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评价民国第一大网红吕碧城?

郭晖


吕碧城(1884-1943),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人。父亲吕凤岐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深厚。20世纪初,吕碧城在中国文坛、女界乃至整个社交界都颇为活跃,她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鉴湖女侠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她是有着鲜明个性和个人影响力的民国奇女子。吕氏一门数杰,吕碧城的姐姐,吕惠如和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父亲吕凤岐在她十二岁的时候病逝,还未来得及从悲痛中缓过来,吕氏家族中的人便以吕家无子嗣的理由,霸占了吕家的财产,更将吕碧城的母亲软禁了起来。得知此事的吕碧城并没有惊慌失措,坐以待毙,而是拿起纸笔来,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求援,各界的声音传达到安徽政府,这才将母亲解救了出来。见微知著,从这件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吕碧城不同于寻常女子,小小年纪便富有才略和胆识。这也是她后来能成为“民国第一大网红”的伏笔。


然而此事传出后,却引起了与吕碧城订婚婆家的不满,婆家汪家认为吕碧城小小年纪竟能呼风唤雨,将来过了门必定不好管教,又逢吕家家道中落,于是提出了退婚的要求。在当时年代,一个女孩子被婆家退了婚,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只会招来旁人的飞短流长和冷嘲热讽。想来这件事的发生跟她终生未嫁不无关系。


失去了父亲的依靠和吕家的荫庇,吕碧城只好跟着母亲北上投靠在塘沽任盐课司大史的舅父严凤笙。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好过,性格孤傲的吕碧城并不甘于这样的生活。1903年,戊戌变法开始, 此时十九岁的吕碧城萌生了到天津“探访女学”的念头,在遭到了舅舅的反对后,她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天津,身无分文的她却在火车上遇到了贵人——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邻座的老板娘在了解到吕碧城的情况后,便邀请吕碧城到自己家中住下。


不久后,吕碧城得知舅父署中秘书方君的夫人住在《大公报》报馆内,便写信向她求助,信件恰巧被《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看到,英敛之同情吕碧城的遭遇,也欣赏她信中的文采,于是亲自到方夫人家中探访,相见之下对其更加赏识,并邀请她担任《大公报》的见习编辑,这才有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从此开始了她开挂的人生。


纵观吕碧城的一生,教育上,她创办女学,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文学上,她才华横溢,在《大公报》上鼓动风潮,造成时势,为当时的女权运动发出了有力的声音;政治上,她曾是袁世凯的总统府的机要秘书......在那个波云诡谲,人人自危的时代,她不甘平庸,奋勇向前,做出了自己所能做的努力,实为现代女子的楷模。


煮酒君


当我还是个(伪)文艺青年的时候,似乎同钱有仇,觉得谈钱是一桩俗不可耐的事。

谁跟我苦口婆心地讲“钱很重要”,就恨不得跑到河边去洗洗耳朵。

作为一届文艺青年,必须把诸葛老先生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挂在心中,必须学习陶渊明老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必须效仿前辈小姐姐,100元立志穷游川藏滇。

不睡过几十元一晚的青年旅舍,不光脚穿过球鞋,不穿过棉白长裙,都进不了文艺青年的爬梯。

我们拍照、旅行、读书,自得其乐,觉得一辈子这样穷哈哈地晃着,也挺好。

直到现实送给我们几个响亮的耳光。

2

上周末,两年未见的清芬约我们几个老同学出来聚餐。“茶”过三巡之后,清芬才嗫嚅地开口同我们说借钱的正事。

两年前,清芬生下二胎之后,因为孩子没人照顾,便辞职做起了家庭主妇。

屋漏偏遭连夜雨,前段时间,她父亲查出了胃癌,因为没有积蓄,夫妻俩只能把车子卖了,又向亲戚借了一圈的钱。

可是还是不够,只能厚着脸皮跟同事、朋友借。

那天,清芬的话把我们说哭了,她说:

“我真是个没用的人,没本事赚大钱。爸爸这一病,我才知道,没钱给亲人看病,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事。”

听完清芬的事情,我们也是唏嘘不已。

这几年,跟钱打照面的机会还少吗?

