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麼看待黃山複名徽州?

宇哥帶你讀原著


黃山恢復徽州是明智之舉。

我想不明白為什麼要把徽州改成黃山市,關鍵是黃山還不在轄區內。這真不是一般的坑。不知道有沒有驢友中過招,興致勃勃的去黃山,以為黃山就在黃山市,結果到了才被告知“你坐過站了”或者“你還沒到站”。

安徽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安”指安慶,“徽”指的就是徽州,徽文化則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徽州作為“徽文化”的發源地,其徽商,徽菜,徽墨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偏偏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愣是給改成了“黃山市”。

隨著“復古”思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地名備受詬病,比如改稱黃山的徽州,改稱石家莊的常山,改稱合肥的瀘州,改稱吉安的廬陵等等。

對比一下高端大氣上檔次,高調奢華有內涵的古地名,新地名俗的讓人無語。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正視歷史了。這是好事,因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而沒有歷史就“名不正則言不順”。以歷史為榮,是民族自信心變強的信號。

我雖然不是安徽人,但很樂見黃山市恢復“徽州”之名。


陌上雲白


鄰居家的有個兒子叫小徽,小時候長的十分可愛,街坊都很喜歡他,上學後小徽學習用功,成績也不錯,無奈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小徽雖然考上了大學,家裡卻沒有錢支持他,他只能輟學打工。

打工也不是那麼容易,當地經濟落後,家裡又缺少勞動力,小徽不能走的太遠,就這樣,小徽很長時間找不到工作。

有個親戚給小徽出了個主意,讓他去會所上班,雖然工作不太體面,但是隻要肯吃苦耐勞,工資比那些國企還高。

小徽是個孝順孩子,長大了就不想家裡操心,再說家裡還有很多弟弟妹妹嗷嗷待哺,自己要儘快賺錢貼補家用,於是,他應聘到了一家會所上班。

會所的老總很喜歡小徽,但是他覺得小徽形象與會所不搭,說好聽點叫溫文爾雅,說不好聽就是老氣橫秋,名字也不好聽,會所上班,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他讓小徽染了一頭黃毛,還改了個名字叫做:阿黃!

染髮改名後的小徽生意果然好了很多,沒過幾年就發達了,不但能夠貼補家用,還找了個女朋友準備結婚。

直到此刻小徽才記起:當初為了工作方便,他把身份證改為:阿黃!

阿黃兩個字,看的小徽很刺眼,他早已打算離開會所,找份正經工作,但是名字卻被定格在那裡。

他想改回來,但是人家告訴他,過去管的松,想改容易,現在管的嚴了,名字不能說改就改,要想改,的家裡出具證明,當地居委會開證明,單位開證明,還要經過層層審查審批,少一環都不行,又耽誤時間又耽誤賺錢。

但是小徽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如果連名字都不是自己的,那麼賺錢還有什麼意義!

他回到家,讓家裡開證明,遭到了弟弟妹妹的強烈反對,甚至父母都不贊同。他們告訴小徽:叫阿黃挺好的,家裡有很多兒子,也不缺小徽一個,而且會所上班那麼賺錢,為什麼要辭職?弟弟妹妹雖然長大了,但是結婚買房都需要花錢,小徽應該繼續資助家裡,而不是想著自己結婚,應該繼續在會所上班貼補家用。

小徽覺得很傷心,這麼多年他為了家庭犧牲那麼多,到頭來家裡人不但不感激他,還要繼續剝削他,他和家裡人大吵一架離開了。

可是家裡人不給開證明,他就沒有辦法改名,這讓他很為難,於是他去找村委會,希望村委會可以幫助他,但是村委會也不同意,他們說,以前村裡沒有出現過這種事情,他們沒有辦法開這個證明。

小徽很絕望,他不明白,事情為什麼變成這樣。

離開村子那天,小徽去了趟村子的墓地,那裡埋葬著他的歷代祖先,小徽給他們燒了一堆紙錢,一邊燒一邊流眼淚,他哭著問道:難道為了錢,祖宗姓什麼都要忘記嗎?



日慕鄉關


怎麼看待黃山複名徽州?

