是礼节人情。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不管是过去的习俗礼仪,还是现在的短信拜年,无论其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新春寄语

感谢您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与我们并肩作战

以及一同携手共进的伙伴们

愿诸位在新的一年里如意幸福

2018,新年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