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双目失明的66岁农村老人10年地坑院里养出26头牛,看他活成啥样子


在晋豫两省交界的运城和三门峡地区的黄河两岸分布着许多古民居建筑,其中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坑院著名,目前住在地坑院土窑里的大多数是老人,他们在此生活了一辈子,对地坑土窑有着深深的感情和眷恋。在这里要给大家讲述一个双目失明老人十年养出20多头大黄牛的故事。

这位老人叫张建设,今年66岁,是山西省运城人,老人在10多年前老人在10年前不幸患上眼底脱模的病症,经过多方治疗莫有医治好,从此不幸双目失明,但是却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养了25头牛,它们不仅是老人的经济来源,更是老人的朋友,老人的眼睛。

这里的土地大多数黄土沟壑,老人一家3口人也只有10亩沟坡地,儿子已经28岁了,一直在外打工,老伴一人耕种着家里的土地。1984年为了靠养殖致富,老人开始养牛,即使在眼睛完全失明后他还在一直坚持着。每天早上老人要外出放牛,然后把牛从地坑院子边沿牵过拴在不远处的大桐树上。


由于眼睛早已失明,老人行走就靠一个木棍摸索着,他说10多年了一直这样。

在阳光的映照下,老人和老牛一前一后,从自家的地坑院里把牛牵出来,步履蹒跚,成为彼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老牛在一旁吃草,老人拄着自制的拐杖在一旁耐心等候,由于眼睛看不见,现在不能下地干农活了,老伴一个66岁的老太太也很辛苦,老人说我心疼也帮不上她忙,农民嘛一辈子忙活惯了也停不下来,为了补贴家用他就始终坚持干着在家养殖母牛繁殖小牛的生意。

一天要放两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老人说正午不能放牛,怕把牛热着了,老人牵着牛尾巴在树荫下缓慢行走,开始他们一天的散步时光。

老人虽然看不到周边事物,看不到前方的路,但牛尾巴就是他的导航仪,牵着它,就可以安心往前走。

牛角上系着一个铃铛,帮老人引路。老人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养的牛却是膘肥体壮,非常漂亮。

放牛归来,老人摸索着把牛拴在牛棚里,问起老人的养牛的经验,老人说让它们吃好喝好,不能冻着也不能热着,我和老伴的生活就指望它们,把它们伺候好我和老伴的生活就会好点。

正午时分,老人约莫着太阳会晒到牛棚,就赶紧把牛拴在树荫下,打算独自前去给老牛准备食物。

少了老牛的指引,老人只能拄着棍子摸索,他说十多年了一直如此。他放牛也不会走远,老是在家的附近,这些地方他走着也习惯了,有什么情况了村里也有不少放牛的,都会相互照应一下。

老牛的草料也是老人摸索着用铡刀一些一些弄出来的,坚强的老人家用自己坚强的毅力,眼睛虽然看不到却从未停下劳动的步伐,这样的农村老人是可敬的。

老人说他老伴人很勤劳,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要去下地干活,由于山路比较远,来回不方便,老伴回家吃饭都是中午12点了。老人会在老伴回来前摸索着做好饭。

山区里这种原始的农耕生活让我们似乎回到了许多年以前,老人双目失明后已经养了10年的牛了,总共出栏26头,现在一头牛差不多能卖上6000元到7000元左右,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