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大明帝国到底亡于谁手?崇祯只是替罪羊,这3位才是罪魁祸首!

大明帝国到底亡于谁手?崇祯只是替罪羊,这3位才是罪魁祸首!

1644年4月25日,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这一天对于北京城的民众来说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大明亡了……

偌大一个北京城四门大开,往日被称为“流寇”的李自成带领农民军从洞开的城门鱼贯而入。十几年前站在庄稼地里的举头看天的农名兄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竟然能够打进北京城,翻身当大王。

一个农民打垮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这事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当然,农民兄弟李自成在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仅仅在半个月后,满清军队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席卷了整个京畿。

李自成稀里糊涂打败了明朝,又稀里糊涂败给了满清。

真像做了一场春梦。

当时世界上头号强国大明帝国,怎么就亡了?明朝人自己都耿耿于怀。

清人赵翼于《廿二史札记》中云:“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明朝的灭亡,早在崇祯朝的四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一切还得从大明末代皇帝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说起。

1 没见过这么爱钱的皇帝

对于熟读《明朝那些事》的读者来说,他们对万历皇帝最深的印象,应当就是他三十余年不理朝政,一心投入到追求长生不老的修道事业当中。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爱好,那就是赚钱,以满足自己的奢靡需求。

但是,国家的财政支给均有定数,万历皇帝费尽心思也只能从中侵夺一部分,显然远远不够内库的消耗,那这些空缺该怎么办呢?

于是,万历皇帝打出了“抄家”这张牌。他很清楚曾经身居高位的官员们,在把持朝政的时候是如何薅“封建主义羊毛”的。张居正在位期间,下令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他自己也从其中受益不少,这从张居正本人讲究大排场可见一斑。

大明帝国到底亡于谁手?崇祯只是替罪羊,这3位才是罪魁祸首!

▲“万历首辅”张居正

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出于自己权势的考虑,将矛头对准了他,在张居正还尸骨未寒之时,就暗中指使言官弹劾张居正。迅速的将这个无法为自己反驳的人,削秩夺官,就连家人亦收到牵连,不得幸免。

这样之后,万历皇帝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把手伸向了他觊觎已久的财富上,他下令将张府籍没的钱财,尽数搬入宫中。与张居正遭受了一样下场的,还有在万历初年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大太监冯保。

但就这样,万历皇帝对于钱财的渴求仍不能满足,因为并不是一直都有官员能然他找到借口去籍没家产的。而官员们在这种形势下亦更加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不让万历抓到把柄,“抄家”这个来源显然不够稳定。

最为稳定的财政收入是什么?

万历皇帝很聪明,他很快的想清楚了一个道理: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官员的钱财从哪里来,那当然是从民众身上来的,抄家只不过能籍没官员搜刮到的钱财,而官员并不能搜刮所有的民众。

那么,何必要经过官员这一中转才能获取钱财,剥削民众显然更为直截了当。

但是,搜刮钱财这件事,皇帝本人显然是不能亲自出面的,只能靠找代理人才能干得了这种脏活累活。而最能胜任敛财这个脏活累活的,又最深得皇帝信任的,只有太监。

因此,万历皇帝向全国各地派出太监,搜刮民间的钱财。这些太监除了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讨取欢心,还考虑到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因此在征敛之中,层层加码,民间更加苦不堪言。万历对此并非不知情,但他却故意放任,因为他知道最终“背黑锅”的不是自己,而是这些太监,他只不过是从太监的手中,拿走他们搜刮的一小部分罢了。

同时,这个时候由于辽东战事吃紧,万历又再加征“辽饷”,明末著名的“三饷加派”此时已初具雏形。

2 当官为了什么?

除了皇帝太监的直接搜刮,地方的官员和士绅亦是大明躯体上的两颗毒瘤,当这两个群体勾结到一起,对整个身体的伤害绝不止1+1=2。

进入士绅这一阶层的大门对于地方大族和富人永远是敞开的,他们只要向官府交纳足够的钱财,就可以“捐”到一个监生,摆脱平民的身份,然后转过头来将獠牙对准平民。他们不仅不受赋税的征派,还可以利用他们的身份继续欺压平民百姓。

《明史·梁储传》中说到:“储子次摅为锦衣百户,居家与富民杨端争民田,端杀田主。次摅遂灭端家二百余人。武宗以储故,仅发边卫立功。”

梁储身为当朝宰相,儿子杀人后,皇帝亦为其包庇。梁次摅以锦衣卫百户的身份,杀平民二百多人,罪名也不过是充军发配。至于其他士绅如何抢夺民田、横行乡里,各类史籍均有记载,更不必说。

大明帝国到底亡于谁手?崇祯只是替罪羊,这3位才是罪魁祸首!