四处搜寻房源打听昂贵的学区房;到处托关系进给孩子进所谓的“好班”;双方父母猝不及防的疾病……

养不起孩子,生不起二胎,自身的尊严也是降到了最低。

加班,领导的痛骂,一应承受,年轻的时候哪敢想象当初一身桀骜不驯的傲骨,到了这把年纪怎么突然贬了值?

那种缺钱带来的无能为力感,真的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酸楚和绝望。

3

现实都是赤裸裸的残酷。

想当年,萧红生下与汪恩甲的孩子,因为养不起,只能选择遗弃。

张爱玲读书时候也曾经历过经济困窘,偏偏那会她的母亲也不阔绰。

“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所以后来,张爱玲坦言:

“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过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年少成名后,她便把当初同妈妈要来的钱一笔笔地还给她;

同胡兰成分手后,也很爽快地把30万稿费寄给他,作为洒脱的分手费。

当然,这也是之前,她同他借过的。

4

年轻时候的贫穷是落拓,中年之后的贫穷便是落魄。

去了美国之后,张爱玲陷入了写作和物质的窘境。后来与同样落魄的赖雅结婚后,更是举步维艰。

那一年,她攒了路费到达香港,苦苦写剧本,写到眼出血,只为赚那点稿费。谁料,此剧本中途夭折;

与赖雅的孩子,也因为贫穷,无法养育,都四个多月了,也只能引产;

在欧洲的母亲黄逸梵病重,希望能见女儿一面,因凑不出路费——更别提治病钱了,张爱玲也未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

这大概是张爱玲一生中经济最困顿的时候,美国市场无法打开,赖雅又病重。

她一边照顾他,一边艰难地写作,赚点微薄的稿费收入。

赖雅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张爱玲一直深居简出,过着清简的生活。

1995年去世的时候,卡上还有两万多美金,另外还有两百多万的人民币。

这又是人生到了老年时候的另一种境界了。

人生删繁就简,去掉一切冗杂的人事沟通和浮华表象,一心只写自己想写的文字——这当然是要有充足的金钱打底。

人到老年,足够的金钱就是妥妥的安全感,避免凄惶,避免无枝可依。

即便不用,放着也是种安心。

5

女人年轻的时候,或许还会说:我要很多很多的爱,也要很多很多的钱。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岁,只特别想要抓住钱,至于爱,emmm

爱能带来快乐,带来满足感,带来安全感。可是你看,钱也可以。

而且,钱不会让你患得患失,它永远忠诚地呆在你身边。

民国时期的吕碧城就很懂得这个道理。

32岁的时候,她辞去总统府秘书之后,开始从商。只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成了上海滩最有钱的优雅精致的小姐姐。

有了钱,钻石包包豪车洋房她都自己随便买。

在上海她有幢自建的小洋楼,室内陈设富丽堂皇。

35岁之时,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和美术,同时作为《时报》特约记者写写专栏。

之后,又富游世界,欧洲很多国家都留下了她的脚步。

她在漫游的时候,非常奢华。租住的小洋楼租金之高,连很多有钱的外国人都望而却步。

富游的同时,吕碧城小姐姐又写下《欧美漫游录》一书,成了当时民国人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

有了金钱打底,一生未婚的吕碧城过得洒脱又笃定,完全不需要仰仗任何人。

她活成了,百年之后的我们都无法企及,又无比艳羡的有钱小姐姐的榜样。

所以,努力做一名优雅精致的“富”女吧。

让钱来提升我们的物质生活,滋养我们的内心。

你始终要相信:

丰裕的物质能让人自信笃定、宽容大气,还会让你拥有更大的格局,可以脱离柴米油盐的琐碎,更让你挣回了自己的尊严和底线。


三个小宝


吕碧城的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女性最异样的风景,她是中国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近代教育史上执掌校政女子第一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而且,她还是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任过袁世凯总统府秘书,不知是否中国第一位女秘书?她的身上笼罩着无数让人惊异的光环,这些闪亮的光环,使吕碧城成为了民国倍受关注的女性,堪称民国女性中的第一大网红。

吕碧城的识见,才具,皆非一般文人墨客所能比肩,更遑论其他女流之辈了。晚清诗人易顺鼎称赞吕碧城:“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诗人柳亚子说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 “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确实,吕碧城作为生于清末、长于民初、从旧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书香闺秀,确实与传统女子有着云泥之别,然而,这差别和闪耀着光环的背后,却是作为一个女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悲剧经历。