相信參與討論評價的應該絕大多數是安徽人。

俺是南方人,18年11月中旬剛來黃山旅遊,風景美極了,下午還看到太陽下山前有過半個小時的雲海,特幸運。俺始祖是從山東當官後來到現在的黃山某地再上任,當時屬楚。再後來俺始祖建立了一個小國,後來被滅,族人多數南下,但始祖的根據地還在黃山哪裡。聽說離黃山不遠,有次回老鄉時聽說幾年前黃山的那個始祖村要翻修大祠堂,村裡長輩還到南方來,我們村捐了不少錢,來的長輩說個數村裡的老闆們就捐出來了,聽說每過多少時間我們村就會派人上來祭祖,因離開家鄉幾十年了,情況只是零碎獲知,來黃山旅遊時本人也不斷打聽,有誰聽說過在黃山附近有個某姓的村落,因該姓是百家姓以外的,屬小姓吧,少人知道,當時回老家時也沒有問始祖村落在詳細地址。所以錯過了。

如果說黃山市還原徽州市,象本人這年紀的人還是比較接受的,當年為發展旅遊業而改名,現在黃山風景區已世界聞名,如今為了傳承將恢復徽州市也不會影響黃山風景區的威名,畢竟人們心裡一般存留著也是黃山風景區,對黃山市之名民間是不太在意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相應的對歷史的傳承,是繼續以黃山市為好還是復原徽州市更好,相信就象當時為了大力發展旅遊業一樣,現在復原也將會產生更多更大的時代效應,比如說遊客來到屯溪來到弘村。導遊若演解時說在黃山市什麼什麼的……。對遊客的吸引力以及從歷史上來說,象我這樣的遊客是不認可導遊的解說的,好在導遊還是從徽州的歷史角度來講解,嚴格來說叫黃山市主要是從官員來說,民間還是更接受用徽州,特別是我們這些旅遊愛好者。還有,徽州市給人看起來比黃山市除了突出原有的歷史感觀外,也比黃山市更大氣更境闊。

其實題主這麼讓大家討論一下也好,除了體現意見分明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徽州的歷史,至於是否還原那也不是我們市民能夠決定的。


用戶4415888562


人民日報曾經發過《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引起了強烈反響。

文中特別提到“徽州”這樣的歷史地名應該可以恢復。

後來在人民日報發起的投票中,有70%以上的人,選擇了恢復徽州。

這是人民的意願,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卻是非常複雜的事情。

沒有“徽”,也就沒有了“安徽”。

那麼“徽州”對於安徽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其實徽州不光是簡單的一個名稱,它更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而“黃山”雖然全世界很知名,但是它代表的只是一座名山,而沒有涵蓋整個徽州的文化。

所以“黃山”雖好,但是“徽州”更好。 

現在的政府和人民都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所以恢復“徽州”地名也是有可能的。

其實,在最近30年來,關於恢復“徽州”的地名的呼聲從來就沒有斷過,每年都會被提起。

而且都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但是當地卻不怎麼同意,不知道是怕麻煩,還是其中牽扯了太多的利益。

但是這個民意與政府態度相對立的態度卻是一年高過一年。

而且時間也越來越緊迫,真不知道當初能改,為什麼今天就不能改回來。

令人費解……


宇哥帶你讀原著


作為一個外省來安徽旅遊,一直有一個疑問:安徽,究竟這個“徽”指的是哪裡?

看到“黃山複名徽州”事件後,我才恍然大悟。原本高大上的名字,改名後,一瞬間變得有如城鄉結合部!

這不僅讓我想起下面這些地方:

還記得一曲廣陵散,天下皆知。這裡的“廣陵”竟然是指如今“揚州炒飯”的揚州!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何等意境。改名後,雖如今蘇州亦有一個“蘇”字,但內涵深沉皆差一些味道。

最有意思的是:蘭陵更名為“棗莊”。整個畫風都不對,“棗莊美酒夜光杯”、“棗莊王入陣曲”...這畫風...感受下。

包頭的呂布(原九原)、臨汾的諸葛亮(原琅琊)、石家莊的趙雲(原常山)、保定的張飛(原幽州)

讓我在狂風中凌亂會兒。

迴歸正題,原本宋朝建置的徽州被黃山取代,從此徽州之名稱為了地級黃山市下轄一區的名字,如今更名黃山已有30年。原“徽州”的內涵不復存在。

雖然安徽地區以此為契機,旅遊業大大提升,但是造成的歷史、文化的割裂和地名混亂,是無法估量的損失。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給我們這些非瞭解安徽的人造成一定認知上的誤導。更別說當地人自己了。

記得在《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文中提到:“地名的替換與取消,顯然需要慎之又慎。像‘徽州’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畢竟,沒有‘徽’,哪來‘安徽’?”

