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最大王妃墓的福禍相依,朱元璋為何要封子為王

在過去50多年裡,這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直被作為河南省豫北監獄的臨時關押點。這座墓位於河南新鄉市,屬於明代潞簡王的妃子趙氏。準確地說,她是在死後,才被追封為妃子。然而,她的墓地卻採取了皇后才能有的制式。在任何一個朝代,“逾制”作為挑戰皇帝權威的行為,都是最嚴重的罪名。然而,這座過分奢華的王妃墓,卻幾乎完好無損地保存到了今天,成為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皇族陵墓之一。

中國最大王妃墓的福禍相依,朱元璋為何要封子為王

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明帝國四海昇平,皇帝朱翊鈞決定把他唯一的胞弟朱翊鏐分封到衛輝府,即今天的河南衛輝市。

這是兩百多年前,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編訂《祖訓錄》,“定封建王國之制”。

草莽出身的太祖皇帝對臣下有著根深蒂固的懷疑。王朝建立之後,在誅殺功臣宿將的同時,他決定恢復被廢除千年的分封制度,以保證朱氏的天下不被外姓奪走。於是,他把自己的兒孫分封在重鎮,“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每個王府每年國家撥付祿米萬石,可以擁有三護衛,約16000人的常備軍。而且,親王地位之高僅次於天子,即便是太師、丞相和公侯,見到都必須伏地拜謁。

在邊防重地,皇子們擁有的權力更大。封在北方幽燕之地的幾位皇子,負責防衛蒙古軍隊南下,可以指揮邊防軍隊,擁兵數萬。朱元璋認為,沒有什麼將領能比自己的孩子更盡忠職守。他也在文韜武略上,盡力教授自己的兒孫。

老皇帝朱元璋憑藉自己的威信可以掌握局面,新皇帝就未必了。威嚴的老皇帝死後,繼位者是他的孫子建文帝。新皇帝感覺到分封諸王正在嚴重威脅中央的統治,開始推行“削藩”的措施,然而一切都已經太晚。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起兵攻破南京,奪取了皇位。

朱棣決定不讓他的兄弟和侄兒們在未來有效仿自己的能力。他在即位後,收繳了各個王國的護衛軍(其中一些王是自覺地解除了軍權),藩王的軍政司法權力全部被取消,成為被國家供養但沒有實權的貴族。這樣的政策,一直延續到明朝覆亡。

萬曆皇帝自然遵從祖制。他下令,在衛輝為弟弟建一座王府。

中國最大王妃墓的福禍相依,朱元璋為何要封子為王

明代開初的時候,朱元璋要求他的子孫臣民保持儉樸之風。然而到了兩百年後,先帝的教訓早已煙消雲散。15世紀末,弘治年間,王府的奢靡之風已經開始威脅國家經濟。到萬曆這一代,事情更是不可收拾。

然而,萬曆皇帝疼愛他的弟弟。潞王府的工程,耗費了40多萬兩白銀。而在此之前,潞王的婚禮則花掉了9萬兩白銀。

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22歲的潞王朱翊鏐離開北京,去往自己的封地。趙氏就在這時候遇到了潞王。作為潞王母親李太后的侍女,她被太后賜給兒子,照顧並監督任性的親王。

皇帝為弟弟的就藩動用了500多艘船,千餘匹馬,以及3萬多士兵和民工。帝國國庫裡的白銀,又少了20萬兩,這大約是萬曆初年國庫一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與此同時,潞王還在河南獲得了四萬頃土地。戶部尚書因為拿不出足夠的銀子,只好辭職回家。當時有大臣警告說,王室不加節制的奢靡和侵佔土地,“天下之亂自此始矣”。

這樣的警告,萬曆皇帝並沒有聽進去。當潞王在屬地的鳳凰山下開始修建陵墓時,他聽到地方官批評說,陵墓超過應有的規格,過分奢華。但是,皇帝並未申斥責罰。更何況,他自己的陵墓也花掉了700萬兩白銀。

趙氏應該向李太后稟告了潞王的所作所為,但李太后縱容了自己的兒子。

趙氏在陪伴潞王的那麼多年裡做了些什麼,歷史上記載寥寥。她那時只是一個侍妾,儘管是潞王母親的親信,而且深受潞王喜愛。

潞王的陵墓建成了,總面積達400餘畝,在明代藩王中首屈一指。它的佈局與皇帝陵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皇帝御用的龍紋,也被潞王任意地用在陵園的牌坊、柱石和碑額上。地宮的門釘,是橫豎各九路,九九八十一顆,這是最高規格。墓前的神道兩邊安置了十四種神獸,而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孝陵都只列了獅、麟、象、駝、獬(音xiè讀“謝”)、馬六種石獸。