吕碧城,安徽人,188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其父吕凤岐的任所。吕碧城12岁丧父,因为家无男丁,家产为族人觊觎,为强夺她家财产,族人甚至唆使强盗将她母亲和妹妹劫持为人质,财产终于被夺,从此家道中落,一贫如洗。

曾经与吕碧城有过婚约的汪家也陡然变脸,在人孤儿寡母零落并陷于贫困之际,又伤口撒盐,提出退婚,一家人四面楚歌。

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之言,遭受的打击,最后都凝聚成了吕碧城前进的动力,她早熟,刻苦,自律,坚韧,她文笔潇洒,词章清丽,个性独立,才情四溢。1903年,刚刚21岁的她,便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相中,聘为《大公报》女编辑,而且是第一个女编辑,从此,吕碧城投身文坛,撰写了大量诗文,成为了文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04年,吕碧城受任为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后任校监,即校长。

1912年,她以一女子之身,受聘为袁世凯总统府,成为了袁世凯的女秘书。然而,当袁世凯大开历史倒车、准备复辟帝制之际,吕碧城正气凛然,愤然辞官,移居上海,开始做外贸生意,短短数年,积累下可观的财富。

1918年,在商海中游得正欢、在文坛得风气之先的上升态势中,吕碧城却又开始转型,推开一切,只身前往美国,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8年后,再度漫游欧洲,写下《欧美漫游录》。

1930年,47岁的吕碧城又一次转身,斩断尘缘,彻底转身,她出家当了尼姑,法号“宝莲”,在青灯古佛边,体味着生命和孤独的滋味。有人说这是苦,有人说这是静,有人说这是超脱,得自由者方有发言权。

这种出家为尼的人生选择,只有吕碧城这种精神独立者,才可能有的毅然决断。吕碧城事业有成,文艺精进,美艳其色,碧玉其人。然而,她一生独守,终身未嫁,成为了经济和个性始终独立的传奇女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岂是蓬蒿人”,是这个风华绝代的民国奇女子的最好写照。


帝国的脸谱


13岁被退婚的天才女词人,是什么让她一生不嫁,拜入佛门

伴随着现如今男女平等的号角逐渐响起,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我们经常能够在身边遇到一些新时代的独立的女性,她们以自身的高素质和水平,成功得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成员,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独立的女性,她在她那个对于女性还不算太宽容的年代里,就开始拥有独立而自由的思想了,并且还付出了相应的行动,受到了人们的敬佩与崇拜,她就是一代才女吕碧城。

出生于安徽的吕碧城的身上有着很多的标签,有人说她是女权运动强有力的号召者,也有人说她是才情纵横的天才词人,简直堪称是一代女性的楷模和榜样。幼年时期的吕碧城就充分展现着自身的才能,总是能妙语连珠占足了风头,伴随着她父亲吕凤歧的离世,吕碧城陷入到了从未有过的囧境之中,家族中的亲戚又面目可憎,正好吕碧城家中又无哥哥弟弟,只有姐姐妹妹,族人借口振兴家族为借口,想要乘虚而入,瓜分吕碧城家中的财富,而且还恶毒的想要威胁吕碧城的母亲。当时的吕碧城不过还是个还未经历过世事的小姑娘,突然而来的家庭的重担让她不得不过早的成长。

吕碧城之后度过了一段很心酸的时期,四处去寻找父亲生前的一些朋友,恳求他们来帮助自己走出危机。在那段时光中吕碧城充分认识到了人性的残酷,她开始渐渐的在迷雾丛生的浮华世界中看透。她父亲生前曾经为她同汪家订过一门亲事,汪家长辈看到吕碧城成功地击退自己的一众亲戚之后,觉得这个女孩必定是不简单的,有点害怕迎娶吕碧城进入汪家之后,汪家会给吕碧城搅得不可开交。在那个时代中,我们只能说大多人还是比较的腐朽的,拿到我们今天来看,吕碧城应该是非常能干的优秀女性,但是在那个标榜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吕碧城注定是要被夫家所嫌弃的,不久之后,汪家就单方面决定要解除自家同吕碧城的这段婚姻契约关系。

