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石达开是什么样的人,为何让左宗棠也心生畏忌?

程老师侃史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岳忠豪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是太平天国名将,因功受封“翼王”,意为“羽翼天朝”。他一生经历传奇坎坷,十六岁被洪秀全、冯云山邀约举事,二十岁封王,三十二岁受凌迟极刑而从容赴死。左宗棠说他“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所畏忌也”。忠王李秀成称诸王之中“独服石王”,亦为后人所纪念,追忆。

(石达开雕像)

石达开意气慷慨,赏罚分明,军事才能极为突出。1852年西王萧朝贵长沙阵亡,太平军被围困长沙城下,形势危殆。石达开率军西渡湘江,多次重挫清军,沿长江东下金陵,为全军所折服1854年再主西征,并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战中,力挫湘军,逼得曾国藩投水自尽。

(曾国藩)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诸王同享太平富贵,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不参与骄奢淫逸之举。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杀,上万部属惨遭株连,石达开为避免内讧,从前线赶回阻止。北王韦昌辉认为石达开偏袒东王,意图加害,石达开连夜逃出天京,但家属及部属惨遭杀害。事变后,天朝上下拥戴石达开处理朝政,石达开只诛首恶,不办胁从,人心迅速安定,并被尊为“义王”,但这却引得洪秀全猜忌。无奈之下,石出走天京,另辟根据地,辅翼天京。石的出走使天平天国人心散乱,元气大伤。这也给予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咸丰亦叫嚣“乘其内乱,次第削平”。

(咸丰)

自此,石达开接连转战十五省,孤军作战,虽偶有战绩,如牵制清军,使太平军获得浦口大捷、三河大捷等。但与全盛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部下亦多有离心离德,走失离散者。1863年,石达开欲强渡大渡河,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但洪流暴涨,抢渡不成。在“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的情况下,石达开苦撑一月有余。为保全部下,石达开以投降的代价使四川总督骆秉章放走太平军四千余人,自己则深受凌迟酷刑而死。临死“辞色不卑不亢,不做摇尾乞怜之语”,观者叹为“奇男子”。而太平天国也于次年被清军剿平。


参考文献:

1、戎笙等编写:《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2、张钰钗:《石达开传》,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

3、王令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新探——以实践与理论背离的视角》,《东方论坛》2017年第5期。

4、魏星:《民国时期广西地区的太平天国纪念活动》,《民国研究》2017年第1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生于1831年一1863.6.客家人,祖籍广东。

金田起义时,年方十九岁,是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中最年轻的一位,天王洪秀全大他17岁。

(石达开出生地、现在广西贵港市)

1851年12月,太平军在永安封官,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

石达开在所有太平天国将领中,最具传奇色彩和赫赫战功。

由于父亲早逝,年幼的石达开就晓得"倒买倒卖","长途贩卖鸡鸭"、"牛贩子",年方十四岁已遍跑江湖,广交三山五岳豪杰,与反清帮会"天地会"罗大纲等颇有交集。

1850年密谋反淸的洪秀全、刘云山拜访石达开,邀约共襄盛举,共图大计,石达开允诺,三年后的石达开毁家纾难,与家乡四千余人赴金田参加起义,封为"左军主将"。意为"羽翼天朝"。

1854年,44岁的曾国藩与24岁的石达开交战于江西九江、湖口,年轻的石达开打得満腹经纶的湘军统帅跳湖自杀未遂。

北伐的太平军部队必欲佔据皖北,以为南京屏障,滁州、临淮关、凤阳尽失,亳州、安庆皆陷,下个目标庐州,双方退无可退,决战在即,因为一旦庐州失陷,整个皖北是一片黄色的太平军天下。

早期的清军最忌讳和害怕的是萧朝贵,韦昌辉,但是,萧朝贵早期死于长沙城下,韦昌辉、扬秀清死于天京内讧,天王进了天王府后就不想离开温柔乡,脚不出户。太平军已暗伏危机。
年轻的李鸿章指挥这场战役,然并卵,李鸿章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他的办法是一一逃跑!于是带兵退入东关。

立足未稳,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助战来了,这翼王虽是广西大山做"转手买卖"生意的小商小贩,却是天生将才,屡战屡胜,人称"常胜翼王"。

镇守庐州的是曾国藩的铁哥们,湘军核心人物,面对有石达开助阵的太平军攻势,江忠源的湖南官话也开始不利索了,太平军总攻开始,曾国藩急得脸红脖子粗,严令李鸿章搞快点救庐州⋯

