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竟然是靠欺骗完成的?

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竟然是靠欺骗完成的?

汉化皇帝——拓跋宏

不讲历史只说故事,大家好!我是讲故事的吕秀才。提到拓跋宏可能大家会觉得有点陌生,或者跟一大堆姓拓跋的历史人物傻傻分不清楚,但是如果提到他的另外一个称呼,那么大家应该就会恍然大悟,魏孝文帝。我们都学过一个历史典故叫做“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那么这位曾经迁都洛阳的鲜卑族皇帝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拓跋宏。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位皇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主宰者,他深深的痴迷于汉族文化,他想把自己民族的子民都变成汉族人,包括他自己;他在用一种近乎于灭亡自我的方式来试图达到他想要的重生,那么他做到了么?

拓跋宏是北魏的第八位皇帝,当然还有一种说法,他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因为北魏的景慕皇帝拓跋晃没有当过皇帝,没当皇帝咋就成了皇帝呢?因为他儿子当皇帝了,儿子给追封的。我们之前讲过北魏的第三位皇帝拓跋焘晚节不保,被宦官宗爱给杀了,这一年是公元452年,在北魏的历史上,这一年有四位皇帝,拓跋焘、拓跋余、拓跋晃、拓跋浚,拓跋焘被杀后,他的儿子拓跋余被宦官宗爱立为了皇帝,拓跋余开始是一切听从宦官宗爱的摆布,宗爱也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新皇帝拓跋余是不可能长期跟自己的杀父仇人并存的,他到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皇权。于是宗爱决定干掉这个不听话的新皇帝,那么宗爱就故技重施,趁拓跋余外出祭祀宗庙之际下手,拓跋余也就惨死了。

拓跋余死后,皇位传递到了拓跋焘的长孙拓跋浚的手里,此时拓跋浚只有十二岁,但就是这个十二岁登基的小皇帝却干了两件漂亮事,首先他除掉了宦官宗爱,分三步:第一步、抓人,第二步、用刑,第三步、宰了。看似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拓跋浚就做到了。除掉宗爱之后他又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尊奉自己的父亲,景慕皇太子——拓跋晃为景慕皇帝。虽然只是一个名分的事,但这件事可比杀宗爱难多了,其实景慕皇太子也是很憋屈的,当年不被父亲拓跋焘待见就是因为自己信仰佛教,而老爹却大搞灭佛,所以被宦官宗爱钻了空子,要不然他也的确应该是皇帝,如今宗爱已死,自己的儿子又当了皇帝,按理说也应该含笑九泉了,但拓跋浚觉得老爹这辈子实在是憋屈,怎么着也得跟着爷爷叔叔们一起去宗庙里啃啃冷猪肉啥的,所以这景慕太子就变成了景慕皇帝。本以为魏文成帝拓跋浚能够安定天下,可惜了,这哥们26岁就病死了。

拓跋浚26岁病死,但此时他的长子拓跋弘已经12岁了,古代早婚,所以拓跋弘和自己父亲一样12岁继位,伴随着他的登基,北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女性政治家冯太后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魏献文帝拓跋弘特别喜欢两种东西,一种是玄学、一种是佛学,如果仅仅是喜欢也就罢了,但这小哥们简直就到了痴迷的程度,当了五年皇帝他就看破红尘不想干了,但是群臣、特别是冯太后极力反对,皇帝还没法辞职了?拓跋弘有办法,我禅位给儿子,我当太上皇,于是17岁的拓跋弘成了太上皇,五岁的拓跋宏成了皇帝,这里我没有说错这两个人的名字,因为他们爷俩都叫拓跋宏(弘),只不过父亲的弘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儿子的宏是宏伟的宏,那么至此北魏政权历史上的另一位杰出君主总算是千呼万唤使出来了。

公元467年,拓跋宏出生在北魏的都城平成,他是父亲的长子,所以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很幸运的被立为了太子,但不幸的是,当时北魏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子贵母死”,看似有点不人道,但是从政治稳定性的角度来讲,这一招绝对够狠,如果演北魏的宫廷剧,那肯定有这样的桥段,就是后宫的女人们,挖空心思、斗的你死我活都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三岁的懵懂孩子拓跋宏一定在皇宫之中不止一次的呼唤过自己的母亲,但慢慢的他就明白了,自己的母亲已经永远无法出现了,因为自己当了这个可恶的太子。