潞王在自己的墓旁邊為趙氏也修建了陵墓,地宮面積比自己的還要大40多平方米。

潞王活到47歲,死於萬曆四十二年,在衛輝府度過了25年。趙氏去世得比他早一些,被追封為妃子。這位奢靡的藩王顯然沒有留下什麼好口碑。當地流傳的故事說,潞王會在夜裡化身為一條大蟒蛇,到街市的飯店裡偷酒。為了防止貪婪的王爺禍害,衛輝府的居民把大門都塗成了黑色。另一個傳說則講,潞王陵的石像繼承了潞王貪婪的性格,會偷吃辦喜事人家的酒肉。

中國最大王妃墓的福禍相依,朱元璋為何要封子為王

關於潞王之死,據說是因為他的母親去世,按照分封藩王的規矩,他不能離開自己的屬地去弔唁,悲傷過度而亡。死後的諡號是潞簡王,“簡”這個字意味著他沒有做過什麼了不得的事,富貴而平庸地過了這一生,值得記載的只有他的奢靡斂聚。

而龐大的皇家宗室,在這時候已經成為帝國最嚴重的負擔之一。在明帝國後來的幾十年裡,供養分封皇室的開支,超過了全國官吏俸祿的總和,幾乎佔到全國稅糧收入的五分之二。在一些省,譬如山西,這項開支甚至大大超過軍餉,也超過糧倉府庫的儲蓄。朱元璋為保證朱家江山而制定的祖訓,正在急速地把帝國推向衰亡的深淵。

在潞王死後的第15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投軍的陝西農民李自成在甘肅榆中因欠餉殺死了參將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其後又15年,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帝國土崩瓦解。

潞王的陵墓,卻近乎奇蹟般地倖存於明末的戰火。滿族人建立新的帝國之後,為了拉攏中原的讀書人,表現出對前朝皇帝,尤其是朱元璋的尊敬,也沒有大張旗鼓搗毀前朝皇室貴族的陵墓。潞王陵被拍賣出去,為一個五臺山僧人所有。他把這裡改造為佛教的活動場所,一直受到看管和照料。

1954年8月,河南省為解決省內關押場所不足的矛盾,依借趙妃墓的原有圍牆,在墓地旁修建了簡易監舍和武警營房。明代藩王妃子的陵墓被架上鐵絲網,改造成監獄,關押了兩千多名服刑人員。

直到2005年12月,監獄搬遷,趙妃墓才得以恢復。過去50多年的囚禁,卻讓這座陵墓幸運地躲過了劫難,陵墓中的隨葬物品雖然早已被盜,建築和石刻卻完整地保存下來,趙妃墓成為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皇族陵墓之一。

幸與不幸,就像朱元璋定下分封兒孫的制度一樣,難以預料。

中國最大王妃墓的福禍相依,朱元璋為何要封子為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穩固江山,結合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因素綜合考慮,繼周朝、西漢、東晉後,在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建立分封建藩制度,3次分封諸子為王,鎮守全國各地,並與明朝相始終。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26個兒子中,除第九子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第八子朱梓因涉及明初四血案之一的丞相胡惟庸案而自焚絕後外,其餘23個兒子,都得以封王。

在明朝之前,中國出現分封制的朝代有周朝、漢朝和西晉,朱元璋為何要啟用分封制呢?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主要有4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出於穩固北部邊防的考慮。明初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市),離北部邊塞很遠,而且北部邊境線拉得很長。元順帝雖然逃到了北部大漠,但其軍事實力仍很強大,“元亡而實未亡也。”朱元璋認為,“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

第二個原因,朱元璋對手下的功臣武將不放心。歷史上,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以及元末軍閥擁軍割據造成諸多國家內亂;明朝建立後,許多功臣、貴族出現不法行為。所以,朱元璋覺得,只有依靠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子弟,才能放心。

第三個原因,在朱元璋之前的歷朝開國皇帝中,只有漢高祖劉邦與他極其相似。朱元璋曾經感慨地說,這個世界身居高位的,還有誰能比我出身寒微?我簡直是寒微到了極致啊!他經常以劉邦作為榜樣,效法劉邦。而劉邦建立西漢後,分封了子弟。

第四個原因,朱元璋善於學習和總結歷史經驗,認為只有分封制,才是保證老朱家江山永固的最好方法。

當然,朱元璋也看到了歷史上出現宗室叛亂導致王朝敗亡的情況,但他覺得這不是問題,主要是看執政者如何正確處理宗室問題。處理好了,宗藩就能“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他對自己和後代子孫充滿信心。退一萬步說,即使宗藩作亂,換人當皇帝,天下還是老朱家的,不是外人的。後來的歷史證明,朱元璋果然沒想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