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貴州神祕山洞,擺放有568具不同形制的棺材,有人千里來此沾好運


在貴州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鎮桃花村,有一座老熊山,在老熊山的陡峭半山腰上,一座天然的喀斯特岩石溶洞將山活生生地劈開了一個天窗,洞內格外森嚴與神秘,該洞有一個森嚴肅穆的名字棺材洞。該洞的用途是存放當地苗族人棺材,從唐肅宗至德年間沿用至今。圖為堆積在洞口的棺材。

唐肅宗至德年間,桃花村一帶的苗族歪梳苗支系開始在平壩棺材洞中置放棺槨,以後棺木不斷向上堆疊。1980年初,一場大火燒燬了多具洞中棺木。198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博物館考古組與中國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85級赴黔實習學員對此洞進行發掘清理,清點出平壩棺材洞存有568具棺材,有價值的隨葬器物80餘件。

平壩棺材洞位於老熊山的距地面約20米高的半山腰,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巖洞。沿路上山,可直達洞前,山洞盡收眼底。整個山洞依地形分成四個不同區域,大小兩洞,大洞口寬27米,高21米;小洞口寬10米,高15米,整個洞口東西長45米,南北寬24米,最高處可達21米,擺滿了各種不同材質的棺木。洞內廳堂寬大無縫隙,乾燥涼爽。


棺木均在洞口通風、見光、乾燥處放置,保存完好。形制有船形棺、圓木棺(筒形棺)、方形棺、梯形棺、長方形棺、現代棺6種,大多保存較為完好。上刻有古錢、壽字、吉字、魚類變形等圖案。船形棺及筒形棺,風化嚴重。僅存的三具船形棺中,較大的一具長2.5米,寬0.55米,由整段白楊木挖鑿而成,底和蓋形似小船,底蓋合縫為陰陽扣合。

棺材洞裡的棺材其形制風格與長江流域發現的同類棺材,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文化上的傳承和聯繫。從棺材的各種形制上看,具有漢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共同特色。清理出的隨葬器物中,既有陶、瓷、竹、木、棉等生活用品,又有兩件彌足珍貴的宋代彩色蠟染百褶裙,屬北宋時期人工製品。

平壩棺材洞對研究中國西南貴州一帶少數民族洞葬習俗有極高價值。很多專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亦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加之洞葬周邊自然風光均較優美,周邊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節慶、服飾、飲食、建築等傳統文化,是貴州進行民族文化遺產宣介、展示並使之產生社會效應的理想場地。


2013年5月,平壩棺材洞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貴州省文物局做了《平壩棺材洞保護規劃立項報告》,並未得到國家文物局通過,因此主要還是由貴州省文物局進行保護。貴州省文物局各級文物保護管理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思想,對平壩棺材洞進行了很好的保護。

說起這個神秘的棺材洞,有的人害怕,不敢到此處旅遊,說什麼怕沾染晦氣;有的人恰恰相反,認為此地既然能安葬先人,一定是一塊福地。於是全國各地不少驢友,特地或隨團,或自駕遊,來此地看棺材洞,藉以沾沾好運,因為“棺”與“官”諧音,來此看看棺材,就寓意為:見棺發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