被退婚后的吕碧城,在外界的名声相对来说已经没有那么的好了,当时她还仅仅只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面对着接踵而至的遭遇,吕碧城渐渐看清了人情的冷暖与淡薄。后来响应新式思想的号召,吕碧城开始走向一条创新中国教育的道路。不过这种行为被很多亲戚描述为不守妇道,她的妹妹和母亲受到了家族的排挤,一度想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么多浮沉中,吕碧城渐渐也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开始学着看淡周围的纷扰,只安心做自己。此后她开始正式成为女权的捍卫者,并且积极投身于崇高的教育事业。

中晚年时期,吕碧城开始想方设法的扩充自己的内涵修养,不仅奔赴海外学习,还加入到了保护动物倡导环保的大军之中。四十七岁的时候正式皈依佛门,潜心研究佛学命理,为中国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很多女性同胞都说,吕碧城简直就是女性学习的榜样,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勇敢,真正活出了自己的样子,在那个包容度不算太高的时代里,能做到这一点要花费多少的勇气是可想而知。甚至还有人提出,吕碧城实在是太过于优秀了,简直没有可以配得上她的人。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她确是女中豪杰,让我们一起为她点赞。

小编码字不易,有啥问题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有什么感兴趣的历史趣事,也可以给小编留言哦!要是喜欢还请加个关注点个赞呀!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有些女子,存于历史里,任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时间的河流涓涓不息,却依然盛放在岁月里,精彩了命运,惊艳了众生,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传奇,民国时期的吕碧城便是这样的女子。

吕碧城

吕碧城——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是“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与古人李清照媲美,被称为“三百年来第一女词人”,她曾一人游学欧洲,被称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可她的一生,纵然风华绝代,却独身终老,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唏嘘,关于她终身未嫁一事,一直众说纷纭,而答案,似乎可以从她的生平里寻找。

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寄人篱下,母妹服毒,这是吕碧城的少时经历,一桩桩一件件落到别的女子身上,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然而,当这些落到吕碧城身上时,就成就了一个传奇。

1985年,吕碧城十二岁,其父吕凤歧去世,族人巧取豪夺,霸占吕家财产,甚至唆使匪徒将母亲劫持。当时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才得以圆满解决。这本是一个女子无奈之下的机智之举,可放到那个时代,落到旁人的眼里,却是一个女子不安本分,不宜家宜室的表现,尤其是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更是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只能答应。

家庭破败,遭遇退婚,吕碧城和其母只能投奔舅父严凤笙,在之后,时代风云变幻,吕碧城受西方民主思想输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和女子受教育权利,为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潮流的影响,逃出家门,奔赴天津,探访女子学校,自此以后,她开始登上文坛,与各界名人开始交往。

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傅增湘为监督

吕碧城提倡女权,建设女校,声名鹊起,盛誉随之而来,同时与秋瑾也结为挚友,值得一提的是,秋瑾为了吕碧城慨然取消其号,原因是吕碧城已经名声大著,“碧城”一号从此应当为吕碧城专用,自此京中人士不再误会吕碧城的诗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面对秋瑾劝说自己与其一起去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吕碧城以“持世界之人,同情于政体改革”,只想继续留在国内办报拒绝了,但她愿以“文字之役”,与秋瑾遥相呼应。

事业风生水起,可感情却迟迟没有找到归宿,她不是没有遇见过爱情,只是永远擦肩而过,她是袁克文穷尽一生也没能拥入怀的佳人,也是众多人心心念念却只能远望的才女。昔日退婚给她留着了深深的伤痕,她道:“不遇天人不目成”,可其实她是害怕了吧,人年少时候在感情里受到的伤害往往不可被治愈,那年被退婚,她成了众人眼里的笑话,关于爱情,还没有体会到美好,就只剩一声叹息。

1929年在奥京维也纳万国保护动物大会演说时之服装

晚年的吕碧城周游欧洲,她加入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宣扬保护动物的理念,在游历的过程中,她以良好的形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女子的风采。1930年,在滚滚红尘里走过大半生的她,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十三年后,她长阖双眸,骨灰撒向南海,她这一生随海水逐流而去了。

