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大明帝國到底亡於誰手?崇禎只是替罪羊,這3位才是罪魁禍首!

大明帝國到底亡於誰手?崇禎只是替罪羊,這3位才是罪魁禍首!

1644年4月25日,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這一天對於北京城的民眾來說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日子。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大明亡了……

偌大一個北京城四門大開,往日被稱為“流寇”的李自成帶領農民軍從洞開的城門魚貫而入。十幾年前站在莊稼地裡的舉頭看天的農名兄弟,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竟然能夠打進北京城,翻身當大王。

一個農民打垮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這事充滿了魔幻的色彩

當然,農民兄弟李自成在龍椅上屁股還沒坐熱,僅僅在半個月後,滿清軍隊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席捲了整個京畿。

李自成稀裡糊塗打敗了明朝,又稀裡糊塗敗給了滿清。

真像做了一場春夢。

當時世界上頭號強國大明帝國,怎麼就亡了?明朝人自己都耿耿於懷。

清人趙翼於《廿二史札記》中雲:“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明朝的滅亡,早在崇禎朝的四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筆。一切還得從大明末代皇帝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說起。

1 沒見過這麼愛錢的皇帝

對於熟讀《明朝那些事》的讀者來說,他們對萬曆皇帝最深的印象,應當就是他三十餘年不理朝政,一心投入到追求長生不老的修道事業當中。但除此之外,他還有另一個特殊愛好,那就是賺錢,以滿足自己的奢靡需求。

但是,國家的財政支給均有定數,萬曆皇帝費盡心思也只能從中侵奪一部分,顯然遠遠不夠內庫的消耗,那這些空缺該怎麼辦呢?

於是,萬曆皇帝打出了“抄家”這張牌。他很清楚曾經身居高位的官員們,在把持朝政的時候是如何薅“封建主義羊毛”的。張居正在位期間,下令在全國實行“一條鞭法”,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但他自己也從其中受益不少,這從張居正本人講究大排場可見一斑。

大明帝國到底亡於誰手?崇禎只是替罪羊,這3位才是罪魁禍首!

▲“萬曆首輔”張居正

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出於自己權勢的考慮,將矛頭對準了他,在張居正還屍骨未寒之時,就暗中指使言官彈劾張居正。迅速的將這個無法為自己反駁的人,削秩奪官,就連家人亦收到牽連,不得幸免。

這樣之後,萬曆皇帝終於如願以償,可以把手伸向了他覬覦已久的財富上,他下令將張府籍沒的錢財,盡數搬入宮中。與張居正遭受了一樣下場的,還有在萬曆初年支持張居正改革的大太監馮保。

但就這樣,萬曆皇帝對於錢財的渴求仍不能滿足,因為並不是一直都有官員能然他找到藉口去籍沒家產的。而官員們在這種形勢下亦更加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不讓萬曆抓到把柄,“抄家”這個來源顯然不夠穩定。

最為穩定的財政收入是什麼?

萬曆皇帝很聰明,他很快的想清楚了一個道理:羊毛總是出在羊身上!官員的錢財從哪裡來,那當然是從民眾身上來的,抄家只不過能籍沒官員搜刮到的錢財,而官員並不能搜刮所有的民眾。

那麼,何必要經過官員這一中轉才能獲取錢財,剝削民眾顯然更為直截了當。

但是,搜刮錢財這件事,皇帝本人顯然是不能親自出面的,只能靠找代理人才能幹得了這種髒活累活。而最能勝任斂財這個髒活累活的,又最深得皇帝信任的,只有太監。

因此,萬曆皇帝向全國各地派出太監,搜刮民間的錢財。這些太監除了完成皇帝交給的任務討取歡心,還考慮到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因此在征斂之中,層層加碼,民間更加苦不堪言。萬曆對此並非不知情,但他卻故意放任,因為他知道最終“背黑鍋”的不是自己,而是這些太監,他只不過是從太監的手中,拿走他們搜刮的一小部分罷了。

同時,這個時候由於遼東戰事吃緊,萬曆又再加徵“遼餉”,明末著名的“三餉加派”此時已初具雛形。

2 當官為了什麼?

除了皇帝太監的直接搜刮,地方的官員和士紳亦是大明軀體上的兩顆毒瘤,當這兩個群體勾結到一起,對整個身體的傷害絕不止1+1=2。

進入士紳這一階層的大門對於地方大族和富人永遠是敞開的,他們只要向官府交納足夠的錢財,就可以“捐”到一個監生,擺脫平民的身份,然後轉過頭來將獠牙對準平民。他們不僅不受賦稅的徵派,還可以利用他們的身份繼續欺壓平民百姓。

《明史·梁儲傳》中說到:“儲子次攄為錦衣百戶,居家與富民楊端爭民田,端殺田主。次攄遂滅端家二百餘人。武宗以儲故,僅發邊衛立功。”

梁儲身為當朝宰相,兒子殺人後,皇帝亦為其包庇。梁次攄以錦衣衛百戶的身份,殺平民二百多人,罪名也不過是充軍發配。至於其他士紳如何搶奪民田、橫行鄉里,各類史籍均有記載,更不必說。

大明帝國到底亡於誰手?崇禎只是替罪羊,這3位才是罪魁禍首!

