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書記墳(民間故事)

麓塘和橫畈是兩個相鄰的村莊,但也是世仇,起因就是因為水。水是農家的命脈,從這個意義上說,那條響水溪就是兩個村共同的命脈。但響水溪是條山溪,俗話說,一漲一歇山溪水,這條在汛期時可造成洪水氾濫的響水溪,平時的水量並不大。所以為了爭水,兩個村的人經常發生械鬥。民國三十六年,橫畈村的人在一次械鬥中打死了麓塘村的一個人。兇手被捉拿歸案,最後死在了牢裡,因此兩個村更是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老死不相往來。

解放以後,經過人民政府的協調,在響水溪的上游人工開鑿了一條支流,通往橫畈村,並在支流上設了兩道閘門,一道由麓塘村人控制,另一道由橫畈村人控制。但由於響水溪是在麓塘村的地界上,所以麓塘村人在修築堤壩時存了私心,將朝橫畈村一側的堤壩修得比裡側的高許多。目的就是一旦再為水發生爭執時,可以將外側的堤壩當作城牆,防禦橫畈村的人前來搶水。想不到這樣的事果真發生了。

那一年大旱,原本水量就不充沛的響水溪只剩下了涓涓細流。麓塘村人見狀就將己方一側的閘門一關,把水都引向了自己村的田裡。這麼一來,橫畈村的田地就幹了。橫畈村的人當然不幹了。他們找到區裡的鮑區長,說大家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橫畈村受災將直接給國家造成損失,領導不能不管。這事區裡如果再不採取措施,他們也顧不得許多了,大不了來個魚死網破。其實橫畈村人的這些話也只是嚇唬人的。因為麓塘村人早做好了防備,已經派了人24小時在堤上巡邏,村裡人也都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再加上像城牆一樣的堤壩,橫畈村人想要來搶水,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站在鮑區長的角度上,就覺得問題非常嚴重,要是兩村再發生械鬥,死了人,他這個當領導的難辭其咎,必須儘快解決這一難題。他找來了麓塘村的村支書朱雪生,要他回去做好村民的工作,開閘放水。朱雪生四十多歲,擔任村支書已近十年,平時在村裡也頗有威望,但他知道,這次工作的艱鉅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如果讓橫畈村的人把水引走,本村的田就要減收甚至絕收,這可是關係到全村人能不能填飽肚子的頭等大事,村民們怎會輕易答應。果然,當朱雪生把開閘放水的話對村民們說了後,立刻遭到了村民們的堅決反對。有的說,當年你的伯父就是被橫畈村人打死的,你這是數典忘祖。還有人說,你要是把水放給橫畈村,你就是全村的罪人,麓塘村將再也沒有你的立足之地。

眾怒難犯啊!朱雪生到區裡把情況向鮑區長做了彙報。鮑區長聽了很生氣,敲著桌子說:“這些村民怎麼一點覺悟都沒有?!下午我就帶上派出所的幹警過去放水,看誰敢阻攔。”朱雪生一聽這話,心想這可不得了。他深知村民的法制意識還很淡薄,要是強行去放水,不知道會鬧出什麼樣的事情來,就趕緊阻攔,並承諾一定會把這件事處理好。鮑區長這才轉怒為喜,微笑著說:“這才對了嘛。堅決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你也是個老黨員了,組織相信你,一定會把這件事處理好的。”

朱雪生回村後,要老婆收拾好行李。晚上十點,他帶著酒菜來到堤上,對兩位負責當晚巡邏警戒的村民說:“你們辛苦了,來喝點酒吧。”兩位村民見村支書親自來慰問他們,都很高興,樂樂呵呵地吃喝起來。朱雪生在一旁頻頻勸酒,沒多久,兩個村民都有些醉了,朱雪生就讓他們回家去休息,由他來頂崗。那兩個村民就高興地回去睡覺了。等他們走後,朱雪生立刻把通向橫畈村的閘門開到最大,眼看著一泓清泉汩汩地流向那條幹裂的支流,他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苦澀的笑。

第二天早上,村裡人起來一看,發現水都流向了支流,這還了得?就去把那兩個值守的人從床上拖了起來。那兩人一看闖了禍,就把昨晚上村支書請喝酒,又讓他們回去睡覺的事都說了出來。這一下大家都明白了,原來這一切都是朱雪生乾的,於是村裡人群情激憤地都湧向了朱雪生的家裡。可到了他家門前一看,他家那幢舊瓦房正由“鐵將軍”把門,夫妻倆都已不知所蹤。

