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三国后期曹魏最后的顶级智囊,若听他的话曹魏必不被司马所替代

《曹魏十大顶级智囊》之蒋济(下):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赐蒋济为关内侯。

三国后期曹魏最后的顶级智囊,若听他的话曹魏必不被司马所替代

太和元年(227年)。大司马曹休率军伐吴,带领部队向皖开进。

蒋济立即上表对这次用兵表示反对,他认为曹军现在已经深入敌军土地,孤军奋战却要与孙权精兵相对,而且东吴朱然等人就在上游,随时会绕到曹休身后,这次出兵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曹睿问计蒋济,那该怎么办?

蒋济上疏道:“现在敌军布阵于西,我敢肯定这是座虚阵,他们会把主力安排在我们的东边,应该急诏部队去救援东面。”

曹睿立即同意救援,事实证明,如果再晚一点,曹休就真的休矣了!

三国后期曹魏最后的顶级智囊,若听他的话曹魏必不被司马所替代

不出蒋济所料,曹休军到达皖,吴军虚出安陵,却突然攻击曹军的右翼。曹休军节节败退,尽弃辎重器械却也难以摆脱吴军的追击,吴军想要在一处险要的峡谷间阻截曹军,救兵却刚好到达,曹休才不至于全军覆没。

蒋济由于献计有功,事后被升迁为中护军。

在曹睿一朝,已经出现了大臣专权的情况,中书监、中书令(皇帝的近臣,就是下问说的左右)就被人指责有专权的嫌疑。

此时蒋济上书:“如果大臣的权利过重,则国家危险!作为皇帝不能和左右太亲近,那样的话就会被他们所蒙蔽,这是古戒啊!大臣处理更多事务的话,则内外的官员都会来奉承。陛下如果能勤奋点自理万机的话,他们就会对您肃然起敬。如果您懒散,大们就会专权,这不是大臣不忠诚,而完全是权力在作怪。权力下放,必然导致众人轻慢陛下,这是形势导致。陛下现在已经开始查大臣专权的事,您干脆就顺带着把左右的那些近臣也查一查。如果左右近臣能够忠正并可以为您深远谋划的话,那要比大臣还要贤能啊。现在外边都在传言说中书令有问题,虽然近臣有法令不能结交外臣,但是他们有没有蒙骗陛下,真的不好说。现在大臣都怕结怨于您的近臣,所以老臣来把这些话跟陛下说了!陛下要光大武帝、文帝的基业,挑选品行好的贤臣为官,不可让朝廷有专权的官吏。我们虽然不敢奢望能遇到周公旦、管仲那样的大贤臣,但是最起码任用的这些人要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能让您的圣朝有大臣专权之名啊!”

曹睿听从了蒋济的建议,提升其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并连连称蒋济文武兼备,尽忠职守。

可是,蒋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司马氏专权还是产生了。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怨曹睿,因为蒋济的建议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这种模式有点像经济学里的无差异曲线模型。

你要先设定这是一个强势的君王,还有手下是一些更为忠诚的大臣才行。而国家的情况往往是皇帝并不强势,而大臣也不忠诚。很多理论的东西我们试图去追求完美,但是如果不完美也不能说执行者有什么错误。

不过蒋济还是提出了他对于封建政权的一个理想化模型,这也是有进步意义的。

太和六年(233年),曹睿派平州刺史田豫和幽州刺史王雄水路并攻,开往辽东。辽东几乎成了曹魏的梦魇,曹操、曹丕都没有能彻底平复。

蒋济认为这次出征大可不必!他说:“辽东一直向咱们称臣,凡非相互吞并的国家,不侵叛自己,就不宜征伐。如果咱们去了,再不能征服辽东的话,岂不是把他们逼反了。所以说‘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就算攻克其地,那里的百姓肯定不会忠于我们,其财产不足以富国,而两家还要因此结下梁子,这多不好。”

可是曹睿听不进去,因为辽东是他家三代都没有解开的死结,他想在自己这里解开。想法是好的,但是执行者非常不力,田豫等人无功而返。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蒋济的英明。

曹睿执政的晚期,蜀国和吴国的国力已经江河日下,三国大有统一之势。

但此时曹睿却犯了许多帝王都犯的毛病,困难时能挺过来,一到好了的时候,就立即放松警惕,骄奢淫逸起来。

曹睿先是攻伐吴国,然后又大修宫殿,若放在丰收之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一年正赶上旱灾,粮食歉收。

在这样的农业大国,一场大灾就可能引发一场民变,而民变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因为让国家既失去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也会让国家赖以生存的人口指标直线下降。