希望各省份在改名這件事上,慎之又慎,謹記前車之鑑!


沐橙籽


多年來本人一直認為黃山市要恢復徽州市名稱,因為徽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經歷宋元明清四代,徽州府管轄六縣:績溪縣,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婺源縣。

省裡為了發展黃山的旅遊事業,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在1988年4月,徽州地區撤銷建制,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原屬於徽州地區的績溪縣被劃出,移交給宣城市管轄,近千年的徽州名稱消失30年了。多年來,要求黃山複名徽州的呼聲從未間斷,2016年4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發的題為《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一文引起強烈反響,其中文章提到:“地名的替換與取消,顯然需要慎之又慎,像‘徽州’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畢竟,沒有‘徽’,哪來‘安徽’?”
“徽州”對於安徽意味著什麼?我認為“徽州”這兩個字所承載的,是一種獨特地域文化,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黃山是好,但它只是在徽州里面一座秀麗的山,是徽州的一部分,肯定涵蓋不了整個徽州的地域文化。在海外,別人知道黃山僅僅是一座山,而不知道其背後豐富的徽文化。我認為對文化的傳承和認同是對文化根脈的一種敬畏,而地名就是文化傳承和認同的標識。徽州秀美瑰麗的大好山河與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贏得“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讚歎,而安徽省名,也離不開徽州。所以,不是黃山不好,而是徽州的魅力太大,以至於任何後來居上的名頭都顯得有點沽名釣譽了。
現在國家很重視地名文化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恢復徽州地名”的各方面的呼聲應該引起重視。當然更改城市名稱,會給社會帶來一些麻煩,但如果從保護徽文化、傳承徽文化、弘揚徽文化的角度上來看,我認為黃山市恢復徽州市還是很有必要,而且勢在必行!


百花亭雜談


沒有看到安徽省或者黃山市有為黃山市正名徽州的現實舉措。所謂複名徽州,更多的是學術界的討論,還有就是民間一廂情願的想法。

當時為了開發黃山旅遊,先將太平縣改設縣級黃山市,仍屬徽州地區。甚至徽州地區駐地也在縣級屯溪市並不在縣級黃山市。後來,覺得黃山市是縣級市還不帶勁,直接將徽州地區改地級市定名黃山市,原縣級黃山市和屯溪市則改為黃山區和屯溪區,市政府駐屯溪區。

不過,為了開發旅遊業,將徽州地區用黃山來命名改建地級市,確實是短視和功利的作為。因為黃山一詞,並不能完全代表燦爛的徽州文化。

徽州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更是安徽省的江南文化的核心代表。甚至,江南省一分為二時設立安徽省,安徽的名稱就來自安慶府和徽州府兩府各取一字而命名。今安徽仍有安慶而不再有徽州,安徽知名,名不副實。

甚至,現在的黃山市,離真正的黃山景區黃山區,有近百公里!

雖說黃山是中國名山,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在改革開放後小平同志的親自關心和批示下,安徽省大力開發黃山,因而黃山旅遊開發有著很高的政治高度。不過,黃山市除了黃山作為世界遺產,皖南古村落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徽州地區故縣績溪和婺源,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徽州之名,不僅僅在黃山的旅遊,更多的是在厚重的徽州文化。而徽州改名黃山,就真的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行為。

如果黃山真的能複名徽州,那是好事。


武大東湖


我不建議將黃山市改名為徽州市,起碼近一段時間不建議更改。

1988年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至今已經有30年的時間了,近三十年來有很多聲音要求恢復“徽州”的地名,各種各樣的理由都有,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要數人民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這篇文章提到:“地名的替換與取消,顯然需要慎之又慎,像‘徽州’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畢竟,沒有‘徽’,哪來‘安徽’?”

