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何实力不足的桓玄能清洗掉刘牢之等北府高层?

FDGHHFHGAH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君弱臣强的朝代,权臣压主的现象一再重演,地方军阀与朝廷争战不休,其中最大的一次内乱,便是桓玄篡位夺权。

桓玄是权臣桓温的儿子,凭借老爹留下的政治资本,一步步崛起成为地方军政巨头,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诸军事,兼荆、江二州刺史。桓玄与执掌朝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结怨甚深,父子俩弄权既久,把搞得乌烟瘴气,朝野皆愤,民变迭起,这为桓玄挑战朝廷提供了借口。



年轻气盛的司马元显打算先下手为强,干掉桓玄。公元402年正月初一,朝廷发布诏令,宣布桓玄之罪状,并以司马元显为征讨大都督,主持讨伐事宜。司马元显敢发动战争,主要是手中握有一张王牌:能征善战、驰名天下的北府军。然而,北府军统帅刘牢之消极怠工,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桓玄虽然实力强大,然对北府军一直有畏惧之心。由于刘牢之持观望态度,桓玄得以长驱直入,兵抵历阳,豫州刺史司马尚之一战而溃,兵败被俘。

当时北府军驻扎于溧州,参军刘裕见大帅迟迟不动,主动请战,刘牢之不同意。在他看来,无论是桓玄还是司马元显,都不是善茬。相比之下,他更讨厌司马元显,因为此时这位小爷只有二十一岁,但为人目空一切,喜欢耍小聪明。刘牢之认为如果自己打败桓玄,只会让司马元显在朝廷之上更加无法无天。



这时,桓玄派人前来策反,刘牢之怦然心动。其子刘敬宣反对道:“如今国家衰危,天下之重心在于父亲大人与桓玄两人之手。桓玄凭借桓温、桓冲留下的政治资本,据有荆楚之地,晋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在其控制。若是纵容他凌驾朝廷之上,等他威望高涨之后,就无法制服了,我担心他就是今日之董卓。”

刘牢之怒斥道:“今天若要取桓玄性命,易如反掌;只是消灭桓玄后,司马元显势必坐大,到时我就对他无可奈何了。”在刘牢之看来,自己与桓玄无甚仇怨,以北府军这张王牌,足以制衡桓玄。

由于刘牢之突然倒戈,桓玄顺利打到建康城下。朝廷军一战即溃,司马元显束手就擒。大获全胜的桓玄出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清洗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一党,完全把持朝政。



对桓玄来说,刘牢之的北府军是一大威胁。他一纸令下,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实则欲削夺其兵权。刘牢之大惊失色,想要起兵对抗桓玄。然而,形势的发展与他的预料完全不同。

首先,司马氏父子弄权日久,朝野共愤,故而桓玄把持朝政后,大家对他还是有所期盼的。战乱刚定,你又要开战,不得人心。其次,刘牢之在朝廷与地方的三场战争中,反反复复,一会出卖上司,投靠朝廷,一会出卖朝廷,投靠桓玄。这种反复背叛的行径令他在军队中的名望一落千丈,众将士纷起抵制他的第三次背叛,刘裕、刘袭等人先后离去。众叛亲离的刘牢之情知大势已去,选择自杀。



桓玄执政后,朝野上下希望这位铁腕人物能扭转朝廷的歪风邪气。然而,不久后大家便失望了。桓玄心里盘计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北府军势力不除,他内心不安。于是,一场针对北府军高层的血洗开始了。北府军旧将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等皆被诛杀。刘袭的哥哥刘轨与司马休之、刘敬宣、高雅之等人起兵,战败逃遁至西秦或南燕。

但有一个北府军重要将领并没在桓玄清洗的名单之中,此人便是刘裕。为什么桓玄偏偏放过刘裕呢?两个原因:第一,当初刘牢之想起兵反桓玄,刘裕是第一个开溜的;第二,沿海的海盗势力卷土重来,打击海盗,还得倚赖作战经验丰富的刘裕。

不过,桓玄没有想到,自己最后还是栽在刘裕手中。在桓玄自立为帝后,刘裕集合北府旧部,发动起义,颠覆桓楚政权。北府军的实力,还确实不是吹出来的。


君山话史


关键在于刘牢之政治眼光太差,又是一个军事才能优秀,政治水平低分的人物,偏偏还自以为是。

淝水之战刘牢之一战成名,一度追击到邺城,谢玄隐退,刘牢之是北府军的顶梁,但目光短浅,当桓玄冲进建康,树倒猕猴散的北府军,被桓玄以朝廷名义逐一清洗。

桓玄能轻易的清洗北府高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刘牢之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桓玄起兵,刘牢之为何按兵不动?自以为才智了得加上手握强兵

桓玄起兵后,司马元显任命刘牢之讨伐桓玄,但是桓玄派人一通劝说之后,刘牢之就按兵不动。


桓玄给的理由是

第一司马父子无容人之量,桓玄之后,下一个就是刘牢之自己;第二刘牢之立下大功,功高震主,难免出现兔死狗烹的情况。

这两点倒也的确说中了刘牢之的心病,不过刘牢之考虑的还不止这些,难道刘牢之就不怕桓玄成功后会除掉他么?

刘牢之打了那么多仗,自然也考虑到这一块了,晋书记载:

假手于玄,诛除执政,然后乘(桓)玄之隙,可以得志于天下,将许(桓)玄降

刘牢之觉得自己手握强兵,才能算略足以经纶江表,所以刘牢之就势下坡,按兵不动。

结果没有阻碍的桓玄一路冲进建康,把持了朝政。

桓玄清理北府兵为何没有遇到抵抗?

桓玄把持朝政之后,就着手清晰北府高层,这一段时间刘牢之败的非常迅速。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牢之政治品格不行,三次背叛,手下已经人心尽失。再加上关键时刻又犹豫不决,最终众叛亲离。

刘敬宣劝刘牢之袭击桓玄,结果刘牢之犹豫不决,召集众人,得到的却是一顿训斥

参军刘袭曰:“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语毕,趋出,佐吏多散走。

三次背反,说明刘牢之没有自己的坚定立场,品格是一回事,更关键的是手下将领得不到安全感。

第二个原因便是,桓玄此时入主朝廷,但是还未暴露野心,占据朝廷大义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从名分上无力反抗。

战乱刚定,人心思安,这个时候刘牢之再起兵祸,根本得不到世人支持,况且局势已经平定,刘牢之再起兵讨伐也师出无名。一切如同刘敬宣先前预料的“威望既成,则难图也”

所以刘牢之因为自己的短浅目光,错过了机会,只能认输。没有了刘牢之,这个时候北府军已经四散,桓玄对于这支自己无法掌控的军队,下手也非常迅速,不到一年,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孙无终等都被桓玄所杀。

可以说北府军在桓玄之乱前期之所以败的那么迅速,主要是因为刘牢之的问题。


妖鬼杂谈录


因为刘牢之本身能力就不行,胆量更是一般,加上当时他自己也居心不良,最终投降了桓玄,最后任人宰割。

虽然刘牢之号称名将,在淝水之战中居功至伟,但那一场大战本身就是乌龙,东晋能胜利,只是运气好,正好符坚自己找死,他手下那些归附势力巴不得他完蛋。可惜了王猛大才英年早逝,要不然历史完全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