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欣賞


疏鬆幽岫圖 曹知白 立軸 紙本 墨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縱74.5釐米 橫27.8釐米 此幅畫長松雜樹,平溪遠岫。是曹氏晚年代表作。在技巧上,曹知白吸取了李成的“毫鋒穎脫,墨粉精微,”郭熙的“多多益壯”,反映了五代、北宋崇尚的壯美風格,作者以疏朗柔松的簡略筆致見長,清淡溫和的墨色領勝,從簡筆淡墨裡反映出來的乃是江南雪景,把北方的“河朔氣象”,化為靜宓恬適的情調,這正是畫家的用心、用

松亭圖 曹知白 軸 紙本 水墨 縱48釐米 (法)吉美國立東方美術館藏 橫36.4釐米 此圖盈幅寫長松數株,高大偉岸,虯曲多姿,用筆沉著老練,極具筆力,尤其是松針用線剛勁有力, 畫法類李、郭而有變化。在一片空曠的平地上,遠處有低矮草亭, 空無一人,蕭疏而外兼有簡遠之趣。本圖佈局以奇制勝,平遠幽深,應為其晚年作品。時人評知白“風流文彩,不減古人,”可見他是個生活閒適、才情橫溢的文人

漁父圖 吳 鎮 立軸 絹本 水墨 縱176.1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橫95.6釐米 此圖取景於江南一帶水鄉。高樹兩本聳立湖畔,樹下置一茅棚,有小徑穿越敞棚可達湖邊,湖沿蒲草萋萋,隨風搖拂,對江平沙曲岸,遠岫遙岑,更遠處一巒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葉,水波漣漪之中,生動地描繪出“放歌盪漾蘆花風”的情意。筆法圓潤,意境幽深。畫風師法巨然而又有變化。此圖是吳鎮63歲時的作品, 已形


蘆花寒雁圖 吳 鎮 立軸 絹本 墨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縱83.3釐米 橫27.8釐米 此圖畫遠岫平溪、石灘叢樹。溪中蘆葦叢生,扁舟一葉。一人坐舟中抬頭眺望,兩隻寒雁翱翔水面。蘆葦漁舟用細筆勾描,遠樹灘頭隨意點染,筆法靈活,水墨溼潤,意境幽深。畫法與《漁父圖》差不多,依然是用柔潤的線條勾寫,再加以披麻皴,罩一層淡水墨。淡水墨略分濃淡,以區分山石的凹凸向背。吳鎮最為其明顯特徵是運用愈

秋江漁隱圖 吳 鎮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 189.1釐米 橫88.5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起手處畫清石水草於水中,後有一漁父坐船垂釣,當中一洲,上植二樹,對岸是連綿山丘,遠處高峰。圖中用略濃而有變化的墨勾山石輪廓,略淡的線條作披麻狀皴之,復加溼墨襯染,溼墨略分濃淡,罩在線條上面,使線半隱半顯,使面透明而光亮。最後再以焦墨濃墨點苔。遠山用淡墨沒骨抹出。兩棵樹,以濃淡來區分

洞庭漁隱圖 吳 鎮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146.4釐米 橫58.6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松樹坡石,平溪遠岫,漁翁垂釣。圖中山巒先勾出輪廓,後用幹筆皴擦,濃墨點苔。松針用細筆勾畫,圓渾不板,樹幹畫的蒼勁有力。構圖採取一河兩岸的形式,疏密、遠近相間,靜中求動,是吳鎮山水畫的優秀之作。


竹西草堂圖 張 渥 卷 紙本 墨筆 遼寧省博物館藏 縱27.4釐米 橫81.2釐米 圖繪竹林蔥鬱,遠山盤亙,江水如鏡。依山傍水處有一草堂,蒼松雅樹環繞,環境清幽。一人獨坐堂內,兩臂依榻上,目視前方。畫幅左上角有草堂主人楊踽題詩一首,拖尾有楊維楨撰寫“竹西草堂記”及元張雨、邵衷、馬琬、趙瀟、錢維善、陶宗儀諸名家詩題,並有明楊循吉、黃雲、項元汴,清高士奇題詩或題記。

張渥,生年不詳,卒於1356年,元代畫家。字叔厚,號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後為杭(今浙江杭州)人。博學多藝,累考科舉不中,遂致力於詩畫,善繪人物,學李公麟白描,也有人說他學南宋梁楷。筆法細勁,形象生動。傳世 作品有《九歌圖》、《雪夜訪戴圖》等。

秋江待渡圖 盛 懋 立軸 紙本 橫46.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縱112.5釐米 此圖繪雜樹蘆荻、遠山秋江的平遠風光。近景崗丘臨江,高大蒼翠的雜樹被秋風吹拂,搖曳多姿,茂雁驚飛。岸邊樹蔭下一長者攜侍童席地而坐,遠望江舟等待擺渡。遠景山巒起伏連綿,江面寬闊平靜,一葉小舟載客正在搖櫓緩行。全圖用筆疏簡圓勁,精緻細膩,墨色濃淡相間而富於變化。意境清幽,書風略近董源。


溪山清夏圖 盛 懋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204.5釐米 橫108.2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崇山復嶺,白雲繚繞,樓閣掩映於叢樹之中。近景溪水環繞,岸邊築有水閣亭榭,為可遊可居之景。圖中人物或於水榭納涼,或悠遊林下。構圖繁複深曲,用長披麻皴表現山石,繁皴密點。界畫樓閣嚴整,人物工能精謹,雲靄以線勾勒,復染色彩。全圖畫法精巧,體現出盛懋在受文人畫家影響的同時所具備的職業畫家的一