就在百姓对统治者的欲望开始抱怨的时候,蒋济看到了危险的苗头。

他立即上疏劝谏:“陛下要光大基业,还没到高枕无忧之时。现在虽然有十二州,但百姓的数量,也就是汉朝时的一个州郡而已。现今吴、蜀未除,士兵在边疆,且耕且战,积怨多年。今应停止空耗民力,让他们不必那么疲惫。想要成为大有作为的君主,必须体恤下边的百姓。勾践鼓励妇女多生胎儿以备国用,燕昭王体恤百姓的疾病才得以复仇,所以能以弱燕让强齐臣服,羸弱的越国最终灭了强大的吴国。今吴、蜀二敌不灭,他们却总来侵略我们,若陛下不能除去吴、蜀,日后定会受到后人所指责。以陛下的雄略,放下其他的事,专心讨贼,臣以为这必不是什么难事。”

蒋济用了典型的给一大棒,再给一甜枣的方法。

然后,他又触碰到帝王最隐秘的环节,继续说道:“沉浸于房事,对陛下的身体有害,那些还没有册封身份的宫女还是都分给大臣吧。”

这话,放谁也不敢说,可是蒋济这个年龄,这个资历多少有点倚老卖老了,他就敢这么说,曹睿还真答应了。

曹睿最后感叹道:“没有护军(蒋济),恐怕我再也听不到这么好的意见了。”

据《汉晋春秋》记载,蒋济还为曹睿出了另外一个主意,但是当出完这个主意后,他就再也不能为曹睿出主意了,不是他的寿数到了,而是曹睿英年早逝。

三国后期曹魏最后的顶级智囊,若听他的话曹魏必不被司马所替代

景初年间,辽东又出乱子,辽东公孙渊听说魏将来讨伐,又对孙权称臣,求兵救援。曹睿问蒋济:“孙权会出兵救辽东么?”蒋济说:“孙权知道此战他得不到什么好处,且深入救援力所不及,浅入则无济于事。就算孙权的子侄在危急时刻,他都犹然不动(指当年的夷陵之战),更何况是往日给过他耻辱的异域之人!现在他往外声张此事,是诡计。不过,我们要打公孙渊也得尽快。凭借我多年观察孙权的战术习惯,如果两军交战不能速战速决的话,他或许会以轻兵奇袭。”

公元238年,曹睿命令司马懿出征辽东,并派出四万人马,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兵力数字,很多大臣都反对这样做。

可是蒋济的话一字一句地在曹睿耳边回响,速战速决。

司马懿是一个天才的执行者,只有他才能做到速战速决。虽然遇到连日的阴雨,但是他在辽东前线临危制变,将公孙渊围困于襄平,最后大败敌军。

司马懿将公孙渊的人头砍下派快马连夜送到京城。自此,威胁曹魏多年的辽东,终于被彻底驯服。孙权也因为这次曹魏的动作太快,没来得及从魏国背后捅刀子。

不幸的是,曹睿不久驾崩,平心而论,他是一个优秀的领导,甚至比曹操更优秀,因为懂得用人,纵观三朝,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听从大臣不同意见的帝王。

三国后期曹魏最后的顶级智囊,若听他的话曹魏必不被司马所替代

可是,正如蒋济所说,女色多了伤身啊,曹睿在位十三年,盛年而亡。

随后,齐王曹芳即位,蒋济转为领军将军,进封昌陵亭侯,后来又升迁为太尉。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他不理朝政,沉溺于酒色,也不好学习,天天和一帮小戏子厮混在一起。

不仅如此,他还把家族中有姿色的女子都召进宫来淫幸,这大大违背了人伦。大臣劝谏,他就用弹弓在大臣的脑袋上打出一个个的大包。

由于曹芳不理朝政,皇族曹爽专权,曹爽的党羽丁谧、邓飏等人经常地轻易更改法度。

蒋济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再次上疏:“昔舜帝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辅政,慎于其朋;齐侯问灾,晏婴对以布惠;鲁君问异,臧孙答以缓役。应天塞变,乃实人事。今吴、蜀未灭,将士征战在外已数十年,男女皆怨,百姓贫苦。国家的法度,唯有济世之才编改纲法流于后世,岂是平庸之辈可改之?最终不仅无益于治理国家,还损害百姓。希望文臣武将各尽其职,那样国家才可以太平祥瑞。”

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上疏,可是这份奏疏没有给还在玩乐的曹芳任何触动。

正史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蒋济跟随出兵洛水浮桥,讨伐曹爽,曹爽反动集团被诛杀。

三国后期曹魏最后的顶级智囊,若听他的话曹魏必不被司马所替代

司马懿为了表彰蒋济的功勋,进封其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坚决推辞。

为什么推辞呢?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得已做的一件事情,会带来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曹氏政权必然会落到司马氏政权之手。

蒋济虽然不得已接受司马懿给予的封侯和待遇,但是心里却一直拧着这个结,为了挽救万民,他背叛了他的皇帝。这一切都没有做错,没有他百姓就会遭到涂炭,但是他和曹氏政权有着多年的感情,这样的结果是他不想看到的。

不久,蒋济就在这种纠结中离世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