▲《讓子彈飛》中,發哥飾演的黃四郎就是這樣一個士紳

有明一代,官員俸祿之低,世人皆知。官員光光靠俸祿,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不要說進行官場上的打點活動了。在整個大明官場的愈加腐敗風氣下,不行賄反而成了異類。

而這就使得官員不得不另謀財路,變相的從民眾身上剝削錢財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官員們除了收受賄賂,著名的“踢斛淋尖”和“火耗”也是在此時出現的,關於這兩個詞,《明朝那些事兒》中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當然,也並非沒有例外,比如著名的海瑞,就堅決不收受賄賂,也禁止這些陳規陋習,但也只不過是大明官場黑暗天空中的一顆流星,一閃即逝。

那麼,官員和士紳是怎麼勾結到一起的呢?明朝在官員選調時,為了避嫌,往往採取異地任官的方法,即選調之人不能回原籍擔任地方官員,即是所謂“流官”。但是這也就造成了另一個不便,那就是官員對赴任的地區可能完全不熟悉,既然不熟悉,就無法順利的處理政務。

這個時候,士紳站了出來,表示支持中央政府的統治,支持新到任官員的工作。士紳往往在本鄉本地擁有極大的勢力,可以說在基層社會那是“一手遮天”,對於地方的各類事物熟悉的不得了。雙方一拍即合:流官需要士紳的幫助,以完成地方的政務,為自己謀取政績,求得升遷的機會;士紳則依靠流官的支持,成為了中央在地方的代理人,繼續橫行鄉里,擴大自己在地方的勢力。兩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共同剝削平民百姓。

3 流寇興起:偶然Or必然?

後人在談及明末的農民起義時,往往戲謔的調侃道,如果崇禎不裁撤驛卒,那陝西可能就不會爆發農民起義;如果沒有陝西的農民起義,大明可能還可以苟延殘喘很長時間。

儘管歷史沒有如果,但是這個調侃也值得我們反思,大明的滅亡,真的就是因為裁撤驛卒這個偶然事件嗎?這麼看來,那麼歷史上的大部分事件,可能都只能歸結於偶然。但是這些事件確確實實的發生了,這就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這麼多的偶然背後,是不是有必然的因素在推動著呢?

有一位外國學者在評論中國的農民運動時說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的農民永遠是最淳樸的,他們任勞任怨,做牛做馬,為了自己的一口溫飽能夠一直的勞作。他們只有在連一口能吃的東西都沒有的時候,才會揭竿而起。

從上面的皇室斂財和官紳勾結中,我們可以看到,到了這個時候,明朝的壓榨,已經讓整個社會的最底層不堪重負。此時的農民,缺乏的只是一個領頭者,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整個北方的農民都會揭竿而起,雲集響應。李自成就是這樣的領頭者,他所做的,並非引領整個時代,只是一個乘著時代潮流的弄潮兒罷了。

大明帝國到底亡於誰手?崇禎只是替罪羊,這3位才是罪魁禍首!

▲李自成雕像

不同於官員和士紳們對農民軍的憎惡,農民對這些明朝眼中的“流寇”可是相當的歡迎,他們拿出家中僅有的食物款待“流竄”的農民軍,並積極的充當著內應,為農民軍傳遞消息,更有甚者則直接加入到農民軍的隊伍當中,共同對抗朝廷的軍隊。

這使得農民軍的實力迅速的增長,雖然幾經波折,但是,最終還是來到了北京城之下。農民軍在這座古都面前,完成了他們的願望,為大明敲響了喪鐘。

4 結語

“在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會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這句話用來形容明朝的崩潰,可以說是非常形象了。在崩潰的前夜,上至皇帝、官員和士紳,下至平頭百姓,沒有一個人意識到這個王朝即將崩潰,也沒有一個人認為這個王朝的崩潰的責任在自己——當然這個說法可能有失偏頗,畢竟崇禎皇帝確確實實是反省了自己的過錯的。

就在明帝國首都陷落的一個月後,得到這個消息的吳江郡,城中仍然在舉行著前所未有的盛會:“四月初二日,吳江賽會,目睹者富麗異常,為郡中未有。是時北都不詳之說已競傳,民間猶為此舉,可見人無憂國之心。”

大明帝國到底亡於誰手?崇禎只是替罪羊,這3位才是罪魁禍首!

▲電影《柳如是》為我們刻畫出明末江南杏花煙雨背後的荒唐與腐朽

與其說大明亡於偶然,不如說是亡於社會變革的必然,舊制度的崩潰永遠是無法避免的。無所不在的蛀蟲已經不僅僅腐蝕了大明這個巨人的軀體,在中國存在了千餘年的封建體制已經搖搖欲墜。然而,大明的繼任者並沒有意識到大明為何倒下,所以選擇繼承了他的方式,繼續著固定的統治模式,最終使得中國沒有趕上這趟變革的快車。

☛改寫自吳晗:《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第五章《明朝亡於流寇,還是廠衛?》,北京:臺海出版社,2018年。

參考文獻:

[1](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顧誠.《南明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

[3]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