▲《让子弹飞》中,发哥饰演的黄四郎就是这样一个士绅

有明一代,官员俸禄之低,世人皆知。官员光光靠俸禄,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不要说进行官场上的打点活动了。在整个大明官场的愈加腐败风气下,不行贿反而成了异类。

而这就使得官员不得不另谋财路,变相的从民众身上剥削钱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官员们除了收受贿赂,著名的“踢斛淋尖”和“火耗”也是在此时出现的,关于这两个词,《明朝那些事儿》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然,也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著名的海瑞,就坚决不收受贿赂,也禁止这些陈规陋习,但也只不过是大明官场黑暗天空中的一颗流星,一闪即逝。

那么,官员和士绅是怎么勾结到一起的呢?明朝在官员选调时,为了避嫌,往往采取异地任官的方法,即选调之人不能回原籍担任地方官员,即是所谓“流官”。但是这也就造成了另一个不便,那就是官员对赴任的地区可能完全不熟悉,既然不熟悉,就无法顺利的处理政务。

这个时候,士绅站了出来,表示支持中央政府的统治,支持新到任官员的工作。士绅往往在本乡本地拥有极大的势力,可以说在基层社会那是“一手遮天”,对于地方的各类事物熟悉的不得了。双方一拍即合:流官需要士绅的帮助,以完成地方的政务,为自己谋取政绩,求得升迁的机会;士绅则依靠流官的支持,成为了中央在地方的代理人,继续横行乡里,扩大自己在地方的势力。两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共同剥削平民百姓。

3 流寇兴起:偶然Or必然?

后人在谈及明末的农民起义时,往往戏谑的调侃道,如果崇祯不裁撤驿卒,那陕西可能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如果没有陕西的农民起义,大明可能还可以苟延残喘很长时间。

尽管历史没有如果,但是这个调侃也值得我们反思,大明的灭亡,真的就是因为裁撤驿卒这个偶然事件吗?这么看来,那么历史上的大部分事件,可能都只能归结于偶然。但是这些事件确确实实的发生了,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么多的偶然背后,是不是有必然的因素在推动着呢?

有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中国的农民运动时说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的农民永远是最淳朴的,他们任劳任怨,做牛做马,为了自己的一口温饱能够一直的劳作。他们只有在连一口能吃的东西都没有的时候,才会揭竿而起。

从上面的皇室敛财和官绅勾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到了这个时候,明朝的压榨,已经让整个社会的最底层不堪重负。此时的农民,缺乏的只是一个领头者,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整个北方的农民都会揭竿而起,云集响应。李自成就是这样的领头者,他所做的,并非引领整个时代,只是一个乘着时代潮流的弄潮儿罢了。

大明帝国到底亡于谁手?崇祯只是替罪羊,这3位才是罪魁祸首!

▲李自成雕像

不同于官员和士绅们对农民军的憎恶,农民对这些明朝眼中的“流寇”可是相当的欢迎,他们拿出家中仅有的食物款待“流窜”的农民军,并积极的充当着内应,为农民军传递消息,更有甚者则直接加入到农民军的队伍当中,共同对抗朝廷的军队。

这使得农民军的实力迅速的增长,虽然几经波折,但是,最终还是来到了北京城之下。农民军在这座古都面前,完成了他们的愿望,为大明敲响了丧钟。

4 结语

“在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这句话用来形容明朝的崩溃,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在崩溃的前夜,上至皇帝、官员和士绅,下至平头百姓,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个王朝即将崩溃,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王朝的崩溃的责任在自己——当然这个说法可能有失偏颇,毕竟崇祯皇帝确确实实是反省了自己的过错的。

就在明帝国首都陷落的一个月后,得到这个消息的吴江郡,城中仍然在举行着前所未有的盛会:“四月初二日,吴江赛会,目睹者富丽异常,为郡中未有。是时北都不详之说已竞传,民间犹为此举,可见人无忧国之心。”

大明帝国到底亡于谁手?崇祯只是替罪羊,这3位才是罪魁祸首!

▲电影《柳如是》为我们刻画出明末江南杏花烟雨背后的荒唐与腐朽

与其说大明亡于偶然,不如说是亡于社会变革的必然,旧制度的崩溃永远是无法避免的。无所不在的蛀虫已经不仅仅腐蚀了大明这个巨人的躯体,在中国存在了千余年的封建体制已经摇摇欲坠。然而,大明的继任者并没有意识到大明为何倒下,所以选择继承了他的方式,继续着固定的统治模式,最终使得中国没有赶上这趟变革的快车。

☛改写自吴晗:《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第五章《明朝亡于流寇,还是厂卫?》,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年。

参考文献:

[1](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顾诚.《南明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3]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