回望吕碧城的一生,吕先生侠骨柔情,她的才情凌驾于革命之上却又不涉足其中,只是命运让她遁入空门,命途多舛让她独身一人过了一生。


亭殿阁


命运就像一粒渺小的沙子,除了先天条件和自身努力外,更与时代洪流息息相关,在民国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历史舞台上,多少人苦心探索,多少人迷茫徘徊,个人对其命运的掌控是如此的苍白和无力,自古皆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吕碧城亦如此。

吕碧城——民国奇女加才女,与秋瑾被并称“女子双侠”。吕碧城虽出生于书香门第(安徽旌德),但她的童年却历尽坎坷,9岁便定下婚约,12遭受丧父痛,后来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吕碧城迫于无奈,只得寄人篱下,生活异常艰难。


只到20岁,心高气傲的吕碧城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委曲求全、苟且度日的生活,于是,她“背叛”了安土重迁的古训,只身登上北上天津的列车,踏上“逃离”之路。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一代奇才之女吕碧城的人生路由此拉开帷幕。


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吕碧城很快就声名鹊起,红极一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权运动倡导者、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第一位新闻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等众多头衔与光环蜂拥而至,说她是民国第一大 “网红”,不为言过。 当时“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可谓是清末一道独有的奇观。


抱负满满、雄心勃勃,吕碧城本以为自己能一展才华、实现理想,但冰冷的现实却逐渐让她心灰意冷。袁世凯复帝野心昭然于天下时,她毅然辞去了总统府机要秘书及参政等职务,转而移居上海经商,凭借自己的非凡才智与商业头脑,她在短时间内便聚集了巨额财富,一时间让无数上海人艳羡生妒。


35岁的吕碧城再次选择“离走”,这次是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47岁时,吕碧城皈依三宝,成为居士。1943年1月24日,60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遗命不留尸骨,骨灰投于南中国海。


契茶书舍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强到逆天!

12岁因救母被退婚, 20岁写词骂慈禧, 后成袁世凯秘书, 强到逆天

大家对民国四大才女了解多少呢?四大才女包括张爱玲、萧红、石平梅和吕碧城,她们四个人都是文坛上不可或缺的人物,相信大家最了解的应该是才女张爱玲吧,张爱玲的诗词我们也听得最多,但是有一个女子的一生远比张爱玲要传奇,她就是吕碧城。吕碧城可以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她真的强到逆天。

为何说吕碧城强到逆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传奇的一生。

12岁成功救母被退婚

吕碧城在幼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被绑架,此时的吕碧城只有12岁,但是她却异常的冷静,在京城打探这各种消息,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求助,四处奔波,她以年家侄女的身份向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父亲的好友樊增祥求助,没想到母亲真的就此脱险,没想到的是夫家认为这么小就可以翻云覆雨,以后肯定不好管教,因此提出了退婚。

在当时退婚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也正是因为退婚让吕碧城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并在心里面落下了深深的印记。恨终归抵不过爱,吕碧城在之后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但是后来因为政治情势,吕碧城出国了,这一段良缘终究没有结果。

20岁空手去天津,写词骂慈禧

因为去探访了女子学校,被自己的舅父被骂,最终负气出走,只身来到了天津,这一出走,吕碧城成功的开启了她的文坛道路,她也开始于各界人交往。但是吕碧城得知舅父署中方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吕碧城便给方太太写了封长信求助,这封信被大公报的总经理看见了,对她的文采连连称赞,最终吕碧城成为了大公报的第一个女编辑,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女编辑。

登上文坛高峰,走上高职

吕碧城的文章因为格律谨严,受到很多诗词界的前辈的称赞,她还提出了女权,这在社会上激起了一千层浪,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向,一时间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从此吕碧城在文坛上声名鹊起,也走上了独立的人生之路。秋瑾在1904年专门来天津拜访吕碧城,两人很快情同姐妹,定为文字之交,成就了当时的“双侠”传奇。

不仅在文坛上,在职位上,吕碧城在1912年的时候成为了袁世凯总统的机要秘书,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任此高职的女子。吕碧城与袁世凯的二公子还有过交往,只是也没能幸福的在一起。

孤老一生

对于爱情,谁说一定要拥有,1943年,吕碧城在香港病逝,享年61年,吕碧城终身未嫁,但是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了一生。


