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後來的我們》:田壯壯才是電影最大的淚點

《前任3》拿下近20億票房,《後來的我們》預售就破億,大概“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眼淚”很快就要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熱門的新類型。把這兩部電影放在一起說事大概也不算公允,畢竟後者真有“奶茶”般的香醇與層次。傳統青春片的懵懂莽撞都有,又多了幾分人到中年回看的釋然。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導演劉若英

第一次做導演的劉若英,幕後團隊裡集結了最好的中國電影人,攝影李屏賓、錄音杜篤之、音樂陳建麒,剪輯廖慶松、孔勁蕾,視聽語言和技法上,足夠兜著劉若英天馬行空地發揮她所有的想法。驚喜的是劉若英沒有在完美和平衡的呈現中淹沒了屬於導演的才能。節奏、細節和想法,把一個並不算有新意的故事講得暗流洶湧,這是劉若英的本事。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其實劉若英的愛情故事並沒有那麼動人,是最俗套的,帥哥美女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一見鍾情。之後的彼此陪伴,彼此試探,彼此表白,彼此改變……然後變成了對方想要的樣子,對方卻也變成了自己不懂的樣子。然後走著走著,就散了。然後懷念,相逢,發現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中間的種種波折,都好像並沒有什麼曲折的新意,平凡的像生活裡的水和空氣,腳踏實地走過愛情裡種種幾乎是必經的套路。演員的狀態好,一個眼神,或者一句不經意間的傷害,撒嬌的甜,和思念的苦,被調和出回味,終究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

也許遺憾才是其中最有共鳴的部分。畢竟,我會記得你,然後愛別人,才是愛情最大多數的結局。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大約可能是,周冬雨和井柏然(尤其是周冬雨)的中年扮相,實在是沒有什麼說服力。劉若英用黑白和彩色的部分,來加以區隔不同時空的敘事。劉若英給了一個很好的理由,見清的遊戲裡說,如果男孩再也找不到女孩,他的世界就是黑白的。於是通常被用過追憶過往的黑白時光鮮活起來,現實倒失去了色彩,那是他們失去了彼此的世界,黑白色的影調像是一種承諾的延伸,又像是一個平行世界的無奈嘆息。

也喜歡劉若英的節制。大部分青春片走向中年結局時,一份相見不如懷念的灑狗血氣息實力詮釋各種款式的狗尾續貂。而《後來的我們》,彷彿站在一個人到中年的立場,回望青春中,一次次的悸動與碰撞。美好得尤為美好,遺憾中,也帶著釋然。而中年人之間每一個眼神的交匯,不見電光火石,都是不言而喻的暗湧。每一次你覺得曖昧的氣氛,到達一定的濃度,男女主人公的行為卻總是,或主動或被動的戛然而止。那種蠢蠢欲動,不是青春的羞澀或者驕傲,反倒是自省的壓抑與剋制。在一次次的欲言又止,欲迎還拒中,懷念的內傷,竟然歸於平靜,讓觀眾和演員一起自我消化掉了。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而比起愛情。另一條副線,似乎是電影,更讓人揪心的地方。田壯壯有著四兩撥千斤的魅力,舉手投足是不經意的平淡,卻在平淡中沉澱出生活最本真的色香味來。

回不去的,不只是愛情。影片的結尾,井柏然對周冬雨說,不管走到哪裡,我們都是異鄉人。這時恍然想起,開場不久第一次過年,放假回家的井柏然,對田壯壯說,“沒有粘豆包,怎麼能算過年呢”。

《後來的我們》改編自劉若英的小說《過年,回家》,男女主人公每一段的情感狀態都截取了過年的片段,卻在重複的同樣的情景中,讓人感受到物是人非。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有一個令人唏噓的細節,是田壯壯家的小飯館的酒桌。第一年擠滿了人,大家嬉笑熱鬧就好像我們記憶中過年理所應當就該有的樣子。到第二年,飯桌上已經少了上一年諄諄叮囑周冬雨要慎重處對象的阿姨,另外幾個中老年人嘮著“老婆在澳洲”,“女兒在重慶”的家常,越來越多的人高喊著夢想背井離鄉,空心化的農村,空巢的老人,是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無暇顧及的痛點。

後來他們過年回家。掩飾著在城市裡打拼的辛苦,裝模作樣裝腔作勢地想給自己一個看起來混得還不錯的偽裝。卻在他人背地的談笑中,被看破了真相。劉若英是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的,老同學,一面在背後說著“裝大尾巴狼”的吐槽,轉手唱的是“朋友一生一起走”的慷慨激昂。你剛想說,這就是感情的虛偽,到買單的時候,一句真誠的“等你混好了,請同學們吃頓飯”也是真正的窩心。這才是複雜的人情,感情是真的,奚落也是真的。沒有那麼的臉譜化,真實得就像,我們身邊,隨時發生的事情。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再後來。年輕人過年不再回家,和老人打著電話。用假裝的熱鬧掩蓋各自的孤獨。田壯壯過年的小餐館,從對飲老哥倆,變成一人獨坐爐火邊。離開的不僅是兒子,還有同輩的人。而越來越多心裡想著的,已經說不出口。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到兒子終於混出了個人樣,說買了房子要接父親去北京住大房子,過好日子。田壯壯說,“那是你的好日子,不是我的”。想象著多少年邁的父母,身體壞了,卻不願意拖累兒女,嘴上說著“這是我家我不走,你愛回不回”,可是否還記得當時畢業在際,尚未年邁的父親曾理直氣壯的命令過一句“你畢業就給我滾回來。”

後來的後來,父親走了。過年沒有了回去的理由。兒子在北京有了家,兒子自己也成了父親,沒有人再給他蒸粘豆包,他忙忙叨叨的料理廚房,背景音裡是妻子焦慮的關於上學的抱怨。

這是生活,柴米油鹽的日子一眼就看到了頭。還記得,十年前對父親說的話嗎?“沒有粘豆包怎麼能算過年呢?”可是一年一年,10年20年,不就這樣過了嗎?

後來的我們,再也不會在過年的時候吃到父親親手做的粘豆包,後來的我們,記得家鄉的味道,家鄉卻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後來的我們》劇照

和二十年前劉若英唱紅的《後來》一樣,《後來的我們》說的也是遺憾的故事。這遺憾不是陰差陽錯,不是“如果當時我們能不那麼倔強,現在也不那麼遺憾的”的假設。

電影裡,重逢的見清問小小,

“如果我們當時沒有分手呢?”“我們後來也會分手。”

“如果我們就是不管不顧在一起了呢?”

“那我們可能已經離婚了。”

“如果你肯相信我,陪我堅持到最後呢?”

“那你也許就不會成功。”

故事沒有如果,一切不是偶然,後來的我們之所以成了我們。每一步踩的,都是前路鋪就的墊腳石。

遺憾是必須的,即便在一起了,也會有屬於在一起的遺憾。所以不必執著這一喊,發生過的美好,都值得銘記。沒有句點已經很完美了,何必誤會故事沒說完。

又有人說,這是部不能和現任一起去看的電影。可有什麼關係呢,遺憾那麼多,屬於愛情的,也屬於人生。因為知道失去的代價,也該更珍惜眼前的擁有。田壯壯的一封信,說“緣分這事,能不負了對方就好,要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 真的很難,終究會有辜負。當我們成為後來的我們的時候,也理當記得,這份辜負裡,有的也許比你想象的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