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隆國強、盧鋒、哈繼銘、査道炯談中國對外貿易,精彩觀點都在這了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新興大國競爭力升級戰略主要有兩個核心目標,其一是營造互利共贏的國際環境,保障中國的和平崛起與發展;其二,推進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提升我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5月9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講座第4期暨“CF40·孫冶方悅讀會”第9期上表示。

隆国强、卢锋、哈继铭、査道炯谈中国对外贸易,精彩观点都在这了

在此次講座上,隆國強從對外開放的“回顧、總結與展望”三個方面,對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同時,CF40特邀嘉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CF40高級研究員哈繼銘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査道炯就中國對外貿易話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1

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個歷史階段

隆國強將中國的對外開放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1978年到1992年改革開放啟動階段;小平南巡講話後,對外開放的深化階段; 2001年底加入WTO,規則化開放階段。十八大前後,中國成為貿易大國、投資大國、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外開放進入大國開放新階段。

樹立對外開放理念非常重要。先有理念,然後才能付諸行動。

為什麼選擇深圳、珠海、汕頭建經濟特區?隆國強介紹說,“因為改革開放需要試驗田。選擇深圳、珠海、廈門、汕頭作為經濟特區,是因為它們有靠近香港、臺灣和著名僑鄉的區位優勢。另外,選擇這幾個特區,第一,在當時非常貧窮的情況下,可以用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搞基礎設施建設。‘三通一平’完成以後,再批租土地,用租金做滾動式投資。第二,可以在特區提供優惠政策。第三,可以提供扁平化的、高效的“管委會”管理體制。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很小的地方提供很好的軟硬件,打造出一個吸引國際投資的小環境。”

改革開放初期吸引什麼樣的外資?第一,發展中國家普遍希望外資可以帶來新技術。第二,希望進來的外資能夠“出口創匯”。中國早期吸引的外資主要來自“亞洲四小龍”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轉移。早期的加工貿易主要是“三來一補”,後來從來料加工變成進料加工為主,解決了中國製造業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環境複雜嚴峻,中國的改革開放往何處去?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平在思考蘇聯解體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表了南巡講話,繼續堅定不移的堅持改革和開放。改革開放掀起新一輪熱潮,吸收的外資大幅增長。同時,在1994年進行了包括“匯率對美元改革”和“深化外貿改革”在內的諸多改革。

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經濟開放水平躍升到新的高度。1986年到2001年,在15年艱苦的“入世”談判中,中國抓緊時間,樹立開放意識、規則意識,不斷學習國際經貿規則、加快提升企業競爭力。加入世貿組織後,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涉外經濟體制等方方面面進行了改革,修改或廢止了2300多項法律法規、數十萬份政府相關文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得中國原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規制與世貿組織規則接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市場化改革,有利於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由外貿大國向外貿強國轉變。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在促進自身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啟動了人民幣國際化、自貿試驗區、提出了包括產能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內的“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舉行G20峰會等,為全球治理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隆国强、卢锋、哈继铭、査道炯谈中国对外贸易,精彩观点都在这了

CF40學術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

2

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

過去40年,在不同的階段,我們開放的重點不一樣,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樣的。世界銀行曾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是全球進程中少數幾個受益較多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

隆國強認為,過去40年的成功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當前的國際環境紛繁複雜,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國正處在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歷史機遇期,不能犯方向上的錯誤。我們依然相信全球化反映的是生產力在全球佈局的需要,趨勢不可逆轉。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革命,會進一步深化全球化。“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外面有多少擾動,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

第二,要有正確的開放戰略。緊緊的圍繞國家發展目標來制定改革開放戰略。過去中國快速工業化解決資金缺口和外匯缺口的問題。對外開放將來要解決外匯缺口問題,引進先進的設備、人才。在開放進程中通過學習蛙跳式發展,把後發優勢發揮出來。同時,需要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我們自身優勢劣勢的演變與時俱進地調整開放重點。

