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直击: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国宝,十大国宝均为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十大文物,这十大文物明文规定为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图为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图为陶鹰鼎。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

图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图为大盂鼎。大盂鼎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图为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图为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图为彩陶舞蹈纹盆。彩陶舞蹈纹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彩陶舞蹈纹盆具有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

图为子龙鼎。子龙鼎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为商代末期的文物。其造型雄伟,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的,而且铸造精细。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

图为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图为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