刚才我们也说了,他的父皇痴迷于玄学和佛学,那在拓跋宏五岁的时候,十七岁的父亲成了太上皇,而他则登基称帝了。但五岁的小皇帝拓跋宏能做的也就只有看戏了,看什么戏呢?这出戏是他的父亲和奶奶担当主演的,名字叫做——斗争。他的父亲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的奶奶可不是他的亲奶奶,也就是说这对母子只是名义上的母子。父亲成了太上皇,但太上皇父亲看不惯这个假奶奶弄权,假奶奶也看不惯离开茅坑的父亲还想回来拉粑粑,于是这两人的斗争就在所难免了,斗争的结果是假奶奶毒死了真父亲,这一年拓跋宏十岁。十岁的拓跋宏并不记恨自己的杀父仇人,因为他自小就在这位假奶奶身边长大,这位假奶奶用自己无尽的爱把他养育着,反观亲生父亲呢?他似乎都记不得上一次他抱自己是什么时候了。

就这样太皇太后冯氏临朝听政,北魏的朝堂上就出现了奶奶带着孙子一起上朝的情景。在太皇太后冯氏主政的十几年时间里,北魏进行了一些列重大改革,这些改革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汉化。为什么要汉化呢?因为要发展、要进步、要天下归心。在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离开了人间,此时的拓跋宏已经是一位英明神武、博学睿智的23岁青年皇帝了,他已经完全有能力治理这个国家了。

奶奶的改革并没有完全落实,那么魏孝文帝拓跋宏就扛起了北魏改革的大旗。北魏改革的核心就是汉化,那么改革就从礼仪、官制、爵位等领域率先展开,拓跋宏在这些领域的改革方式只有一条中心思想,那就是:“汉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汉人政权有太庙,那我们也建一个;汉人皇帝祭祀尧舜禹周公孔子,我也去祭祀;汉人官员父母去世守孝三年,那咱们鲜卑的官员也一样有三年假期;汉人官位有品级,我们也要有;汉人分公侯伯子男,我们鲜卑人也分。

一系列的改革背后是魏孝文帝重用汉族官员的结果,这些曾几何时怀着国破家亡哀伤的汉人不曾想到,风水轮流转,如今自己竟然成了鲜卑皇帝的香饽饽。那鲜卑的贵族和官员能接受这个现实么?应该是不能,他们发牢骚皇帝不搭理;他们阻挠改革,皇帝就阻挠他们的生命;他们不想死,他们就听话了。

就当所有人觉得魏孝文帝的改革已经很完美的时候,魏孝文帝的一个想法却让北魏的所有人都大呼受不了,什么想法呢?魏孝文帝拓跋宏决定把都城从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为了更彻底的改革,为了更彻底的汉化。大家看地图就会发现,在北魏时期,平城偏北,洛阳偏南,去洛阳离汉人聚居区更近,离先进的汉民族文化就更近,而且洛阳无疑是北魏的南大门,这既有天子守国门的意思,更有一统天下的意思。

自古以来呀,这迁都都是大事,大家在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待的好好的,突然搬到中原去,那可是汉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作为鲜卑人,这就好比流亡一样。所以鲜卑人打心眼里不愿意去,特别是一些在北部有自己庞大产业的王公贵族更是一百个不愿意,皇帝拓跋宏自然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于是拓跋宏并没有公开宣布迁都的命令,而是宣布了南征的命令。拓跋宏的算盘是我率领大军,带着你们南征,到洛阳了让大家安营扎寨,然后宣布迁都于此,这样就造成了既成事实,生米煮成熟饭,你们还敢跑了不成。

公元493年八月,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着北魏大军和文武百官从平城出发开始了南下的征程,很多随行的官员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南征要我们这些朝臣都跟着干嘛呀?这除了少数的留守人员外几乎是倾巢而出了,这么大动作有点不正常?当然聪明人应该早就看出皇帝的真正用意了。北魏的南征大部队走了一个多月后,就遇到了连绵不绝的秋雨,行军困难,于是皇帝拓跋宏宣布,安营扎寨、就地休整,这一休息就是十几天,一步也不动,这地方是哪呀?洛阳。这下子鲜卑的官员和贵族们算是都明白了,什么南征呀!这不就是被皇帝拓跋宏给骗到洛阳了么?不行,我们不干,我们要离开洛阳这个鬼地方,我们要回家!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拓跋宏都会和颜悦色的说:“想回去,可以,自己慢慢往回走,等你到家了,要是家里房子倒了,老婆孩子被杀了,可别怪朕呀!”那不回家了,我们继续往南去,不是说南征么?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拓跋宏依然会微笑着说:“想南征,可以呀!给你一天的口粮,自己去南征吧,要是被南朝人给杀了,朕算你是烈士。”至此,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决心了,也都不敢再有非议了。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伴随着北魏迁都洛阳,大批鲜卑人也来到了中原地区,这就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伴随着朝廷明发的迁都诏令,那么居住在北方的鲜卑人或自愿、或被迫的也就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也就是说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壮举实现了,但是实现了不等于成功了,拓跋宏的目的可不是简单的位置移动,他的目的是让鲜卑人与汉族人融合,让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还是你,让我照着你的模样变成你。