问历史


民国时期的名媛,拼的是爹,官要大,钱要多,再加上良好的教育,优雅的生活,和有名气的人谈几场恋爱,这就是当时名媛的模样。

吕碧城却是个另类,她无权无势,凭才华做了无数第一人,一生如戏,跌宕起伏,惊艳了整个民国。

(吕碧城旧照)

一、少逢家变,孤身闯天津。

吕碧城生于清朝末年。父亲吕凤歧才高八斗,考中进士后一直在京城做官,但他为官廉洁正直,因此家中并不算阔。吕碧城的母亲严氏也是书香世家的千金,吕凤歧前妻亡故后,嫁给他,并生下4女,由于前妻所生2子夭折,吕凤歧对4女的教育颇为重视。

吕碧城自幼聪慧,在父母的教育下,6岁便能与父亲对诗,12岁已能写出浑然大气的诗词,因此颇有才名。

9岁的时候,由吕凤歧作主,将吕碧城与同乡故人汪氏之子定了婚约。按说到了待嫁之年,吕碧城就像旧式女子一样嫁为人妇,相夫教子过一生。但命运却和她开了个玩笑,在她12岁时,父亲中风病故,族人为了侵吞父亲留下的家产,竟唆使匪徒绑架了她母亲。吕碧城得知后,情急之下,不断给父亲的同僚和朋友写信求助,最后总算救出母亲,但财产那是定然无望了。

没想到此事却让汪家起了戒心,认定吕碧城小小年纪,竟知道四处奔走疏通关系,必定不能安分守纪。再加上吕碧城家势衰败,汪家更加坚持要退婚,吕碧城的母亲无奈,只得同意。

家产被占,母亲只得带着吕碧城4姐妹回了娘家。

寄人篱下的生活,自然受尽白眼。难熬的日子,让吕碧城萌生了早日离开的念头。她苦学之余,听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兴办女子学堂,欣喜不已,时年20岁的吕碧城心向往之。然而舅父却百般阻挠和责骂,并要她安于本分,恪守妇道。

吕碧城性格倔强,再加上久被压制,早就想快些离开这让人不愉快的地方了。所以她与舅父发生了争执,随后连行李都顾不得收拾,便登上了通往天津的火车。

(英敛之旧照)

二、独立自主,成女权先锋。

吕碧城的出走是勇敢而冲动的,她身上只有一点钱,又无亲可投。何况又是孤身一个女子,这简直是全无希望的挣扎。

所幸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佛照楼的老板娘。老板娘感触她的勇气,又为她的率真和才华所惊叹,到天津后不光解决了她的落脚之处,还把她介绍给了好朋友——《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

吕碧城凭一封信打动了英敛之,她的才情和胆识无不让英敛之对她刮目相看,很快她就成了《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

女子走向社会,在当时简直是开了风气之先,有人赞成,亦有人指责,吕碧城很快就成了焦点人物。

仅数月间,吕碧城便有数篇诗词文章发表于《大公报》,她的诗词文章瑰丽大气,立刻吸引了无数读者,被人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自强自信的吕碧城深感独立的好处,于是再发“女子解放自由及女子应受教育”的高论,并且在报端长篇累牍地宣传女子解放和受教育不光是国家的进步,亦于国于民益处多多。

吕碧城不光鼓吹女子受教育,还身体力行地四处游说,筹款办学。

在英敛之的介绍下,她先后认识了严修、傅增湘、卢木斋等社会名流,她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1904年9月,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吕碧城在众人的推举下担任校长,不光要负责学校所有事务,还教授语文。自此,吕碧城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秋瑾画像)

三、侠肝义胆为朋友。

吕碧城刮起的这股强劲的女权运动风,甚至吸引了身在北京的革命女性秋瑾。秋瑾专门从北京慕名前来看望她,虽相处只有4天,但两人一见如故,情同姐妹。

有趣的是秋瑾在之前也一直用“碧城”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因此吕碧城在报刊上发的文章,北京人都以为是秋瑾所写。秋瑾见到吕碧诚后,见她“美若仙子”,才情出众,名气更是大红大紫,认定“碧城”之名只能是她专用,所以从此再也没有用过“碧城”这个笔名。