太平军、尤其是翼王部队已经风驰电掣一样,从天而降,江忠源倒像一个"忠君之事"的官员,一把大环刀舞得好看,却被太平军撵到一个小河汊,江忠源投水自尽。

曾国藩哀叹: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狂煽莠民,涨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
左宗棠也是晚清重臣,文武双全,就是他叫板沙俄皇帝尼古拉希二世,喊他立刻签署边界条约,承认伊犁,否则提兵打到贝加尔湖,他孤高清傲,寻常人䓁根本不入其法眼,但是对石达开却刮目相看:(石)凶狠狡猾,深得民心,不迷信宗教,眼光独到。

左宗棠的评价基本吻合入川前的石达开。

各位知道,太平军的衰落是从"天京内讧"开始的,石达开兴师靖难,力挽狂澜,受到广大军民热情拥护,尊为义王,石达开坚辞不受,却受到天王猜忌,为防不测,石达开连夜闪人。

石达开虽然敢于造朝庭的反,却囿于所谓"天朝制度",而不敢"陈桥兵变",取而代之被酒色淹没了的洪秀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瞬间消失而西去漫漫征程。

石达开毕竟生于大山,世面见少了,历史不禁在此深叹一口气!

正因为石达开缺乏一种"霸气",一种显示所谓"忠心",直到大渡河边的紫打地場上,都还为"儿女情长"摆坝坝宴庆祝,十万军情,急如星火,如果当天强渡过江,同时强攻西边松林河连夜赶200多里到沪定桥,与72年后的红军完全一样的战术,石达开进入四川后将是蛟龙入海,因为此时全国己打成一片火海,太平军虽呈颓势,但是北方捻军又开始成燎原之势。

所以石达开这样的农民起义,最终还是失败,可惜!可叹!


良人执戟2


左宗棠为何会对石达开心生畏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左宗棠自视甚高,嘴巴也很毒,但偏偏是他评价石达开时说出了:“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

探究左宗棠畏忌石达开的源头,要从水陆洲之战开始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长沙西面,一水湘江南北奔流,湘江的中心,有一长条形的冲积沙洲,便是闻名遐迩的橘子洲。如今的橘子洲,如同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泊在湘江中心。然而,在咸丰年间,橘子洲并不是像如今一样浑然一体,而是由三个“望之若带,实不相连”的小岛组成。它们分别是:傅家洲、水陆洲与牛头洲。(清《长沙县志》)

咸丰二年,一场战役发生在水陆洲与牛头洲一带。许多写石达开的文章都把这次战役称之为水陆洲大捷,并认为这是石达开在萧朝贵死后,临危受命,富有战略性意义的一招妙棋。

然而,在翻阅记录这次战役的奏折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奏折的记录人塞尚阿并未提及水陆洲之战太方指挥人是谁,不但如此,在之前和之后的清方奏折中,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到过这次大战太平军主帅的名姓。

被好奇心驱动的我开始查阅当时身在长沙的历史当事人所留下的资料,清方有江忠源的书信、骆秉章年谱;太方则是《李秀成自述》。没有,石达开的名字,并未被任何敌我双方的当事人提及。不甘心的我又查阅了《湘军记》与《湘军志》这两部由湖南人或湖南人主持编写的湘军战记,没有,有关水陆洲之战的文字里,没有只字片语提到石达开。那么私家笔记又如何呢?然而,翻遍了萧盛远的《粤匪纪略》、夏爕的《粤氛纪事》、佚名的《粤匪犯湖南纪略》杜文澜的《平定粤匪纪略》、李滨的《中兴别记》、李汝昭的《镜山野史》后,我还是没有发现石达开的名字。那么县志的情况怎么样呢?在光绪《善化县志》、同治《长沙县志》、光绪《湖南通志》的一通寻觅后,没有,石达开的名字,依旧是一片空白。

塞尚阿像


石达开,不但被当时所有主持长沙军务的大佬遗忘了,也被时空遗忘了。那么,为何石达开会被太史专家集体定义为水陆洲大捷太平军最高指挥官呢?

