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挫折教育不是打压、挑刺!这才是你应该为孩子做的

“妈妈,我有一件事想说出来。”讲完故事,已经在床上并排躺下,女儿突然直起身来,握住我的手臂,认真地说。

挫折教育不是打压、挑刺!这才是你应该为孩子做的

闺女要求开卧谈会,这就是天大的事。我赶紧来了精神,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以同样认真的姿态看着她的眼睛,“好啊好啊,说吧,有什么事”。“今天,小妹妹抢了我的玩具,我哭了。”噢,又是小妹妹抢玩具的事,看来成长到某一个阶段,小朋友之间诸如此类的人际冲突就会变成常态,出现得格外频繁。

我照例认真聆听、理解,给予回应。得到满足之后的女儿倒头就睡着了,好像清空烦恼之后变得无事一身轻,而我却睡不着了。

三岁出头的小孩,他们每天的生活充满了挫折和打击——老师给点心的动作慢了一些;招呼老师的时候没有被及时听见;喜欢的公用玩具被小朋友先下手为强;说了一句话,遭到了同学的批评或嘲笑;早上明明还想再睡一会儿,结果被着急上班的妈妈硬生生给摇了起来;放学回家时爸爸还没回家;想见见爷爷奶奶视频上却看不清晰;玩耍的时候皮肤被太阳晒得火辣辣的;到草坪上奔跑的时候被蚊子咬了好几个疙瘩;洗澡的时候发现水比平时烫;尿布湿了老师没有及时给换;最喜欢的卡通玩偶在婴儿车上被不小心弄丢……一天累积下来的挫折,真是太多太多了。

挫折教育不是打压、挑刺!这才是你应该为孩子做的

所谓挫折,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常常在人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发生。通俗地说,挫折就是生活或工作中遭遇到失败或不顺利引发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人会有,孩子也不例外。换句话说,造成成人与小孩挫折体验的客观事件也许不同,但带来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伤心、痛苦、愤怒、沮丧、委屈……

所以父母只需要像每天打扫卫生,整理居住空间一样,协助孩子每天清理自己的情绪,回顾一些带来挫败感的创伤性或挫折性事件,协助孩子积极面对挫折,化解挫折就可以了,完全不必人为再去给孩子制造更多的挫折体验。

时常看到亲子交流群里一些爸爸妈妈表示,要经常给孩子一点“颜色”看看,于是故意不满足他们的需求,加大挑战性问题的难度,提高所制定的阶段性目标,在孩子通往成功的路上刻意制造障碍,或是有意识地打压、挑剔、刺激孩子,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更“抗挫”——“以后孩子成人来到社会上,谁会像父母一样百般顺从、包容他呢?”

挫折教育不是打压、挑刺!这才是你应该为孩子做的

所以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制造更多经历挫折的次数,就能让他们从小就习惯挫折,成年后就可以充满对挫折的免疫能力,自动脱敏了。

在有着这样的思维的爸爸妈妈眼中,似乎只有亲人去世,父母离异,孩子生病,家庭遭遇财务危机等重大变故,对孩子来说才算挫折。殊不知点滴的不如意,都有可能对孩子形成或大或小的冲击。换言之,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挫折,缺少的是可以由成人帮助确认的成功,或带来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的体验。

甚至可以断言说,在孩子的生活当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是无处不在的。而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里,自然而然遭遇的各类挫折中,并学会如何与挫折相处,如何感受、接纳、清理自己的情绪,获得生活经验,领悟人生的哲学,即有所收获,有所习得,有所受益。

挫折教育不是打压、挑刺!这才是你应该为孩子做的

在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兹提出的“挫折商”(Adversity Quotient)概念当中,包含了控制、归因、延伸、忍耐四个方面。AQ高的人,会觉得自己对任何局面都具有掌控能力,遇到挫折会主动承担责任,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化解,并且会将挫折的后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不会任由其蔓延,并懂得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运用意志的力量和思考的智慧。

通常说来,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包括坚持或寻求他法,消极应对挫折的方式就是攻击或退缩。而有效的挫折教育,就是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学会识别、接纳自己的情绪。

回到挫折的定义——人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有效面对挫折的方法,即调整预期目标。

挫折教育不是打压、挑刺!这才是你应该为孩子做的

女儿一个人在灯下兴致勃勃地拼拼图,突然懊恼地嚎啕大哭,因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完整地拼出,这让她充满无能感与挫败感。在利用共情、理解,协助孩子处理完情绪之后,孩子内心不再抗拒和堵塞,这时候父母的干预才有可能奏效——引导她如何寻找改变策略、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一起将拼图的局部拼凑出来,让她获得一点一点目标达成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她就会逐步收集自己进步的”证据”,为自己迈向下一个目标积蓄力量、方法和信心。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孩子一次次内化与父母共同面对挫折时的体验,同时培养出求援的能力,获得应对应激事件与危险处境的安全感,同时积累经验。这使得孩子在长大成人,真正步入社会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能力坦然面对“挫折”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