就当越来越多的鲜卑人来到洛阳的时候,他们猛然发现,皇帝太狠了!皇帝不让他们穿衣服了,当然不是让他们光屁股,而是命令大家都要穿汉人的服装。这可太不近人情了,自己祖祖辈辈都穿鲜卑人的胡服,骑马打仗的特别方便,现在穿上长袍马挂大袖子的汉服,不光看着别扭,身上也难受,想挠痒痒都费劲。

但这才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很快皇帝下令,大家的发型和首饰搭配也要和汉人一样。头上的小辫都给我解开,大老爷们耳朵上的零碎都给我摘下了,把腰上别着的弯刀都给我换成短剑,来来来,把帽子都带好。这一下子弄得鲜卑人都不敢照镜子了,照镜子也没用,也认不出来自己,原本熟悉的朋友走在街上都不敢打招呼,怕认错人。自己回家了,家里的狗都咬自己。

很快、皇帝的新命令来了,咱们鲜卑人以后就不许说胡语了,都要说汉语,这下可难到这些鲜卑人了,大家也都有体会,学习一门外语是多么的费劲呀!不过皇帝有办法,皇帝亲自颁发实用汉语教材,同时派汉语老师去到民间免费教学,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是越来越国际化。发现谁讲鲜卑话就抓到监狱里,那实在笨的、学不会的也有一招,就是闭嘴别说话,于是当年在北魏的大街小巷就会发生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两个人明明都会说话,但是这两个人却都在装哑巴,沟通变成离开比比划划的手语和吱吱呜呜的声音。

本以为皇帝折腾的差不多了,没过多久皇帝的诏令又来了:咱们鲜卑人死了,就不要在送回北方安葬了,就都埋在河南吧。这个命令可是太不近人情了,这活着的时候被你皇帝折腾,死了回老家都不让?汉人不是也讲落叶归根么?怎么这方面就不学汉人呢?对于这个疑问,皇帝拓跋宏自然也是有理由的。我们是彻底汉化的第一代鲜卑人,我们就要把自己当成汉人,那中原地区就是汉人文明的发源地,所以我们落叶了,就要归到中原来,这里才是我们的根。你们的户口本朕都改了,大家的户籍所在地都改为河南洛阳了,以后就别想着回北方了,那里跟你们没啥关系了。

就在南迁的鲜卑人为自己不能落叶归根而伤心抹眼泪的时候,皇帝的诏令又来了,这一次规定的内容足以让这些鲜卑人感受到祖坟被刨的痛彻心扉,因为皇帝给他们改姓了。鲜卑族的姓氏基本都是复姓,就是两个字甚至更多字的姓氏,而且这几个字大都是晦涩难懂的,这叫起来麻烦,写起来也不方便,那就改了吧。比如:独孤改为刘、步六孤改为陆、贺楼改为楼,皇帝自己也改,拓跋改为元,从此这魏孝文帝拓跋宏就叫元宏了。

在一些列汉化改革的同时,魏孝文帝也开始鼓励和汉族通婚,从血缘上的融合是内在的,最根本的融合,这样一来几代人之后改革就彻底完成了。还是皇帝率先垂范,娶了一堆汉人闺女当老婆,之后就是摊派,王公贵族必须至少要有一位汉族老婆,这是标配,而且特别强调这位汉族老婆可不能是骑马抢来的,得三媒六聘、八抬大轿、明媒正娶,这洛阳城中的汉家女孩可成了抢手的资源,女儿多的人家几乎都一夜暴富了。

一些列的汉化改革推行的都算比较成功,但在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这危机来源于改革的方式方法上,一刀切并且急速迅猛的改革让很多鲜卑人都产生了巨大的抵触情绪,普通百姓迫于国法的约束只能顺从,但鲜卑的王公贵族可是有实力与皇帝元宏对抗的。自从迁都洛阳开始,就有很多位高权重的人意图抵抗皇帝的改改进程,由此引发的叛乱也不止一次的发生过,这其中最为惊险的一次就是由太子引发的。