是的,在这世上,只有一份史料记录下了那次军事行动中石达开的名字,不但记录,还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那一役太平军炫目的风姿。

还是把这篇文章的有关文字录入如下吧:

贼复遣其党石达开渡湘而西,筑数大营,兼掠洋湖晚稻供贼粮。湘水中一洲,俗呼水陆洲,即古橘洲也,长数里,横亘江心,如匹练。贼之渡西岸也,留贼屯洲尾为声援。向公拟先剿之。九月十九日,亲率劲卒三千余,由西岸渡江至洲北,整队而进。贼尽匿洲南树林中,时出零骑诱官军。向公督所部放枪击贼。贼走避林中,徐从林旁出,斜钞官军后。官军初为林木所蔽,不及觉,比贼帜微露,则疾趋如旋风,官军惊溃,健将游击萧逢春、都司姬圣脉战殁,士卒死者千余。向公与河北镇总兵王代琳骑善马得免。城上诸军望见,为之夺气。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江忠烈公行状》,是记录江忠源一生光辉事迹的纪念性文章。说到这里,有人恐怕会问了,写江忠源的一生,为何要浓墨重彩记下石达开的一笔?是以石达开的光辉伟岸反衬江忠源吗?

江忠源像


让我们看一下时间。要知道,江忠源是咸丰二年八月十三日到达的长沙,仅仅一个礼拜后,他便因为腿部被长矛刺中而不得不在长沙城内养伤。江忠源离开了太清对峙的前线,直到太平军撤离长沙,也再未上过战场。有些不严谨的史书中让江忠源在八月二十二日之后依旧频频在战场亮相,实际上,那时参加战斗的只是江忠源的部下,不过几百人而已。水陆洲之战,是向荣与石达开的pk,与江忠源,恐怕只有一毛钱的关系。

那么,《江忠烈公行状》的作者是谁呢?

有两个人,一个是郭嵩焘。另外一个,就是左宗棠。

那么,上面这段被引用的文字,究竟出自谁的手笔?是郭,还是左?

我们翻开郭嵩焘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一日的日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忠烈公战迹,广济以前,季高知之颇详,江西以后,则予所亲历。吾两人编定忠烈公行状,恰相承接。”(《郭嵩焘日记》p468)

郭嵩焘像


江忠源主持江西省会南昌的守城是在1853年,所以说,《江忠烈公行状》虽然是二人合作的产物,但有关石达开水陆洲的文字,却是出自左宗棠之手。

左宗棠在水陆洲大捷时,正在长沙城中,身份是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那么,为什么石达开被所有人遗忘的时候,唯独会被左宗棠情有独钟记录下来呢?

很多文章提到长沙之战,都会把左宗棠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甚至认为他才是长沙内外清军的真正指挥者。正是因为他匹敌诸葛亮一样的才能,才使得前任和现任的湖南巡抚骆秉章与张亮基三顾茅庐,并都对这个幕僚言听计从。

我要说,这种说法,恐怕是把历史当作演义小说来记录了。

1852年的长沙,清廷封疆大吏云集,用骆秉章在年谱中的话说是:“住城一中堂、三巡抚、三提督、总兵十一二员;在城外者两总督”。(《骆秉章年谱》)众多大佬扎堆,搞得长沙之战官僚主义作风极其严重。明明兵力胜过太平军几倍,却生生被动挨打。这种指挥风格,与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毫不相干。要真把长沙之战算到左宗棠的功劳簿上,这水平,也够丢人的了。

骆秉章朝服像


此时的左宗棠,虽然是前两江总督亲家公,却只不过是个小小幕僚。曾国藩早就冷嘲热讽:“从前左季高与陶文毅为婚,余即讥其辈行不伦。”(《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六月初一日》《曾国藩全集修订版20家书1》p192)

曾国藩之所以敢这么说,自然是人家中了进士,以从二品的侍郎平步青云。左宗棠的其他好友,如胡林翼,如郭嵩焘,也早就以进士的身份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虽然在那个年代,举人老爷在社会上是相当有地位的存在,但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官场,谁又会把一个举人,一个乡绅当一回事儿。

虽然同为举人,但左宗棠与江忠源还不同,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谁又会在那么一场举足轻重的战役中对他言听计从?

1812年生人,虽然还没有过四十岁的生日,但按那个时代的记岁标准,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在寿命普遍偏低的晚清,很多人一辈子也许就这样了。所以,在咸丰二年的长沙,左宗棠应该是相当失意的。直到,他听说太平天国里有石达开这样一个人。

仿佛一瞬间,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因为,他在石达开的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他感觉自己和石达开,真的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

民国图书《石达开》插画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一口老血喷到显示屏上。有没有搞错?一个是四十岁,怀才不遇的中老年,另一个,可是才刚刚二十一岁,正是意气风发,开展人生宏图的青年人啊?这也能凑一块?