秋舸清嘯圖 盛 懋 立軸 絹本 上海博物館藏 設色 縱167.5釐米 橫102.4釐米 圖繪遠景山巒平緩,近岸陂陀上樹木列植,枝葉茂盛。一艘篷舟緩緩駛來,舟首一位逸士正仰天長嘯,身前置放酒皿瓷碗,身後古玩橫陳,船尾一童子搖櫓。從此逸士的形象看,可能是魏晉時“嗜酒能嘯”並善鼓琴的“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寫照。圖中樹石、遠岸畫法學董源、 巨然,人物設色取唐人法,描線細勁。

松溪釣艇圖 趙 雍 卷 紙本 墨筆 縱30釐米 橫52.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近處畫蒼松兩株,參天而立,枯疏的荊棘和闊葉的雜樹穿插其間。對岸環山起伏連綿,遠接天際。一漁父舟中垂釣,意境 清幽曠遠。圖中筆墨清潤厚重,得家傳韻致,為趙雍山水畫傑作。圖左上自識“至正廿年二月既望仲穆畫”,時年72歲。 趙雍(1 289—約1 3 6 0),元代書畫家。字仲穆,湖州(今屬浙江)人


趙雍(1 289—約1 3 6 0),元代書畫家。字仲穆,湖州(今屬浙江)人。趙孟頫次子。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繼承家學,趙孟順嘗為幻住庵寫金剛經未半,雍足成之,其聯續處人莫能辨。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馬,亦作界畫。書善正、行、草,亦長篆書。精鑑賞。傳世作品有《蘭竹圖》、《溪山漁隱》等(圖為局部)。

狩獵人物圖 趙 雍 卷 絹本 設色 縱39釐米 橫尺寸不詳 (美)聖路易斯美術館藏 此圖以高麗(朝鮮)國誕生之神話為畫題。傳說河伯之女生卵得子,名朱蒙,猿臂善射,隨王出獵,箭無虛發,為王所嫉而欲殺之。蒙乘馬遁去,水族助其渡河。此長卷分為三部。中部為盆地,王者與隨從多著白袍,馬絡紅纓,依蒼松翠石,或騎或立。造型威武雄壯,色彩明豔動人。右部為幽靜的山路,僕役抬朱蒙所射獵物。左部繪朱蒙

狩獵人物圖局部

狩獵人物圖局部

狩獵人物圖局部

幽篁秀石圖 顧 安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184釐米 橫10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湖石危立,玲瓏剔透;石後叢篁林立,竹竿瘦勁,竹葉上仰,綽約多姿;更有稚筍數雙,穿插叢竹間,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湖石帶勾帶染,造型雋美,富有立體感和裝飾味。筆法道勁,濃淡相宜,為顧氏墨竹畫之代表作。自識“東淮顧安定之”。

林下鳴琴圖 朱德潤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20.8釐米 橫58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天曠氣清,樹葉盡落,群雁低徊。三位高士坐長松下,一人撫琴,二人談論正濃,松風琴韻,表現了文人的逸興。坡石 的形狀與皴法以及蟹爪般的枯枝,顯然從郭熙的畫法中來。此圖雖借鑑宋人,用筆卻簡括了許多,且畫面的格調已屬元人。


秀野軒圖 朱德潤 長卷 紙本 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縱28.3釐米 橫210釐米 圖繪秀野軒之景色。遠山映帶, 山巒起伏連綿,氣勢高曠;山溪之濱,灘渚疏林,有屋字一座,室內主客二人對坐,是為秀野軒。用筆疏秀,墨色蒼潤清逸,設色淡雅,為朱德潤傳世名作。圖後自題秀野軒長跋,末署款“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十日,睢陽山人時年七十有一,朱德潤畫並記”(下圖為局部)。

局部

渾淪圖 朱德潤 卷 紙本 墨筆 上海博物館藏 縱29.7釐米 橫86.2釐米 此圖坡石突凸,石間屹立一棵古松,盤曲多姿,藤蔓牽 纏松幹,飄曳向空。右畫一圓圈,其意玄奧不可知。所作松 石筆致婉和精巧, 墨韻溫潤。圖前有明陳廷榮題行首,後有 明文徵明、張鳳翼、葉初春、文震孟、徐沂、陳繼儒,清葉國 華、瞿中溶等題識或讚語。

松溪釣艇圖 朱德潤 捲紙本 墨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縱31.5釐米 橫52.6釐米 圖繪坡石間一株古松傍岸,老幹盤屈勢若虯龍。松旁雜樹、小草相襯。松前湖面空曠浩渺,遠山一抹,遙接天際。一葉輕舟載三人緩行於湖中,打破了畫面的沉寂。圖中松樹用筆尖勁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溫潤,濃淡有致。人物用白描法,筆簡神完。畫風學李成和郭熙又有己意。圖中自題詩日:“醜石坐蹲山下虎,長松倒臥水中龍,試君眼力知多

松蔭聚飲圖 唐 棣 立軸 絹本 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縱141.4釐米 橫97.1釐米 此圖近景畫河畔數棵長松高聳,樹後露出數間茅屋。松蔭下四位長者席地而坐,正舉杯暢飲。旁有兩人手捧壺盤侍候,一人抱矮案前來。對岸中景是古樹茅舍。遠景群山蜿蜒。圖中描繪對飲者解衣盤礴,不拘禮儀,生動地表現出村民野老酒酣興豪的生活樂趣。作者曾隨趙孟順學畫,此圖崗巒坡石筆墨圓潤婉和,存有趙氏遺法。長松勾勒蒼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中國曆代傳世山水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