朱雪生夫婦此時已到了縣城,住到了女兒家裡。鮑區長知道這件事後,找到朱雪生說:“雪生啊,你放心吧,我派人送你回去,村民們那裡我負責給你擺平。”

可是朱雪生卻說什麼也不肯回去,他說:“區長,其實我住到城裡來並不是因為鄉親們。我女兒快生孩子了,需要我們,我們是來管外孫的。我只希望您幫我一個忙,給麓塘村派個新支書,他們不能沒有帶頭人啊。”而他真實的想法卻是,經過那次放水事件,鄉親們對他的誤解不是一時消除得了的,畢竟這是關係到全村人溫飽的大事。這時候要他再去做鄉親們的帶頭人,效果肯定不會好,所以才會要求鮑區長給麓塘村另派一個新支書。

又過了幾天,朱雪生女兒家的門被敲開了,原來是橫畈村的村支書餘根國和幾個橫畈村的村民來了。餘根國上前一步握住朱雪生的手,感激地說:“朱書記,你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你到我們橫畈村來當書記吧,我們全村人都服從你的領導。”朱雪生婉言謝絕了。

不久朱雪生的女兒生了孩子,但是帶外孫的事朱雪生的老婆一個人就能行。朱雪生身強力壯,自然也閒不住,就去磚廠打零工用板車拉磚。過了幾年,他居然開了一家物流公司,當起了老闆。

光陰荏苒,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這一年的汛期,由於受到連續強降雨的影響,響水溪河水暴漲,幾乎和麓塘村這一側的堤壩持平。麓塘村的時任支書朱錦昌看著一寸一寸往上漲的溪水,心裡急得像一鍋滾油。村裡的青壯年大都出去打工了,儘管留下來的婦女老人全都動員了起來,但面對洶湧的溪水,人的力量顯得那麼的渺小,一旦溪水漫過堤壩,後果不堪設想。這個時候如果能將支流上的閘門開啟,將洪水分流,就能有效緩解麓塘村這邊的險情。但是朱錦昌也知道,由於橫畈村沒有堤壩護村,突然有大量的水湧入,會給橫畈村造成很大的損失。儘管如此,朱錦昌還是決定給橫畈村的老書記餘根國打了個電話,向他求助,畢竟這邊要是決了堤,將危及到無數的生命。可是就在朱錦昌拿出手機準備撥號時,有人過來告訴他,說餘根國已經帶著幾個人奔閘門而來了。朱錦昌吃了一驚,心想莫非他們來護閘了?如果是這樣,那麼電話打了也是白打,還是趕緊組織村民們轉移吧。朱錦昌正這麼想著,忽然發現腳下的洪水漸漸低了下去,就在這時,有人喊道:“橫畈村開閘放水了。”朱錦昌放眼望去,只見在支流的入口處,奔騰的洪水一分為二,似千軍萬馬呼嘯著湧入支流,主流這邊的險情瞬間得到了解除。朱錦昌這才知道,餘根國他們不是來護閘的,而是來開閘的。

不一會兒,餘根國一行人也上了堤壩。朱錦昌含著激動的淚水隔河喊道:“餘書記,謝謝你們救了我們村,此恩此德我們一定不會忘記的。”

餘根國也喊道:“朱書記,你不用謝我們,要謝也得謝你們的老書記朱雪生,三十多年前要不是他做出榜樣,今天我們或許也不會這樣做。”這時,麓塘村一側的堤壩上已經站了很多人,尤其是經歷過當年那次事件的一些老人,想起當初自己也曾參與逼走朱雪生的事,不由得慚愧。

麓塘村的人一致決定去請回朱雪生。朱雪生是麓塘村人,當初因為他們的錯誤,使他背井離鄉三十多年,現在他們要把他請回來,誠懇地向他請罪。於是村裡就派出了以朱錦昌為首的一個代表小組,來到了朱雪生的女兒家。來開門的正是朱雪生的女兒,她告訴大家,朱雪生已於兩年前病故,再也不能回麓塘村了。聽到這一消息,來的人個個痛惜不已,全村人都想彌補以前的過錯,但可惜還是遲了一步。這時,朱雪生的女兒從裡屋捧出了一個包袱,當著大家的面打開,裡面是一個骨灰盒和一張銀行卡,說:“我爸曾交代我,一定要把他的骨灰葬在家鄉的土地上。還有這張銀行卡,裡面是我爸這些年賺的兩百萬元錢,他也交代我,一定要用在家鄉的建設上。”

朱雪生的骨灰運回村裡的那天,全村人都到村口去迎接了,有的還專程從外地趕了回來。他們把朱雪生葬在響水溪的堤壩邊上,還造了一個漂亮的墳。大家都叫它書記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