答案要从当时清方掌握的石达开容貌年龄等状况中去寻找。

1853年上半年,即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法国巴黎出版了一本名为《太平天国初期纪事》的小册子。其中,首义王与秦日纲都被记录在案,并描绘出了容貌特征。现录入在下面: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主将和他的伙伴们――四个王.洪秀全号称太平王,身材颇高,被太阳晒成紫铜色的脸上,带着勇敢而自信的神情。他的年纪大约四十多岁,胡须和头发已经斑白。据说他有极大的勇气,虽然他的声调带着广州口音,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姓名,也不知道他生在何处。

东王杨秀清,年三十五岁,身材短小枯瘦,面麻,嘴唇上生着稀疏的胡髭。杨秀清的口才很流利,对部下非常和蔼;没有人知道他是何处人,只知道他与太平王的妹妹结了婚。

西王萧朝贵是这一群王中最年少、英俊而勇敢的阿溪里(Achllle)(特洛伊战争中最勇敢的英雄)凡遇交战,他都奋不顾身,身先士卒,指挥军队极其周密,证明他有过人的识见。他风姿倜傥,容貌活泼,皮肤很黄,长方形的脸上,除了宽大的鼻孔和倾斜的眼睛以外,没有其他蒙古种的特征;他没有胡须,他是他的战友中天赋最高的人,年纪不到三十岁,据说他与太平王的小妹结了婚。

南王冯云山是广东省的一个文人,他应过几次科举,曾得有功名,年三十二岁。据说他的同学都非常爱戴他,他们认为他有极大的才能。他没有胡须,性格有点象青年人,虽在纷扰的军营生活中,他仍然尽可能过着孤独生活,从事文学研究。

北王韦正是叛军中的阿雅克斯(Ajax)(特洛伊战争勇猛仅次于Achllle的英雄)。他的身材很高,肤色黝黑如马来亚人;他的黑髭与棕色皮肤看上去不大分得清。他只有二十五岁。他的膂力和勇猛造成他在叛军中很高的地位。据说他是广西人。

天官正丞相秦日纲年三十七岁,人极矮瘦,非常精明,富于机变;大家知道他是广东省人。

副丞相石达开相貌奇丑,极瘦,肤黑如炭;他的长颈项支持着骨瘦的脸和尖形的头,他是一个文人,据说过去所发布的檄文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这种情形使我们推测他是一个上帝会中人,可能是郭士立的布道会会员。(《太平天国初期纪事》p115-116)

石达开是这样一个类似鸟类的存在吗?查阅诸多有关石达开容貌的资料,可谓众说纷纭,有盛赞其“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也有丑化为“面黑高颧,鄙陋凶悍”的,那么,到底石达开容貌如何呢?

据我考证,他的的确确是个帅哥。因为,石达开大渡河被擒后,在成都亲自主持审讯工作的四川按察使牛树梅在其年谱里评价石达开的容貌,用了一个“伟”字。虽是惜墨如金,却也不难得出他相貌堂堂的结论。(《胞兄纪略卷二》《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p30)

这篇来自法国的报道明显是失实的,因此,有人不免认为:是法国人搞错了,与此同时,法国人记载的萧朝贵又是如此光彩照人。那么,必然是他们把萧朝贵当成了石达开。这样一鹊巢鸠占,石达开的形象果然英俊了许多,也较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翼王粉丝们的心愿。然而,是这样的吗?我们有必要寻找一下法国人记录的来源。

在田余庆、金毓两位学者主编的《太平天国史料》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份探报,其中,也同样记载了太平天国军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们,并与法国人所写的《太平天国初期纪事》非常类似。让我们抽取其中的萧朝贵与石达开,与上文作个对比。

萧朝溃伪西王,三十岁,面白无须,秀全妹夫,贵县人,此人用兵最猛。

石达开伪丞相右翼公面黑长颈微须,增城县人。

这封探报来自何时呢?查文中之意,当在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不久。(《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太平天国史料》沈云龙编纂《清方文书之三探报》《贼头目姓名籍贯》p449)

石达开被记载成鸟人并非孤证,考察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编号FC171/13的《贼头目姓名籍贯单》的抄本与《粤匪杂录》中的《长白清供单》也能发现类似的记载。

