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十字路口五秒鐘紅燈都等不了的人即刻得到滿足了嗎

十字路口五秒鐘紅燈都等不了的人即刻得到滿足了嗎,不懂得延遲滿足的人不會懂得珍惜?

恰逢放學的時間路過一間重點學校附近的一個三岔口,紅燈停的時候剛開始大批人馬等在路口,可是慢慢地隨著信號燈上倒計時開始,就有人忍耐不住要過馬路,有洋洋得意的青年人,有拽著孩子面帶僥倖的老人,還有隨大流的各色人等,這時喜語掃了一眼時間不足十秒鐘,這夥人走到馬路中間的時候只剩下五秒鐘……其實正常情況下,過這個路口也就大概三十秒左右的樣子,我不知道搶出來的這五秒鐘可以幹什麼重要又緊急的事情。之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說,一分鐘的等待差別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問題是一分鐘等於六十秒,相當於十二個五秒,而且十字路口不是廁所,上廁所的需要和過馬路的需求也不是一個概念,更何況無視紅綠燈穿越馬路既違法交通規則,又有可能給自己帶來交通事故的傷害,所以真的無法理解這些人在這五秒鐘裡搶什麼,僥倖什麼,只是我猜測這些迫切需要得到即刻滿足的人延遲滿足的能力一定會比較差。

十字路口五秒鐘紅燈都等不了的人即刻得到滿足了嗎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為獲得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選項,以及在等待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遲滿足的理論起源於著名的棉花糖實驗: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間幼兒園找來了一批三到六歲的小朋友,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待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小朋友們喜歡的棉花糖,曲奇,餅乾等。小朋友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並可以得到多一顆棉花糖的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上的鈴,一旦聽到鈴聲研究人員會立即回來。實驗大概持續了十五分鐘左右,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大部分的孩子不到三分鐘就立即吃掉了棉花糖,還有的孩子等待糾結了一段時間後按鈴吃掉了棉花糖,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得到了獎勵。前後參加實驗的孩子有六百多名。

在實驗之後米歇爾小組從1981年開始針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調研問卷,結果發現直接吃掉棉花糖和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也要低一些。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難以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堅持十五分鐘獲得獎勵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要高出很多,這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控能力更強,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自己控制調節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的實現目標。

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時候發佈報告中指出,5歲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往往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則出現了早期的萌芽。大多數孩子8-13歲的時候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由此可見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十字路口五秒鐘紅燈都等不了的人即刻得到滿足了嗎

現代社會一家一個孩兒,四個老人兩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需要的全家人全力以赴,從來不聽不的孩子時刻生活在即刻滿足的環境中,長大自然也無法發展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喜語有個朋友,家裡小朋友每次到吃飯的時候都像是一場大戰,又哭又鬧又挑食,在大人的圍追堵截下也吃不了幾口,就想吃肯德基麥當勞這種油炸食品,為了讓孩子吃得滿足,基本上戰爭的結果就是以到肯德基麥當勞收尾,結果長此以往孩子長成了小胖墩,脾氣也很暴躁,想要東西通過哭鬧解決,想想也知道這樣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會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當然這不能完全算作孩子的問題,大人的問題也很嚴重。可是每當勸說朋友要對孩子予以適當約束不能聽之任之的時候,朋友的回答居然是“再窮不能嘴上省,再苦不能苦孩子”,這邏輯讓人無語。這讓我想到我那個每天早上做早餐的同學,她家的孩子樂觀懂禮又健康茁壯。吃得飽吃得好和吃得營養均衡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不能培養的延遲滿足能力往往是在大人的錯誤價值觀引導下的妥協中慢慢消失的。

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發展延遲滿足能力的過程中父母的作用至關重要,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及時回應和滿足是自控力發展的關鍵。《爸爸去哪兒》中作為世界冠軍的兒子鄒明軒最開始的時候是要求爸爸每場一定要贏的,在爸爸輸了後小胖軒開始哭鬧,但鄒市明並沒有因為胖軒的哭鬧而妥協,也沒有視而不見放任自流,而是將胖軒摟在懷裡安慰勸解,接受了安慰鼓勵的胖軒在之後的節目中變化顯而易見,不再要求自己和爸爸必須贏,而是投入其中享受其中,在草原上胖軒和比他大很多的小朋友摔跤,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來,連大人們都忍不住要放棄可他仍然堅持著,結束之後胖軒沒有哭鬧,反倒笑呵呵地說對手太厲害了把自己摔蒙了。從胖軒的路轉粉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胖軒成為了爸爸三中喜語最喜歡的萌娃。可見在父母的情感回應鼓勵下孩子是可以安靜下來,穩定情緒,享受當下的過程,慢慢培養出延遲滿足的能力的,而且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即可滿足的幸福感要高出許多。

十字路口五秒鐘紅燈都等不了的人即刻得到滿足了嗎

但是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不代表可以把家長當做延遲滿足的主體。1976年米歇爾的研究小組發表報告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控制著延遲的過程”(即他自己隨時可以停止延遲),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他是被動的),那麼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科學研究表明被動感會干擾自控能力。2017年8月樂嘉帶領4歲女兒穿越沙漠的新聞引起了極大的反響,4歲的小女孩跟大人一樣4天走完76公里,平均每天將近20公里,這顯然是明顯的被動滿足,延遲滿足的主體是這位所謂挫折教育的父親,對於一個人格特徵還不完整的4歲的孩子這種遠遠超出個人承受範圍磨鍊意志的做法簡直令人髮指,發展心理學中說對於四歲的孩子我們應該通過其興趣愛好的培養性成初步的價值觀養成最初的性格,這一階段對於孩子情緒發展和適應性影響至關重要,我們不反對吃苦教育,當遇到苦難時我們需要教育孩子去面對,去克服,但是這個苦應該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作為成年人,作為父母的我們主動去創造的。或許這種教育可以在當下某種程度上磨鍊孩子的意志,但是對健康的損害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培養的孩子是身心健康的而不是身殘志堅的……

決定孩子一生的是健全的人格,是對幸福感的正確追求和體驗,培養延遲滿足能力,讓孩子在等待中學會剋制,學會期待,學會珍惜,這樣獲得的幸福感才是發自內心的,才是我們真正期待的。


我是悅心喜語:

一個“工作有心,興趣有愛,生活有喜悅”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