第三,量力而行,承擔與自身發展階段和自身實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

第四,任何時候都要有風險意識,防範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3

如何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

當前中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中也蘊含了很多新機遇和新挑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制定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隆國強認為,需考慮三個基本點:第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原來不一樣。如今面臨的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抓住機會,繼續擴大開放;第二,進一步改革,吸引高端的產業、人才加速向中國匯聚,為中國現代化做建設;第三,把資本和技術帶出去。通過對外投資整合全球資源,獲取自然資源、能源、技術、製造能力、品牌、渠道、人才等,讓中國企業慢慢實現國際化。

隆国强、卢锋、哈继铭、査道炯谈中国对外贸易,精彩观点都在这了

5月9日“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講座第4期現場

他指出,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存在缺陷,正面臨一個調整期。此外,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中美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除了一般的挑戰,中國還面臨很多獨特的新興大國所面臨的挑戰。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貴,但中國每年都有幾百萬的大學生畢業,過去傳統的勞動力的成本優勢正在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中國是世界製造業能力最全的一個國家,有完整的產業製造體系。政府投入基礎設施水平大幅度提升,相對比較完備。外匯儲備較為充足,有巨大的國內外市場等等。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新興大國競爭力升級戰略主要有兩個核心目標,其一是營造互利共贏的國際環境,保障中國的和平崛起與發展;其二,推進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提升我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

隆國強認為,推動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升級,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通過“一帶一路”為重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包括開放領域要更加全面,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規則制定、投資引進來走出去,區域合作等等。第二,加強創新能力和國際合作,培育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以服務開放為重點,不斷擴大外資准入,建設貿易強國,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在資本技術密集的製造形成國際競爭力。第三,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涉外經濟體制做更大幅度的改革,要對接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來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打造一個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此外,還要全面實行對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

隆國強強調,在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樹立底線思維,防範開放帶來的各種風險,包括在推進金融開放時,要確保金融安全;加強資源能源國際合作,確保資源安全;保證糧食安全。

4

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隆国强、卢锋、哈继铭、査道炯谈中国对外贸易,精彩观点都在这了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查道炯回答聽眾提問

“對於美國來說,所謂全球化就是全盤西化。”在談到中美貿易摩擦的緣由時,査道炯說。盧鋒則將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原因總結為七點:

第一,美國經濟增速下滑,增長動力不足,產生失望情緒。

第二,美國對中國的相對競爭力下降。

第三,傳統國內矛盾的進一步發酵,使得中美經貿關係可能產生深層矛盾。

第四,跟中國經濟的體制特點有關,美國不能接受中國的理念和體制。

第五,與中國產業政策的表述和實施細節有關,媒體的表述引起美國的不安。

第六,美國本屆特朗普團隊的價值觀、立場取向偏離了主流的競合關係。

第七,美國短期的國內因素,中期選舉可能需要這種強硬的貿易保護主義態度。

隆国强、卢锋、哈继铭、査道炯谈中国对外贸易,精彩观点都在这了

CF40特邀嘉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

同時,他認為,上述部分原因可能會在此後的中美貿易關係中週期性再現。“我覺得美國的焦慮、失落感是長期存在。”他說。儘管現在形勢很嚴峻,但是仍然可能找到一個和平、合作的路徑。

隆国强、卢锋、哈继铭、査道炯谈中国对外贸易,精彩观点都在这了

CF40高級研究員哈繼銘

如何防止貿易戰的發生?哈繼銘認為,貿易戰對中國和全世界都沒好處,中美更應該以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如何才能使兩國人民都受益?從美國來說,農業產業非常發達,乳製品非常豐富,如果在那裡建一些農產品、食品包括水果包括乳製品加工廠,不僅能夠幫助美國解決一些就業問題,還可以降低美國對中國的外貿逆差,同時滿足中國老百姓的消費需求。

哈繼銘同時指出,從中國自身講,要處理好開放與創新的關係,過度依賴外部技術轉讓的開放會使我們喪失創新的能力和動力。一個可行的思路是,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創造吸引全球科技專才的環境,可以讓這些科技人才到香港去發展,同時也可以新的產業提振香港經濟。隆國強、盧鋒、哈繼銘、査道炯談中國對外貿易,精彩觀點都在這了

近期文章精選: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型智庫系列,分別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與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絲路規劃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開雙週圓桌會議、金融四十人年會、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百餘場閉門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