还是把他和萧朝贵的有关文字摘抄如下:

1、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编号FC171/13的《贼头目姓名籍贯单》的抄本

萧朝溃,伪西王,卅岁,面白无须,贵县人,此人用兵最猛。

石达开,伪丞相右翼公,面黑长颈微须(增城县人)。此人卅九岁,粗通文墨,贼中伪示伪檄皆出其手。(转引《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海外新文献刊布和文献史事研究 》王庆成p480-481)

2、《粤匪杂录》中的《长白清供单》

萧朝贵,三十岁,面白,无须,安县人,封西王,秀全姨夫。

石达开,三十九岁,面黑,微须,广东巨城人,封右翼公。

(转引自《罗尔纲全集2》p115)

可以看出,法国人在《太平天国初期纪事》中描述的石达开,来源是清方探报。虽然出自敌方,但既然是探报,就必然以追求真相为最大目的。像萧朝贵与韦昌辉等人,他们不但亲自带兵,而且真身经常出现在清军面前,所谓探报,必然是以战场目睹实况为依据,相对来说是自然比较准确的。而石达开呢?因为他在军兴时期更多的是参与后勤工作,从来没有被记载真身出现在敌前,所以,尽管他的的确确是个帅哥,却还是以“鸟人”这种失真的形象,出现在清方的记录里面了。

石达开是个年轻的,相貌堂堂的帅哥。但左宗棠是不知道的,清方人士也是不知道的。他们了解的石达开是一个三十九岁,其貌不扬的落魄文人。这样的石达开,又怎么不让左宗棠顿起亲近之感。

因此,当石达开独当一面之时,乱哄哄的长沙,没有一个人注意湘江西面的太平军主帅。只有左宗棠,在内心深处印下石达开的名字。并在八年之后,特意借纪念江忠源的缘由,浓墨重彩的记下敌方的这次水陆洲大捷。

要不说,有个重量级的人物作粉丝真好。

不过,左宗棠畏忌石达开主要在出走之前,石达开出走后战绩不佳,他就慢慢消除了畏忌之心。但不管怎么样,石达开在左宗棠心中,还是初恋般的存在。


雁小驴


评论一个人的军事才能强不强,除了看他打败了多少人,还要看他打败的是什么样的对手。

太平天国时期,八旗军和绿营腐朽不堪,战斗力不值一提。之后汉人上位的湘军统帅曾国藩、淮军统帅李鸿章、协助守卫长沙左宗棠、此时还是小朋友张之洞。四位如日中天的晚清中流砥柱,前三人与石达开直接或间接交过手。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石达开强。因为除了左宗棠能称上有军事才能的帅才,能打呆仗的曾国藩和长袖善舞的李鸿章这两个书生有什么军事才能?

对手弱如何称其强?

左宗棠评价石达开称其‘颇以结人心(会笼络人心),是求人才为急(收聚人才),不甚附会邪教俚说(不愚昧迷信),是贼之宗主(是太平军的真正军事领袖),而我所畏忌也(所以我才怕他)’。

左宗棠字里字外没说石达开打仗如何厉害,没说运兵如神、策无遗漏、能征善战等等这般关于军事才能的词语。原因是太平天国起义十多年,整个太平军打的也多是呆仗(消耗战、阵地战),少有奇计奇谋的智战。

所以左宗棠这个酸秀才觉得,太平军的目标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天下的归属。得民心者得天下,石达开这样会笼络人心的政治才能,远远比他的军事才能可怕的多!


难得浮生闲半日


石达开,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客家人,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之一,永安建制封为翼王。三十二岁在大渡河兵败被俘,英勇就义。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太平落的高级将领对石达开的胆略非常推崇,清廷也对石达开评价颇高,其中左宗棠说他“奸悍著闻,素的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哩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也忌”,其实这个评语基本上把石达开为什么能让自己人信服,让对手畏惧的理由了。

1.石达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六岁统领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能征善战,足智多谋,是太平军中少数几个善战的高级将领,其中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手下救起。



2.石达开在太平天国的威望很高,定都天京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唯独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


3.他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求贤若渴,不管是占领区还是敌方的百姓都对石达开挣相拥戴,许多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

最后,这样一个年少有为,文韬武略都很出众的农民军头领,深受百姓的拥护,本身也没有什么污点,更是多次大败清军,这样的人物放在秦末就是刘邦一类的人物,放在元末就是朱元璋一类的人物,对手哪里能够不畏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