當初將徽州改名黃山,更多的是想借黃山的影響力,帶動整個徽州地區的旅遊業,大打旅遊牌,而且改名後的黃山市,的確在旅遊上有著較大的吸引力,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從這邊方面來看,改名黃山是成功的,卸磨殺驢不可取。我不建議更改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黃山市的名氣更大。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黃山的影響力都要遠遠超過徽州,如果將積攢的人氣更改為知名度響度比較小的徽州,得不償失。現在黃山市下轄的黃山風景區原來大多數不屬於徽州,而是屬於小黃山市的太平縣。

2、我們所說的徽州地區,並不是現在的黃山市。徽州地區在歷史上下轄一府六縣,徽州府、黟縣、歙縣、績溪縣、祁門縣、婺源縣和休寧縣,績溪縣現在已經劃歸了宣城市,婺源縣在解放戰爭後就劃給了江西,單單將黃山市改名成徽州,也不是歷史上的徽州。

3、徽文化的發揚,不是承載在徽州市這個名字上的。恢復徽州之名,大家談到的更多的是徽州這一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想將徽文化發揚光大,這點我是贊同的。如果恢復一個地名就能將徽文化發揚光大麼,這簡直是痴人說夢。

4、前車之鑑。很多人覺得恢復“徽州”地名就是政府一個紅頭文件的事情,那就想的太簡單了,單單是市政路牌的更改就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城市更改名稱以前也有過,如湖北省的襄陽市,就是有襄樊更改而來的,政府為改名就買了一個大單,但是改名後的襄陽也沒有預計的效果,所以還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一點不成熟的意見,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指出來。


公子想


徽州自古以來就是經濟文化要地,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安徽的徽字,即取自於徽州。

徽州四面有四座山,其西面那座山最為著名,最高峰蓮花峰海拔1800多米。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風景勝地---黃山。黃山峰巒峻峭、重巖疊嶂,或許是因為黃山的聲名遠揚,古徽州部分區域現名為黃山市。

在徽州的東邊,還有一座山,曾經被梁武帝譽為“大好山水”的白際山,據說古代大部分的人住在徽州東部這一帶,白際山也被視為母親山。在白際山中,很多歷史上有名的大儒也居住其中。

明清時期,徽商稱雄商界500年之久,有“無徽不成鎮”之說。以徽商、徽州戲曲、徽派篆刻、徽州文書、新安畫派、徽派建築等等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徽學,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至今已經與敦煌學、藏學等一起走向世界。

徽州地區自春秋戰國時期起,一直是轄屬變更頻繁之地,歷史文化厚重、文風昌盛。宋元以來,徽州書院曾一度出現非常發達的局面,成為書院最多的一個地區。

徽州區域的新安畫派,以其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畫壇大放異彩。

此外,徽州區域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徽州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印記,飽含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澱。

相對而言,黃山僅僅是一座山,一座有名的山而已,其文化底蘊沒辦法與徽州這個名稱相提並論。隨著徽學走向世界,徽州市之名,有可能會實現的。不過,複名之事,雖巳有人大代表提出,各級政府需要考慮的方方面面的事多且複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圖說說


我覺得爭論這個問題,本身沒什麼實質意義,到底應該叫黃山還是叫徽州,並不是大家在這裡三言兩語討論討論就能決定的。

很多人說,當初把徽州改成黃山就是個“拍腦袋”的決定,天啊,改一座城市的名字哪有那麼簡單?又不是餐廳門口換招牌,難道說改就改了?事情肯定沒大家想的那麼簡單,政府也不會那麼隨心所欲。



而很多人又認為,現在把黃山改回徽州,也是理所應當,勢在必行的,因為徽州才是正統啊。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把城市改名的問題想得那麼草率?說改過去就改過去,說改回來就改回來?

我們老百姓考慮問題,往往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從某一個方面去考量,而政府不一樣,他們需要考量的角度比我們要多得多,需要全面衡量才能做出決定。



當初把徽州改成黃山,肯定也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種“拍腦袋”的做法,而改名黃山,難道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那也不見得吧?只不過我們總是挑自己想找的角度去看問題罷了。

還有,既然大家都呼籲要改回徽州,政府難道不知道嗎?是政府不能把名字改回去嗎?當然也不是,湖北省的襄樊市改回襄陽市不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嗎?有先例在前,說明在操作上並沒有什麼問題。



為什麼政府不把黃山改回徽州,其中肯定有其他行政、經濟、民生方面的問題,並不是大家想當然的事。既然大家都那麼喜歡古地名,要不乾脆把中國的地名全都恢復成古代的名字好了,你同意嗎?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