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孩子喜歡做難題,容易的題卻錯很多?父母有可能做了一個錯誤引導

家教智慧

有一位家長留言說起這樣一個細節:孩子一回家就興奮地對我說:“媽媽,媽媽,我們今天的數學考試,兩道最難的題我們班只有我全做對了!”我當然很高興,當然也有點擔心,以往他都先說好的東西,再說不利的東西,於是問他:“難題會做!其他題做得怎麼樣?”兒子小聲說:“前面的選擇題有幾個錯了,計算也有兩道錯了,是我馬虎大意了。不過,那些題都很簡單的,沒有什麼含金量!難題能做出來才算本事呢!”我一聽,就知道孩子老毛病又犯了,每次考試別人做不出的難題他一定要做出來,可是一些簡單題他絕對會馬虎,丟分不少,所以成績總是中不溜秋,八九十分。我就想問:為什麼難題孩子能做出來,簡單的題反而丟分呢?而且這種情況好像成了他的一個慣性,這樣下去肯定不行,該怎麼辦才好?

謝謝這位媽媽提供詳實的案例尤其是對話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是面對孩子在交流對話,這對於我們解決問題是有幫助的。

也許,孩子的想法很簡單:簡單題沒有挑戰性,所以沒有用心做。結果由於輕視,反而是簡單題馬虎丟分,比難題得的分數要少得多,從應試的角度也是不合算的。

孩子喜歡做難題,容易的題卻錯很多?父母有可能做了一個錯誤引導

有一些孩子確實具有這樣的特質,喜歡做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歷史上各個領域的開拓者很多都是這一類型的人,不過,前提是他們都紮紮實實打好學習的基礎,沒有任何成就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隻做難題就能成功的。父母和老師對看起來聰明的孩子特別疼愛,只要孩子做對了難題,即使簡單題出錯,也只是輕描淡寫地關照一句“以後不要再馬虎了”。這在無形中助長了孩子輕視簡單題的心理,最後有可能導致難題和簡單題都會失分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心理學告訴我們,缺乏動機會造成孩子平時學習的馬虎。簡單的題目無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而難題做對、做好後,能夠贏得老師的表揚、同學的關注以及父母的誇讚,大大滿足了孩子的成就感。難題能夠激發學習動機,孩子做題的時候就願意把精力集中在難題上,而且一開始可能家庭在引導時注重了“做難題,是個聰明孩子!”

孩子喜歡做難題,容易的題卻錯很多?父母有可能做了一個錯誤引導

收到這種“做難題,有獎勵”評價的引領,有些孩子做簡單題馬虎的問題一直難以消除。

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媽媽慣用的手法是:批評和提醒。然而,有的父母發現批評和提醒對“輕敵”的孩子作用不大。

因為孩子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意識,難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往往拿到試卷先看難題,弄半天解出來為止,時間也就過去很多,剩下的基本來不及。造成這樣的結果,是由於老師和父母在孩子剛開始出現這樣問題的時候,只看到了孩子做對難題的聰明勁,卻沒有進一步要求孩子比較均衡的做題習慣以及良好的學習方式。想要改變這樣的孩子,與其浪費口舌批評和提醒,不如老師和家長達成一致、統一口徑,減少對孩子的表揚,並且給孩子提出硬性的指標,讓孩子經受適當的打擊。

孩子喜歡做難題,容易的題卻錯很多?父母有可能做了一個錯誤引導

孩子年幼時也需要適當的挫折教育

對於這些“認難題不改”的孩子,從源頭上說,三到四歲的孩子有一個自我中心的時期,他們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想要做的事情格外執著。如果父母此時對孩子儘量滿足,沒有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就缺少一種經受挫折的經驗。這會造成孩子性格自負,心靈不敏感,難以吸取教訓。這樣的孩子在上學後也會比較固執,認為“做對難題才是本事,簡單題馬虎馬虎也沒有關係”,這個執念越深,他即使受到教訓也難以改變。這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很多影響,比如,自負的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會習慣性地對別人的意見不予理睬,察覺別人評價的敏感性不足,即使聽到或看到別人的批評也會不以為然。這樣的孩子容易在人群中被孤立。

孩子喜歡做難題,容易的題卻錯很多?父母有可能做了一個錯誤引導

當然,孩子對於簡單題目馬虎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爭強好勝做難題,也有其他比較複雜的因素,例如有的孩子是性格問題,急性子的孩子愛馬虎;有時是態度問題,對學習不認真就容易馬虎;有的是熟練問題,對知識半生不熟最容易馬虎;有的是認識問題,沒認識到馬虎的危害……解決馬虎問題必須對症下藥,根據產生馬虎的原因,有針對性做工作。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克服馬虎,成績才能上升。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臺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好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