秋瑾是爱国青年,她一心想去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劝说吕碧城同行。但吕碧城认为女性解放是国家进步当务之急,因此委婉地拒绝了秋瑾的建议。

3年后,秋瑾密谋在绍兴起事,由于事泄被捕遇难。由于清政府血腥镇压革命党人,秋瑾去世后,为避嫌疑,竟无人敢去收尸,更不要说有人敢说句公允的话了。

吕碧城一生看得上的人不多,好朋友更少。秋瑾与她虽说相聚甚短,却视为知己,因此她不顾危险,设法将秋瑾的尸身偷出掩埋,并行祭奠之礼。随后,她又慨然为秋瑾立传,国内报刊不敢发,她便用英文写好化名,投到国外报刊上发表,在国际上顿时反响一片。

清政府愤怒之余,对她起了疑心,再加上得知她与秋瑾素有书信往来,于是命袁世凯拘捕她。不料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是吕碧城的忠实粉丝,不仅极力帮她脱罪,还在其建议下,吕碧城还成了袁世凯的机要秘书。

(袁世凯旧照)

四、无人可及的社交名媛。

袁世凯称帝前夕,吕碧诚由于与他政见不一,便辞职迁居上海。由于她人脉广,不光与名流政界交往深厚,还与各国洋人朋友相交,因此在上海时与洋人在生意上合作,又投资股票,所赚不菲,

生活奢华,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相貌出众的吕碧城成了名流社交圈中最受欢迎的女神,爱慕她的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李鸿章的公子李经羲和袁克文等更是对她殷勤备至,然而始终未见她倾心哪一个。

她身边的好心人难免为她操心婚事,说得多了她亦是抚掌叹气说,虽说我不在意对方门第财富,唯希望文学地位高于我,可是梁任公(梁启超)已娶妻,汪季(汪精卫)又太年少,实在找不到志趣相投之人。

此后,吕碧城又厌倦了做商业达人,于是出国留学,漫游世界,写书亦写诗,始终孤单一人。

老年时最终定居香港,一心礼佛,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1943年,61岁的吕碧城知大限已到,于是立下遗嘱:不留尸骨,火化后将骨灰和面,捏成面丸,投于大海喂鱼。

吕碧城一生活得自我,自主,自在,连死亦是洒脱,这样的女子,试问又有谁能配得上她呢?

(参考史料:《吕碧城传》《吕碧城自述》)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吕碧城出生于官宦之家,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曾任袁世凯女秘书,是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开创了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里的民国奇女子。

创造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景观,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坛以至整个社交界,“惊才艳艳”、“风致娟然”,是真正的人中之凤。

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

龙榆生称其为“一代词媛”,“凤毛麟角之才女”。



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

钱仲联先生称她为“地彗星一丈青扈三娘”,“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其终生未嫁,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骨灰投于南中国海。



其著作:《信芳集》、《吕碧城集》、《欧美漫游录》等。


司马长史


冠盖群芳、风华绝代,“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足以看出这位民国才女的容貌和才情在那时都是顶顶好的。

吕碧城是近代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的一生颇有一些传奇色彩。出生于黑暗时代,她出淤泥而不染,身为女子关心民生,同情弱小。在民国这个泥泞不堪的时代中盛开出清莲之姿,十分难能可贵。她是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等等这些光环共同组成了民国才女吕碧城。

百年时光,倏尔远逝。关于吕碧城的音容笑貌我们只能从残存的灰白照片和世人的只言片语中推断一二,严复曾经作出评价盛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美艳有如仙子”。天生丽质的吕碧城,才情和容貌使得名声大盛,民国时期的名流才俊们争相追逐。包括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也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等。但是吕碧城是一个个性极强的女人,她并不愿意将就自己。在谈及自己感情的时候,说到生平趁心如意的男人不多。梁启超已经有家室了,汪精卫过于年轻,要么君生我未生,要君生我已老。如此才情惊艳绝伦的她终身未嫁。

吕碧城曾经应袁世凯邀请担任总统府秘书,但不久之后就辞职归隐。后来,吕碧城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只身赴美。显示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美术历史和文学,后来定居在瑞士的日内瓦湖畔。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法号曼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