魏孝文帝的太子元恂打心眼里就看不惯父皇的迁都和一些列汉化改革,为什么呢?因为热。大家没听错,他的确是因为热。本来在山西大同待的舒服着呢,结果被老爹忽悠到了洛阳,一进入夏天、这三十多度的高温就让太子元恂受不了。这哥们儿跟我差不多,都是大胖子,来洛阳除了热以外,还必须穿汉服,穿汉服就不能像以前穿胡服一样光着半拉膀子,这就更热了。而且还得学汉语,这哥们儿还特笨,三字经都学不会,父亲还总骂自己,于是太子元恂就开始有了巨大的抵触情绪。他经常公开的说鲜卑语,公开的光着半拉膀子,父皇赐给他的汉服他就用剪子给剪成碎片,皇帝多次严厉批评甚至是责罚太子,那么太子元恂就决定跟父皇分道扬镳了。公元496年,14岁的胖太子元恂决定带着自己身边的谋臣、士兵和三千匹战马逃出洛阳回到平城,但是还没有行动就被魏孝文帝知道了,皇帝愤怒了,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支持自己,都要背叛自己,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亲自动手打了儿子的屁股,打完了又让自己的弟弟接着打,把这太子元恂打的是屁股开花,之后废为庶人。这被废的太子还不服气,还想背叛皇帝,于是孝文帝一狠心,太子元恂就被赐自尽了。

在孝文帝忙于处理太子的同时,一群不满皇帝改革的皇室宗亲也开始合谋起兵了,这场叛乱持续了将近一年,虽然后来被平定,但也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可能孝文帝也会思考,如此激进的改革方式真的就是正确的么?但身为皇帝的他显然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认为此时应该凝聚人心,让北魏举国上下空前团结,那如何能做到呢?其实也不难,这就是发动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有一个响亮的政治口号——一统天下。

公元497年夏天,魏孝文帝元宏亲率大军南征,此时南朝已经有刘宋政权变成了南齐政权,这个政权更替的过程我们后续也会讲到。此时魏军势如破竹,先后夺得了南齐的诸多城池,但魏军也遇到过顽强的抵抗,损失也不小。就在孝文帝担心自己陷入战争泥潭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了:南齐皇帝死了。魏孝文帝立马说出了一句让大家匪夷所思的话:“礼不伐丧”,这是西周时期的老礼,孔夫子他老人家特别重视的礼仪,这皇帝元宏其实引用这个礼仪无非就是给自己退兵找个好借口,因为他本来就不想一直向南朝用兵,谁不想过安稳日子呀!你南朝死了国君,我本来可以灭了你,但我比较讲究,让你们好好办后事,我先回去,以后再来。这事办的真是有里有面。

就在元宏准备回到都成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这个消息是关于皇后冯妙莲的。话说这个冯妙莲长得是貌美如花,皇帝对她也是没的说,但是皇帝太忙,不是打仗就是外出考察,好不容易回到皇宫,本着雨露均沾的原则,能来陪她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那寂寞而美丽的皇后冯妙莲就玩了一把红杏出墙,确切的讲应该叫招蜂引蝶。冯妙莲儿时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叫做高菩萨,这里为了不亵渎神灵我们就称他为老高,两个人自幼相识,老高懂医术,冯妙莲有什么不舒服的时候就让老高来给自己看病,久而久之,两个人就互生情愫了,但是后来冯妙莲进宫嫁给了皇帝元宏,老高也就梦想着能进宫当太医。听到这里,大家应该就会觉得,这怎么跟甄嬛传里的桥段这么相似呢?的确,甄嬛传的编剧应该读过这段历史。

老高很不幸,他没能像温太医一样成为太医,他也想过就认命吧,就默默祝福吧,但是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在皇宫里过的并不幸福,这下老高可坐不住了,于是老高寻着冯妙莲抛出的红杏花就遛进了皇宫,皇后冯妙莲的身边就多了一个太监高公公,当然老高是个假太监。接下来的事就不用我多言了,皇帝可以把老婆当成饮料瓶子,但皇帝扔的瓶子别人是不能捡的,老高捡了皇帝的饮料瓶子,那皇帝自然是要弄死他,但奇怪的是,魏孝文帝元宏却没有杀死皇后,甚至都没废了皇后,他怎么做了呢?他跟皇后分居了。由此可以看出,皇帝还是挺重感情的。

这件事给魏孝文帝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忍住不哭的人吞噬的都是有毒的泪水,一年以后元宏带病再次南征,如果是为了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那么这一次他失败了;如果是为了逃离这个让自己伤心的地方,那么这一次南征他成功了,因为他没能活着回来。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南征途中病死,年仅33岁,他在临死前下诏赐给了皇后冯妙莲一杯毒酒,冯妙莲也欣然的喝下了这杯穿肠的毒药。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欢迎大家下期继续收听,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吕秀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